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3 随之,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无论是三乘任何道首先都是皈依,诚信各自道就是永久脱离轮回苦的解脱道,为此宣说彼道者与趋入彼道者都是认定殊胜皈依处后入道,而不承认三宝是真实皈依处者无有此法的缘分。因此首先宣说了皈依。 随之,有人会想:大小乘虽然同样皈依三宝,但有些是大乘皈依,有些是小乘的皈依,出现三类种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遣除这种疑惑而宣说种姓品。 种姓 分别所了知 发心 修行

4 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种姓: 种,即种类。姓,即族姓。
皈依 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种姓: 种,即种类。姓,即族姓。 种姓 分别所了知 发心 修行

5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有种姓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种姓殊胜 宣说有种姓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法相 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种姓之类别 宣说 无种姓 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种性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种姓之功德 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种姓之二喻 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6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一般来说, 种姓有不同, 其中大乘种姓为殊胜; 种姓之法相; 种姓之相; 种姓之类别; 不苏醒种姓之障碍或过患; 种姓之功德; 种姓之金喻、宝喻二种比喻。 如此八义各自一一也以四种来宣讲。 一有体; 二最胜; 三自性; 四相貌; 五品类; 六过恶; 七功德; 八金譬;九宝譬。

7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有种姓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种姓殊胜 宣说有种姓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法相 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种姓之类别 宣说 无种姓 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种性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种姓之功德 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种姓之二喻 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8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从因本身观察:由界不同 教证 现量 由果推因,以比量理证证成:由信解、修行、得果不同

9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若问:如何看待种姓有不同呢? 如云:“众生界中种姓或界性有诸多种种。”所谓界性、种子、种姓,仅是名称的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 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 《毛坷子经》中云:“长宽各一由旬之毛坷子堆中,谓‘此乃声闻种姓众生, 此乃缘觉种姓, 此乃行贪种姓……’”以如此方式计算各自界性的众生,毛坷子或丸子堆很快穷尽,而众生界尚未穷尽。

10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大宝积经:电得当知,众生根行差别难识,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何况凡夫及诸外道。是故电得,或有众生虽著诸欲,亦能成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有众生才触欲境,或以染心发于语言,便得成熟无上明脱。或有众生,睹诸妙色心生欲染,彼色变坏即便觉知,欲恼便息,深念无常,则能成熟无上明脱。或有众生虽见女人不生贪著,于后思念方起染心,想彼形容而生爱恋。或有众生于其梦中见可意色,心生贪著系念追求。或有众生闻女人声便生贪爱,有时暂见,离贪染心,便得成熟无上明脱。 是故电得,菩萨于是种种贪病及以贪药善巧了知,而于法界无有二相,于此迷惑法界众生起大悲心。 ……是诸贪行二万一千……】 教证等

11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若问:如何看待种姓有不同呢? 如云:“众生界中种姓或界性有诸多种种。”所谓界性、种子、种姓,仅是名称的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 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 《毛坷子经》中云:“长宽各一由旬之毛坷子堆中,谓‘此乃声闻种姓众生, 此乃缘觉种姓, 此乃行贪种姓……’”以如此方式计算各自界性的众生,毛坷子或丸子堆很快穷尽,而众生界尚未穷尽。

12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所谓信解,由种姓或界性使得信解也有种种不同,对一个食物,有些人爱甜的,有些人特别爱酸的,以此为例,信解有无量。 就解脱道而言也是,不管善知识宣说也好没有宣说也好,有些人对声闻乘有信心而不信大乘,诸如此类,有不同情况。 【由信差别者,众生有种种信可得,或有因力起,或有缘力起,能于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无性差别,则亦无信差别。】

13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同样,能不能修行波罗蜜多有差别, 【由行差别者,众生行行,或有能进,或有不能进。若无性差别,则亦无行差别。】 解脱之果也有声闻的小菩提、缘觉的中菩提与大乘大菩提的差异, 【由果差别者,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别,则亦无果差别。】 如此四种理由可得的缘故,确定说有不同种姓,如果种姓或界性无有不同,那么因相同的缘故信解等后三种也理应成了无有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成立界性有差别。

