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腹痛 症状学. 腹痛的定义和临床重要性 临床重要性 涉及各科疾病、病因机理复杂、临床变 化迅速、诊断常有难度、是临床医师永 恒的考题 所涉疾病.
Advertisements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消化性溃疡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 许尤佳 教学目的: * 了解本病的范畴及临床流行病学情况。 * 熟悉本病病因病理及临床功能检查方法及意 义 *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及西医治疗要点。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思路 三峡大学医学院 陈良金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中国民族药物学概论 第十一讲 常用蒙古族药材及制剂介绍 刘 圆 教授 主讲 西南民族大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西南民族大学 青藏高原研究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腰 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月 经 过 少.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妊娠恶阻.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胃 痛 Stomachache.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46、 痹 证.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腹 痛.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经行感冒.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附] 吐酸.
腹 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急诊科 郑敏宇.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乳衄.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泄泻.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腹 痛 陈良金.
腹 痛 授课教师:朱佩琼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胁 痛

概述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本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以内伤者居多。

历史沿革 《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肝病者,两肋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伤寒论》“胸胁苦满”、“胁下痞鞕”、“胁下鞕满” 《医学入门》“胁痛本是肝家病,宜分左右审实虚”,“左肝阳血阴,右肺阴气阳”。

范围 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肝寄生虫,肝脓肿,肝癌,急、慢性胆囊炎, 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病等

病因病机 主要与肝胆疾病相关 主要病机:气机不畅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中阻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阻络痹 血瘀停着,痹阻胁络 久病疲劳过度,精血不足,肝脉失养

辨证要点 1.辨胁痛性质 痛伴胀满,走窜不定,时痛时止,属气分; 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刀割,属血分; 重着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性,间歇加剧,属肝胆湿热; 隐痛为主,疼痛轻微,绵绵不绝,疲劳后加重,按之较舒服,属阴血不足,血不养肝。

辨证要点 2.辨证候虚实 新病或生气后痛甚,多属实证; 久病不愈,隐痛绵绵,按之减者,多属虚; 一般多虚实互见,湿热、血虚、血瘀错杂。

辨证要点 3.胸肋胀痛牵于胃脘、胸部, 气滞在胸及胃脘;气郁在肝。 4.胁痛伴口苦、身黄、尿黄,属热证。

治疗原则 理气 活血 清热祛湿 滋阴养血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纳食不香,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辨证论治 2.瘀血停着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痞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旋复花汤或复元活血汤

辨证论治 3.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胀满疼痛,痛有定处,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或目黄身黄,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辨证论治 4.肝阴不足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绵绵不绝,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心中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

胃脘痛

概述 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古时心痛、心下痛,明清时成为独立的病证。

历史沿革 《素问 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素问 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金匮要略》“脉数而滑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 《千金要方 心腹痛》有九种心痛,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范围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胰腺,肝胆疾患。

病因病机 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外感寒邪、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气机郁滞; 恼怒紧张--肝气犯胃; 瘀血凝滞--胃气郁滞; 久病体弱,思虑过度,热病伤阴--脾气虚弱,胃失濡养。

辨证要点 1.辨缓急 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因感寒恣冷,暴饮暴食。 胃痛渐发,起病缓者,多因肝郁气滞,致肝胃不和。

辨证要点 2.辨寒热 胃脘痛,得热则痛减,多属于寒。 胃脘灼痛,泛酸烦热,多属于热。

辨证要点 3.辨虚实 新病、突发,食后痛甚,拒按者属实; 久病不愈,时作时止,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辨证要点 4.辨气血 气分—胀痛; 血分—刺痛; 有形实痛—痰饮、宿食。

治疗原则 理气 消食导滞 活血化瘀 温中 补益

辨证论治 1.寒邪犯胃 临床表现: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 治法:温胃散寒 方药:良附丸

辨证论治 2.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吐后痛减,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加味保和丸

辨证论治 3.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胁肋攻窜作痛,嗳气,烦闷,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舌苔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舒肝散

辨证论治 4.瘀血凝滞 临床表现: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舌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隔下逐瘀汤

辨证论治 5.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胃脘烧灼痛而烦,痛及两肋,反复发作,泛酸,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泻热 方药:左金丸

辨证论治 6.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疼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建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

辨证论治 7.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胃脘隐隐灼痛,干呕,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麦门冬汤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