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3 共建美好 和谐社会. 人 他人 自身 社会 自然 人自身 : 自尊 \ 自信 \ 自立 \ 自强 \ 自控 \ 悦纳 \ 乐观 \ 进取 \ 向上 \ 坚 强 \ 直面挫折 \ 明辨是非等 人与人 : 平等 \ 真诚 \ 尊重 \ 理解 \ 宽容 \ 诚信 \ 友爱 \ 赞美 \ 合作.
Advertisements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块三 专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 辅导讲座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盐城市教育局直属一支部党课讲稿 吴兆虎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社会和谐心灵乐章.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理论.
第二章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中共华东师大一附中总支部党校 2007年学生党课班开班仪式 ——暨党课第一讲 入党动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热点专题复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郑一中 沈林坡
《中国共产党章程》 填空学习之一 (总纲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西亭中学高一政治备课组.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素质教育部 思政教研室.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专题六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
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开卷。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分析题。 考试范围:考试内容涉及于每一章。
邓小平理论.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科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教研室.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基本理论的形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北方工业大学 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课.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要坚持党的领导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第 八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布局 1.
牢牢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导 言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课程标准 : 1、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开放教育必修课程 邓小平理论概论 主讲:胡支农.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永 永 远 的 丰 碑 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辅导材料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孔子提出: 和为贵

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提出: 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明确提出: 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思想,还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强调应该从经济社会、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方面,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经济建设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 社会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的好法官宋鱼水

诚信友爱 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安定有序 社会组织机构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淮河沿岸居民水大心不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开放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开放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三,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确实尊重和保障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社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创造型国家基本建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目标和主要任务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