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当知此发心,如地如纯金,亦如上弦月,如火大宝藏。 当知如宝源,如海如金刚,如须弥药王,亦如至亲友。
发心之本体 发心之分类 当知此发心,如地如纯金,亦如上弦月,如火大宝藏。 当知如宝源,如海如金刚,如须弥药王,亦如至亲友。 当知如摩尼,如日寻香音,如王如仓库,如路亦如乘。 发心如泉水,如雅音大流,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 是故功德富,欢喜真发心。 发心之比喻 发心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赞叹发心之功德
3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发心之本体 一、远离菩提心者失坏四安乐; 二、生起胜义菩提心时不怖轮回恶趣苦; 三、菩萨安住浊世不失善根之理; 四、菩萨于轮回不论兴衰不退菩提之行; 五、广说视投生如入花园; 六、菩萨于施身等苦不生疲厌退转之心; 七、未经俗交菩萨成众生不请之友; 八、教诫菩萨须百倍精进 不发心过失 赞叹发心 得不作护 得不退心 遮畏苦心 发心之分类 发心之比喻 发心 舍极应发心,思他利得方,大密见最真,弃乐趋寂灭。 具慧生胜心,即护无边罪,增二恒善慈,乐喜苦亦喜。 利他尚不惜,身命受疲惫,岂能以他害,趋入行恶业? 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或兴或衰时,悉无惑苦惧。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赞叹发心之功德
4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五、证悟之义:详细解释刚刚所说“生如入乐园”的意义:比如,众生为了四种目的而趋入天界人间悦意的乐园, 1、身体沐浴后用装饰品严饰; 2、受用宴会种种饮食; 3、处于赏心悦目之处; 、享受种种嬉戏。 想领受这四种欢喜而入于乐园,义无反顾。 同样,菩萨接连不断辗转投生, 1、以自己的功德布施、持戒、陀罗尼、等持、智慧的饰品等越来越进一步严饰自相续; 2、欢喜利益所投生之处的一切众生,如同宴席; 3、于某处特意投生怎样的身份,都如同住于欢喜的殊胜地; 4、以五通幻化种种神变,如同做种种嬉戏。 【现代的“五通”:飞机、手机等】
5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这般屡屡受生世间的菩萨就像世间人于乐园领受四种事的欢喜般,以功德饰品庄严的欢喜,饶益他众之宴席的欢喜,处于行利他之依处最悦意乐园的欢喜,享受神变种种游戏的欢喜,这四种欢喜,不是大悲尊主菩萨的其他世人自不必说,就连声闻缘觉圣者也不具有,正因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功德超胜,所以理应发菩提心。 【菩萨以自功德而为自严,以利他欢喜而为自食,以作意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
6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元照,字湛然,姓唐,余杭人。初依东藏慧鉴律师,专学毗尼。后从神悟谦师,讲天台教观,谦勖以究明法华为本务。复从广慈才法师受菩萨戒,戒光发见,乃博究南山一宗。杖锡持钵,乞食于市。晚主灵芝三十年,传戒度僧及六十会,笃意净业。每曰:生宏律范,死归赡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尝集净业礼忏仪。 自为序曰: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迹,深求祖教,博究佛乘,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婆娑五浊恶世,作大导师,提诱羣主,令入佛道。 教证等
7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复见高僧传慧市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任。 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 教证等
8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祇可传枝。 自是尽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余年,未尝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羣疑,愈加深信。 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圆通,入三摩地。 教证等
9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复自思念,已前所造无量罪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就,内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五体投地,苦到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后贤披覧,知我志焉。又撰十六观经小弥陀义疏,其外著述累数百卷。政和六年秋,命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天乐声。 教证等
10
8-5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华严经: 佛子应善学, 甚深诸佛法, 证入诸法中, 无着智境界。 菜根谭: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教证等
11
8-6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六、宣说不会因布施身体等痛苦而退怯之理:由证悟诸法无我而完全远离贪执自利,为了将未证悟此理的其余众生安置于今生与永久殊胜利乐果位而恒常精进于六度。[智] 以他众痛苦之因自己也痛苦,大悲尊主的菩萨,何时能利益他众,即使自己住于无间地狱也执为快乐欢喜,丝毫不生厌烦。[悲] 同样,在此世间,作为饶益他众的依处,布施身体肢体等产生痛苦,焉能畏惧?说明能甘受剧苦。按照安慧论师《注释》的译文“依他生痛苦”意义相同。如此菩萨具有这般稀有功德,对此世间任何痛苦也无所畏惧,全然欢喜取受,因此永不失欢喜,无有厌倦,为此理应实修菩提道。【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12
