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任意力系: 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但既不交于 同一 点,又不相互平行 如:简支梁 A B q F1 FAx FAy FNB F2 M 工程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简化为平面任意力系问题,研究平面任意力系问题在工程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1 力对点之矩 4. 2 力线平移定理 4. 3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4. 4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4. 5 刚体系统的平衡 4 4.1 力对点之矩 4.2 力线平移定理 4.3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 4.4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4.5 刚体系统的平衡 4.6 平面桁架 4.7 摩擦
F F C C 平移 平移+转动 O d 实例 F 矩心:O 点 力臂:O 点到力 F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 F 对点 O 的矩:
力对点之矩是力使物体绕矩心转动效应的度量,它是一个代数量。单位:N·m 一般情况 A F B O d 力 F 对点 O 的矩: 力对点之矩是力使物体绕矩心转动效应的度量,它是一个代数量。单位:N·m 力使物体绕矩心产生逆时针转动效应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力对点之矩为零。 力沿作用线移动,不改变力对点之矩。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某一平面内作用有力偶(F,F’) O x d F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 O 的矩: 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力对点之矩的解析式: F A x y O F y F x y x q r a a -q d
定理:作用于刚体上 A 点的力 F 可以等效地平移到此刚体上的任意一点 B,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 F 对 B 点的矩。 证: F A B F A B F M d 力线平移定理 应用: 一个力 一个力 + 一个力偶 是力系简化和平衡的基础
4.3.1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 主矢 —— 主矩 FR F1 F2 F3 F2 A2 A1 F1 F3 A3 M1 M2 O O
推广: 主矢: 主矩: 结论:一般情况下,平面任意力系向平面内任一点简化,得 到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此力通过简化中心,等于原力系的主矢; 此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 主矢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而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 置有关。
主矢的解析计算: 主矢: 主矢的大小: 主矢的方向余弦:
4.3.2 平面任意力系简化结果讨论 (1)主矢 ,主矩 原力系为一平衡力系。 (2)主矢 ,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该合力的作用线通过简化中心 (3)主矢 ,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偶。此时,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 O1。 (4)主矢 ,主矩 O FR MO O FR O O1 FR d FR O1 d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 O1。 合力对 O 点的矩 对 O 点的主矩 合力矩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 于各分力对该点矩的代数和。
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结果 简化结果 主矢 ,主矩 平衡 合力偶 过简化中心 合力
例1 (1)试将平面任意力系向 O 点简化;(2)确定合力作用线的方程。 x y O 30° F1=40N F2=60N F4=80N 45° F3=60N 1m 求主矢
x y O 30° F1=40N F2=60N F4=80N 45° F3=60N 1m FR MO 求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 FR 。该合力的作用线通过点(x,y)。 (2)作用线方程 主矢 ,主矩 原力系最终简化为一合力 FR 。该合力的作用线通过点(x,y)。 x y O 30° F1=40N F2=60N F4=80N 45° F3=60N 1m FR (x, y) 作用线方程为:
物体的一部分固嵌于另一物体中所构成的约束称为固定端约束 4.3.3 力系简化理论的应用 (1)固定端约束 物体的一部分固嵌于另一物体中所构成的约束称为固定端约束 MA A FA MA A FAy FAx A
两种常见的线荷载 均布(矩形)荷载: Fq dF 合力等于矩形的面积 l q x dx s A 由合力矩定理得 合力作用线通过矩形形心
三角形荷载: Fq l q dF 合力等于三角形的面积 s A x dx 由合力矩定理得 合力作用线通过三角形的形心
4.4.1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必要与充分条件:平面任意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同时为零。 ——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必要与充分的解析条件:力系中各力在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分别为零,各力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基本形式:两个投影方程,一个力矩方程。3 个独立方程,解 3 个未知量 A 和 B 的连线不垂直于 x 轴 二力矩式: 三力矩式: A 、B 、C 三点不共线
例2 图示简支梁。求支座 A 和 B 的约束反力。 解:取简支梁为研究对象 解得 验算结果正确 F=100kN M =20kN·m FAx FNB FAy 解得 验算结果正确
