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文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陸職場生存心法. 如何在大陸求職 哪些公司會在大陸求職呢?他們為什麼要用台灣人? 陸資台資在陸外資 用人原因 有對台業務 有技能需求 在大陸擴點需求有技能需求 尋才渠道 合作公司介紹 朋友介紹 大陸學校的台生 挖角 104徵才 朋友介紹 外派 挖角 外派 範例 相關的書 工作在哪兒.
Advertisements

科目: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研究 指導:林海清教授 學生:林乾文 日期: 91 年 5 月 4 日 兩性平等與校園空間規劃 單元: 兩性平等與校園空間規劃.
学习情境(三): 个股走势分析单元 学习单元6:BIAS指标及操盘训练.
隔离病人住院的护理.
張珍瑋 博士 助理研究員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國家教育研究院
組員:曾偉銘、王克循 劉正邦、張廷維 包育民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概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简介 北师大 冯晓霞.
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徐 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台灣新住民子女之多元文化課程建構初探 -以越南籍配偶建構之校本課程為例
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 量规:开发能体现“标准的规则” 1.    什么是量规:(Rubric 规则、评分细则),是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即根据评价目标从不同维度和等级对评价标准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的评价工具。
香港扶貧計劃 關愛基金 Group 5 組員 馬曉真 余葆 董賽騫 蕭雪兒.
5A 陳幸瑜(1) 朱栢霖(9) 林彩兒(16) 岑樂謙(22) 温頌嫻(28) 溫鎔而(29)
第八讲 日汉文化差异与商务名片的翻译 口译(初次拜访)
從我國現行「全球教育」白皮書 論中小學全球教育推展之研究
探索性研究設計:質化研究 第六章 「我雖然擁有數學學位,但卻熱衷於質化研究, 因為我可從中得到豐富的消費者洞見。」
解欣.
高中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 钱万军 2007年11月.
第八課 多元文化社會 與全球化 西歐文明 亞洲文明 非洲文明 進步→ ←落後 彰化高中 蠻荒與裸露.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 ___学校心理危机的干预系统、 干预过程、干预技巧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周红五
政治學導論 Week 2 國家論.
第二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认知差异与管理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第三节 个性差异与管理.
《大漠》導讀 陳健文 2012/09/08.
性心理異常(性別認同障礙與變性症) 組員: 莊晴媚 林佳諆 吳盈瑩 朱欣怡 王妤紘.
第十一章 金融市場的參與機構.
從困境 中奮起 呂正理簡介 另眼看歷史系列 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及 化學研究所。 服務於跨國企業 ICI ,曾任
第五节 隔离技术. 第五节 隔离技术 学习目标 熟悉:隔离区域的设置和隔离消毒的原则。 掌握:隔离的概念,隔离的种类及措施,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社會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解讀與評量.
從新移民婦女看文化霸權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學 呂森瑜.
多樣化管理(Diversity Management)
智慧財產權法 10. 智慧財產權之權利內容與限制 (三)商標權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從海洋談人類應有的省思 黃英邦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思維方法與 獨立思考(一) 文字取材: 李天命.
第4課 世界主要意識形態 壹、意識形態 貳、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 參、其他意識形態 肆、意識形態的超越.
心理卫生 主讲教师:刘德祥 联系电话:
運用你的直覺 幫這首音樂畫幅圖畫吧.
伊比力斯(癲癇)學生的認識與照護 國立彰化師大特教系教授 林千惠(2015/07/19).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年5月10-11.
組織效率的養成 家人、睽.
学习适应及学业规划 一、前言 二、新生学习适应中常见的问题 三、对策研究 四、学业规划.
愛情的三種情愫 第八組 指導老師:馬美娟 組員:4A10H082 羅怡欣 4A1I0007 湯沁璇 4A1I0011 謝旻真
研思指向 夯基为本 ——浅谈一轮备考策略 衡水第一中学 位维维.
自由主義(liberalism) 課程網頁:
賴祥蔚 臺藝大學廣電系教授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Chapter 5 次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枫丹白鹭传播策略提案.
第二章 助人三階段模式之理論基礎.
專任師資 溫振華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台灣研究所所長 台灣區域史、台灣原住民史 杜正勝 長榮大學講座教授
Social Identity Self Identity
自我概念 自我(self)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人格的一部份,自己可覺察到 個人對自己的知覺與評估的總合 較統合的範圍狹隘
海上生明月 作者:巴金 組長:李文傑(11) 組員:陳自強(1) 李星燁(12) 潘德熙(15)   蕭詠徽(16) GROUP 8.
第8課 多元文化 壹、現代社會的文化現象 貳、文化起源與涵化 參、種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肆、多元文化與社會和諧        —以宗教為例 圖照來源.
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 社會心理學(11)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真心的讚美.
中央輔導團本土語言組 范姜淑雲 課室觀察實作之觀察技巧 中央輔導團本土語言組 范姜淑雲
105學年度 暑期樂活講座 自我認同與高中生活 黃民凱心理師
今日香港 主題三: 身份和身份認同.
陳博志
6016A22.
科學專題研究 日常飲品pH值的探究.
GPS原理及其应用 (五).
備審資料準備要領 許書銘 東海大學 企管系主任.
感知机与基于间隔算法 5.7.
2 Chapter 預測 2-1 銷售預測與生產決策之關係 2-2 預測的一般考慮及步驟 2-3 預測技術的分類 2-4 預測的評估與控制.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建立家校合作的過程 一個信念 一些實踐 一點建議.
問題導向學習之評量 林惠卿 藥理學科.
感謝 分享 家長委員會 校長 李玉惠 九十二年十月九日.
KC GLOBAL-2013年 雙週會- 2013/07/22 團隊名稱:哲一队 成員名單: 张芦 杨春华 冯嘉焕 于文文 王磊 徐玉芳.
負面情緒的正面訊息 作者: 盧逸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5 族群關係與 教育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文化。

