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 ( 一 ) 聖嚴法師講於農禪寺 周柔含摘記 2010/07/10.
Advertisements

學生作文的寫作方法 童詩的寫作技巧. 一、童詩的寫作型式 1 .童詩要分行(一句一行) 2 .童詩可以分段.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點 觀世音菩薩 分享人生積極正面訊息 創造宇宙合諧快樂能量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無 j 無事莫把閒話聊 是非往往閒話生.
第四課 Dialogue I: Talking about Hobbies
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佛教的探究.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Nickname(s).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Unity3D.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解深密經專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05.
企業廣論二班本週課程 班別:北08秋02-台北 2008年12月24日 僅供北08秋02台北班上課之用.
引滿能招業力牽 滿業者,在《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中言:「言滿業者,即六識中善惡二業」,它也是第六意識作用下所造的善惡業,但不同於引業那樣強而有力。有情的滿業有很多,感的果當然也就多,所謂「多業能圓滿」,也有間斷,所謂「有間斷者是滿業故」,說明了它是在不斷的遷流變化的。眾多滿業所感的果組合起來,填滿有情總報體以外的別報(亦叫依報,如環境等)。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佛經導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28號專題報告 Web網頁遊戲 曾建瑋.
101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教會節期禮儀 從受難到基督升天.
所知相分第二 分六大科 出體相 釋名義 辨一異 辨品類 釋妨難 通契經.
《新一代數學》(第三版) 六下D冊 20 行程圖.
DAII Talking about studying Chinese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10 ROSES FOR YOU 2009 送你十朵玫瑰….
第 19 章 XML記憶體執行模式.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師父法語.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Definition of Trace Function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統計學應用~~ 學生心目中的老師.
圓的定義 在平面上,與一定點等距的所有點所形成的圖形稱為圓。定點稱為圓心,圓心至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稱為半徑,「圓」指的是曲線部分的圖形,故圓心並不在圓上.
遞迴關係-排列組合.
算獨教學 范國祥製作 於新湖國小 算獨資料來源
花 時 間.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要將一切獻與神 要放一切在死的祭壇上面 火才在這裡顯現
1-1 隨機的意義– P.1.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北一女中 資訊選手培訓營 妳不可不了解的指標 Nan.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19 我怎能不為主活 ╭╮. . ╭╮ 345|1-1176|5--67|16655112|3-3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順軌而行[G441] Walking in the Will of God 順軌道不偏左右,樂隨主旨意成就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贖罪羔羊 The Lamb 詞曲:胡至德 (Antony Hu) 生命河靈糧堂傳播中心
有趣的計算 如果令A、B、C、D……X、Y、Z這26個英文 字母,分别等於百分之1、2、3、4……24、
營運模式.
以下是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續 ? 識 ?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緣起支性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來得自由 約8:32 朱世平牧師.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二、別釋諸門      6、任持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後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任持:有力成就後來的一切功德,令後後功德殊勝增長廣大,如地為依,任持萬物生長 或任持說為「主持」,即以無分別智為前導 成就無分別智以後,以此為基礎,能成就無上菩提及一切利生功德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二、別釋諸門      7、助伴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助伴:支持的助緣 二種道: 資糧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依此而成就禪定 依止道──禪定,依定而發慧之故 五到彼岸性:即前五波羅蜜多

諸菩薩異熟,於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二、別釋諸門      8、異熟  諸菩薩異熟,於佛二會中,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異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由業力感得後有器界──生活環境;根身;異熟識 《攝大乘論釋》卷12:有但果非報,有是果是報。若從因生共用者名果,若從因生獨用者名果報。果是生義。報是熟義。 《勝鬘經》說:無明住地(法執)為緣,無漏業為因,感得變易生死

二種生死: 佛二會 分段生死:這個生命死去,再得一個生命 變易生死:八地以上菩薩,因為功德展轉殊勝而令生命體愈加微妙廣大光潔 變化身法會:佛以變化身度化凡位菩薩及聲聞人,能發起無分別加行慧(凡位),就能參與變化身法會 受用身法會:聖位菩薩才能參與 七地前以意成身與會 八地以上以變易身與會