14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有种姓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种姓殊胜 宣说有种姓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法相 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种姓之类别 宣说 无种姓 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种性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种姓之功德 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种姓之二喻 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15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的种姓:大乘的善根作为远离二障之明净因,因此超胜小乘种姓; 【瑜伽师地论:若诸菩萨成就种姓,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 当知种姓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一切声闻独觉种姓,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姓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 大乘起信论:虛空無邊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于无边心行中,大乘利他心行是极为殊胜的

16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作为(十)地、(十)波罗蜜多、最终果十力等一切善根圆满之因; 成办自利及其余众生利益的缘故作为善法大义之因; 即使无余涅槃,但力、无畏等善法乃至轮回际之间不会穷尽。 以这四种原因,可说大乘种姓殊胜。以明净、超胜等四种特点的善法,声闻无有,声闻种姓不能作为如此善法之因。 【瑜伽师地论: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者善巧胜;四者果胜。】

17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言根胜者,谓诸菩萨本性利根,独觉中根,声闻软根,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谓诸菩萨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胜义,利益安乐。声闻独觉唯行自利,是名行胜。【大义】 善巧胜者,声闻独觉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中能修善巧。菩萨于此及于其余一切明处能修善巧,是名善巧胜。【一切】 言果胜者,声闻能证声闻菩提,独觉能证独觉菩提,菩萨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果胜。【无尽】

18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作为(十)地、(十)波罗蜜多、最终果十力等一切善根圆满之因; 成办自利及其余众生利益的缘故作为善法大义之因; 即使无余涅槃,但力、无畏等善法乃至轮回际之间不会穷尽。 以这四种原因,可说大乘种姓殊胜。以明净、超胜等四种特点的善法,声闻无有,声闻种姓不能作为如此善法之因。 【复由四事,当知菩萨胜于一切声闻独觉。何等为四?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者善巧胜;四者果胜。】

19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宝积经:迦叶,譬如日之初出一时放光,普为一切众生照明。菩萨亦尔,放智慧光,一时普照一切众生。 …… 迦叶,譬如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为一味。菩萨亦尔,以种种门集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为一味。 教证等

20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有种姓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种姓殊胜 宣说有种姓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法相 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种姓之类别 宣说 无种姓 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种性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种姓之功德 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种姓之二喻 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21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自性住种姓与随增性种姓两种,前者是所依,后者是能依,以差别有四种。 自性住种姓,按唯识宗的观点,从无始时起众生之六处的差别以法性获得,是自性如此,谁也未造未改而具有真实成佛的种子,因为具有这样的种子而承许有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缘分, 【声闻地 问:今此种姓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于此立有差别之名。所谓种姓、种子、界性,是名种姓。】 【菩萨地 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

22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自性住种姓与随增性种姓两种,前者是所依,后者是能依,以差别有四种。 自性住种姓,按唯识宗的观点,从无始时起众生之六处的差别以法性获得,是自性如此,谁也未造未改而具有真实成佛的种子,因为具有这样的种子而承许有成就无上菩提佛果的缘分, 【意显第六意处中有第八识内含藏无漏胜种子故。不同自余有漏诸法。故名殊胜。自无始来法尔而有。展转相续穷未来际相续不尽。种子引种子故。即性种性也。以此种子。在藏识中。第八识体。属意处摄。是故总名六处殊胜。】

23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比如,石类的有些界性中有金子,有些有铁,有些是铜等界性,为此相互不能转异。 此宗承许有三乘种姓,不定种姓、永离解脱种子之断种姓五种。 本论也宣说了它的安立,中观宗暂时也不遮破有这样五类种姓,声闻未获得决定寂灭一方自道之果以前,诸佛虽已策励也不能阻止。 大欲望者根本不生想舍轮回之意乐时,诸佛也不行持将他们安置解脱道。 这种情况必然有,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获得声闻缘觉的行者与轮回际无尽期间就有众生,在那些众生期间,虽然有诸多佛陀出世,可也有仍未得解脱的众生,因此唯识的观点从一意趣方面而言并非不合理。

