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公民社會思潮 馬嶽 280215
公民社會理論的起源 70-80年代的東歐政治環境:蘇聯控制下的衛星國 歷史教訓: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1968 後的東歐:布列日涅夫原則(Brezhnev Doctrine) 後史大林年代,東歐的後極權政府 極權政府的統治邏 輯,但控制未至全面。
極權主義與公民社會理論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指國家/政府對社會和經濟各層 面的全面控制。 原子化的群眾(atomistic masses) 沒有獨立的民間組織或活動空間,社會組織由國家控制、 取代或者監視 官方組織(工會或學生會)是政府傳達政策或動員的工具 政府透過組織控制及控制經濟命脈(住房或福利編派等) , 令平民難以反抗 (universal state employment)
極權主義與公民社會理論 要改革/抗爭/反抗/推動民主自由,必須: 製造自主的、屬於民間的、不受政府宰制的民間生活空 間 公民社會 令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收入來源可以獨立於政府 私有 化、市場化、獨立的財政收入 公民社會 締造民間可以自主活動的空間、自行經營生活 的組織,而可以免受政府控制
公民社會的實踐(一) 波蘭 波蘭的特殊性: (1) 長期的工人運動歷史和經濟危機 (2) 天主教國家:>95% 天主教徒 (3) 民族主義/ 與俄國關係 自19世紀長期工人運動、民族運動和知識份子的聯合 1953、1956、1966、1971 的工人運動 工人自治委員會(KOR) (1976)
公民社會的實踐(一) 波蘭 天主教會的角色:精神支持與屏障 1980年團結工會成立 1,000萬會員 大罷工 1980 年8月 格但斯克協議,波共承認團結工會合法 目的為社會自行管治,而非挑戰一黨專政或蘇聯控制 「自我設限的革命」(self-limiting revolution) 擦邊球的革命(brinksmanship),但無法制止工人運動激化 1981 年底波共軍管 團結工會成為地下組織,但成為運動重要力量和方向
公民社會的實踐(二):匈牙利 1956 年革命遭蘇聯血腥鎮壓 經濟改革及市場改革作為政府維繫人心之手段 goulash communism 1968 新經濟體制(NEM)及其後改革 大量黑市經濟+ 私營經濟+ 幹部營商 打破國家對經濟之壟斷 個體戶化(embourgeoisment) 為公民社會之個人化版 新資本階級成為1989 民主變革之重要推動者
公民社會的實踐(三) :捷克 1968 布拉格之春與「正常化」的捷克 「憲章77」運動的源起 東歐的維權運動 哈維爾(Vaclav Havel) 「無權勢者的力量」「反政治的政 治」、「給胡薩克的公開信」 共產主義透過謊言和假造來管治,關鍵是大眾的恐懼和 合模 活得真誠(living in truth) 真誠地生活才可刺破政權的荒 謬和克服人民的恐懼
啟示 公民社會思潮對其後學術思潮和社會運動具體實踐 之重要性 公民社會作為自主空間之重要性 組織與動員與抗爭 經濟自主、公民社會與抗爭空間 謊言、恐懼與控制 vs 真誠、公開與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