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所建立“总说”中的三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置于第一品之末。 承上: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所建立“总说”中的三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置于第一品之末。 承上: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所建立“总说”中的三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置于第一品之末。 承上: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回顾上节课部分内容: 所建立“总说”中的三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置于第一品之末。 承上: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启下:此属于五义中“所建立”的总说 论名 译礼 造论之理 大乘经庄严论 所建立 总说 论义 宣说所造 论之正文 别说 如药嗅极臭,品尝则香醇, 法亦住二种,当知义与文。 广深此难法,如王难欢喜, 若行令喜事,能赐胜德财。 具种无价宝,不识人不悦, 如是于此法,愚非智者悦。 分别所了知 所思维 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 末义 解说菩提分法

3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诸佛现量眼,亦护诸佛法,诸时智无碍,是故不应舍。
不全及相违,非方便未说,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宣说能遣 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第二 证成大乘品——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彼外余非有,极深随行故,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智者如理观,终不惧此法。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4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如何相违呢?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作意自利的意乐及 随同其意乐也仅是为获得自利寂灭而宣说它的道, 精勤行持这样的道, 不能趋入所依广大二资粮,故而下劣。 三世等短暂时间就能获得究竟果位, 为此意乐等五种比大乘低下,它在一切时分,道自本体绝对比大乘下劣,又岂能成为大乘? 意乐相违 宣说相违 加行相违 所依相违 时间相违

5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昔有二人采华,一自供佛,一转施人供佛,以问弥勒。弥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无上菩提。盖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世出世道,无不皆然也。 西方人的思维理念 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教证等

6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四、无著菩萨 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 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盘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 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 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教证等 意乐 宣说 加行 小乘 皆为自得涅槃故 所依下劣 时节亦少

7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四、无著菩萨 释曰:声闻乘与大乘有五种相违:一发心异;二教授异;三方便异;四住持异;五时节异。 声闻乘若发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为自得涅盘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时节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脱故。 大乘不尔,发心、教授、勤方便,皆为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时节亦多,经三大阿僧祇劫故。 如是一切相违,是故不应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教证等 意乐 宣说 加行 大乘 皆为利他故 所依殊胜 时节亦多

8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五、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幼童品第四 乃往久远过去世时,不可计会,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时有如来,号一切达,兴出于世,……其一切达如来正觉,声闻集会,有百亿众,其佛寿命住百千岁,佛有声闻上首弟子,智慧巍巍,名曰超殊。神足飘捷,次名大达。于时如来兴五浊世,明旦正服,着衣持钵,与诸圣众,眷属围遶,有大国号名闻物,入于斯城,而行分卫。……佛告舍利弗:彼时如来向欲入城,见三幼童,众宝庄挍,璎珞其身,逍遥中路,而共游戏。 教证等

9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世尊告曰:比丘,欲知中央幼童,建其志性,巍巍难量,一一步中,超越百劫,终始之患,其一举足,功德之本,当更百临,转轮圣王,受帝释位,亦复如斯,升生梵天,为梵天王,亦当如是,一一举足,功德之本,更见百佛。 时三幼童往诣一切达如来所,稽首足下,以宝珠璎,散世尊上。其发小意为声闻者,所散珠璎住两肩上,其一童发诸通慧心,所散珠璎,在于佛上,虚空之中,变为交露,重阁棚帐,四峙周障,庄严平等,化于其中,而为床座,如来处之。于是一切达如来寻而欣笑。 教证等

10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侍者启问:唯然世尊,以何故笑,笑会有意? 如来告曰:海意,汝覩于斯二童发声闻意,手执珠璎,散如来乎?对曰:已见大圣。 又告比丘:欲知二童惧生死难,发怯弱意,意求救护,犹是不发无上正真道意,欲得声闻为尊弟子,然后来世,皆当得证,一者智慧最尊,二者神足无双。 佛告舍利弗:卿意疑乎,时中央童发诸通慧者,则吾身是。愿右面童者,舍利弗是。愿左面童者,大目揵连是。舍利弗,观卿等本时惧生死难,虽殖德本,不能发无上正真道意,心志怯弱,欲疾灭度,不能超速,甫因吾法,而得无为。 教证等

11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今宁覩吾,诸通慧耶。汝等之友,为佛弟子,乃得解脱。以是之故,当作斯观。假使有人,欲成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所言超速,谓诸通慧,莫能过者。谛而无欺,其乘第一,普安一切群生之类,则诸通慧也,为最微妙,特尊无上,为无等伦,无有畴匹,为无双比,无能出来,无罣碍乘,一切声闻缘觉之乘所不能及,是则名曰诸通慧乘。 应时彼诸大声闻,贤者舍利弗、大目揵连、大迦叶、离越、阿难、律惒利、分耨文陀尼子、尊者须菩提等,自投于地,稽首佛足,俱白世尊:唯然大圣,若族姓子、族姓女发大意者,当供养之,微妙解脱,处至真行。 教证等

