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化湿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 作用,常用以治疗水湿病证的药物,称 为利水渗湿药。 适应证:主治水湿病证,水湿同为阴邪, 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常见的病症有: 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泄泻、 痰饮、带下、湿痹、湿温、暑湿、湿疹、 湿疮等。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 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一. 含义 :
孩儿们, 下午好!. 第一章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就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理,凭借四诊所得资料, 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情。法,就是 依据辩证所得的综合判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的 治疗方法。方,就是依据治法进行合理恰当的组成或选方。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 .特点:味甘淡或苦,性寒,主入肝胆。 2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3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目黄、身黄、小便黄。
第十六章 消 食 药.  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 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一. 含义 :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 含义:气味芳香,以化湿辟浊,健运脾胃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 性能功效:本类药多辛香温燥,主入脾胃 经,功能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胃醒脾, 兼解暑发表。  适应范围: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脘.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第八章 解 表 药解 表 药. 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 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一. 含义 :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痰证 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 止咳平喘药。 一. 含义: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第四章 袪风湿药.
湿 阻.
第二十章 祛湿剂.
第十五章 理气药 【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第九章 祛湿药 掌握化湿药藿香、苍术的功效、主治和特点。 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药物叫祛湿药。
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
第八章 理气药.
开窍药 一、含义: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功效: 开窍醒神(通关开窍、启闭回苏、醒脑复神)
第十讲 温里药 含义: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祛风湿药.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为解表剂。
感 冒.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中药学总论 董振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
第九章 清 热 药.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主题活动三春天的聚会 ——神奇的中草药 大班(下) 文昌湖区萌水镇希望幼儿园 黎萌.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含义】祛风湿—指以苦燥之性的药物祛除流于 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的风湿之 邪,用治风湿痹痛的方法。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清热药.
第十五章 祛 湿 剂.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祛湿药对.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祛 湿 剂.
名师垂教 呕恶、吐涎沫、头痛.
利水渗湿药.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消 食 剂.
方舟®定喘止咳胶囊.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补虚药.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化湿,即化除湿邪 (化中焦湿浊) 《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辛香悦脾 温燥化湿

适应证 湿困脾胃证-- 脘腹痞满,身重体倦,呕吐泄泻,口甘多涎,舌苔厚腻

广藿香

一、化湿--湿滞中焦证 “为湿困脾胃,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本草正义》

特点: 1、药性偏温,主要用治寒湿 中阻 2、辛而不燥,温而不热

二、解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三、止呕--呕吐 “惟舌有浊垢而漾漾欲泛者, 最佳。” 《本草正义》

藿香与紫苏比较 相同点: 发表和中 不同点:藿香长于化湿醒脾,善和中止呕,且能解暑 紫苏长于散寒解表,善行气宽中,且能安胎,解鱼蟹毒

佩兰

古称兰草 “兰乃香草,能辟不祥,……女子小儿喜佩之。”《纲目》 “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 《中国药学大辞典》

一、化湿--湿滞中焦证 特点:药性平和,化湿力强 脾瘅要药

二、解暑--暑湿证,湿温初起

苍术

一、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 “敦阜之土,宜与苍术平之。” 《本草通玄》

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 朱丹溪 湿温证(上焦) 湿困脾胃(中焦) 湿浊带下或足膝肿痛(下焦)

二、祛风湿--风湿痹痛 三、发表--外感表证夹湿

厚朴

一、燥湿行气--湿滞中焦证

二、消积--肠胃积滞 三、平喘--痰饮咳喘

砂仁

一、化湿行气开胃-- 湿滞中焦,脾胃气滞 湿阻气滞的实证或虚证皆宜

二、温脾止泻--脾胃虚寒吐泻

三、行气安胎--妊娠气滞恶阻 胎动不安

白豆蔻

一、化湿行气-- 湿滞中焦,脾胃气滞

二、温中止呕--呕吐

要点 1、主治证 脾瘅要药:佩兰 夜盲症:苍术

2、功效 行气安胎:砂仁(紫苏) 3、用法 后下:砂仁、白豆蔻

4、分类 化湿、解暑:广藿香、佩兰 化湿行气:砂仁、白豆蔻 燥湿:苍术(健脾) 厚朴(行气)

化湿药使用注意 1、气味芳香,除明确应后下者外,不宜久煎 2、大多配伍健脾、利水药同用 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本类药大多辛散芳香或温燥,阴虚气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