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1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 、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 层粘液性物质,厚度 ≥0.2 μm ,称 为荚膜;厚度< 0.2μm ,称为微荚 膜.
学习目标 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熟悉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理解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十二章 螺杆菌属.
奈瑟菌属. 奈瑟菌属( Nersseria ) 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无鞭毛。无芽胞。 有菌毛。对人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氏菌和淋 病奈氏菌。除淋病奈氏菌寄居于尿道粘膜外, 其他奈氏菌均存在于鼻咽腔粘膜。
革兰氏阳性菌 : 葡萄球、链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 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和部分厌氧球 菌等。 第九章 球 菌 ( coccus ) 球菌:能够感染机体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又称化脓性细菌 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不同,在临床上常 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支原体科 无胆甾原体科 螺原体科 支原体属 脲原体属 支原体目 支原体目的类别 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培养特性 三、抗原结构 四、抵抗力.
主要致病性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肤癣真菌 ( Dermatophytes ) 1 、生物学性状 Sabouraud 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第 17 章 其他细菌.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 Corynebacterium ) 因菌体一端或二端膨大呈棒状而命名 因菌体一端或二端膨大呈棒状而命名 1 .分类: 二大类 1 .分类: 二大类 ①白喉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主要的致病菌 ①白喉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主要的致病菌 ②类白喉杆菌:对人一般不致病.
第16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主要致病菌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属 军团菌属 嗜肺军团菌.
第七次实验课 心血管系统疾病(2).
传染病 预防的基本措施.
目的要求 掌握: 分枝杆菌的共同特性; 结核杆菌细胞壁脂类含量与其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和致病性的关系;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意义及应用价值;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性、特异性防治; 熟悉: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特异性预防;麻风杆菌的致病特点、微生物学诊断。
常见致病细菌.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十四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放线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数不致病。分为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属和含分枝菌酸的诺卡菌属等两大类。
其他细菌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急性扁桃体炎 Acute tonsillitis.
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 细菌学诊断 病毒学诊断 真菌学诊断.
肺结核.
第九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该类细菌引起感染的报告日益增多,已引起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的重视。
实 验 五  肠杆菌科检验(一) 西安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第十章 苛养菌及人兽 共患病原菌 苛养菌是指对营养要求苛刻,在普 通培养基上不生长或难以生长的一类 细菌;体外培养需添加特殊因子或其
球菌.
其他原核微生物.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第二十一章 衣原体 要求掌握:   1、衣原体的概念   2、沙眼衣原体亚种和所致疾病   3、衣原体的独特繁殖周期.
Chapter 19 分枝杆菌属.
第13章 分支杆菌属及相似属 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分为8个科。 其中与家畜疾病有关的为:
第十四章 动物源性细菌 (zoonotic bacteria) 或人兽(畜)共患病 引起这类疾病的细菌称:动物源性细菌 人兽(畜)共患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嗜肺军团菌 百日咳鲍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球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第二节 链球菌属 第四节 奈瑟菌属 第三节 肠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肺炎链球菌
肠杆菌科细菌.
糖尿病流行病学.
动物源性细菌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奈瑟菌属 共同点: 革兰阴性球菌、单个或成双排列、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 触酶试验(+) 氧化酶试验(+)
第十八章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兽医微生物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十一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第四节 寡养单胞菌属 第五节 产碱杆菌属 第六节 军团菌属 第七节 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葡萄球菌属.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疟疾基础知识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
兽医微生物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实验 4, 炎症 (Inflammation) 总菜单 切片: 1, 纤维素性心包炎(Fibrinous pericarditis)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囊虫病 Cysticercosis.
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 与防治原则 潘建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Chapter 1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rokaryotic
实验二 细菌分离培养与生化鉴定 李立伟
病 原 生 物 学 医 学 微 生 物 学 Medical Microbiology 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布鲁菌属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2、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侵袭性酶。 3、人类——波浪热 家畜——母畜流产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G-小球杆菌或短杆菌 2、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与侵袭性酶。 3、人类——波浪热 家畜——母畜流产 4、免疫接种——减毒活疫苗 5、抗生素治疗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一类G-小杆菌,有13个种和亚种,对人致病主要有: 鼠疫耶尔森菌——鼠疫

第1次大流行: 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起源于中东,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几乎蔓延到当时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国家,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大约1亿人。 第2次大流行:发生在14世纪,持续了近300年。此次流行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人数达2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这次大流行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第3次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它是突然爆发的,疫情最初起源于我国云南。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流行死亡大约1300万人。 鼠疫的历史

啊!怎么回事,我的兄弟都死了!

