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六、图与网络分析 第11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2章 网络计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六、图与网络分析 第11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2章 网络计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图与网络分析 第11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2章 网络计划

2 六、图与网络分析 图论 运筹学的重要分支 主要应用领域 图论理论和方法应用实例 物理学、化学、控制论、信息论、科学管理、电子计算机等
在组织生产中,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各工序之间怎样衔接,才能使生产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 一个邮递员送信,要走完他负责投递的全部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应该按照怎样的路线走,所走的路程最短。 各种通信网络的合理架设,交通网络的合理分布等问题,应用图论的方法求解都很简便。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六、图与网络分析 图论的起源与发展 欧拉在1736年发表了图论方面的第一篇论文,解决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七桥问题:
哥尼斯堡城中有一条河叫普雷格尔河,该河中有两个岛,河上有七座桥。当时那里的居民热衷于这样的问题:一个散步者能否走过七座桥,且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图10-1(a) 欧拉将此问题归结为如图10-1(b)所示图形的一笔画问题。即能否从某一点开始,不重复地一笔画出这个图形,最后回到出发点。欧拉证明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图10-1(b)中的每个点都只与奇数条线相关联,不可能将这个图不重复地一笔画成。 图10-1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1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5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铁路交通图 人们为反映一些对象之间关系时,常会用示意图。
例1 下图是我国北京、上海等十个城市间的铁路交通图,反映了这十个城市间的铁路分布情况。这里用点代表城市,用点和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线。 其他示意图的例子 电话线分布图、煤气管道图、航空线图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比赛情况图 例2 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球队,它们之间比赛的情况用图表示出来。
例2 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球队,它们之间比赛的情况用图表示出来。 已知甲队和其他各队都比赛过一次,乙队和甲、丙队比赛过,丙队和甲、乙、丁队比赛过,丁队和甲、丙、戊队比赛过,戊队和甲、丁队比赛过。为了反映这个情况,可以用点 分别代表这五个队,某两个队之间比赛过,就在这两个队所相应的点之间联一条线,这条线不过其他的点,如图10-3所示。 图10-3 比赛情况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7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例3 某单位储存八种化学药品,其中某些药品是不能存放在同一个库房里的。用点 分别代表这八种药品,若药品vi和药品vj是不能存放在同一个库房的,则在vi和vj之间联一条线。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至少要有四个库房,因为 必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 事实上,四个库房就足够了。例如 各存放在一个库房里(这一类寻求库房的最少个数问题,属于图论中的所谓染色问题,一般情况下是尚未解决的)。 药品存放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8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比赛情况图 图:由点及点与点的连线构成,反映了实际生活中某些对象之间的某些特定关系 图:是反映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点:代表研究的对象; 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特定的关系。 图:是反映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一般情况下,图中点的相对位置如何,点与点之间连线的长短曲直,对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重要。 如例2,也可以用图10-5所示的图去反映五个球队的比赛情况,与图10-3没有本质区别。 比赛情况图 图10-5 清华大学出版社

9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比赛胜负图 关系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几个例子中涉及到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对称性”,就是说,如果甲与乙有这种关系,那么同时乙与甲也有这种关系。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关系不具有这种对称性。 如例2,如果人们关心的是五个球队比赛的胜负情况,那么从图10-3中就看不出来了。为了反映这一类关系,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连线表示。 例如,如果球队v1胜了球队v2,可以从v1引一条带箭头的连线到v2 类似胜负这种非对称性的关系,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常见的,如交通运输中的“单行线”,部门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一项工程中各工序之间的先后关系等。 比赛胜负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概念 图是由一些点及一些点之间的连线(不带箭头或带箭头)组成的图形。
两点之间不带箭头的连线称为边,带箭头的连线称为弧。 如果一个图G由点及边所构成,则称之为无向图(也简称为图),记为 ,式中V,E分别是G的点集合和边集合。一条连结点 的边记为[ ](或[ ])。 如果一个图D由点及弧所构成,则称为有向图,记为D=(V,A),式中V,A分别表示D的点集合和弧集合。一条方向是从vi指向vj的弧,记为( )。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无向图的例子 其中 无向图 图10-7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有向图的例子 其中 有向图 图10-8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重要概念(续) 图G或D中的点数记为p(G)或p(D),边(弧)数记为q(G)(q(D)),分别简记为p,q。
无向图G=(V,E)常用的一些名词和记号: 若边e =[u,v]∈E,则称u,v是e的端点,也称u,v是相邻的。称e是点u(及点v)的关连边。 若图G中,某个边e的两个端点相同,则称e是环(如图10-7中的e7)。 若两个点之间有多于一条的边,称这些边为多重边(如图10-7中的e1,e2)。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论中几个重要记号和术语
图G或D中的点数记为p(G)或p(D),边(弧)数记为q(G)或 q(D),分别简记为p,q。 无向图G=(V,E)常用的一些名词和记号: 若边e =[u,v]∈E,则称u,v是e的端点,也称u,v是相邻的。称e是点u(及点v)的关连边。 若图G中,某个边e的两个端点相同,则称e是环(如图10-7中的e7)。 若两个点之间有多于一条的边,称这些边为多重边(如图10-7中的e1,e2)。 清华大学出版社

