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 Bodhipakkhiya 釋開仁.2011年6月15日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佛學內觀療法的臨床應用 : 抑鬱症. 認識抑鬱症的症狀 情感症狀 1. 抑鬱情緒 2. 缺乏快感 3. 無價值感或過分內疚 認知症狀 4. 思維能力或注意力下降 5. 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 行為症狀 6. 體重增加或降低 7. 失眠或睡眠過多 8. 疲勞或無力感 9. 運動性遲滯或過動 (5 種或以上的上列症狀,持續至少.
Advertisements

7 的乘法口诀. 7 的乘法口诀 外海中心小学 林秀屏 七九 六十三 七二 十四 七四二十八 七七 四十九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七八 五十六 七一 得七 七三 二十一.
2-1 極限的概念 2-2 無窮等比級數 2-3 多項式函數的導數導函數 2-4 微分公式 2-5 微分的應用 2-6 積分的概念與反導函數 信樺文化.
現見的正法 釋開仁. 2009/12/3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何謂現見? 現見: 1 、眼見, 2 、定中見, 3 、證悟見。 《雜阿含 550 經》卷 20 :「聖弟子 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 緣自覺悟。」 (T02, no. 99, p. 143, c4-6)
慈濟月刊 ( 534 期, 出刊 ). 聞法、行善,但習氣未改, 如法水流過心地卻迅速漏失, 智慧有漏,修福未修慧。 至誠懺悔,改往修來, 清淨心入法而能造福人間, 則慧命成長,修福且修慧。 增長無漏慧 靜思晨語.
釋開仁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為何需要 學習佛法? 2 觀察思惟生命的 真實情 況 圓滿和諧的人生 是大家的 期望 佛法能實現清淨的世界 3.
禪修 與 情緒治療 妊娠健康 與 胎教 陳家寶醫生.
第十三講 佛教禪修 授課教師:國立臺灣大學 蔡耀明 教授
士嘉堡華人浸信會 二零一一 夏季主日學 認識「佛教」 與「基督教」之分別 王建革、丁家滿 二零一一年七月十日.
歸敬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教、佛学和佛教哲学漫谈 主讲人 陈全新 湖北医药学院思政部 电话: QQ: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三)
佛教.
七善處───如實知(正確了知事物的真相)────出離───解脫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章〉 大乘通說~禪波羅蜜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中觀今論 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 頓漸與偏圓.
原文出自《般若經講記》 道一編講於同淨蘭若‧2013年
《十住毘婆沙論》卷14 〈分別二地業道品〉第二十八 講義 p.13-22頁.
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覺音(Buddhaghosa)著 葉均 譯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六)
三十七助道品 七覺支 紙本《三十七助道品》222頁~340頁 電子書 頁~ 頁.
3-1 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第三章 一元二次方程式 主題 單元目標: 1.由生活情境中認識一元二 次方程式的意義。
佛法與科學 – 學佛與學識 楊皓東 2006年11 月18日.
佛教的生命哲學 釋隆迅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
陳家寶醫生 放下禪 佛教「捨無量心」的修習 陳家寶醫生
梁皇寶懺懺文法意 主講者︰永餘法師 2009/5/20 永餘編製.
與您分享~ 伙食團真好 南科大伙食團.
解深密經專題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2005.
聖道分相應.
第零章 統計學概論 0.1 統計學的定義 0.2 敘述統計學與推論統計學 0.3 測量尺度 0.4 資料、資訊與因果關係 ©2009 陳欣得
佛經導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生經驗分享 - 做一個有用的人進而當一個社會領導- 魏綸武 ILITEK EE 80, TsingHua Oct., 2012.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妙雲集導讀正聞篇 我們的身心 丘中仁.
四預流支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釋開仁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正見為眼目 Right View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雜阿含經 788經.
日 月 明 生 星 期 今 天 昨 你 我 他 的 幾 是 qí wŏ Rì yuè jīn tā míng tiān de shēng
第二站第6題 大門控制電路.
師父法語.
網路工具運用 講師:鍾詩蘋.
《成佛之道》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般若波羅蜜 圓融 /
禅修--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 主讲:史敏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乙二、別釋修學方便 丙一、明教觀宗本 丙二、明二諦觀門 丙三、明起修方便 丁一、明二諦修證次第 丁二、明二諦正觀教學 戊一、世俗假施設門
信度分析 (11/7~11/13) 1.何謂『信度』 2.信度分析步驟.
四無量心與情緒健康 陳家寶醫生.
學習內容 概說 損失函數 雜音:造成品質變異的原因 訊號雜音比 直交表 回應表與回應圖 田口方法.
第五章、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佛果功德 開仁 /
2-6的乘法口诀. 2-6的乘法口诀 数一数 一朵鲜花有几片花瓣? 一朵鲜花有5片花瓣。 说一说 朵鲜花有( )片花瓣。 2朵鲜花有( )片花瓣。 3朵鲜花有( )片花瓣。 4朵鲜花有( )片花瓣。 1朵鲜花有(  )片花瓣。 10 2朵鲜花有(  )片花瓣。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主講人:袁再明 (亞東醫院呼吸治療師) 2015/11/28
函 数 连 续 的 概 念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6的乘法口诀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中心学校 王章莲.
1-1 隨機的意義– P.1.
用寧靜心 擁抱世界 背景音樂:藍洞 Judo.
如何做一个标准的居士 居士的行为.
十善菩薩之修學內容 釋開仁,佛法度假 2012年7月5日.
桃園鐵路地下與高架化 ~引起的問題爭議不斷 ~.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十門分別 長行 數 相 次第 訓詞 修習 結頌 差別 相攝 所治 勝利 抉擇.
第二章,教法 第一節、能詮的教法 P.27~30 第二節、教典略說 P.31~39
法鼓文理學院107學年度考生輔導說明會 佛教學系碩士班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第七章: 類別之概要 Called cetasika bec it arises depend on citta , greed, anger, delusion .King and Minister.
相續 ? 識 ? 「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 《成佛之道》 緣起支性 五取蘊 無明 愛取 六塵 取識.
5的乘法口诀.
佛教之開展與現代佛教 丘中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三十七道品 Bodhipakkhiya 釋開仁.2011年6月15日 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一、佛弟子修學的心要──道諦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註本)》: 苦痛的原因(集)消除了,生死大苦也就從此結束,得到了涅槃的大解脫。但無始以來,苦與集是不斷的延續,如不修對治道,是不會自動結束的。所以要說到道諦,道才是佛弟子修學的心要,如生病而請醫生,主要是為了服藥一樣。

