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特点: 男性,68岁,肢体不自主抖动 6 年;行动迟缓,行走困难1年 进行性加重 症状自左手开始,逐渐发展至右侧肢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Advertisements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帕金森病患者的麻醉处理 报告人:黄梦玉 读书报告会. 帕金森病 (PD) 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 疾病。影响患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 自主神经系统。 帕金森病 (PD) 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 疾病。影响患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 自主神经系统。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系 统组成。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局麻药.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第 十 六 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第 一 节 抗 癫 痫 药 癫痫 : 大脑局部神经元异常 放电,并向周围正常组织 扩散,引起反复发作的慢 性脑疾病。
第六节 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 Drugs for neurodegeneration disease 神经退行性疾病 概况及其分类 药物主要类型 神经退行性疾病( ND ) 是一组以原发性神经元变性为基础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由神经 元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以导致功能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帕金森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吉大二院神经内科 胡国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
抗帕金森病药(antiparkinsonian)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万新华
帕 金 森 病 Parkinson disease,PD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特征与治疗 滕军放 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 郑大一附院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
第十三章 抗帕金森病药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第十三章 抗怕金森病药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第十七章 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氏病:慢性进行性运动障碍,属锥体外系疾病。多老年人发病。1817年,首次报道。1953年,肯定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1960年,发现与黑质纹状体中DA含量显著降低。1961年,用L-Dopa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症状:骨骼肌张力增高、震颤、运动障碍。 病理: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和胆碱能神经元处于平衡之中,共同调节运动机能。帕金森氏病患者黑质有病变,使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多巴胺含量降低,神经功能减弱。产生帕金森氏病的张力增高的症状。
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吉大二院神经内科 胡国华教授 博士生导师.
抗震颤麻痹药 延安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侯延丽.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左乳腺癌术后的PDT治疗.
乳 腺 癌.
帕金森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 万新华.
肺结核.
抗帕金森病药 Drugs of Anti-Parkinson’s disease
帕金森病治疗时机与药物选择对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Chater 17 Treatment of CNS degenerative diseases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七章 抗帕金森病药 (Drugs us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 disease (WD).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抗帕金森病药 Drug us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2017年3月21日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四).
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 PD) 也称震颤麻痹。
——又称为锥体外系疾病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刘铮
Chapter 16 抗帕金森病药 Antiparkinsonism Drugs
消化功能调节药.
第十三章 抗帕金森病药.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 新纹状体 } 纹状体 旧纹状体.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病人的护理
糖尿病流行病学.
评估达力士软膏的长期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帕 金 森 病 (Parkinson’s disease)
多系统萎缩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病 中山三院神经科 伍爱民.
抗帕金森病药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ts)是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变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呈上升趋势。 原发性(帕金森病):病因尚未阐明。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抗精神病药、脑炎、脑动脉硬化、CO、锰中毒、利血平等所致。
抗 精 神 失 常 药.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 退行性疾病药.
帕金森病 陈彪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17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 退行性疾病药 Chapter 17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diseas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科学健走 胡松宇 国家一级健身指导员 科学健走与营养研究中心成员 中国健走高级教练 万步网健走技术指导教练.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Dislocation of the Patella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第13章 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 主讲教师:裘军.
间变性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李秀梅 A.
MTOR典型案例征集大赛 标题: 医院: 科室: 姓名: 邮箱: 2015 年 月 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病例 特点: 男性,68岁,肢体不自主抖动 6 年;行动迟缓,行走困难1年 进行性加重 症状自左手开始,逐渐发展至右侧肢体 肢体抖动静止时明显,情绪激动、紧张时加重 肢体灵活性差,穿衣、系扣、系鞋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行走困难,身体前倾,步距小,拖步,行走时,右臂摆动减少,转身困难

帕 金 森 病 (Parkinson disease)

帕金森病的概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Monograph by James Parkinson AN 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 CHAPTER I DEFINITION-HISTORY-ILLUSTRATIVE CASES SHAKING PALSY. (Paralysis Agitans.) Monograph by James Parkinson 1817

流行病学 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7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两性分布差异不大; 是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原发性PD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年龄老化、环境毒素、遗传因素

病因及发病机制 —年龄老化 黑质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脱羧酶(DDC)活力、纹状体DA递质随年龄增长逐年减少。 但老年人发病者仅少数,只是PD发病的促发因素。