例3 图示悬臂刚架。求固定端 A 的约束反力。 解:取悬臂刚架为研究对象 解得 (与图示相反) q =10kN/m F=10kN 1m B 2m 1m q =10kN/m MA FAx FAy 解得 (与图示相反)
例4 图示刚架。求支座 A 和 B 的约束反力。 解:取刚架为研究对象 A B 1.5l q l FAx FAy FNB 解得
投影轴和矩心的选择: 投影轴尽量与多个未知力垂直,两个投影轴不一定要求正交 矩心尽量选在多个未知力的交点处
平面平行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平行的力系 4.4.2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平面平行力系: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平行的力系 O x y F1 F2 Fn Fi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基本形式 二力矩式 AB 连线不平行于各力作用线
例5 塔式起重机,机身重量为G1=700kN,作用线通过塔架中心。起吊的最大重力G2=200kN,最大悬臂长12 m,轨道A、B的间距为4 m,平衡块重G3,作用线距塔架中心6 m。试求使起重机满载和空载不至于翻倒时,起重机平衡块重G3的值。 解:(1)取起重机为研究对象 (2)列平衡方程,满载时 6 m 12 m G 3 G 1 G 2 解得 A B F NA F NB 2 m 2 m
F NB G 1 A 3 2 12 m 6 NA B 起重机满载时不绕点B翻倒的条件 解得 空载时
F NB G 1 A 3 2 12 m 6 NA B 起重机空载时不绕点 A 翻倒的条件 解得 起重机平衡块重的值为
4.5.1 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n 个物体构成的物体系统,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每个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每个物体受平面任意力系作用,每个物体都可以列出 3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则可写 3n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求解 3n 未知量。 如果每个物体受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或平面力偶系作用,可写出的独立平衡方程个数将减少,求解的未知量也随之减少。
3个未知量 3个独立平衡方程 4个未知量 3个独立平衡方程 全部未知量可由平衡方程求出 由平衡方程不能求出全部未知量 例如 A B C F M q A B C F M q FAx FAy FAx FAy FNB FNB FNC 3个未知量 3个独立平衡方程 4个未知量 3个独立平衡方程 全部未知量可由平衡方程求出 由平衡方程不能求出全部未知量
6个未知量 6个独立平衡方程 全部未知量可由平衡方程求出 8个未知量 6个独立平衡方程 由平衡方程不能求出全部未知量 A q C A B q C B C q FCx FCy FCy FCx 6个未知量 6个独立平衡方程 FAx FAy FBx FBy 全部未知量可由平衡方程求出 A q C A B q C B C q FCx FCy FCy FCx FAx FAy MA FBx FBy MB 8个未知量 6个独立平衡方程 由平衡方程不能求出全部未知量
静定问题:未知量的个数 不多于 独立平衡方程的数目, 所有未知量均可由独立平衡方程求出。 超静定问题:未知量的个数 超过 独立平衡方程的数目, 所有未知量不能全部由独立平衡方程求出。 超静定问题在求解时,需要引入补充方程,已超出理论力学的研究范畴,将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中学习。
例6 图示刚架结构,求支座 B 的约束反力 q F q FCx FCy FAx FAy FBy FBx FAx FAy A B C a
A B q F C a a / 2 B F C FCy FCx FAx FAy FBy FBx FBx FBy
解: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取 BC 为研究对象 F F FCx q FCy FAx FBx FBx FAy FBy FBy A B C a
例7 图示组合结构,求支座 A 的约束反力 解:取 CD 为研究对象 q q FNB FCy FCx FAx FAy FND FND B C
A D q C a B D C q FNB FCy FCx E FAx FAy FND FND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例8 如图所示结构(各杆自重不计)。若 F1=F2=200kN,l =2m,C、D、E 处均为中间铰支约束。试求 A、B、C 处的约束反力。 解 :(1)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列平衡方程求解: l F 1 2 A B C D E F Ax A y F B 解得 (与假设相反) (与假设相反)
(2) 取 ADC 杆为研究对象 解得 (与假设相反) (3) 取 BCE 杆为研究对象 解得 (与假设相反) F C C D E A F 1 A C D Dy Cy Dx Cx Ax y F B E Ex Ey Cx Cy C 解得 (与假设相反) (3) 取 BCE 杆为研究对象 解得 (与假设相反)
先整体,后局部 通过分析整体能够求解出部分未知量,再由局部分析求解其他未知量。 最佳求解方案: 先局部,后整体 通过分析整体不能求解出部分未知量,先取局部分析求出部分未知量,再由整体分析求解出其他未知量。
4.6.1 概述 桁架:由若干直杆铰接而成的几何不变体系。 基本假设: (1)所有各结点都是光滑铰结点; (2)各杆的轴线都是直线并通过铰链中心; (3)荷载均作用于结点上; (4)各杆的自重不计,或均匀的作用在两端的结点上。 桁架中各杆均为二力杆,只受轴向的拉力或压力作用。
4.6.2 平面桁架的内力 结点法:以桁架的结点为分离体,根据结点平衡计 算各杆的内力 整体桁架 支座反力 两杆结点 所有结点 各杆内力 基本方法 截面法:用一适当截面将桁架截为两部分,以其中 一部分为分离体,用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 程求解被断杆件的内力 整体桁架 支座反力 某一部分 截断杆内力
(1)不共线的两杆结点,无荷载作用,则此二杆均为零杆。 零杆(零力杆):内力为零的杆件。 零杆的直接判定 (1)不共线的两杆结点,无荷载作用,则此二杆均为零杆。 x y F2 A 1 2 F1
(2)无荷载作用的三杆结点,如果其中二杆共线,则第三杆是零杆。 x y F3 A 2 3 1 F1 F2
(3)不共线的两杆结点,有荷载作用且荷载与其中一杆共线,则另一杆必为零杆。 x y F2 A 1 2 F F1
判定结构中的零杆 FAx FAy FNB
