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咳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主要内容: 咳的病因、病机、传变、分证、症状、 治则。 素问 · 咳论 ( 1 )咳为肺之本病 肺为娇脏,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定病位 1 、咳的 病因病机 ( 2 )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陈修园: “ 咳不离于肺;咳不止于肺。 ” 整体观.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普通高等教育 “ 十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方 剂 学.
第十四章 治燥剂 概 述 以轻宣辛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 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作用,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之。 一、定义.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概述.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 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润燥作用, 治疗燥证的方剂, 统称为治燥剂.
讨论汇报 囤荣梁 唐人彦 王 彧 张伟伟 宋 磊 房梁柱.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本篇论述了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 种疾病的辨证论治。 三者在病位上均属于肺,症状上均有 咳嗽表现,且在病理变化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联系,故合篇进行讨论。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咳嗽 喘证 内伤发热 心悸. 咳 嗽 一、定义: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出咳 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证。 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病位:肺。
咳 嗽. 一、定义: 咳嗽是由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或脏 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 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咳吐痰液为 主症的疾病。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一章解表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祛风散寒药对 麻黄 - 桂枝 药对出处《伤寒论》 麻黄 桂枝 麻黄 桂枝组成.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内经选读Ⅱ》重要原文.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主讲人 王洪京.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肺系.
哮 喘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王 付 制作.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咳 嗽.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三章 脏象学说.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46、 痹 证.
王 付 制 作.
咳嗽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喘 证 新疆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 杨惠琴.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经行感冒.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呼吸系统疑难病 选方用药技巧 (人民军医出版社) 王 付.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十章第三节咳 嗽.
急性支气管炎 (acute bronchitis).
猩红热.
利水渗湿药.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肺 痿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 述 第一节 清化热痰药 第二节温化寒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素问·咳论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题 解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内容提要 本篇是《内经》讨论咳嗽的专篇,文中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咳嗽的成因、机理、辨证分型、证候表现、传变规律,以及针刺治疗原则,提出了“肺之令人咳”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等著名论断。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外合邪”的致咳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整体观及其 临床意义。 2、掌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整体观及其 临床意义。 3、理解咳“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病理学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4、了解五脏六腑咳的分证要点。 5、了解咳症的治疗原则。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题 解 咳,即咳嗽。 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故名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一)咳嗽的病因、病机 1 咳嗽的病变部位: 《素问·宣明五气》: “肺为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咳”。 《素问·厥论》:“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 咳不离乎肺,然不止于肺

2 咳嗽的病因: 内外合邪 “形寒寒饮则伤肺” 寒饮停聚 外被风寒等邪气所伤 “寒饮食入胃”,其寒邪“从肺脉上至于肺” “皮毛先受邪气” 《灵柩·邪气脏腑病形》

3.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乘秋则肺先受邪,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 乘春则肝先受之……” 五脏在各自所主节气感受相应的时令之邪 肺 咳病 肺 咳病 五脏对相应季节时邪的易感性, 也反映出《内经》四时五脏发病观。

4.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脏先病 五脏六腑先受邪气 五脏六腑 肺咳 五脏六腑咳

意义 咳嗽的论治不只是治肺,而且必须同时考虑五脏六腑的影响而调理五脏六腑的病变。 论治时要辨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标本关系,或治本,或治标,或标本兼治。 如 脾虚生痰,上渍于肺(痰湿阻肺) 肝火上冲,气逆犯肺 肾虚水泛,水寒射肺 胃寒停饮,饮邪迫肺

(二)咳嗽的证治 五脏咳 1、肺咳 主症: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病机:寒邪闭阻,肺失宣降而为咳为喘,肺络损伤,见唾血。 治法:治宜宣肺理气、化痰止咳 方药:青龙汤之类

2、心咳 主症:咳则心痛,喉中如有物梗塞,甚则咽喉肿痛。 病机:心气横逆,相干于肺 治法:清心火,降肺气 方药:桔梗汤之类

3、肝咳 主症: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动则胁满。 病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小柴胡汤或丹栀逍遥散合泻白散加减。

4、脾咳 主症:咳则右胁下痛,痛隐隐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病机:脾湿上犯,痰湿阻肺 治法:健脾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酌加枳壳、杏仁、前胡之类。

5、肾咳 主症: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病机:肾虚水犯,水寒射肺 治法:温阳化饮,降浊宣肺 方药:苓桂五味姜辛汤、真武汤合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之类。

六腑咳 1.胃咳:脾咳不已,胃受之,咳而呕,甚则吐蛔。 和胃降逆,宣肺化痰——平胃散、二陈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乌梅丸等合方加减。 2.胆咳:肝咳不已,胆受之,咳呕胆汁。 清胆益气,肃肺止咳——温胆汤(实证)或十味温胆汤(虚证)加减。 3.大肠咳: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屎)

4.小肠咳: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咳而矢气,气与咳俱失。 大、小肠咳:调理肺气,益气升提固摄——治咳方药加参、芪、升麻、乌梅、五味子等加减。 5.膀胱咳:肾咳不已,膀胱受之,咳而遗溺。 止咳益肺,补肾固摄——治咳方药加菟丝子、缩泉丸、六味地黄丸之类加减。 6.三焦咳: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咳嗽的传变规律 1.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到肺而咳。 2.六腑咳是由五脏咳病久不愈发展而成,病情由单纯变复杂,病势较重。既有气机紊乱(如胆胃之气上逆犯肺),也有气虚不摄及气虚下陷(如肾气下陷)。 3.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总司一身气化,久咳者,气机紊乱,无论虚实都会影响到三焦功能。