病因及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80年代初美国加州一些吸毒者误 给猴注射后出现酷似PD患者的病 环境中与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 用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MPTP); 给猴注射后出现酷似PD患者的病 理、行为症状、生化改变和药物 治疗反应。MPTP在脑内通过一 系列的生化反应,导致黑质多巴 胺(DA)能神经元变性; 环境中与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 工农业毒素可能是PD病因之一。 正常猴 双侧PD猴 PD症状 美多芭治疗后

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10%PD患者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显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突变:a-突触核蛋白(a-synuclein)基因、Parkin基因等。 易感基因:细胞色素P4502D6基因。

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 含色素的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表现为黑质色素变淡 PD病人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的色素脱失、神经元缺失和胶质增生,特别是在黑质的致密带和蓝斑;神经元变性也出现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及无名质。肉眼可见黑质和蓝斑的颜色变淡、苍白。显微镜下显示黑质、致密带的色素神经元数量减少,残存的神经元变性、色素颗粒减少或破碎游离。在蓝斑、黑质的神经元内可见lewy小体。lewy小体是圆形的嗜伊红包涵体,直径3~25nm,它有一个致密颗粒的核心,1~8nm(纳米),核心周围有疏松排列的纤维成分,呈为“晕”状。免疫组化研究证实:lewy体包含有泛素(ubiquitin)、calbindin、补体蛋白、微丝亚单位、微管素(tubulin)以及蛋白1和2的微管,但不含有Tan蛋白-共核蛋白的基因是lewy体中重要成分,其他也见于大脑皮质、壳核、下丘脑、无名质、迷走神经背核和交感神经节,但程度较轻。另外PD病人的脑中尚可见到苍白体(pale body),特别是见于黑质和蓝斑,但其数目较lewy体少,故无诊断可靠性。 含色素的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表现为黑质色素变淡  Tretiakoff(1919)发现黑质细胞↓,≥50%时产生PD。  Lewy(1912)发现黑质和蓝斑区嗜伊红包涵体—路易(Lewy)小体。

生化病理 正常 帕金森病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80%~ 99%); 多巴胺减少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乙酰胆碱 帕金森病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是因纹状体内多巴胺缺乏导致的,主要病变在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正常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及多巴胺两种系统的作用保持平衡,而在帕金森病的患者中,由于多巴胺的减少,使乙酰胆碱系统的作用相对占优势,从而破坏了神经生化反应的平衡。生化病理 脑内存在多条多巴胺(DA)递质通路,最重要的是黑质-纹状体通路。DA和乙酰胆碱(Ach)作为纹状体中两种重要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相互拮抗,两者维持平衡对基底节环路活动起重要作用。PD病人由于DA神经元变性。DA减少造成Ach系统功能亢进,导致基底节输出过多,丘脑-皮质反馈活动受到过度抑制,皮质运动功能的易化作用受到削弱。因此产生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近年来还发现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A含量逐渐减少,可能引起智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活动障碍。DA递质减少程度与病人症状的严重度一致。病变早期通过DA更新率增加和DA受体失神经后超敏达到代偿。临床症状不明显(亚临床状态)或不出现,随着疾病进展可产生典型帕金森症状而失代偿。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80%~ 99%); 多巴胺减少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临床表现 总体特征 非运动症状: 精神:抑郁、焦虑、认知损害、幻觉、淡漠、睡眠紊乱 自主神经:便秘、血压低、多汗、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流涎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肌强直(rigidity) 姿势步态异常(abnormal posture & gait) 非运动症状: 精神:抑郁、焦虑、认知损害、幻觉、淡漠、睡眠紊乱 自主神经:便秘、血压低、多汗、性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流涎 感觉障碍:麻木、疼痛、痉挛、嗅觉障碍、不安腿综合征

临 床 表 现 —静止性震颤 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 静止性震颤:拇指与食指“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节律4~6Hz,安静时出现,随意运动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不对称性: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下颌、唇、舌及头部最后受累 少数患者尤其70岁以上发病者,可不出现震颤 部分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原发性震颤的鉴别 特点 原发性震颤 帕金森病 震颤 双侧、肢体或头身、姿势性、动作性加重、进展慢 单侧、肢体、静止性、进展快 肌张力 正常 增高 运动迟缓 无 有 治疗 不用、或用心得安等 左旋多巴等 预后 好 差