二、何謂菩提分法? 《俱舍論》卷25: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盡、無生」智,說名為「覺」。隨覺者,別立三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獨覺菩提,三、無上菩提。…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三、三十七品之重要性 (一)佛出現於世,便有三十七品 (二)修三十七品自然順得漏盡: (四)三十七品非是小乘法 1、如伏雞隨時蔭卵,冷暖得所 2、如手執斧柯,漸漸微盡 3、如舶靠岸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三)無漏根、力、覺支、道支為勝義正法 (四)三十七品非是小乘法

四、三十七品之項目 (一)四念處:1、身念處 :色蘊 2、受念處 :受蘊 3、心念處 :識蘊 4、法念處 :想蘊、行蘊 (一)四念處:1、身念處 :色蘊 2、受念處 :受蘊 3、心念處 :識蘊 4、法念處 :想蘊、行蘊 satipaTThAna: 1、sati + upaTThAna:念的現前、建立 2、sati + paTThAna:念的處所、所緣

(二)四正勤: 1、未生惡令不生,2、已生惡令斷 3、未生善令生,4、已生善令增長 PrahANa:斷除、精進 (正斷、正勤) PradhAna:最勝(正勝)、精進 (後有斷除) 巴利語 PradhAna 只有「精進」

未生惡令不生 止惡 已生惡令斷 外法 不放逸 內法 未生善令生 生善 已生善令增長

(三)四神足:Iddhipāda 1、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2、勤,3、心,4、觀 欲三摩地:以欲為因而生的定 斷行:精勤之行 Chandasamādhi-padhānasaṅkhāra-samannāgato iddhipādo 2、勤,3、心,4、觀 欲三摩地:以欲為因而生的定 斷行:精勤之行 成就:具欲定與勤行 神足:能引發神變 (神變的足為神足)

(四)五根 Indriya:掌握心的控制力 (五)五力 BalAni:對治障礙、無畏穩定 1、信,2、精進,3、念,4、定,5、慧 四不壞淨 四正斷 四念處 四禪 四聖諦 正見 正語.業.命.勤 正念 正定 無漏慧

(六)七覺支:BojjhaNga 1、念,2、擇法,3、精進,4、喜 5、除(輕安),6、定,7、捨 止:定(猗、捨) 《大乘義章》卷16:七覺在於修道,修中之要唯止與觀,是義相資能達彼岸。定者是止,擇法是觀,故說此二以為覺支;猗、捨二種助止力強,精進及喜助觀力強,故復須立;念能俱調故立念覺。 止:定(猗、捨) 觀:擇法(精進、喜)     念

(七)八正道:MaggaNga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 1、從修行的目標說,得正定才能離惑證真 2、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 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 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 1、從修行的目標說,得正定才能離惑證真 2、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 3、以正見為首,以正精進、正念為助而進修

五、三十七品,十法為根本 一、信──信根,信力 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三、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五、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六、尋思──正思惟 七、戒──正語,正業,正命 八、喜──喜覺支 九、捨──捨覺支 十、輕安──輕安覺支

六、「六法」總攝道諦 正見(四念處、擇法、慧、信) 慧 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 戒 正勤(四正勤、通三學) 正念(念) 正見(四念處、擇法、慧、信) 慧 正思惟 正語、正業、正命 戒 正勤(四正勤、通三學) 正念(念) 正定(四神足、定、喜、捨、輕安) 定

七、道品相攝的意義 加行 根本 後起 四念處、擇法 正見 慧、信 四神足 正定 定、喜、捨、除

八、修學的次第

九、唯定與慧能盡惑 印順法師《空之探究》: 從聖道的修習來說,經中或先說聞法,或先說持戒,而真能部分的或徹底的斷除煩惱,那就是定與慧了。……所以《大毘婆沙論》引《法句》說: 「慧闕無靜慮(禪),靜慮闕無慧; 是二具足者,去涅槃不遠」。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與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