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Advertisements

第四節 淨土宗 一、淨土經典及其信仰 本願思想——阿彌陀佛淨土——其他淨土 二、淨土宗的信仰與實踐 判教——淨土體性——往生方法.
禪修 與 情緒治療 妊娠健康 與 胎教 陳家寶醫生.
七、得道有四難怎講.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認知的先天局限(上) 文字取材: 霍韜晦.
師道的現代省思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南大學華生死學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水結晶報告彙集 與念佛殊勝利益 華嚴實驗室 2012年˙7月29日.
鄭先祐 (Ayo) 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
2011年5月31日下午3:00-5:00法鼓佛教學院 從佛經看漢語雙音化 的過渡現象 竺家寧.
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生生不息的宇宙規律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香港的綠色旅遊發展 --- 昂坪360的綠色概念 青松侯寶垣中學.
智慧波羅蜜 馮新聰 點傳師.
陳家寶醫生 綠色生活、戒定慧與 人間淨土 陳家寶醫生 1.
第一講 中國佛學的二種讀法 1.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 佛學是中世哲學的主流,形成中國中世 哲學的宗教哲學轉向與經院哲學的建立
二諦之安立 (著重於一切法空性) 《中觀今論》 第十章第二節 沈文義 12/29/‘05.
妙 法 蓮 華 經 講 義 陳育殿恭撰.
四聖諦十二因緣 後學陳靜莉 學講.
陳家寶醫生 放下禪 佛教「捨無量心」的修習 陳家寶醫生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佛教的四大菩薩.
企業廣論二班本週課程 班別:北08秋02-台北 2008年12月24日 僅供北08秋02台北班上課之用.
中觀今論 第九章 現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 太過‧不及‧中道 參考資料: 福嚴佛學院, 講義.
《大乘起信論》的作者、譯者與其真偽之辯.
遍行承诺证悟胜,以四类性义差别, 为殊胜乘皈三宝,彼谓皈依之第一。 是因初此决定难,彼数千劫修行难, 成就利众义重大,故此大乘皈义胜。
引滿能招業力牽 滿業者,在《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中言:「言滿業者,即六識中善惡二業」,它也是第六意識作用下所造的善惡業,但不同於引業那樣強而有力。有情的滿業有很多,感的果當然也就多,所謂「多業能圓滿」,也有間斷,所謂「有間斷者是滿業故」,說明了它是在不斷的遷流變化的。眾多滿業所感的果組合起來,填滿有情總報體以外的別報(亦叫依報,如環境等)。
第十二講 佛教的動物觀與環境觀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生活中的法味(I) 陳勁甫 高雄正信佛青會
聖道分相應.
如何撰寫學年文章 學協 學術小組 2002‧10.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人間大學遠距教學 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8) 林崇安教授 2008年4月30日.
出路之道 後學馮新聰.
佛法原典研習 八眾誦 (II) 2007/8/5.
佛經導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Topic 2. GIS Resources and Projects in DILA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han Ding 禪定  Probing the new brain manifested in Diamond Sutra 禪定科學研究導論 Pei-Chen Lo 羅佩禎 生醫訊號研究實驗室.
Chương Trình Thành Lập Đại Tạng Kinh Việt Nam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要約、承諾、索賠.
法眼僧蹤 融熙詞曲.
所知相分第二 分六大科 出體相 釋名義 辨一異 辨品類 釋妨難 通契經.
敦煌石窟藝術之美.
第八講:《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佛法教學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蔡耀明 教授
“0”的哲学及现象学批判 陈广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光的本質: 一段充滿禪意的歷史公案.
四無量心與情緒健康 陳家寶醫生.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畢達哥拉斯 與 畢氏定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 】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從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 深入瞭解大乘空觀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釋開仁,佛法度假 2012年7月5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 puann1-ceh4-po1-lo5-bit8-to1 sim1-king1
電子資料庫 使用手冊 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 United Digital Publications Co., Ltd.
日式素雅商务模板 Office2010 and above, click to select the picture, right, Format Picture, fill, or image texture fill, file, select the image to your quest.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 居士的行为.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
大家吉祥.
第二章,教法 第一節、能詮的教法 P.27~30 第二節、教典略說 P.31~39
中觀哲學對於軍校哲學課程所能提供的改進與助益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340-409) 第二講 鳩摩羅什與中觀學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六家七宗 格義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340-409) 僧肇 (384-414) 吉藏(549-623)與三論宗

早期般若學的傳譯講論 179年,支婁迦讖譯出《道行般若》。 222年,支謙改譯為《大明度無極經》。 286年,竺法護(月氏人)譯出《光贊般若》。 291年,朱士行攜回《放光般若》,由無羅叉與竺叔蘭譯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27]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28]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六家七宗 四世紀的般若學,有所謂「六家七宗」(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心無宗、緣會宗),具代表性者有心無、即色、本無三宗,亦即僧肇所批評者。 (1)「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 =>支敏度、竺法蘊 (2)「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支道林(314-366?),即色遊玄 (3)「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道安(312-385)、慧遠(334-416) 1. 釋道安明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末有:若宅心本無,則異想便息。 《中觀論疏》 案:此近於道家「有生於無」的玄思。 2. 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曰:色即為空,色復異空。 ---支道林妙觀察章 3. 本無:真如

格義 「法雅,河間人,凝正有氣度,少善外學,長通佛義,衣冠士子,咸附諮稟,時依門徒,並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僧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雅風采灑落,善於樞機。外典佛經,遞互講說。」(《慧皎,《高僧傳》》

鳩摩羅什 (Kumàrajãva, 340-409) 天竺人,生於龜茲(Kuchà),九歲往罽賓習說一切有部,後改宗大乘,習《中論》、《百論》。401年至長安,譯有《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等,影響甚大。其弟子以「關中四子」為代表:道生(佛性論)、僧肇、僧叡、道融。其學說唯有「實相論」-從二諦中道說實相。

大智度論 佛說諸法,皆先分別,後出實相。

僧肇 (384-414) 釋僧肇,京兆人。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因繕寫,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愛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嘗讀老子德章,乃歎曰:「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翫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後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長安,肇亦隨返,姚興命肇與僧叡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肇以去聖久遠,文義多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見什諮稟,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後,肇便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乃謂肇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高僧傳》

吉藏(549-623)與三論宗 (1)中觀學在中國的發展譜系: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銓-法朗-吉藏 (2)吉藏(549-623)生平 釋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廣之間。後遷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真諦。仍乞詺之。諦問其所懷。可為吉藏。因遂名也。 …貌象西梵言寔東華。含嚼珠玉變態天挺。剖斷飛流殆非積學。對晤帝王。神理增其恒習。決滯疑議。聽眾忘其久疲。然而愛狎風流不拘檢約。貞素之識或所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