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 授課教師:蔡忠道 教授
解題 人間世-人世間。莊子所有的理論都是 在人世間落實,而非隱避山林之中。 在人世間落實,而非隱避山林之中。 郭象:「與人群者,不得離人。」 林雲銘:「<人間世>則入世之法。」 Q1: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Q2:我如何面對這樣的世界?如何自處?處世?
解題 耶穌對們徒說: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如蛇,馴良像鴿子。」 某位友人:「近因社會不良風氣,深感知識無用,所以做人做事均不得要領,心緒紊亂,有退休的打算。」 人生-蜀道難、無可逃
一、主旨-處世之道。 仍以虛、順為主。
二、段落大意與各段關聯 清‧王運闓:「顏回諫諍之法,葉公交際之準,顏闔教化之道,三者,與人接之道盡矣。然不得已則有此。若幸無事,莫若自全無見材。櫟社之樹有託,處富貴之善者;商丘之木支離,處貧賤之善者。」
(一)第一則:顏淵與仲尼的對話 --如何與剛愎自用的國君共事 (二)第二則:葉公子高使於齊 --如何完成外交使命 (三)第三則:顏闔將傅魏靈公太子 --如何與桀傲不馴的太子相處
借樹木為喻,彰無用為用之旨,說明自處之道。 (處富貴) (五)第五則: (四)第四則: 借樹木為喻,彰無用為用之旨,說明自處之道。 (處富貴) (五)第五則: 借樹木為喻,說不祥乃為大祥。 (居貧賤) 圖:山不轉路轉 例二:民雄地下道的標語「不是路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支離形殘之人,既可以自全自生,又能免攖世禍 --無用為用的實例。 (六)第六則: 支離形殘之人,既可以自全自生,又能免攖世禍 --無用為用的實例。 圖:口足畫家殘而不廢 (七)第七則: 接輿歌而過孔丘-時代的感受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與處世之道(吾行卻曲)。
顏回見仲尼 -政治改革者的困境與解脫之道 面對的國君-年壯、行獨;輕用其國,不見其過。 改革者的心態-紛雜、求名爭勝 改革者心態的調整與結果 心態之謬-以仁義正人(這是最大的問題) 方法之謬-機巧之智 目的之謬-好名爭勝 改革者心態的調整與結果 1.指導者-災人、益多 2.端而虛,勉而一-外合而內不訾 3.外直而內曲,成而上比-無罪
顏回見仲尼 -政治改革者的困境與解脫之道 改革者的心態-心齋。 不以改革者、救世主自居。 一志-專心一志、心神凝寂。 聽之以氣 不以改革者、救世主自居。 一志-專心一志、心神凝寂。 聽之以氣 以耳聽,則僅能聽到具體的聲音。 以心聽,則僅能感應外在的現象、情意。 以氣聽-虛心以應物,則物物自如。 氣的意義-王邦雄:「無心」。
顏回見仲尼 -政治改革者的困境與解脫之道 改革者面對國君的態度-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不爲名利所動。 不強諫-入則鳴、不入則止;順應外在情勢。 不得已-無心勸諫,順應君主的情性。
葉公子高使於齊-如何完成外交使命 受國君重用者的困境 1.未成行前的恐懼 2.成行後的災難 -恐懼結於內,刑網羅於外 國君的重用與付託。 -恐懼結於內,刑網羅於外 1.未成行前的恐懼 國君的重用與付託。 他國國君難以說服。 2.成行後的災難 人道之患-未完成使命,面臨國君的懲罰。 陰陽之患-完成使命,即憂勞成疾。
葉公子高使於齊-如何完成外交使命 天下的大戒 1.命 「子之愛親」;性分之所固有、人的天性 「不可解於心」 2.義 「子之愛親」;性分之所固有、人的天性 「不可解於心」 2.義 「臣之事君」;職分之所當為 「無適而非君」、「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葉公子高使於齊-如何完成外交使命 1.化解陰陽之患 心態上-臣爲君辦事乃無可選擇的事。 順命-不與命運對抗 2.化解人道之患 傳言的原則-傳遞真實的話,別加油添醋。 明 唐順之: 「知命不可逃,則無陰陽之患;知傳言有法,則無人道之患。」
葉公子高使於齊-如何完成外交使命 反省事理-以巧鬥力的悖逆 反省言行-言者,風波;行者,實喪也。 乘物遊心,託不得已以養中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太子的條件 天殺之德、智足以知人過 兩難處境 同流合污則國本動搖,教導糾正則生命難保。 Q:人生有哪些兩難處境?請舉例說明。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如何教導刻薄兇殘的太子 1.戒慎而身履正道(有諸己) Q:莊子似乎不怎麼瀟灑?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莊子的瀟灑 不是輕狂 建立在對人生深刻的體悟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2.形莫若就 外表恭敬隨順。(與人為徒) 界線-不能同流合污,否則同歸於盡。 因其性之所有而通之。 3.心莫若和 內心和樂,釋放自己的執著。 隨機誘導。 不顯揚自己的能力,否則被視為追求虛名、妖孽災禍。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順逆之際 螳臂擋車-逆物之禍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如何教導桀傲不馴的太子 養虎不傷-順物之福 愛馬之法-不溺愛(愛有所亡)
無用之用 壹、不材之木 (一)櫟社樹 自掊擊於世俗、以其能苦其生 v.s. 若是之壽 1.文木與散木 有用之木 v.s.無用之木 2.直「寄」焉 寄身之處(對環境不加苛求、擺脫相對的比較)
無用之用 (二)商丘之木- 不材之木 神人處世之道 (三)荊氏柏桑 材之患 世俗以為不祥 v.s.神人以為大祥
無用之用 貳、形殘之人-支離疏 (一)人名的深意 (二)形體的形容 (三)無用之人 2.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3.不受功、受三鍾與十束薪 支離-支離破碎;疏-散 (二)形體的形容 (三)無用之人 1.措鍼治繲,足以餬口 2.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 3.不受功、受三鍾與十束薪 (四)支離其形與支離其德
無用之用 有用 無用 世俗的器用 無限的妙用 (超越世俗的器用) 自掊擊於世俗 寄於世俗 以其能苦其生 全生保真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丘 -結論 (二)處世之道 (一)時代的感受 1.來事不可待,往事不可追。 2.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1.吾行卻曲-虛心順物 2.無用之用-不執著於有用
三、重要內容與觀念 (一)心齋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也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二)大戒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閒,是之為大戒。」 (三)無用之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四、問題與討論 (一)問題一: 莊子和孟子「義與命」的比較 1 四、問題與討論 (一)問題一: 莊子和孟子「義與命」的比較 1. 莊子-安命順命 (1)內涵-自然不可解的「命」與不 可逃 「義」,都是生命中的無可奈何 (2)應對態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順其不可奈何而安之)
2. 孟子-以義立命 (1)內涵-「命」是人之無可奈何,是 2. 孟子-以義立命 (1)內涵-「命」是人之無可奈何,是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部分。 「義」是人之大路,是人之所當為,是 「求則得,舍則失」的部分。 (2)應對態度-以義立命。「夭壽不貳,修 身以俟之。」是對抗命運的限制,開出 人生的康莊大道,挺立人格與價值。
(二)問題二: 接輿歌而過孔丘一段與《論語》的比較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事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莊子.人間世》)
(三)問題三: 莊子的處世是否充滿消極與無奈 艱難與無奈 消極與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