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熊志超 圣保罗男女中学 康乐协会 中国香港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摘要:一直以来乒乓球专业和学术界对最佳击球点没有准确的界定, 都是用模糊称谓“身前击球”来进行教学与训练,以至于专业运动员 普遍都未能在球拍的最大速度时击球。对此笔者试图运用运动生物力 学原理对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人们之所以找不准最佳击球点,是 因为不知道拍与球的接触点距身体前面的距离。从理论上讲,通过生 物力学方法是可以定点找到最佳击球点离身体的真实距离,但在实践 上,传统训练方法很难解决不定点(移动中)时找到最佳击球点。如 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笔者以“衔接技术 “为理论基础,全面地分析移动中难找最佳击球点和反思我国传统乒 乓球训练影响最佳击球点的因素;解决传统靠经验和熟练为前提也难 找到最佳击球点存在的问题,冀求界定和完善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 物力学探究。 关键词:“乒乓球最佳击球点”;“最佳击球点与身体真实距离”; “衔接技术”;“生物力学原理”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1.问题的提出 “最佳击球点”在哪---身前击球?, 这是欠科学的界定,是个模糊的概 念。 导致的后果是---运动员未能在挥拍的 最大速度时击球。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2.乒乓球最佳击球点在哪? 球台高76厘米+球网15.25厘米+乒乓球 的直径4厘米的高度=95.25厘米。 最佳的击球点---运动员击球时球拍与球相 接触那一点的空间位置。包括∶ (1)球拍与球接触点与地面的距离 球台高76厘米+球网15.25厘米+乒乓球 的直径4厘米的高度=95.25厘米。 在这个高度延伸至自身高度范围内(杀 高球)都是可行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5Mjk1OTkwNA==.html?spm=a2hzp.8244740.0.0#paction 在筆者看來,一分球的回合不是越多越好的,好的戰術能使來回球少,說明了你駕馭戰術的能力強,即可節省時間,也能節省體力。反之,來回球越多反映出運動員駕馭戰術能力越差。 顯然,他倆的技術能力有余,戰術能力不足。 (建議此部分位第二頁PPT)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2)球拍与球接触点与身体前面距离的生物力 学测量: 以笔者为例,身高171厘米。 持拍大臂长度L1---把胳膊伸直,从肩胛 骨与上臂骨连接处拉尺到鹰嘴骨是37厘米。 小臂长度L2---从鹰嘴骨处拉尺到手握拍 触球处45厘米。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2)球拍与球接触点与身体前面距离的 生物力学测量(续): 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从引拍时的160°左右 到挥拍击球点的角度在逐渐变小,当大臂与 小臂成90°时形成如图的直角三角形。 根据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L2=(L1)2+(L2)2 可求出最佳击球点与身前的距离L=58.3cm,这就是笔者的 最佳击球点与身体真实距离。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3.移动中击球时找寻最佳击球点的训练方法- --“衔接技术” (1)传统习惯打法---容易造成被动接球, 很难找到最佳击球点击球,回球质量低。 (2)衔接技术训练可以发挥最佳击球点的优 势,保证在球拍最大速度时击球,回球质量 高。 3.移动中击球时找寻最佳击球点的训练方法- --“衔接技术” (1)传统习惯打法---容易造成被动接球, 很难找到最佳击球点击球,回球质量低。 (2)衔接技术训练可以发挥最佳击球点的优 势,保证在球拍最大速度时击球,回球质量 高。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4.小结 寻找最佳击球点的目的是帮助运动员在球 拍速度最大时击球,或者在球拍最大速度 附近时击球,以保证回球质量,发挥最大的 杀伤力。 诚然,在移动中找寻最佳击球点是困难的 ,需要反复练习,而衔接技术有助于运动 员寻找最佳击球点。
乒乓球最佳击球点的生物力学探究 参考文献: [1]肖丹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 (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第33页)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f273e24dc83f6909a6fb2a0f27c01694%29& 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 com%2Fp-9935177004599.html&ie=utf-8&sc_us=4018274414269548163 [2]刘亚军.乒乓球基本技术的肌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9,18-21 [3]熊志超.张继科vs周雨一分球比赛视频战术案例分析28[OL] [EB/OL].运动科学 http://www.vo2max.com.cn/index.php?c=post&a=modify&tid=37988&pid=0 [4]熊志超.马龙vs波尔一分球比赛视频战术案例分析46[EB/OL].运动科学 http://www.vo2max.com.cn/read.php?tid=38879&fid=5 [5]熊志超.业余乒乓球运动员衔接技术的训练[J]体育学刊2010(8):90(第17卷). [6]肖丹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 (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第78页)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f273e24dc83f6909a6fb2a0f27c01694%29& 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 com%2Fp-9935177004599.html&ie=utf-8&sc_us=40182744142695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