15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论中几个重要记号和术语(续) 一个无环,无多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一个无环,但允许有多重边的图称为多重图。
以点v为端点的边的个数称为v的次,记为dG(v)或d(v)。如图10-7中,d(v1)=4,d(v2)=3,d(v3)=3,d(v4)=4(环e7在计算d(v4)时算作两次)。 称次为1的点为悬挂点,悬挂点的关连边称为悬挂边,次为零的点称为孤立点。 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定理1 图G=(V,E)中,所有点的次之和是边数的两倍,即 证明:显然,在计算各点的次时,每条边被它的端点各用了一次。
次为奇数的点,称为奇点,否则称为偶点。 清华大学出版社

17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定理2 任一个图中,奇点的个数为偶数。 证明:设V1和V2分别是G中奇点和偶点的集合,由定理1,有
定理2 任一个图中,奇点的个数为偶数。 证明:设V1和V2分别是G中奇点和偶点的集合,由定理1,有 因 是偶数, 也是偶数,故 必定也是偶数,从而V1的点数是偶数。 清华大学出版社

18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论中几个重要记号和术语(续) 给定一个图G=(V,E)和一个点、边交错序列 , 如果满足 (t=1,2,…,k-1)
则称为一条联结 的链,记为 称点 为链的中间点。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图论中几个重要记号和术语(续) 链 中,若 ,则称之为一个圈,记为 。 若链 中,点 都是不同的,则称之为初等链;若圈
链 中,若 ,则称之为一个圈,记为 。 若链 中,点 都是不同的,则称之为初等链;若圈 中, 都是不同的,则称之为初等圈。 若链(圈)中含的边均不相同,则称之为简单圈。以后说到链(圈),除非特别交代,均指初等链(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例子 初等链与初等圈 图10-9中, 是一条简单链,但不是初等链, 是一条初等链。图中不存在联结v1和v9的链。
是一个初等圈, 是简单圈,但不是初等圈。 初等链与初等圈 图10-9 清华大学出版社

21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连通图 图G中,若任何两点之间至少有一条链,则称G是连通图,否则称为不连通图。
图10-9是一个不连通图,它有两个连通分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2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支撑子图 给了一个图G=(V,E),如果G′=(V′,E′),使V=V′及E′∈E ,则称G′是G的一个支撑子图。
设v∈V(G),用G−v表示从图G中去掉点v及v的关联边后得到的一个图。 若G如图10-10(a)所示,则G − v3见图10-10(b),图10-10(c)是图G的一个支撑子图。 图10-10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和有向图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设给定一个有向图,D=(V,A),从D中去掉所有弧上的箭头,就得到一个无向图,称之为D的基础图,记之为G(D)。 给定D中的一条弧a=(u,v),称u为a的始点,v为a的终点,称弧a是从u指向v的。 设 是D中的一个点弧交错序列,如果这个序列在基础图G(D)中所对应的点边序列是一条链,则称这个点弧交错序列是D的一条链。类似定义圈和初等链(圈)。 如果 是D中的一条链,并且对t=1,2,…,k-1,均有 ,称之为从 的一条路。若路的第一个点和最后一点相同,则称之为回路。类似定义初等路(回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4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有向图的例子 是一个回路; 图10-8。 是从v1到v6的路; 是一条链,但不是路。
对无向图,链与路(圈与回路)两个概念是一致的。 类似于无向图,可定义简单有向图、多重有向图。 图10-8是一个简单有向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5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0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26 第2节 树 2.1 树及其性质 2.2 图的支撑树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

27 2.1 树及其性质 树:一类极其简单然而却很有用的图。 例4 图10-11
已知有五个城市,要在它们之间架设电话线,要求任何两个城市都可以互相通话(允许通过其他城市),并且电话线的根数最少。 图10-11 清华大学出版社

