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一、概述 药物性皮炎(药疹):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粘膜炎症反应,出现不同类型皮疹。
二、病因病机 1.药物因素 ①抗生素类 ②磺胺类 ③解热镇痛类 ④安眠镇痛和抗癫痫类 ⑤血清制品及疫苗类 ⑥抗痛风药物 ⑦某些中药 ①抗生素类 ②磺胺类 ③解热镇痛类 ④安眠镇痛和抗癫痫类 ⑤血清制品及疫苗类 ⑥抗痛风药物 ⑦某些中药 2.个体因素 主要是遗传因素,某些酶缺陷,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影响等。
三、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变态反应) A.与药物发生有关的变态反应包括: a.IgE依赖型变态反应(I型) b.细胞毒型变态反应(II型) c.超免疫复合型(III型) d.迟发变态反应
B.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的特点 a.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多数人不会发生过敏 b.皮疹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关,与药物的剂量无一定相关性。 c.有一定潜伏期 d.药疹治愈后,如再用致敏药物及化学结构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疹,称“交叉过敏”。 e.用药高潮时,甚至用一些结构不同的药物,也能诱发过敏,称“多价过敏”。 f.皮疹形态多种多样
2.非免疫性反应 ①原因:由于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发生药 物积蓄,或产生毒性反应。 ②药物的蓄积作用 ③酶的缺陷或抑制 ④光毒反应 ⑤药物的“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
四、临床表现 1.固定型药疹 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暗红色斑疹,常为一个,偶发数个,边界清楚,绕以红晕。
2.荨麻疹性药疹 皮疹为大小不等风团,伴发血清病样症状。
3.麻疹样、猩红热样药疹 皮疹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丘疹,针尖或米粒大小,常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一种表现为麻疹样皮疹,另一种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
麻疹型药疹
4.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疹与多形红斑相似,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水疱,境界清楚,对称分布在四肢伸侧,口腔及唇部,严重累及外生殖器粘膜及全身泛发性水疱、糜烂。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起病急,发展快,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初起局部红斑肿胀,触痛,迅速成为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全身瘙痒。24~48小时左右,红斑上发生大小平等松弛性水疱,稍用手推搓,可使表皮大片脱落形成糜烂面。
6.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初起呈麻疹或猩红热样,逐渐加剧、融合成弥漫性水肿或丘疹样水疱。2周后全身脱屑,呈鳞皮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全身症状明显。
7.痤疮样药疹 多见于胸背部、面部。 8.光感性药疹 表现为光毒性红斑和光变态反应性皮疹。
光感性药疹
9.紫癜型药疹 轻者双侧小腿可见红色淤点或淤斑,散在或密集分布,略高于皮肤,压之不退色;重者伴风团,或中心发生小水泡或血疱,四肢、躯干均可累及。 10.湿疹样药疹
四、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 3.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瘙痒明显。 4.需排除与相应皮损相似的其它皮肤病,如麻疹、猩红热、多形红斑等。 5.如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与此次用药发病关系及发疹型进行判断。
五、鉴别诊断 1.麻疹猩红热型药疹应与麻疹、猩红热相鉴别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应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相鉴别
六、治疗 1.及时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的药物 2.促进药物的排泄 3.轻型药疹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 4.皮损局部治疗,对症处理。 5.严重的药疹治疗原则: ①早期使用大量皮质激素
②支持疗法 ③保护可受损的内脏 ④注意防止皮肤及各种系统性感染 ⑤加强护理,房间要温暖、消毒,皮肤要清洁换药等。
七、预防 1.患病后勿滥用药物 2.用药前详问病史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皮疹,首先应排除药疹以外的皮疹。 4.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 5.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6.确诊后向病人交待清楚对某种药物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