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 ECG, electrocardiogram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学的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 产生的原理 极化状态 电偶学说(dipole)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自律细胞能依靠本身内在的变化而自发有节律的发生兴奋的性能,包括自动性和节律性 细胞受到外来刺激或由内在变化而发生的膜除极化现象称为兴奋;心肌细胞对适当刺激能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兴奋或动作电位细胞膜不断向外扩布的特性
心肌细胞除极和除极波形成 除极(Depolarizationn) :心肌细胞激动后,膜 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这种极化 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心肌细胞复极和复极波形成 复极 (Repolarization) : 心肌细胞除极后, 再次恢复到膜 外带正膜内带负电荷极化状态过程称为复极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方向和复极方向相同,但除极电偶和复极电偶方向相反,故除极波和复极波方向相反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 除极过程进行快,且电压高,故除极波时间短,振幅大,复极过程进行慢且电压低,故复极波时间长,振幅小.
影响体表电位强度相关因素 1、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关系 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 比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 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轴上的 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见图 4-1-3
心电向量概念 1、向量定义:物理学上把既有数量大小(强度),又有 方向性的量叫做向量. 2、心电向量(vector):心脏电激动产生的电偶有大小 和方向,故心电偶就是心电向量. 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以箭杆长度表示电位强度 (心电向量) 3、综合心电向量(resultant vector)极其表示法: 心脏在电激动过程中将产生许多心电向量,若加以 综合成为一个向量,称为综合心电向量.
综合心电向量表示法 (1)二个向量方向相同,综合向量方向与原方向一致,其大小为二者之和 (2)二个向量方向相反,综合向量方向与较大者相同,其大小 为二者之差 (3)二个向量方向呈一定角度,其综合向量按平行四边形法求出.见图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一)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二)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关系
(三)P波、P-R间期、T波、Q-T间期 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ST段和T波: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心室复极完毕全过 程的时间
(四)、QRS波群的命名 探查电极放置的位置不同,所描记的波形不同,可为单相(R),双相( qR,rS)或三相(qRs),根据振幅大小, 以大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R波: 第一个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波: R波之后的负向波 R’波: S波之后再出现的正向波 S’波: R’之后再出现的负向波 QS波: 整个波群全部向下,见图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lead system) 心电图导联: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方法 导联轴: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划出一条假想的直线。 六轴系统(hexaxial system):将I、II、III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轴中心点,构成额面六轴系统 坐标轴左侧为0度,顺钟向角度为正,逆钟向角度为负。
肢体导联(limb leads) I导联:左上肢(L.正极)与右上肢(R.负极). II导联: 左下肢(F.正极)与右上肢(R.负极)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包括I、II、III,反映二个肢体之间电位差变化 I导联:左上肢(L.正极)与右上肢(R.负极). II导联: 左下肢(F.正极)与右上肢(R.负极) III导联: 左下肢(F.正极)与左上肢(R.负极)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反映人体某一部位的电位变化,电极安放部位R、L、F三点,若把心电图正极与探察电极相连,负极与另外两点(各加5000欧姆电阻,无关电极)相连就构成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胸导联(chest leads) 亦是一种单极导联,探查之正电极放于胸前的固定部位,负极接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 无关电极与肢体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4连线中点. 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胸前壁导联安放部位
导联轴 在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的假想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具有量和方向二个性质. 方向:该导联的负极指向正极的方向 量: 心电向量在该导联上的投影. Einthoven 等边三角形学说: 假定左上肢(L),右上肢(R)和左下肢(F)为等距离的三点,连接三点就构成Einthoven等边三角形,三个边分别为三个标导的导联轴,而从R.L.F三点到对边中点的连线为三个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导联轴。
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RL: 为I导联的导联轴 RF: 为II导联的导联轴 LF: 为III导联的导联轴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轴 RR’: avR的导联轴 LL’: avL的导联轴 FF’: avF的导联轴
六轴系统 六轴系统:将I、II、III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aVL、aVF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轴中心点,构成额面六轴系统 用于测定心电轴,判断标准导联和肢体导联心电图波形
胸导联导联轴 胸导联各导联轴并排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各导联电极板与心脏各部分的距离远近不等 OV1,OV2…OV6 分别为V1,V2,..V6的导联轴,O点为电偶中心,探查电极侧为正,其对侧为负 作用:判断胸导联EKG波型
总 结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心电图纸的组成: 横线纵线构成1mm2 两条纵线:0.04s, 两条横线0.1mV
一、心电图测量 (一)心率的测量: (1)规则心律时 计算法: 心率=60(s)/P-P或R-R间距时间(s) 2 150次/分,3 100次/分,4 75次/分 5 60次/分,6 50次/分,7 43次/分
(2)不规则心率计算法 数15或30个中格(每中格0.2,即“3”或“6”)中所含有R波或P波数,再乘以10或20即为每分钟心率数.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测量:以P波前的水平线为准 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采用QRS波起始水平线为准,如基线倾斜,则以QRS波起点为准 测量正向波形高度:水平线上缘垂直到波顶 测量负向波形高度:水平线下缘到波底
(三)各波段时间测量 1、12导联同步记录: P波、QRS波:从最早的P波或QRS波起点测量到最晚的P波或QRS波终点 P-R间期:最早的P波起点到最早的QRS波起点 Q-T间期:最早的QRS波起点到最晚的T波终点
2、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 P波、QRS波:应选12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 波群测量 P-R间期:应选择P波宽大且有Q波导联测定 Q-T间期:选取12导联中最长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至 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mean QRS axis)
1、心电轴测定方法—目测法 正常心电轴:I、III导联主波均为正向波; 电轴右偏: I导联负向波,III导联正向波 (针锋相对)
2、心电轴测定方法—振幅法 先算出I、III导联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各经I、III导联的导联轴数值点作垂线,将二垂线交点A与电偶中心O相连,OA连线既为额面心电轴,OA与I导联正侧段的夹角为心电轴角度 查表法
3、心电轴测定临床意义 正常人心电轴:-300---- +900 电轴左偏:-300逆钟向转动至-900范围 电轴右偏:电轴从+900顺钟向转动至+1800范围 -900--- -1800之间为电轴极度右偏或称为不确定电轴(indeterminate axis) 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横位心----左偏 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肺心、先心、垂直位心---右偏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顺钟向转位(clockwise rotation) 概念:心脏沿其长轴作顺钟向转动,引起胸导联QRS波群形态改变 轻度:V3出现V2图形,中度:V3出现V1图形,重度:V5出现V1图形,V1呈V5图形
逆钟向转位 心脏沿其长轴作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引起胸导QRS波群形态改变 轻度:V2出现V3图形;中度:V1出现V3图形;重度:V1出现V5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