鼠疫病原体的发现 1894年日本学者北里氏和法国人耶尔森氏发现了鼠疫杆菌。 1895年,为了征服这可怕的恶魔,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科学家亚历山德罗·耶尔森博士被派到香港调查黑死病的流行。命名为鼠疫耶尔森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G-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可呈多形性、无鞭毛、无芽胞 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 3.抵抗力 较弱

4.抗原结构 (致病物质) F1抗原:荚膜抗原 V/W抗原:抗吞噬 外膜蛋白 鼠毒素 内毒素

(二)致病性 所致疾病 烈性传染病——鼠疫(黑死病) 传播媒介 : 鼠蚤 传播途径 :叮咬伤口、呼吸道

临床类型 腺鼠疫:急性淋巴结炎 肺鼠疫:黑死病 败血症型鼠疫 免疫力牢固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在专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 标本采集: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预防 灭鼠、灭蚤(根本措施) 尽快隔离患者,阻断人间鼠疫进一步流行;与患者接触者可口服磺胺嘧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治疗 早期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腺鼠疫常用链霉素加磺胺类药物;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常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加四环素治疗。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 一、炭疽芽胞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截平,无鞭毛; 新鲜标本培养后形成竹节样排列的长链。 可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小于菌体,有毒株可形成荚膜。

抗原有结构抗原(荚膜、菌体和芽胞等)和 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 子)---抗吞噬与免疫原性。 芽胞抵抗力很强。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 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 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和炭疽毒素。 炭疽芽胞杆菌引起食草动物炭疽病,人类可经多种途径感染该菌。

致病性 免疫性 感染炭疽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人类炭疽病有3种临床类型: 皮肤炭疽:由直接接触患病动物 或受染毛皮所致。 肺炭疽:由吸入芽胞所致。 肠炭疽:由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 被芽胞污染的食物所致。 3型均可并发败血症,偶可引起炭疽性脑膜炎, 死亡率极高。 免疫性 感染炭疽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病型、病程采取不同标本,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接种血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进行 分离培养。 免疫荧光法检测荚膜抗体,ELISA检查炭 疽毒素,PCR技术检测核酸。 青霉素串珠试验:本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 基可见形态变异大而均匀的圆球形

(四)防治原则 病畜应严格隔离,死畜焚毁或深埋,严禁食 用;易感家畜接种疫苗;患者严密隔离至痊 愈。 易感人群皮上划痕接种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采 用环丙沙星及红霉素等。

第16章 其他细菌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第二节 鲍特菌属 第三节 军团菌属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学特征 G+菌,菌体细长。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或L形,或V形;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 奈瑟染色 革兰染色

异染颗粒 成分: 核糖核酸 + 多磷酸盐 作用: 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Albert染色

培养特性 * 吕氏培养基 含凝固的血清,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 亚碲酸钾血平板 黑色菌落 亚碲酸盐 还原 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的 白喉棒状杆菌菌落(18~24 h) 碲(黑色)

3. 变异与抵抗力 变异: 抵抗力: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 对湿热、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对寒冷和干燥、磺胺不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 K抗原(K antigen) 1. 致病物质: *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 K抗原(K antigen)

2. 致病机制 1)白喉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结构: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B亚单位:有结合和转位功能 A亚单位:其上有1个催化区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作用机制: A亚单位 延伸因子-2(EF-2) 灭活 蛋白质↓ 2)索状因子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 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 所致疾病临床表现: * 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假 膜

*临床表现: 1)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假膜导致窒息 2)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神经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声带麻 痹—声音嘶哑;软腭麻痹—吞 咽困难 心肌炎:心率加快、心律不齐。

4. 免疫性 * 抗毒素免疫; *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假膜边缘取材 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四.防治原则 1. 预防 2. 治疗 *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DTP三联疫苗 *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 白喉抗毒素:皮试,尽早使用 * 抗生素