12 7-4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所以者何?正使百千诸佛世尊,为吾等说,诸通慧行,不能堪任,无有势力。发通慧心一切慧者,无所罣碍,殊胜难及。宁令吾等犯五逆罪,在于无间,而不中止不舍于无上正真道意,而为声闻。 所以者何?设犯逆罪,坠于地狱,受诸苦毒。其痛会毕,从地狱出,而不违远,无所罣碍诸通慧心。计如今者,当何所施,无所堪谐,焚烧正真,败坏根原,于兹佛慧,无罣碍智,非是佛器。譬如终没之士,无益亲属。吾等如是以声闻乘而志解脱,舍于一切,无益众生。譬如此地多所饶润,一切群萌、二足、四足,若多足者,如是世尊,其发无上正真道意,天上天下蒙恩获度。 教证等

13 7-5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你们指责说“不契入经等”过失无义,因为以与声闻有些经不符并不能证明大乘不是佛语,声闻宗的经相互也有不符的情况。所以,认为“与我们的所许经等不符”是你们自己的过失,并不是大乘法的过失,因为你们自己没有证悟经的甚深密意而执为相违,但佛语前后实无相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14 7-5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三宝、蕴界处法在凡夫前仅是遍计存在或者名言中有,这一点大乘也承许,所谓“这在一切情况下成实、无欺”它们自本性在胜义中不存在,这一点你们不能证悟,为此,佛陀也是就世俗名言宣说了生灭染净所断对治等而没有宣说诸法无本性,但也并没有说不是无本性的空性,在声闻乘中也宣说了“色如泡末等五蕴虚无如幻”。 【杂阿含经: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15 7-5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因此,就比声闻乘更深更广的大乘自宗而言,有宣说增上三学的经藏律藏及论藏, 契入自己的经, 大乘明显能调伏自己的烦恼【现自烦恼毗尼(善治)故,由菩萨以分别为烦恼故】, 无误宣说甚深广大之义的缘故,与大乘论藏所说的法性无有相违。

16 若认为:前面说“非寻思行境”并不决定,因为有智慧的寻思者能造作一切。 并非如此: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所谓寻思者是指仅能寻思伺察观现世的行境而无法趋入超越观现世的深义,为此共称为寻思者。 这样的寻思者只依靠别人讲说或自己见到的理由等加以分析,【智依教生,非证智故】 不能完全决定一切所知,只是思维自己分别心能接受的相似意义罢了,[不一定正确]【有时更有,异智生故】 不遍及尽所有的一切所知, 不了知如所有的甚深空性义,而以观现世者相续的根与意能知道多少,就是那么多的世俗行境,

17 若认为:前面说“非寻思行境”并不决定,因为有智慧的寻思者能造作一切。 并非如此: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是不敢触及、无法衡量深广义理的懦弱者。【退屈者,诤论辩穷,即默然故。】 【大乘者即无所依乃至终不退屈。不退屈者,无量经中有百千偈说大乘法,由得此法,辩才无尽,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

18 若认为:前面说“非寻思行境”并不决定,因为有智慧的寻思者能造作一切。 并非如此: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他们将异生凡夫许为依附处。 因此,宣说极其甚深难以证悟广大无边之义的大乘不是寻思者的境界。 佛陀所说之法,由于具足遍知的智慧而超越了上述依附他者等寻思法相,是不可思议,因此,寻思者与外道法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法,他们的论典中前所未见、以后也不可能见到大乘所说的(十)地、(十)波罗蜜多、空性等。

19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大宝积经:世尊,唯有菩萨,堪能荷负如斯重担。世尊,我于此中欲说譬喻。 世尊,譬如有人,年耆极老,年百二十,身瘿长病,卧在床席,不能起止。时有一人,巨富饶财,赍持珍宝,至病人所,而语之言:我有缘事,当至他方,以宝相寄,为我守护,或十年还,若二十年,待我还时,汝当归我。彼老病人,卧在床席,无有子息,唯独一身。彼人去已,未久之间。时彼病人,困至命终,所寄财物,悉皆散失。彼人行还,求索无所。世尊,声闻之人亦复如是,智慧微浅,修行甚少,又无伴侣,不能久住在于世间,若付正法,不久散灭。…… 教证等

20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今更欲说第二喻。世尊,譬如有人,身力盛壮,无诸患苦,离一切病,寿命无量百千万岁,生大种姓,具足财宝,善持净戒,有大慈悲,内怀欢喜,能舍一切众生烦恼,其心勇猛,利益多人,令得安乐,利益天人。时有一人,赍持宝物,来至其所,而语之言:我有缘事,当至他方,以宝相寄,当好守护。若十年还,若二十年。待我来时,当见相还。其人得宝,藏积守护。彼人行还,即便归之。 教证等

21 7-6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以法宝付诸菩萨,无量千亿那由他劫,终无失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不断佛种,不断法轮,僧宝具足。 世尊,如是之事我不能持,唯有菩萨乃能堪受。 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俱在此会,如来付之。于当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如来无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悉能守护,流演广说。何以故?世尊,此弥勒菩萨摩诃萨,于当来世,当证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譬如国王第一太子灌顶受位,当为王事,如法治世,王诸群臣悉皆朝宗。世尊,弥勒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治法王位,守护正法。 教证等