24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三戒论释》: 关于这一点,以《五十万真如成智续》的教证明显可成立。此续中云:“不同石头之种类,熔化成铁铜与银,依靠真实点金剂,悉皆转变为金子,如是以心之差别,三类种性之戒律,倘若入此大坛城,则称之为金刚持。”意思是说,以上、中、下等石头来比喻未趋入宗派的三类种性,铁、铜、银三者是趋入三种性各道并已得果阶段的比喻,这三种物质依靠点金剂可变成金子是比喻趋入无上密宗金刚乘者毫不例外均成为持明者。 教证等

25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比如,石类的有些界性中有金子,有些有铁,有些是铜等界性,为此相互不能转异。 此宗承许有三乘种姓,不定种姓、永离解脱种子之断种姓五种。 本论也宣说了它的安立,中观宗暂时也不遮破有这样五类种姓,声闻未获得决定寂灭一方自道之果以前,诸佛虽已策励也不能阻止。 大欲望者根本不生想舍轮回之意乐时,诸佛也不行持将他们安置解脱道。 这种情况必然有,如果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获得声闻缘觉的行者与轮回际无尽期间就有众生,在那些众生期间,虽然有诸多佛陀出世,可也有仍未得解脱的众生,因此唯识的观点从一意趣方面而言并非不合理。

26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世间诸有情,  无福难度者,  虽遇佛菩萨,  而不能度脱。 《大智度论》: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 教证等

27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圣者种性的自性”: 1、小乘有部宗:承许圣者种性是无贪的善心(知足少欲)。 2、小乘经部宗:承许圣者种性是心上具有的种子——能够成就三种菩提的功能(前无、后因善根积聚而有)。 3、大乘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云:“从无始以来,彼等有情内六生处之差别,依法性而获得。他们说菩萨内六生处的差别是从无始以来一一相续不断等流而来的,是以法性自性获得的”。 (这样经部与唯识皆许大乘种性是有为法。经部许非以无始法性的方式而存在,而是后来以修积善根的功能令种性增上生起,如是才能成就三菩提。唯识则许虽是有为法,但从无始以来补特伽罗的内六生处的差别上以法性力而获得圣者种性的善根,这是二宗所许的差别)。 教证等

28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4、大乘中观宗:此宗所许的种性分为两种:即自性住种性和随增种性。所谓的自性住种性:从究竟意义上讲,自性住种性就是心性明空大双运的实相。 《入智者门论》云:所谓的种性是什么呢?自性住种性是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本来即是和身智无二的法界觉空双融,自生智慧无为法,自性清净周遍一切法的真如,如虚空无有迁变性,显现上虽有众生蕴界处生灭,然彼性无有生灭,证悟彼自性便能出生三宝,此无漏界于一切众生等无差别,完全以心的法性方式本自具有。 教证等

29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所谓的随增种性:就是安住自性住种性的菩萨某时遇到阿阇黎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增生起,故为随增种性(随因缘而增上)。 如本论末尾说到:“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此二种性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为依靠自性住种性发起随增种性,所以自性住种性是所依,随增种性是能依。 教证等

30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然而,众生的心本性不可能离开无生自性光明如来藏,它如同火的热性般是心的法性,这样的法性一切众生不可能没有,为此是承许不存在断种姓者。【心性休息大车疏:(此是大无为法种性。)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存在着。】 本论中也以“ 真如虽无别……”【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一偈宣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法性心外心,非光明自性。”【不离于真如,而有心性净】究竟义中自性住种姓心的法性明空双运之实相,如《宝性论》中有广说。这些的意义,于此不广述。

31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神僧传》:时涅盘后品未至。生曰:阐提皆当成佛,此经来未尽耳。于是文字之师,诬生为邪,摈而遣之。生白众誓曰:若我所说不合经义,请于见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 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竖石为徒,讲涅盘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 ……后涅盘大本至于南京,果称阐提悉有佛性,与生所说若合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以宋元嘉十一年,于庐山升于法座讲说涅盘。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教证等