學習目標 瞭解族群關係及其相關概念的內涵。 認識族群關係的各種面向。 分析族群關係的發展階段。 瞭解族群與教育成就的關聯。 分析影響各族群教育成就的原因。 瞭解學校教育和族群偏見的關係。 瞭解台灣未來族群關係的理想與目標。

緒論 和諧的族群關係有助於社會穩定的發展,族群衝突則可能引發殺戮,甚至造成國家社會的分裂。因此,如何制訂合宜的社會政策、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以促進族群和諧發展,乃是族群關係的重要課題。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2-1) 一、種族 二、民族 三、族群關係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2-2) 四、族群關係的相關概念 (一)民族團體(ethnic group)  (二)少數族群(ethnic minority group)  (三)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  (四)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五)種族主義(racism)  (六)濡化(enculturation)  (七)涵化(acculturation)  (八)同化(assimilation)

族群關係的面向 一、歷史面向 二、地理面向 三、語言面向 四、宗教面向 五、階級面向 六、政治面向 七、道德面向

族群關係的發展階段 一、族群心理束縛階段(ethnic psychological captivity) 二、族群疏離階段(ethnic encapsulation) 三、族群認同澄清階段(ethnic identity clarification) 四、雙族群關係(biethnicity) 五、多元族群和反省性國家主義(multi-ethnicity and  reflective nationalism)階段 六、全球主義和全球能力(globalism and global competency)階段

族群與教育成就(3-1) 一、低教育成就問題

族群與教育成就(3-2)

族群與教育成就(3-3) 二、教育成就的歸因  (一)遺傳基因論  (二)文化差異論  (三)社會制度論

族群偏見與課程教學 族群關係和教育的第二個問題,乃是教育活動中的族群偏見與歧視,這些負面的族群關係廣泛地存在於教師態度、課程教學、學校環境與社會媒體之中。 具體言之,教科書中常見的偏見有幾種類型:消失不見(invisibility)、刻板印象(stereotyping)、過濾和不均衡(selectivity & imbalance)、不符事實(unreality)、零碎片段(fragmentation & isolation)、語文偏見(linguistic bias) 。