28 2.1 树及其性质 用五个点v1,v2,v3,v4,v5代表五个城市,如果在某两个城市之间架设电话线,则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边,这样一个电话线网就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为了使任何两个城市都可以通话,这样的图必须是连通的。其次,若图中有圈的话,从圈上任意去掉一条边,余下的图仍是连通的,这样可以省去一根电话线。因而,满足要求的电话线网所对应的图必定是不含圈的连通图。图10-11代表了满足要求的一个电话线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9 2.1 树及其性质 定义1(树的定义) 一个无圈的连通图称为树。 例5 某工厂的组织机构如下所示 工厂组织机构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30 2.1 树及其性质 如果用图表示,该工厂的组织机构图就是一个树(如图10-12所示)。 图10-12 清华大学出版社

31 2.1 树及其性质 定理3 设图G=(V,E)是一个树,p(G)≥2,则G中至少有两个悬挂点。
证明:令 是G中含边数最多的一条初等链,因p(G)≥2,并且G是连通的,故链P中至少有一条边,从而v1与vk是不同的。现在来证明:v1是悬挂点,即d(v1)=1。 用反证法,如果d(v1)≥2,则存在边 使m≠2。若点vm不在P上,那么 是G中的一条初等链,它含的边数比P多一条,这与P是含边数最多的初等链矛盾。若点vm在P上,那么 是G中的一个圈,这与树的定义矛盾。于是必有d(v1)=1,即v1是悬挂点。同理可证vk也是悬挂点,因而G至少有两个悬挂点。 清华大学出版社

32 2.1 树及其性质 定理4 图G=(V,E)是一个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不含圈,且恰有p−1条边。 这与q(G)=p(G) − 1的假设矛盾。
证明:必要性。设G是一个树,根据定义,G不含圈,故只要证明G恰有p −1条边。对点数p施行数学归纳法。p=1,2时,结论显然成立。假设对点数p≤n时,结论成立。设树G含n+1个点。由定理3,G含悬挂点,设v1是G的一个悬挂点,考虑图G − v1,易见p(G − v1)=n,q(G − v1)=q(G) − 1。因G − v1是n个点的树,由归纳假设,q(G − v1)=n − 1,于是q(G)=q(G − v1)+1=(n−1)+1=n=p(G) −1。 充分性 。只要证明G是连通的。用反证法,设G是不连通的,G含s个连通分图G1,G2,…,Gs(s≥2)。因每个Gi(i=1,2,…,s)是连通的,并且不含圈,故每个Gi是树。设Gi有pi个点,则由必要性,Gi有pi− 1条边,于是 这与q(G)=p(G) − 1的假设矛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33 2.1 树及其性质 定理5 图G=(V,E)是一个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是连通图,并且q(G)=p(G) − 1
证明:必要性 。设G是树,根据定义,G是连通图,由定理4,q(G)=p(G)−1。 充分性 。只要证明G不含圈,对点数施行归纳。p(G)=1,2时,结论显然成立。 设p(G)=n(n≥1)时结论成立。现设p(G)=n+1,首先证明G必有悬挂点。若不然,因G是连通的,且p(G)≥2,故对每个点vi,有d(vi)≥2。从而 这与q(G)=p(G)−1矛盾,故G必有悬挂点。设v1是G的一个悬挂点,考虑G−v1,这个图仍是连通的,q(G − v1)=q(G) − 1=p(G) − 2=p(G − v1) − 1,由归纳假设知G − v1不含圈,于是G也不含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34 2.1 树及其性质 定理6 图G是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任意两个顶点之间恰有一条链。
证明 必要性。 因G是连通的,故任两个点之间至少有一条链。但如果某两个点之间有两条链的话,那么图G中含有圈,这与树的定义矛盾,从而任两个点之间恰有一条链。 充分性 。设图G中任两个点之间恰有一条链,那么易见G是连通的。如果G中含有圈,那么这个圈上的两个顶点之间有两条链,这与假设矛盾,故G不含圈,于是G是树。 清华大学出版社

35 2.1 树及其性质 由定理6,很容易推出如下结论: (1) 从一个树中去掉任意一条边,则余下的图是不连通的。由此可知,在点集合相同的所有图中,树是含边数最少的连通图。这样,例4中所要求的电话线网就是以这五个城市为点的一个树。 (2) 在树中不相邻的两个点间添上一条边,则恰好得到一个圈。进一步地说,如果再从这个圈上任意去掉一条边,可以得到一个树。 如图10-11中,添加 ,就得到一个圈 ,如果从这个圈中去掉一条边 ,就得到如图10-13所示的树。 图10-13 清华大学出版社