临床表现 —肌强直 肌强直表现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节阻力始终增高,似弯曲软铅管(铅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 )须与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spasticity)区别(折刀样强直) 若伴震颤,检查感觉在均匀阻力有断续停顿,似转动齿轮(齿轮样强直,cogwheel rigidity),是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运动迟缓的具体表现 特殊表现: 一般性表现: 动作启动困难 解系鞋带、扣纽扣难 自主动作变慢、幅度变小 “面具脸” “小写症” 重复动作易疲劳 做序列性动作困难 不能同时做多个动作 僵住 特殊表现: 解系鞋带、扣纽扣难 “面具脸” “小写症” 手摆动减少、慌张步态 流涎 言语减少,语音低沉、单调。

临床表现 —运动迟缓 小写(micrographia)

临床表现 —PD的屈曲体姿

辅助检查 血、CSF常规无异常,CT、MRI无特征所见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CSF、尿HVA(高香草酸即多巴胺代谢产物)降低 DNA印迹技术(southern blot)、PCR、DNA序列分析在家族性PD可发现基因突变 PET或SPECT可发现PD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著降低

PET显示PD脑内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显著降低

临床诊断标准 存在下列至少2个主征: - 静止性震颤 - 运动迟缓 - 齿轮样肌强直 - 姿势反射障碍 但至少包括前2项其中之一 症状不对称,左旋多巴治疗有效 随访证明符合帕金森病

临床诊断标准 无引起继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ism)的病因,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病毒感染、金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无下列体征:眼外肌麻痹、小脑征、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

帕金森病疾病临床分期 Hoehn-Yahr 疾病分期评分 I 期 : 单侧受影响 II 期 :双侧受影响但无姿势平衡障碍 IV 期 :日常生活明显受限,但在他人帮助下仍可进行 一定活动 V 期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卧床

鉴别诊断 ——特发性震颤 特征是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 发病年龄早 饮酒或服心得安后震颤显著减轻 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 1/3患者有家族史

鉴别诊断 —其他神经变性病伴帕金森征 1. 弥散性路易体病(diffuse Lewy body disease) : 痴呆出现早且迅速进展,有幻觉 伴帕金森综合征 可有肌阵挛 对左旋多巴反应不佳

鉴别诊断 —其他神经变性病伴帕金森征 2. 肝豆状核变性 发病年龄小,常有其他类型不自主运动 有肝脏损害 角膜K-F环 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活性降低,尿铜增加

鉴别诊断 — 其他神经变性病伴帕金森征 3.亨廷顿病 主要症状舞蹈-手足徐动征 痴呆及精神症状 家族史(常显遗传),遗传学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 其他神经变性病伴帕金森征 4. 多系统萎缩(MSA) 纹状体黑质变性(SND):兼有锥体系、小脑、自主神经症状 鉴别诊断 — 其他神经变性病伴帕金森征 4. 多系统萎缩(MSA) 纹状体黑质变性(SND):兼有锥体系、小脑、自主神经症状 Shy-Drager综合征(SDS):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和排尿障碍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小脑及锥体系症状,MRI显示小脑、脑干萎缩

治疗原则 疾病早期无须药物治疗,鼓励患者多主动运动 若疾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需药物治疗 不能根治,需终身治疗 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尽量以最小有效剂量取得较满意疗效 根据年龄、病程阶段治疗方案个体化

药物治疗 原理:恢复纹状体DA与ACh递质系统平衡。包括抗胆碱能药、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 恢复平衡 多巴胺 乙酰胆碱 帕金森病

1、左旋多巴制剂 左旋多巴+ 卡比多巴= 帕金宁 左旋多巴合并多巴脱羧酶抑制剂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 作用:对各期病人均有效。但一般主张在病人出现姿势平衡障碍或工作受到影响时使用。它对运动迟缓和肌强直疗效好,对震颤亦有效。 机制:补充外源性多巴胺前体 药物:左旋多巴+苄丝肼 =美多巴 左旋多巴+ 卡比多巴= 帕金宁

左旋多巴制剂剂型 普通剂型: 左旋多巴控释剂:息宁 左旋多巴弥散型制剂或水剂 剂型: 美多巴:200mg左旋多巴 + 50mg苄丝肼

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以小剂量缓慢开始,剂量应个体化(病人需求和生活质量),求长效而不求全效 一般62.5-125mg bid,每2-4天后,加125mg/天,以达到能维持一般生活质量的最低剂量为维持剂量 饭前或饭后1.5小时服用

左旋多巴制剂副作用 消化道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幻觉、焦虑、错乱 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异动症等并发症

