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一、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 (一)血管壁的作用 (二)血小板的作用 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 (四)抗凝血系统的作用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  (六)血液流变学改变.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普通内科 黄晓明 陈嘉林. 人的止血机制 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Blood_clot.swf.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南方医院血液科 李小芳 出血性疾病 概述 过敏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友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白血病 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出血性疾病概述 ( haemorrhage diseases). 【定义】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出血性疾病是止血功能障碍所致 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为 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表现为全 身多部位出血。
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 Tests for the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coagulation 诊断教研室 诊断教研室.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生理学教研室 王晓燕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 血细胞生理  血液凝固  血型于输血.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贫血 贫血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症状 【护理评估】 (一)病史 贫血发生的速度、贫血的程度 (二)身体评估 评估主要体征,包括皮肤 甲床、粘膜是否苍白、血压的改变、肝 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 (三)心理 - 社会资料 (四)辅助检查.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骨 髓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 诊断学教研室 周丽.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凝血筛选试验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焦點115 神經元.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容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苏薇 出凝血试验病例分析.
止血与血栓系统的平衡 凝血因子 血小板 纤溶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输血与血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学锋.
血栓与止血检查.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血液凝固调节系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胡翊群.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一节 临床症状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张义侠.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张东华 学时数:0.5学时.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血栓与止血检测 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出血性疾病概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Overview [haiˈdrɔlisis ] 1. 轮流地, 交替地 [ɔ:l,tə:nitli] 电.
D–二聚体 临床意义及应用.
凝血与凝血异常疾病.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生理学教研室 徐 杰.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检 验 报 告 PC 15×109/L 一天前, PC 130×109/L CT 20min APTT 95s 正常对照:35s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治疗概述 组员:成璐 王薇茜 钟思思 许恒 吴依兰 谢元鸿.
第三章 血液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任何器官缺血都可造成组织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许多疾病会导致血液成分或性质改变,又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具有运输、缓冲、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参与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出 血 性 疾 病 概 述 中山二院血液内科 李益清.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王明山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血栓与止血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 施继敏.
第一次登入ECPA就上手 登入ECPA能幫您: ◎ 查閱終身學習時數 ◎ 校對個人資料 ◎ 事求人徵才 ◎ 公務福利查詢
藥理學 Pharmacology 影響凝血用藥 Drugs for Coagulation Disorders 輔英科技大學 康雅斐 陳威全.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余文红.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课时1.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止血、凝血与纤溶机制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Ⅰ.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Ⅱ.内皮细胞分泌vWF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促进plt粘附 Ⅲ.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促进血小板粘附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Ⅳ.暴露内皮下胶原

二、血小板止血功能 ①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② 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 ③ 释放活性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 血管收缩 ④ 促进凝血过程 ⑤ 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三、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 (内源性、外源性)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

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 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FⅠ~FⅫ) 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VIIa VII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组织损伤释放 PKa PK (激肽释放酶原) 组织因子(III) XII——————XIIa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XI XIa (凝血旁路) Ⅲa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3 Ca2+ IIa Xa V——————————————Va Ca2+ VIIa VII X Xa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四、正常抗凝及纤溶系统 (一)细胞抗凝机制 凝血过程有关 物质和产物 单核-巨噬细胞 吞 噬 清 除

(二)体液抗凝机制 肝素介导下 抗凝血酶Ⅲ 灭活凝血酶、FⅨa、FⅩa、FⅪa、FⅫa (AT-Ⅲ) 灭活FⅤa、FⅧa 蛋白C和蛋白S 激活纤溶系统 TFPI 灭活TF/Ⅶa、FⅩa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 (fibrinolysis,纤溶系统)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 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XIIa PK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u-PA t-PA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止凝血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 循环中凝血及抗凝物质增加 综合因素

血管壁检测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二、出血时间(BT)

(一) 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 [方 法] 血压计袖带 上臂加压8min 在前臂直径5cm 圆圈内计数出血点 (收缩压+舒张压)÷2

[原 理] 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内皮结构与功能 血小板质与量 压力 脆 性 通透性 异常 易出血

[参考值] 男性0-5个 女性0-10个 1.异常提示: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意 义] >10个为异常 男性0-5个 女性0-10个 >10个为异常 [意 义] 1.异常提示:毛细血管脆性、通透性 2. 常见于:①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②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原 理] 测定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至自然止血所需 时间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方 法] [参考值]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方 法] 用标准弹簧针或刀片刺破皮肤2--3mm 深,观察出血自然停止的时间 [参考值]  Duke法 1-3 min >4min为延长  Ivy 法 2-6min >7min为延长  BT测定器法 6.9±2.1min >9min为延长

[意 义] 1. BT长短主要受血小板因素和血管壁 因素的影响

[意 义] 2. BT延长  血小板明显 <50109/L 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意 义] 2. BT延长  血小板明显 <50109/L 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 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 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如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WD)、DIC

[意 义] 3.BT缩短 ① 某些严重高凝状态或血栓性疾病 ② 心梗、脑梗、DIC高凝期

血小板检测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血块退缩试验(CRT)