22 若问:如果声闻乘中没有宣说成佛之方便,那么大乘如何宣说的呢?
7-7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宣说了尽所有的(十)地、(十)波罗蜜多等广大法,宣说了如所有的甚深空性,依于福德资粮成熟自相续,由证悟空性而生起无分别智慧,所以此大乘中所宣说的深广二者,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方便。 声闻为自利追求寂灭轮回苦,仅了知人无我,证悟如所有的智慧观待大乘,也如同昆虫所食芥子内的虚空般狭窄, 证悟尽所有也只是以愿智的威力思择了知不成为时、境、行相极隐蔽的有实法,也没有证悟无量妙法,【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23 若问:如果声闻乘中没有宣说成佛之方便,那么大乘如何宣说的呢?
7-7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然而只是由缘起咒的一偈(诸法因缘生,佛说即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之义证悟无我而得果。 大乘的甚深智慧,是随从一切所知的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因此如虚空般广大,是五明及内明三乘广大无量无数法的有境。 如云“大乘福德资粮如大海水般无量,声闻福德资粮犹如牛蹄迹水般渺小。”

24 7-7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无著菩萨 广大者,谓诸神通,由极勤方便,令他信解故。 甚深者,谓无分别智,由难行故。 如其次第, 一为成熟众生, 二为成熟佛法。 即说此二为无上菩提方便, 此二方便,即是无上乘体。 教证等

25 未授记俱出,非行境成立,有无同有无,对治别文故。 诸佛现量眼,亦护诸佛法,诸时智无碍,是故不应舍。
不全及相违,非方便未说,故此声闻乘,非谓大乘法。 意乐及宣说,加行与所依,时违故下劣,彼乘唯下劣。 契入自之经,现调自烦恼,甚深广大故,不违于法性。 寻思依不定,不遍俗弱者,凡夫许所依,故彼非彼境。 广大甚深故,成熟无分别,故此所说二,乃无上方便。 宣说能遣 邪分别之正理差别 第二 证成大乘品——别说证成大乘是佛语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彼外余非有,极深随行故,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智者如理观,终不惧此法。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教诫断除于大乘邪执

26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彼外余非有,极深随行故,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智者如理观,终不惧此法。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随闻得具慧,于闻作轻毁,余种种无量,愚昧何能定? 依文思义时,我慢失智慧,亦舍善说故,自毁嗔法障。 意罪自性恶,非理色非理,疑法何须说,等舍善无过。 怖畏大乘深广法有什么过患? 导致怖畏进而舍弃的原因是什么? 该如何防护,不生怖畏? 为何观察仍不生信解? 以不信成立大乘 以上以种种根据已经成立大乘为无上乘,故此应断除未解、邪解、疑惑而舍法之罪过。

27 12-1、2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下劣众生对于不是畏惧处的大乘畏惧,使内心受逼恼并嗔法,积累非福德大罪恶,以致后世长久受地狱之苦逼迫。 如此畏惧大乘而舍弃是由何因造成的呢? 无有大乘种姓【因】、以外缘嗔大乘的恶友左右【缘】、以往没有积累过善根【宿世少因】而不能信解、今生没有学修过深义【今生少慧】的人们会怖畏大乘法,在拥有大乘法时不恭敬而从此大义中堕落。因此,教诫“应当尽量了知此理以不放逸的心态自护罪恶。”

28 12-1、2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无著菩萨 由此因缘,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 由此想故,于大菩提,福智二聚,应得不得,是名为退。 汝今应知,此退过患,最极深重。 教证等

29 12-1、2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过去久远无数劫时,有佛世尊名一宝盖灯王如来十号具足,彼佛灭后,于像法中,有王名曰杂宝华光,其王有子名曰快见,求欲出家,父即听许。王子诣山,到僧坊中,求欲出家。时有比丘聪明多智,深解实相,受为弟子。复有比丘名德华光,善说法要,诱进初学。王子比丘虽复出家,犹怀憍慢,和上为说甚深妙法般若波罗蜜大空之义,王子闻已,谬解邪说。比丘灭后,即作此言,我大和上空无智慧,但能赞叹,虚无空事,愿我后生,不乐见也。我阿阇梨智慧辩才,愿于生生为善知识。 教证等

30 12-1、2 众于非彼处,怖畏受逼恼,积非福大罪,历经久远时, 无种姓恶友,未积善学修,由怖畏此法,从此大义堕。 王子比丘作是语已,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教诸徒众,皆行邪见。虽持禁戒,威仪不缺。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如射箭顷,堕阿鼻狱,八十亿劫,恒受苦恼。罪毕乃出,为贫贱人,五百身中,聋痴无目。千二百身,恒为人婢。 佛说是时,末利夫人有五百婢,忏悔自责,发菩提心,愿于来世,解深空法。 佛告大王:尔时和上者今我身是,阿阇梨者今罗睺罗是,王子比丘此老母是,徒众弟子今日邪见女等,发菩提心者是。 教证等

31


Download ppt "所建立“总说”中的三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置于第一品之末。 承上:问:彼法有何功德须此庄严,强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