例9 求图示桁架各杆的内力。 解:(1)求支座反力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FAy FNB B A 2 3 1 8 5 4 7 6 2m 5kN 例9 求图示桁架各杆的内力。 B A 2 3 1 8 5 4 7 6 30° 2m 5kN 10kN FAy FNB 解:(1)求支座反力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2)求各杆内力 利用对称性,只需计算一半桁架 判定零杆,杆 23 和杆 67 为零杆 对于结点 1 FAy FNB FAy B A 2 3 8 5 4 7 6 30° 2m 5kN 10kN FAy FNB (2)求各杆内力 利用对称性,只需计算一半桁架 判定零杆,杆 23 和杆 67 为零杆 对于结点 1 5kN F13 1 F12 FAy
对于结点 2 对于结点 3 解得 F23 = 0 F21=25.98kN 2 F25 10kN F34 3 F35 F31=-30kN
对于结点 4 桁架的内力如图 桁架的上弦杆受压,下弦杆受拉。 FAy FNB 10kN 4 F45 F43=-20kN F47=-20kN 25.98 -30 -20 -10 桁架的内力如图 桁架的上弦杆受压,下弦杆受拉。
例10 求图示桁架中 1、2、3 杆的内力。 解:(1)求支座反力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FAy FNB B A 2 3 1 4 10kN C 例10 求图示桁架中 1、2、3 杆的内力。 B A 2 3 1 4 10kN C D E G 2m 4m FAy FNB 解:(1)求支座反力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用一假想平面 mm 把桁架截开,取截面左部分为研究对象 B A 2 3 1 4 10kN C D E G H m A F1 D F2 FDH FAy 判定杆 DG 为零杆 用一假想平面 mm 把桁架截开,取截面左部分为研究对象
用一假想平面 nn 把桁架截开,取截面左部分为研究对象 B A 2 3 1 4 10kN C D E G H n A F3 D F4 FDH FAy 10kN 用一假想平面 nn 把桁架截开,取截面左部分为研究对象
4.7.1 概述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沿接触面切线方向滑动,或有相对滑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就会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阻力,称为滑动摩擦力,简称为摩擦力。 仅有相对滑动趋势而没有滑动时的摩擦力称为静滑动摩擦力;物体在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称为动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物体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摩擦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 摩擦的分类: (1)按物体相互运动形式分: 1) 滑动摩擦; 2) 滚动摩擦。 (2)按有无相对运动分: 1) 静摩擦; 2) 动摩擦。 (3) 按有无润滑剂分: 1) 干摩擦; 2) 湿摩擦。
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湿度、温度和润滑条件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形状、面积大小无关。 fS 称为静摩擦因数, 4.7.2 静滑动摩擦力 FN W F FS 静止 临界状态 最大静滑动摩擦力: 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湿度、温度和润滑条件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形状、面积大小无关。 fS 称为静摩擦因数,
f d,称为动摩擦因数, 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湿度、温度和润滑条件有关,其值一般小于静摩擦因数。 FN W FS 运动 动滑动摩擦力 f d,称为动摩擦因数, 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接触面间的粗糙程度、湿度、温度和润滑条件有关,其值一般小于静摩擦因数。
全约束反力:法向约束反力 FN 和摩擦力 FS 的合力 4.7.3 摩擦角与自锁现象 全约束反力:法向约束反力 FN 和摩擦力 FS 的合力 摩擦角:当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Smax时其全反力 FR与法线 的夹角 FN FS A FN FSmax A FRA FRA jm 摩擦角 jm j
FR jm jm FR FRA FRA 自锁 不平衡
滚动比滑动省力,采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4.7.4 滚动摩擦 滚动比滑动省力,采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假设轮子和路面为刚体 O G F 构成力偶 轮子产生滚动 FN FS 当力 F 较小时,轮子处于静止 轮子与路面并非刚体 O G F
是法向反力的作用线偏离轮子最低点的最大距离 当力 F 增大到某一值时,轮子处于临界状态 O G F M 达到最大值 Mmax O G F FN FS M A d 滚动摩阻因数,具有长度量纲 是法向反力的作用线偏离轮子最低点的最大距离 滑动 O G F FN FS d A 滚动 省力
4.7.5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求解有摩擦时的平衡问题与不考虑摩擦时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分析问题时须将摩擦力考虑在内。 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一定的范围,其解答也应是一个范围值。 为了便于计算,总是假设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来计算,然后再考虑解答的范围。
例11 物体 A 重为 G,放在倾角为 q 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 fS = m,且摩擦角 jm< q。为了使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在其上作用一水平力 F,试求 F 的大小。 (1)求最小值 Fmin Fmin G A FSmax FN 摩擦条件 解得
讨论:当q <jm 时,Fmin< 0,即无论 G 多大,无需力 F 作用物体也能静止于斜面上,斜面自锁。 (2)求最大值 Fmax Fmax G A FSmax FN 摩擦条件 解得 讨论:当q <jm 时,Fmin< 0,即无论 G 多大,无需力 F 作用物体也能静止于斜面上,斜面自锁。 斜面自锁的条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