第二节 鲍特菌属 G-短小杆菌,有毒株有荚膜和菌毛 * 鲍特菌属是一类G-小球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致病物质:荚膜、 菌毛、毒素(生物活性物质百日咳毒素皮肤坏死毒素等) 特征:菌不入血,主要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防治原则 预 防: “白百破”(DPT)三联疫苗 死疫苗 类毒素 主动免疫 治 疗:首选红霉素

第三节 军团菌属 * 军团菌是引起军团病的病原体,首发于1976 年的美国退伍军人一次聚会,故称作军团病。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1. 嗜肺军团菌的形态学特征 * 端生或侧生鞭毛,有微荚膜和菌毛 * G-杆菌,常规染色不易着色 Giemsa染色:呈红色 Dieterle镀银染色:呈黑褐色 * 在组织中呈短杆状,人工培养基上 呈多形态性

2. 培养特性、抗原结构及抵抗力 培养基 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培养基 F-G(Feeley-Garman)琼脂培养基 有O和H抗原 根据O抗原将本菌分为15个血清型 我国主要流行的是1型(LP1)和6型(LP6) 抵抗力较强 在蒸馏水中可存活100天以上,在下水道可存活1年。 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2、 所致疾病 微荚膜、菌毛、毒素和多种酶类 军团病 流感样型(轻型) 肺炎型(重病型) 肺外感染 医院内感染 污染中央空调、冷却塔水后引起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一般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检组织或胸腔积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 无嗜肺军团菌特异性疫苗 控制污染源 首选红霉素治疗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 该属包括一群G-杆菌,分布广泛。 *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 aeruginosa *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 *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 常见菌; * 因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感 染后的脓汁或敷料上出现绿色,故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1. 铜绿假单胞菌的形态学特征 直或微弯G-杆菌,有荚膜,单端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 革兰染色

2. 培养特性 * 需氧,产生带荧光的绿色水溶性色素,有溶血环 血平板上细菌生长 普通培养基上细菌生长

3 抵抗力 * 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较其他G-菌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剂耐药。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细菌 * 烧伤和创伤患者 原发皮肤感染 败血症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感染频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或使用介入性临床诊 疗措施时 泌尿道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 坏死性肺炎:使用污染的人工呼吸装置 眼和耳等部位的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预 防 治 疗 标 本 鉴 定 流行病学调查 伤口、手术器械等严格消毒 疫苗 可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 炎性分泌物、脓液、血液、脑脊液 2. 医院病区或手术室 的物品、医疗器材 1. 菌落特征 2. 色素 3. 生化反应 血清学、绿脓菌素、噬菌体 预 防 伤口、手术器械等严格消毒 疫苗 治 疗 可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

第17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一节 放线菌属 正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为人体的正常菌群,可引起内源性感染。 对人和动物致病的主要有衣氏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内氏放线菌和黏液放线菌等。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丝状,常形成分枝状无隔菌丝 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厌氧或微需氧 生长缓慢,4~6天长出灰白色、粗糙的微小菌落

二、致病性 放线菌正常寄居在口腔、上呼吸道、 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为人体的正常菌群。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 或口腔粘膜受损时,可致内源性感染,引 起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的主要特征 放线菌病是一种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多呈慢性肉芽肿,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脓汁中可见特征性的硫磺样颗粒 可引起不同器官和组织感染

所致疾病 面颈部放线菌病: 最常见放线菌感染,约占60%。近期有口腔炎、拔牙史或下颌骨骨折史。为后颈面部肿胀,不断产生新结节、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 脑膜炎和脑脓肿 肺部感染:症状和体征类似肺结核。腹部感染: 盆腔感染:多继发于腹部感染 。 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龋齿和牙周炎: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肉眼观察: 在脓汁、痰液和组织切片中寻找硫磺样颗粒。 显微镜检查 将标本中可疑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革兰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特征性的菊花状菌丝。 分离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沙保培养基及血平板上,在37℃、5% CO2 分离培养 1~2周。

四、防治原则 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 治疗: 对脓肿和瘘管及时外科清创 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第二节 诺卡菌属 革兰阳性杆菌,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缓慢,一周左右可见表面干燥、有皱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