結論 台灣族群關係教育的新課題 族群關係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乃是「族群中心主義」,也就是統治或優勢族群所懷有的霸權意識型態。此種族群中心主義在東、西方社會皆可見到,它不僅是一種深層的意識型態,也可具體表現為社會行動,造成族群之間的隔閡與衝突。 台灣的族群關係發展更需要透過教育以陶冶全球視野和寬闊胸襟。多元文化教育不僅需要排除偏見與歧視,更需要協助學生平等看待「我族與他族」、「本地與外來」、「台灣與世界」之不同的族群與文化。

自我評量(6-1) 1. 我們如何判斷社會是多元族群的組合?有哪些條件可以用來理解社會組合的多元性? 1. 我們如何判斷社會是多元族群的組合?有哪些條件可以用來理解社會組合的多元性? 2. 我對於不同族群文化所抱持的態度為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我對於不同的語言文化與宗教背景者是否感到不舒服而保持距離?或是懷有敵意、排斥或貶低蔑視?我是否曾自我反省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或態度? 3. 種族和民族的主要區別為何?台灣各族群是否屬於不同的種族?是否屬於不同的民族?

自我評量(6-2) 4. 族群關係的基本概念為何?它具有哪些作用?而我自己的族群關係概念為何?有關族群關係功能的理論,是否也是我自己親身的經歷? 少數族群和多數族群之間應有何種關係?在權利和資源分配上為何容易發生強、弱族群之間的歧視和壓迫? 6. 族群認同的基本概念為何?它是如何產生的? 7. 請省視我自己的族群認同趨向,並分析為何會有這種族群的依附態度?而在我的族群觀念裡,是否存有優越感?我的族群認同是否有貶低其他族群的傾向?如果是,其原因為何?

自我評量(6-3) 8. 台灣的教育究竟是屬於同化或是涵化政策?依據哪些條件可以判斷是同化或涵化? 8. 台灣的教育究竟是屬於同化或是涵化政策?依據哪些條件可以判斷是同化或涵化? 9. 台灣原住民和新住民(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政策應該如何定位?同化政策為宜或是涵化政策為宜?理由為何? 10. 族群關係的面向有哪些?這些面向在台灣地區都可以看得到嗎?請舉出具體事證說明之。 11. 依據J. A. Banks(1994)的理論,族群關係的發展有哪幾個階段?請依據這個理論檢驗自己的族群關係之發展經驗,並分析其中有哪些重要的影響因素。

自我評量(6-4) 12.族群關係為何會影響教育成就?它和教育資源的分配有何關係? 13. 遺傳基因論的主要觀點為何?它是否有科學的依據?對於台灣現有的各族群而言,此一理論是否適用?是否可以找得到支持它的相關證據?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14. 文化差異論的主要觀點為何?Ogbu和Fordham等學者所描述的族群文化模式,在台灣地區是否也可以看得到?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自我評量(6-5) 15. 社會制度論的主要觀點為何?台灣地區各族群之間是否存在類似的不公平社會地位和族群壓迫?而台灣地區現有的族群關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是否造成不利的影響?此一理論的缺失在哪裡? 16. 課程教學為何會受到族群偏見的影響?有哪些具體的事例?以你個人的經驗而言,課程中有關族群關係的教學是否適當或偏差?教師的教學是否存有族群偏見?請舉出具體事例並分析討論之。 17. 台灣國中、國小社會領域課程教科書,對於國族概念的描述,近年來有哪些轉變?請討論它的時代背景並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自我評量(6-6) 18. 對於台灣近年來族群結構的轉變,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具體回應為何?是否適當?請討論應運用哪些途徑以加強此一方面的課程教學? 19. 嘗試製作一套教學方案,以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台灣新住民(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為主題,適當融入各相關的領域教學之中,或進行獨立單元的教學。 20. 嘗試製作一套教學方案,以台灣族群關係(閩南、客家、原住民、外省、新住民)為主題,適當融入各相關的領域教學之中,或進行獨立單元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