32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心性休息大车疏 如果认为:《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断绝种姓者,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幻化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的种姓,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 《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的‘邪见者永不得涅槃’,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而为了避免对大乘法起嗔的别时意趣。”因为众生具有自性清净的佛性。 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考虑到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有可清净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所谓“无始然有终”是成立的。 教证等

33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大般涅槃经》: 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投之淤泥不能令清。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置余众生五无间罪、四重禁法浊水之中,犹可澄清发菩提心。投一阐提淤泥之中,百千万岁不能令清起菩提心。何以故?是一阐提灭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万岁听受如是大涅槃经,终不能发菩提之心。所以者何?无善心故。 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 教证等

34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所谓随增,是真实修行的种姓,安住于自性种姓的菩萨何时遇到善知识,让他发无上菩提心,行持菩萨行,那时就称随增性种姓或真实修种姓。 【也叫真实纳受圣种性、引出佛性、实修生佛性等】【瑜伽师地论: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姓。】 对这两者,仅以差别解释方式, 《广释》中说:菩萨种姓者首先入大乘为自性住种姓,菩萨种姓者入声闻乘,因善知识而再入大乘,为真实修种姓。 再有,决定种姓者为自性住种姓,不决定种姓者以善知识摄受而决定成为大乘种姓,名为随增性种姓。

35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就是因之义,为此是指安住于自性住种姓时,它有仅是因的法相,无有果的法相,所谓“有无性”仅仅是从为因的角度宣说的。 依于自性住种姓产生随增性种姓,因此随增性种姓观待前者是果,从中产生后面道,为此也是因。 自性住种姓是佛陀之力等功德门的因,因为依于它产生道与果。 【瑜伽师地论:云何种姓安立?谓应问言,今此种姓为当言细?为当言粗?应答言细。何以故?由此种子未能与果,未习成果,故名为细。若已与果,已习成果,尔时种姓,若种若果,俱说名粗。】

36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定义:梵语“够札”,是“革讷”功德与“达绕”度脱的省略词,就是功德度脱之义,因为依此种姓能从发心信解行及十地次第究竟度到佛地的一切功德间。 【度者出生功德义】

37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以总纲略说 有殊胜法相,相及种姓类,过患与功德,二喻各四种。 界性及信解,修行异类别, 果异可得故,定说有种姓。 有种姓 彼善悉超胜,一切及大义, 无尽之因故,是谓种姓胜。 大乘种姓殊胜 宣说有种姓 自性与随增,彼为所能依, 当知有无性,功德度脱义。 种姓之法相 广说彼等各自之义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 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 种姓定不定,诸缘夺不夺, 如是若略摄,种姓分四种。 种姓之类别 宣说 无种姓 种姓之过患 习惑恶友伴,贫困随他转, 简言当了知,种姓过有四。 种性 久远堕恶趣,能速得解脱, 于彼受轻苦,具悲成熟众。 种姓之功德 如金 当知如金类,无量善根处, 智慧具无垢,亦是威力处。 种姓之二喻 以赞叹胜乘种姓而总结此品 如至宝 当知如至宝,大菩提因故, 大智圣等持,群生利益处。

38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种姓之相虽然极多,但归纳起来,任何行者若具足四相,则是大乘种姓,如同以烟能知有火。【佛说大乘十法经: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柔和不谄曲,舍离悭嫉妬,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是指什么呢? 1、行持或趋入大乘之前,是指没有发殊胜菩提心之前,行者见到众生痛苦自己生起悲心。 2、仅听到大乘深广之法,尽管不了知其义,但自然生起信解。

39 加行前悲心,信解与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种姓相。
3、听到为利他而苦行也不会生起“这岂能做到”的怯懦想法,而感到稀有,心里能安忍。【《十住毘婆沙论》:若人无坚心,尚不成小事,何况成佛道,世间无上者。】 4、自然愉悦欢喜真实行持六度善法。【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姓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姓相。】 这四种决定说是大乘种姓之相,不具备大乘种姓是与之相反的本性。【大悲、大信、大忍、大行】

40


Download ppt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现代人 不缺知识, 缺的是 道德、信仰、文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