8-6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菩萨无数劫, 处在轮回中, 皆为利众生, 令证寂静地。 教证等
13
8-7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七、菩萨作为一切有情陌生的大亲友,【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并不是像先前以恭敬、财物、承侍等令欢喜或者今生的亲朋好友那样以先前熟悉之因才饶益,而是自性就对他众生慈悲的本性,因此自己自然行众生利而不需要别人劝请,就像上师让弟子取舍事与非事一样。 如同激励别人的上师般自相续恒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尊主菩萨,以他众的痛苦逼恼自心,如同病儿之母,甚至更超过的缘故,自己面前明明有能成办遣除他众痛苦、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与善法之事,自己不行持反而由别人劝请,这是极其惭愧的,不符合菩萨的风范。
14
8-7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初地菩萨得一子地者,犹非尽理之言。何以得知?如有女人,唯有一子,爱之甚重,常言宁愍我身不愍我子。王即使人以大火炎此女人,此女人患热,推子遮火,护惜己身故。 知言一子地者,非尽理之言。故引事来证此一体悲义也。然此众生所以护惜己身者,以无量世来计着虚妄我见习久故尔。 如经中说,有人造五逆罪,径五大劫在阿鼻地狱,偿罪将毕。有人谓曰:汝明日得出地狱,然虽复得出,而汝此身于即断灭。 罪人闻之,即答云:我宁更尔许劫在地狱中,不用出已断灭。 教证等
15
8-7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以此众生从无始世来,贪着妄我故护惜己身,非实有我也。 此菩萨亦复如是,从一大阿僧祇来习此慈悲,证初地时,于一切众生得一体心成,冥然一体,不见二相二差别,故曰一体,以此为常心也。 此常心者亦得二心。 一真如自在我 二一体悲心分也。 教证等
16
8-7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七、菩萨作为一切有情陌生的大亲友,【常为众生不请之友】并不是像先前以恭敬、财物、承侍等令欢喜或者今生的亲朋好友那样以先前熟悉之因才饶益,而是自性就对他众生慈悲的本性,因此自己自然行众生利而不需要别人劝请,就像上师让弟子取舍事与非事一样。 如同激励别人的上师般自相续恒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尊主菩萨,以他众的痛苦逼恼自心,如同病儿之母,甚至更超过的缘故,自己面前明明有能成办遣除他众痛苦、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与善法之事,自己不行持反而由别人劝请,这是极其惭愧的,不符合菩萨的风范。
17
8-7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比如,富有的儿子明明见到极其饥饿的母亲,却一点不施予,还需要别人提醒说“这是你的母亲,要给食物”,这在世人看来也是一种耻辱。 假设提醒了他还一点不给予,那会被人认定为“如此下劣之人”,是极其可耻之处。 大慈大悲的上师相当于劝他者,如果没有令依止他的人慈悯行事,则是极其惭愧的。 同样,菩萨们不需要其他劝请者的众生,自己具有慈心的本质,不需要劝请而行众生利,间接已赞叹说具有不可能舍弃众生利的功德。因此,教诫行众生利。 大方等大集经:为一众生故,广集诸苦行,精勤修道法,舍财及身命。
18
8-8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八、教诫菩萨们需要更加精进勤奋: 世间中行远路的负重担者需要励力迅速行走,如果极其松懈,则难以到达目的地。 菩萨为度一切众生至无上菩提而发心获得大菩提,因此头上负荷一切有情之重担,成为一切众生之尊的菩萨需要依照所承诺而行至大菩提处,如果没有迅速发起行持其因六度的精进,而随延误懈怠所转缓慢行路,则不庄严。
19
8-8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声闻为独自斩断业与烦恼的束缚,尚且也是如燧木燧垫快速无间摩擦生火般疾速精进,三世或七世获得自果菩提, 那么菩萨需要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业与烦恼的束缚,如今自己与其他一切有情被业烦恼异熟障所属的种种束缚捆绑着,因此与声闻缘觉的精进相比,菩萨理当百倍的精进。 十住毗婆沙论: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
20
8-8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槃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教证等
21
8-8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声闻为独自斩断业与烦恼的束缚,尚且也是如燧木燧垫快速无间摩擦生火般疾速精进,三世或七世获得自果菩提, 那么菩萨需要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业与烦恼的束缚,如今自己与其他一切有情被业烦恼异熟障所属的种种束缚捆绑着,因此与声闻缘觉的精进相比,菩萨理当百倍的精进。 十住毗婆沙论: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
22
随之,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论是三乘任何道首先都是皈依,诚信各自道就是永久脱离轮回苦的解脱道,为此宣说彼道者与趋入彼道者都是认定殊胜皈依处后入道,而不承认三宝是真实皈依处者无有此法的缘分。因此首先宣说了皈依。 随之,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遣除这种疑惑而宣说种姓品。 具备殊胜种姓者发无上菩提心,因此随后说发心品。 以意乐发心而实行就是修行,所以继发心后宣说修行品。 修行前后出现两次, 前面仅以分别所了知大小乘修行之差别总说; 后面宣说修行品,是真实阐释修行所分的实修。 种姓 分别所了知 发心 修行