(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包括: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lgG)、PAIgM和 PAIgA测定。 [参考值] PAlgG 0~78.8ng/107血小板; PAIgA 0~2.0ng/107血小板。 PAlgM 0~7.0ng/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1. PAIg增高 见于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 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血小板补体3(PAC3),则阳性率可高达 100%。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征等。

2.观察病情 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 复发后,则又可升高。

(二)血块退缩试验 (clot retraction test, CRT) [原理] 纤维蛋白网 收缩 血凝块 血小板 血栓收缩蛋白 血清被挤出 血块缩小加固

[方法] 全血标本注入试管中,静置,观察 析出的血清占原有全血量的 百分比 表示血块退缩的程度

30min-1h 开始退缩 18h-24h 完全退缩  退缩完全: 析出的血清 全血量 [参考值]  40-50%

[意义] 1.主要用于血小板功能测定的初筛试验 2.退缩不良见于: a) 血小板功能异常或量(尤其<50109/L) b)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 c) 严重 FⅧ、FⅡ缺乏

凝血因子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时间(C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G)

(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30-43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原 理] 部分凝血活酶 [参考值]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原 理] 部分凝血活酶 Ca2+ 、磷脂(替代PF3) 血浆 [参考值] 30-43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 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 缩短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第一阶段 二 三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PKa PK XII——————XIIa HMWK XI XIa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 IIa Xa V——————————————Va Ca2+ 第一阶段 X Xa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二 三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意 义]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意 义]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2. 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 3.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DIC、纤溶亢进、先天性缺乏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 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

(二)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CT) [原理] 观察血液自离体后,到玻璃试管中凝固所需时间 与带负电荷表面接触 从血管中 抽出 血液 XII XIIa 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 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固)  [参考值] 6-12min(试管法)

[意 义] 内源性途径因子测定的初筛试验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延长: 1. 因子Ⅷ、Ⅸ、Ⅺ严重减少,如血友病 2. 凝血酶原严重减少,如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 3. 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DIC、纤溶亢进、先天性缺乏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如血栓性疾病

(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原 理] 组织凝血活酶 (组织因子) Ca2+ 血浆 [参考值] QUIK法:11-13s

INR=PTR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越小(<2)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 [参考值] PT R(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1±0.05 PT R=病人PT值/参比血浆PT值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1.0±0.1 INR=PTR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越小(<2)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外源性途径] VIIa VII 第一阶段 二 三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Ia III Ca2+ Xa Va VIIa VII 第一阶段 X Xa 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 凝血酶(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XIII XIIIa 二 三 参加因子: V、X、 II、I III、VII Ca2+、PF3、磷脂 所需时间: 3~8min

[意 义] 延长: 为外源性途径的筛选试验 1.因子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2.严重纤维蛋白原降低(尤其<1g/L时):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4.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INR 2-3

[意义] 缩短: 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四)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定量 [参考值] 比浊法:2-4g/L <2g/L 或 >4g/L为异常 [意 义] 减少: [意 义] 减少: 1.严重肝病 2.DIC(消耗过多) 3. 纤溶亢进: 增高: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糖尿病、急性炎症、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抗凝血功能检测 血浆抗凝血活酶Ⅲ活性测定(AT-Ⅲ)

血浆抗凝血活酶Ⅲ活性测定(AT-Ⅲ) [方法] 血浆 发色底物法 [参考值] 108.5±5.3% [临床意义] 1. 活性降低 [方法] 血浆 发色底物法 [参考值] 108.5±5.3% [临床意义] 1. 活性降低 先天性AT-Ⅲ缺乏 获得性AT-Ⅲ缺乏:肝脏疾病、 DIC 2. 活性增高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血浆凝血酶时间(TT)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OP)测定 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原发性纤溶症(primary fibrinolysis)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简称原发性纤溶,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

继发性纤溶症 (second fibrinolysis) 主要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 时,由于因子XIIa、激肽释放酶、 凝血酶等增多导致纤溶酶增多或活性增 强,后者降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多个 凝血因子。

(一)血浆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原 理]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参考值]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

[意 义] 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1.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如纤溶亢进 2.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Ⅲ、肝素 样物质

(二)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 纤溶酶原在各种活化素(如凝血酶等)的作用下 转变成纤溶酶,然后纤溶酶使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溶解,产生FDP,使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溶解 。 [参考值] 小于5mg/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肺梗塞、DVT、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

(三)血浆D-二聚体检测(D-D) [参考值] 血浆D-D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准确反映体内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 胶乳凝集法为阴性; ELISA法为小于200ug/L。

[临床意义] 1. 继发性纤溶症(如DIC)为阳性或增高; 2. 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

实验项目的选择 一期止血缺陷 Plt 结 果 BT 计数 判断 N N 血管因素 延长  血小板量减少 N 凝血因子异常可能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二期止血缺陷 进一步做以下筛选试验: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1.仅有APTT延长 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尤其是Ⅷ、 IX、XI 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 质增多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2.仅有PT延长 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VII) 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 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3. APTT、PT 全部异常 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 FDP增多  血中抗凝物质增多  肝功能衰竭 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