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七节 泄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儿科教研室. 概 述概 述概 述概 述 定义:小儿泄泻是由外感六淫,内伤乳 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引起大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 征的病证。 发病情况:年龄、季节、转归、预后 范围: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 泻)、肠功能紊乱、婴儿乳糖不耐受性 腹泻。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易黄汤 山药 芡实 白果 黄柏 车前子 药 易黄汤 功效 : 补脾益肾,收涩止带,兼清湿热 1. 山药 + 芡实 用量最大,甘平则补,涩则收,入脾胃 故能补脾益肾,收涩止带 白果 收涩而固下焦, 引山药、芡实入病所大 任脉之宫 黄柏 + 车前子 均有寒而能泻热, 黄柏长于泻下焦湿热 车前子利水通淋,清热利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痢疾.
泄 泻.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五章 脾系病证 第五节 泄泻.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痢 疾 主讲: 马剑颖 讲师.
鼓 胀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系 中内教研室 周新强.
黄 疸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梁 丽 娟.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小儿腹泻 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廖若莎.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腹 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急诊科 郑敏宇.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乳衄.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泄泻.
第 八 章 固涩剂.
利水渗湿药.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 六节 腹痛.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痢疾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七节 泄泻

概述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常见。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二)历史渊源 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飧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 《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恕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的里程碑。 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论著颇多,认识日趋完善,在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泻,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

(三)西医参照辨证疾病 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 1、感受外邪 以外感寒、湿、暑、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最为多见。 湿(寒湿/暑湿/湿热)→困阻脾胃→运化失常→水食不化→清浊不分→泄泻。 古人云“湿多成五泄”、“无湿不成泻”。 《杂病源流犀浊·泄泻流》……

《景岳全书·泄泻》“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2、饮食所伤 《景岳全书·泄泻》“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饮食过量→食滞不化 →食滞 恣食肥甘辛辣→湿热 恣啖生冷→寒邪伤中 →寒湿 饮食不洁 →损伤脾胃 脾失运化→ 清浊不分→泄泻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泄泻 郁怒伤肝→横逆犯脾 4、体虚久病 久病失治,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伤及肾,或年老肾阳亏虚,或素体脾胃阳虚,导致脾肾阳虚,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脾土,而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而泻。

病机 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 病位 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和肝肾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 泄泻病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暴泻,多由寒湿、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腐滞中焦,脾不运化水谷,清浊不分而致; 虚证:久泻,由脾虚生湿,运化无权,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暧土,水谷不能腐熟而致。 虚实夹杂:肝气乘脾导致泄泻。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粪质: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 伴随症状: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 2、病史 暴泻者,起病突然,病程短,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或着凉经历。 久泻者,起病缓慢,病程长,或反复发作,或暴泻迁廷而来,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

3、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 相同: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不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2、泄泻与霍乱 相同:二者大便稀,便次多。 不同: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初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继则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吐泻之后,津液耗伤,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亡之危候。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暴泻与久泻 暴泻者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便次较频,多属实证; 久泻:久泻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或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2、暴泻辨寒热食滞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 ; 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腹痛肠鸣,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多为伤食之证。

3、久泻辨脏腑虚实 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 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虚实夹杂之肝脾不调 ; 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二)治疗原则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原则为健脾化湿 暴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 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 表邪— 兼疏解 暑邪— 兼清暑 伤食— 兼消导 寒湿 — 温化寒湿 湿热 — 清化湿热 兼

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 中气下陷—— 升提。 久泄不止—— 固涩。 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 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治泄九法《医宗必读》: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三)分证论治 暴泻 1、寒湿内盛 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纳呆脘闷,腹痛肠鸣,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审证要点: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或兼表寒湿证。 病机:寒湿困脾,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 证候: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要点:泻下急迫,泻而不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 病机:湿热内阻,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胃肠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审证要点:腹胀,腹痛肠鸣,泻如败卵,泻后痛减。 病机:宿食内停,纳运失常饮食不节。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久泻 1、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审证要点:久泻大便时溏,食少腹胀,稍进油腻则诱发,伴脾虚见症。 病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虚衰 证候: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审证要点:五更肠鸣即泻,食谷不化,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病机:肾阳虚衰,脾胃失于温养。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3、肝气乘脾 证候:平素多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泻后痛缓,舌淡红,脉弦。 审证要点:腹痛即泻,腹中肠鸣,泻后痛缓伴肝气郁结表现 病机:肝气郁滞,肝旺脾虚,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案例分析 马某,男,56岁,工人。1954年7月8日初诊。 初病肝脾郁滞,胸胁胀痛,医予承气汤下之,遂发肠鸣腹痛,痛则泄泻,完谷不化,反复发作,日夜2~5次,不觉里急后重。近两月来,自服土霉素、四环素,泄泻减而未除,四肢乏力,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脉弦而缓,舌苔薄白而腻。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久泻),辨证:肝气乘脾。治法: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白术12g,白芍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9g,炮姜炭6g,炒吴茱萸3g,煨葛根12g,防风6g,泽泻9g。水煎服。服3剂,痛泻均止,苔腻渐化,脉仍弦张。二诊时,仍遵前方,去吴茱萸、白芍,加白术、茯苓各至15g,继进7剂。三诊时脉来较前有力,舌苔白腻已化,饮食逐渐增加,遵二诊之方加党参、当归各9g,以调补气血。服药6剂,诸症霍然而愈,恢复工作。

结语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其病因主要有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传导失司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而脾虚湿盛是病机关键。临床辨证应辨暴泻久泻、寒热食滞、脏腑虚实。一般暴泻急性者多为实证,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泻者以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治疗上总以健脾化湿为主。暴泻应治以祛邪,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虚实相兼者补脾祛邪并施。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

THANKS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