咳嗽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五脏咳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才形成六腑咳。因此,六腑咳标志着病位扩散,病势发展,病情加重,疾病从单纯转为复杂,绝不能从病证由阴转阳,由里出表来理解。

“聚于胃,关于肺” 反映了《内经》辨治咳嗽的纲领,在治疗咳嗽时对肺胃的高度重视, 张介宾注:“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 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侯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

咳嗽与胃的关系 其一,胃(脾)为五脏六腑之海—抗病力 其二,胃属土,为万物所归,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经络 其三,脾为生痰之源—痰

该句成为后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理论的渊源,为临床辨治咳病提供重要参考。 本句针对咳而多痰涎、水饮犯肺(或伴有浮肿)的咳证、痰饮的治疗颇有启发。 咳嗽其治可在肺,也可在胃,培土可以生金。

意义 肺胃所致之咳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咳嗽。 对于各种咳嗽的治疗,除了注意治肺外,还应注重治胃(脾)。 在防治上 理肺强卫来预防-外邪从皮毛及鼻咽而直接入肺 。 健脾强胃来增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濡养。

治肺胃之咳的例证 如《金匮要略》治饮方剂中,诸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大黄汤、泽泻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虽有寒热加减,但总不放弃姜、辛、五味、夏。 生姜温胃散寒,生胃气布津液,开肺止咳; 细辛温肺散寒; 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五味子酸收而敛肺气。

再如吴达《医学求是·咳嗽详求论》中说:“有脾阳素亏,久咳而成痰者,形体日削,面色鲜明,重则背寒,是证当治饮,不当治咳”,方选苓桂术甘汤: 白术燥脾湿; 土燥则阳旺,脾土得运, 茯苓淡渗脾湿;为胃行其津液; 桂枝通经疏达,肝脾气升而胃气必顺降; 炙甘草和胃生津; 胃降则肺气亦降,不治咳而咳自愈。

林佩琴《类证治裁》四时用药治咳举例: 春咳,木气生——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之属; 夏咳,火气炎——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之属; 秋咳,燥气乘金——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 冬咳,风寒侵肺——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之属。

针刺治疗原则 五脏咳取五脏输穴治疗 六腑咳取六腑合穴治疗 咳而多痰,浮肿者取十二经经穴

(三)小 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三)小 结 一、本篇是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的专篇。 二、本篇认为咳嗽虽主于肺,但与五脏六腑亦皆有关,其中尤以肺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提出咳嗽的“外内合邪” 发病学概念。 四、对五脏咳和六腑咳的描述,说明了咳嗽的病程转归,体现了脏腑辨证的特色,为后世脏腑辨证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五、在治疗上提出了具有分经论治思想的针刺治咳原则,这不但对后世治疗咳嗽有所启发。

病案赏析 祝 咳嗽夜重,风寒伤于肺,劳碌伤于肾。肾气上逆,故重咳于夜也。 前胡 杏仁 象贝 橘红 半夏 旋复花 紫菀 茯苓 沉香 沙苑子 祝 咳嗽夜重,风寒伤于肺,劳碌伤于肾。肾气上逆,故重咳于夜也。 前胡 杏仁 象贝 橘红 半夏 旋复花 紫菀 茯苓 沉香 沙苑子 肺主气司呼吸,为娇脏,功在宣发肃降;肾主纳气,作强之官,其充在骨。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又不耐寒热,所以皮毛先受风寒之邪,邪从其合而内传于肺,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引发咳嗽。 劳碌耗伤肾气,肾虚不能纳气,气反上逆从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伤肺而咳嗽,又肾为阴中之太阴,故咳嗽夜间加重。 渊按:治风寒则可矣,治肾虚则未也。

卜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盖因风温袭肺,引动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经风邪,参入宁心缓火之品。 前胡 杏仁 象贝 桔梗 射干 远志(甘草汤制) 麦冬 沙参 小麦一两煎汤代水。(微妙在此一味) 渊按:非深入仲景堂奥不能道。用宣散肺金风温之方,加小麦一两,清心热,即补心虚,何等灵敏

丁 形寒饮冷则伤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为咳嗽。自秋冬历春夏,每每夜甚,气升不得卧。近来吐血数口,是伏寒化热,而阳络受伤矣。 丁 形寒饮冷则伤肺,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为咳嗽。自秋冬历春夏,每每夜甚,气升不得卧。近来吐血数口,是伏寒化热,而阳络受伤矣。 祛其伏寒,退其伏热,必兼降气化痰。 紫菀 杏仁 款冬花 橘红 川贝 茯苓 桂枝 淡黄芩 桔梗 半夏 桑白皮 枇杷叶

沙参 橘红 苏子 杏仁 石决明 川贝 茯苓 丹皮 蛤壳 枇杷叶 陈海蜇(漂淡) 地栗 李 咳嗽喉痒,痰或稀或浓,浓则腥臭。脉象右弦而滑,左弦小数。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此痰为火郁而臭,并非肺痈可比。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 沙参 橘红 苏子 杏仁 石决明 川贝 茯苓 丹皮 蛤壳 枇杷叶 陈海蜇(漂淡) 地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