諸菩薩等流,於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二、別釋諸門      9、等流  諸菩薩等流,於後後生中,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果或等因、或勝因,此果以同類為因。現在說所得果與無分別智同一類,是名等流 現在栽培的無分別智,於佛二會中繼續栽培以後,無分別智展轉增勝,名為等流果 無分別智無漏淨善,已得無退,但有增長,是故後後乃至成彿,得果不絕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地。     二、別釋諸門      10、出離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是無分別智,應知於十地。 出離:滅惑、業為出,滅果報為離 斷煩惱障、所知障 得相應:最初於初地得無分別智 成辦相應:二地乃至十地,成辦離障妙智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二、別釋諸門      11、至究竟  諸菩薩究竟,得清淨三身,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到究竟:無分別智圓滿 三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成佛時有十種自在:壽、心、眾具、業、生、勝解(示現受生)、願(示現佛土)、神力(遊戲王)、智(示現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相好)、法(開示無邊法門),名最上自在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加行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勝利:殊勝的利益 內凡位修止觀加行,還沒證得無分別智,但是繼續修就能得根本無分別智,名為加行無分別智 內凡位時,雖然只是信解唯識無義的道理,已能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不做感三惡道果報的惡業,譬喻虛空能不為雲霧所蔽,加行無分別智不為惡業所染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根本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一切障:煩惱障、所知障 得相應:初地斷分別所起我、法二執 成辦相應:究竟斷除俱生所起我、法二執 根本無分別智不為一切障礙所染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     二、別釋諸門      12、勝利──後得無分別智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常行於世間,非世法所染。 後得無分別智:從根本智所生、有相有分別的智慧 為度眾生,菩薩往彼世間受生作諸事業。雖行世間,而如虛空,雖有種種客塵雲霧生起,而於菩薩的後得無分別智不能染汙

如啞求受義(塵),如啞正受義, 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愚(未識物類)求受義,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二、別釋諸門      13、差別  如啞求受義(塵),如啞正受義,  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愚(未識物類)求受義,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受義,  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  應知加行等。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如末那(如非五受塵)受義,三智譬如是。 五識唯有現量,不會言說──譬如加行無分別智 五識正了別時,也沒有言說──譬如根本無分別智 末那:是指第六識;第六識能分別言說,譬如後得無分別智是有言說的境界──譬如後得無分別智

如未解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應知加行等。 單從第六識來譬喻,法──文句;義──道理 如有人未解於論的文義,而求理解;未識真如,但學見真如方便。加行智未證於真而求證得的時候也是這樣 若人聽講,雖然聽到文句而不明它的意義,自然不能有什麼分別或講說;但能受法,未能受義。根本無分別智亦爾,自利功用已成,未有利他功用根本無分別智也是這樣 若能領受道理,又能為人講說;已通達真如,又已出觀,如前所見解說無倒。是無分別後得智的情形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 二、別釋諸門 14、無分別後得譬喻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     二、別釋諸門      14、無分別後得譬喻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  後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色像, 單就根本、後得二智來舉譬喻 閉目不見色,虛空無色,譬如根本無分別智 開目見種種色,虛空中有種種色彩顯現,譬如無分別後得智 依止有異:根本智依止非心非非心,後得智則依止心故;二智於境有異: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無異故,後得智取境,以境智有異故。所以說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後得智緣境,如開目。

末尼: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能出一切寶物     二、別釋諸門      15、無功用作事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種種佛事成,  常離思亦爾。 末尼: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能出一切寶物 天樂:隨天人心念,不鼓自鳴 思:造作 《法苑珠林》卷4:「依經雷亦多種。或有雷車鼓鬼神桴打手擊,故俗云稱為天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6〈6 觀四威儀品〉:「聖王即便以如意珠照耀女面,令女自見如玉女寶。」

    二、別釋諸門      16、甚深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  無分別智無。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  異,智成無分別。 無分別智所取的境界──非於此執著;因為此時已有不執著的智慧生起,能見諸相非相 但是無分別智所認識的境界也不是其他的事物──非餘;也還是以此依他起見真如性 非智──非虛妄分別識;而是現觀圓成實性的無分別智

非於此、非餘,非智、而是智,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約境立甚深義。此智為當緣所分別依他性起,為當緣餘境起? 此智不緣依他性為境,何以故?此智不以分別為境故。故言「非此」;亦不緣餘境。何以故?此智但緣依他性法如為境故。法及法如不可說一異,非清淨清淨境故。為通相不通相故。非不緣識故言「非非此」,即「非餘」。 復次此智為當是智,為當非智?若爾何妨?若智為性,云何不分別?以智是分別性故。若非智為性,云何稱智?無分別非智性故。云何說為無分別智。」(CBETA, T31, no. 1595, p. 243, a23-b1)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一切法各有三種相: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 本性無分別:在圓成實性上,不可執著分別 所認識的境、能分別的心  如蝸牛兩角,所分別不執著  能分別的一端就放下了 無分別智也不可執取,而名  無分別智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