2、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作用:对早期病人可单用,也可与多巴制剂合用治疗中、晚期病人。它不易引起异动症和症状波动,并可推迟和减少多巴制剂的使用。 机制:直接作用突触后多巴胺受体。 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使用剂量应个体化。 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幻觉及意识模糊等。睡眠发作是值得注意的副作用。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药 物 剂 量 作 用 受 体 协良行 0.25-1mg/d D2 + , D1 + 泰舒达 50-100mg/d

3、抗胆碱能药物 1867年Ordenstein首先使用 作用:只对以震颤为主的早期病人有效 机制:乙酰胆碱抑制剂 药物:安坦 (2-4mg tid) 副作用:口干、排尿障碍、扩瞳、心动过速、记忆减退、意识模糊等。对65岁以上和有认知障碍者不用

3、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作用:对早期病人可单用,也可与多巴制剂合用治疗中期病人。它不易引起异动症和症状波动。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 机制:抑制多巴胺的氧化降解,减少氧化自由基的生成。 使用:司吉林(seleegiline)、丙炔苯丙胺(deprenyl);5-10mg, 两次/日。 副作用: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失睡多见,故不宜晚上用。

4、儿茶酚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作用:增加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时间,而不增加左旋多巴的峰值血桨浓度;可增加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 机制:抑制外周和/或中枢多巴的降解代谢,使血浆或脑内多巴胺明显增加; 适用症:出现剂末效应或“开-关”现象 药物:达是美 (Tasmar or Tolcapone) :外周和中枢抑制剂,与左旋多巴同时服用,100mg 或 200mg, tid 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

6、金钢烷胺 1969年Schwab等使用 作用:早期病人的运动迟缓和震颤、或与左旋多巴联合用药,可出现耐受性。 机制:弱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 药物:金钢烷胺 (50-100mg, bid or tid) 副作用:少,恶心、眩晕,可加重精神症状。肾功能减退时不用。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早期年轻病人可单用) 抗胆碱能药:安坦(经济实惠,对震颤优) 多巴替代治疗(PD最主要的药物)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早期年轻病人可单用) 抗胆碱能药:安坦(经济实惠,对震颤优) 促多巴释放剂:金刚烷胺(早期病人可单用但失效快) 抑制多巴胺降解(辅助药)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帕金森病外科治疗 手术方法: —神经核毁损术 —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DBS适应证: —药物治疗失效 —出现异动症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躯体活动障碍 长期自尊低下 知识缺乏 缺乏本病相关知识与药物治疗知识 营养失调 便秘 语言沟通障碍 无能性家庭应对 PC:外伤、压疮、感染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 个人卫生、皮肤护理、提供生活方便、采取有效沟通方式、保持大小便通畅 (2)运动护理:早期--维持和培养业余爱好、中期—尽量维持自理能力,训练平衡及面部表情 ;晚期—舒适体位,被动活动关节 (3)安全护理:防烫伤、烧伤、禁止病人自行使用锐器和危险品,避免自伤、坠床、坠楼、走失、伤人等意外 (4)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 (5)用药指导 早期无需用药 必须用药时“细水长流,不求全效” 用药目的是改善症状,注意疗效观察 长期用药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多巴类药物引起的并发症 5 年 病程 药效 DA储存 2.0 1.47 1.37 并发症 剂末现象 开关现象 异动症 僵住现象 认知功能障碍

开关现象 是患者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其症状已接近消失,其日常活动已接近正常,在并未改变用药的情况下,在几分钟内忽然重新出现帕金森(震颤麻痹)严重的运动障碍,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然缓解,一日中,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变化速度非常快,并且是不可预知的。形容病情的变化就象电源的开与关一样,忽然出现肌僵直,或运动不能就象是断电一样,称为“关期”,尽管未加用任何相关治疗,而忽然活动如常的功能状态或出现多动,称为“开期”,是左旋多巴治疗后期的比较常见而难以解决的并发症

异动症 “异动症”是为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常见于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亦可出现。严重者影响生活,因为这种不自主动作幅度可以很大。

剂末现象 又称疗效减退或剂末恶化,是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以预知 处理: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或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司来吉兰等。