23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行他利之分类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修行 行他利第一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菩萨之修行超胜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修行不间断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不以邪行厌烦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24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如此具足处大、行大、生果大之本性的缘故,承许是佛子的超胜修行。 处大是指由“最初为救度一切有情至无上菩提”的发殊胜菩提心中产生修行,为此修行之依处是发菩提心,所以称为处大,它是恒常承诺大,为一切众生利益而行事的缘故为初善。 行大是指信解行地至十地之间,自己为圆满佛陀之法与成熟有情,以无量欢喜而行持,无有厌倦的缘故为安忍大,即是中善。 获得无上大菩提果后自利圆满乃至轮回存在间真实成办一切众生大利而行【义大】,为末善。 此三大声闻不具有。
25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华严经: 为一一众生, 轮回经劫海, 其心不疲懈, 当成世导师。 教证等
26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如此具足处大、行大、生果大之本性的缘故,承许是佛子的超胜修行。 处大是指由“最初为救度一切有情至无上菩提”的发殊胜菩提心中产生修行,为此修行之依处是发菩提心,所以称为处大,它是恒常承诺大,为一切众生利益而行事的缘故为初善。 行大是指信解行地至十地之间,自己为圆满佛陀之法与成熟有情,以无量欢喜而行持,无有厌倦的缘故为安忍大,即是中善。 获得无上大菩提果后自利圆满乃至轮回存在间真实成办一切众生大利而行【义大】,为末善。 此三大声闻不具有。
27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尊者优波鞠多,在那罗拔利阿练若处。时东国有一族姓子,于佛法中出家学道,善能营事,所至到处,诸比丘众,皆共劝请,使知僧事。作如是言:长老必营僧事,檀越因汝得生善根,众僧因汝获得供养。时彼比丘厌倦多事不肯营理,闻优波鞠多教授第一,即往其所,白言:唯愿尊者,教授我法。尊者观察此是最后身应获道果,唯福未具,是以不得。尊者语言:若随我敕,当教授汝。答言:唯然受教。尊者语言:汝当为众僧劝化办于供养。白言:尊者,我未知此国谁有信心者。答言:汝但往化,必有信心者。比丘闻已,便于中前著衣持钵入摩突罗城。有一最胜长者,见此比丘生未曾有心,便往礼敬之而问言:阿阇梨,欲须何物?答言:尊者鞠多使我教化,我今不知此中人民谁有信心?谁无信心?长者言:阿阇梨,慎勿忧愁,一切所须,我悉为办。答言:明日欲供养僧。长者即为办具,比丘得已,在上座前,长跪捉食,众僧上座,即为咒愿,咒愿已讫,得阿罗汉。尊者鞠多语使取筹掷著窟中。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修行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28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尊者鞠多在摩突罗国,于那罗拔利阿练若处住。时南天竺有族姓子,入佛法出家,善解造作塔寺,所行来处,诸比丘僧,每常请作僧房塔寺,其后不久,心生厌倦,营务之事,往诣优波鞠多所,白尊者言:唯愿教我禅定之法。尊者观察此比丘者,必应现身尽漏得道,修福未足。又复观察,以何事缘可得成道。知彼事要营造塔寺,然后得道。遂便语言:能随我敕,当教授汝。答言:受教。尊者敕言:未作塔处,今造塔寺。未作僧房处,为诸贤圣造作僧房。白尊者言:阿阇梨:未知此国谁信?谁为不信?尊者语言:汝足堪能,但劝化去。 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见一长者,长者接足为作礼敬而问之言:阿阇梨,从何处来?答言:我从南天竺来。长者问言:欲作何事?答言:我从尊者鞠多求受禅法,尊者教我,使营塔寺造作僧房。长者语言:莫有忧愁,一切所须悉当供给。于是比丘将此长者共量佛地,绳未到地比丘便得阿罗汉果。使捉一筹,著于窟中,虽得罗汉,所营塔寺,尽使都讫。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修行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29
分别了知大乘不共的他利修行。大乘修法即是利他,是殊胜窍诀的讲法。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以公案明确利他即是修行。 分别了知大乘不共的他利修行。大乘修法即是利他,是殊胜窍诀的讲法。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修行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30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悲尊为利他,自愿遭剧苦,世人损恼事,他敌亦极悯。 下中上法性,善说令悦入,解义成熟善,授住慧解脱, 成就胜功德,生种授记灌,佛智无上果,利他十三性。 行他利之分类 别说他利修行之理 随众无倒说,无傲我所通, 忍调远无尽,佛子胜修行。 修行 行他利第一 欲夫入大怖,喜有倒动乐, 喜寂灭自取,悲尊恒灭取。 愚人勤自乐,常苦不得彼, 坚稳恒利他,行二利涅槃。 菩萨之修行超胜 佛子行持时,入根异行境, 如是随理词,利生彼现行。 修行不间断 恒罪无自在,具慧不执过, 不欲倒行者,于彼反增悲。 不以邪行厌烦 此修胜有众,具足最寂灭, 种种德资增,慈心恒摄生。 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31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菩萨获得其他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或者爱他胜己之心,与为自利断除烦恼痛苦、成办世间出世间安乐相比,更主要成办他利,或者具殊胜行想,自利即是他利,平等无别。 信解行地,以大悲与抉择的信解修自他平等相换,对自己与众生获得平等心, 得一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之义,获得自他平等,想到我虽证悟此理,但没有如是证悟的众生长期漂泊于迷乱显现的难忍剧苦中,现前爱他胜己之心。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