左旋多巴(Levodopa) 注意事项: 小剂量开始,逐步缓慢加量直至有效维持 尽量避免B6、利眠宁、利血平、氯丙嗪、奋乃静同服 出现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时,应观察与记录,以便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护理措施 (6)饮食指导 原则:3高2低1适量 进食方法: 坐位进食,颈前曲 软食或半流质 安静进食,不急食,少量分次吞咽 避免带骨或刺的食物 进食困难给予鼻饲

注意饮食因素对多巴胺类药物的影响 蛋白质食物适量≠素食,与服药时间间隔开即可 高脂食物也会延缓左旋多巴吸收,故应植物油烹饪 应尽量避免食用富含B6的食物 ,复方制剂可不受限制 槟榔可降低抗胆碱能药物疗效,应避免

健康指导 皮肤护理 康复训练 安全护理 照顾者指导 就诊指导

康复训练 保持关节活动:散步、打太极拳 协助被动活动或按摩关节 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慌张或冻结步态:调整重心,摇摆身体走路,踏步走(脚高抬、脚跟先着地),听口令,听音乐(节律感强),跨越物体,必要时拐杖 姿势反射:常在转身、弯腰、站立时出现,尽量避免此类动作。

康复训练 面部动作训练:鼓腮、露齿、微笑、叩齿、吹口哨等训练 颈部关节训练:头前后、上下运动 语言训练:朗读

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 “蜜月期” 运动并发症期 5 12 15年 发病 死亡 认知障碍期 5 12 15年 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如图所示,在疾病初发后到5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会经历一段“蜜月期”,在这一时期内,传统的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但在“蜜月期”过后,由于长期应用抗帕金森药物,患者在发病5到12年期间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导致的运动并发症;因为脑内存在除了黑质-纹状体通路,还有多条DA递质通路 病程进展到12年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发病15年后死亡。 发病 死亡 Tanner CM 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in twins: an aetiologic study. JAMA 1999: 281: 341-346. Uitti RJ et al. Levodopa therapy and survival in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Olmsted Country project. Neurology 1993: 43: 1918-1926.

病例 王某,男性,68岁,退休工人。因右手不自主抖动伴动作缓 慢2年于2002年10月收住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000年初出现右手不自主抖动,静止时明 显,持物、活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 失。2002年初,右下肢也出现抖动。自2000年秋季起自觉右 上肢无力,有紧缩感,伴动作减慢,同时发觉字写得弯弯曲 曲,越写越小;系鞋带、纽衣扣等精细动作完成困难。家属 发现其面无笑容,言语减少,声音变轻。于2000年10月始用 美多芭125mg,3次/日,餐前30分钟服用,三周后症状明显 好转,震颤减轻,活动便利,动作加快。2001年夏天起从 沙发起立时发生困难,需人搀扶,同时常出现开步困难,行 走时步伐变小,一旦开步则越走越快,不能立即止步,有时 跌倒。美多芭增量至250mg,3次/日,但症状无明显改善。 否认有特殊用药、锰等重金属接触、煤气中毒等病史,家族 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神经系统体检:神清,双瞳孔等大0.35cm,光反应存在, 眼球活动好,无眼震,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表情呆板, 眉心征(+)。颈项及四肢肌张力轻度增高,右侧为甚,右 上肢呈齿轮样强直,静止时见右侧上下肢震颤,动作时不 明显。右手快复轮替动作笨拙。四肢腱反射对称++,肌力 V°。行走时身体轻度前倾前屈,步距小,右上肢协同摆动 动作消失,右下肢稍有拖曳,转身动作减慢。共济运动正 常,病理征(-),浅、深感觉正常。卧立位血压无改变。 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美多芭剂量减为187.5mg, 4次/日,同时加用培高利特0.025mg,3次/日,逐渐增至 0.125mg,3次/日。患者自觉右手抖动有所缓解,开步困 难明显好转,行动较前明显增快。

诊断分析 1.病史特点 ①68岁男性,隐匿起病,病史2年,缓慢发展; ②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如表情呆板,眉心征(+),静止性 1.病史特点 ①68岁男性,隐匿起病,病史2年,缓慢发展; ②锥体外系症状和体征,如表情呆板,眉心征(+),静止性 震颤,动作缓慢,“小字症”,启步慢,步距小,慌张步态, 肌张力增高;③偏侧起病,症状及体征不对称性;④无其他 神经系统受累病征;⑤美多芭、培高利特治疗有效。 2.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动作减少、 齿轮样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提示病变主要累及锥体外系,而且以右侧肢体起病和症状为 严重,故定位于基底节,病变源于左侧,并波及右侧。 3.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