36 2.2 图的支撑树 定义2 设图T=(V,E′)是图G=(V,E)的支撑子图,如果图T=(V,E′)是一个树,则称T是G的一个支撑树。
图10-14(b)是图10-14(a)所示图的一个支撑树。 图10-14 清华大学出版社

37 2.2 图的支撑树 若T=(V,E′)是G=(V,E)的一个支撑树,则显然,树T中边的个数是p(G) − 1,G中不属于树T的边数是q(G) − p(G)+1。 清华大学出版社

38 2.2 图的支撑树 定理7 图G有支撑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图G是连通的。
证明:必要性是显然的。 充分性。设图G是连通图,如果G不含圈,那么G本身是一个树,从而G是它自身的一个支撑树。现设G含圈,任取一个圈,从圈中任意地去掉一条边,得到图G的一个支撑子图G1。如果G1不含圈,那么G1是G的一个支撑树(因为易见G1是连通的);如果G1仍含圈,那么从G1中任取一个圈,从圈中再任意去掉一条边,得到图G的一个支撑子图G2,如此重复,最终可以得到G的一个支撑子图Gk,它不含圈,于是Gk是G的一个支撑树。 定理7充分性的证明,提供了一个寻求连通图的支撑树的方法。这就是任取一个圈,从圈中去掉一边,对余下的图重复这个步骤,直到不含圈时为止,即得到一个支撑树,称这种方法为“破圈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39 2.2 图的支撑树 例6 在图10-15中,用破圈法求出图的一个支撑树。
例6 在图10-15中,用破圈法求出图的一个支撑树。 解 取一个圈 ,从这个圈中去掉边 ;在余下的图中,再取一个圈 ,去掉边 ;在余下的图中,从圈 中去掉边;再从圈中去掉边 。这时,剩余的图中不含圈,于是得到一个支撑树,如图10-15中粗线所示。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寻求连通图的支撑树。在图中任取一条边e1,找一条与e1不构成圈的边e2,再找一条 与不构成圈的边e3,一般,设已有 ,找一条与 中的任何一些边不构成圈的边ek+1。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不能进行为止。这时,由所有取出的边所构成的图是一个支撑树,称这种方法为“避圈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40 2.2 图的支撑树 图10-16 图10-15 清华大学出版社

41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例7 在图10-16中,用避圈法求出一个支撑树。
例7 在图10-16中,用避圈法求出一个支撑树。 解 首先任取边e1,因e2与e1不构成圈,所以可以取e2,因为e5与 不构成圈,故可以取e5(因e3与 构成一个圈 ,所以不能取e3);因e6与 不构成圈,故可取e6;因e8与 不构成圈,故可取e8(注意,因e7与 中的e5,e6构成圈 ,故不能取e7)。这时由 所构成的图就是一个支撑树,如图10-16中粗线所示。 实际上,由定理4,5可知,在“破圈法”中去掉的边数必是q(G) − p(G)+1条,在“避圈法”中取出的边数必定是p(G) − 1条。 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定义3 给图G=(V,E),对G中的每一条边 ,相应地有一个数wij,则称这样的图G为赋权图,wij称为边 上的权。
这里所说的“权”,是指与边有关的数量指标。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如表示距离、时间、费用等。 赋权图在图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有重要的地位。赋权图不仅指出了各点之间的邻接关系,而且同时也表示了各点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赋权图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及科学生产管理等领域的最优化问题。最小支撑树问题就是赋权图上的最优化问题之一。 清华大学出版社

43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设有一个连通图G=(V,E),每一边e= ,有一个非负权 w(e)=wij (wij ≥0)
定义4 如果T=(V,E′)是G的一个支撑树,称E′中所有边的权之和为支撑树T的权,记为w(T)。即 如果支撑树T* 的权w(T*)是G的所有支撑树的权中最小者,则称T*是G的最小支撑树(简称最小树)。即 式中对G的所有支撑树T取最小。 清华大学出版社

44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最小支撑树问题 最小支撑树问题就是要求给定连通赋权图G的最小支撑树。 例子 下面介绍两个求解最小支撑树的方法。
假设给定一些城市,已知每对城市间交通线的建造费用。要求建造一个联结这些城市的交通网,使总的建造费用最小,这个问题就是赋权图上的最小树问题。 下面介绍两个求解最小支撑树的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45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1. 避圈法(kruskal) 开始选一条最小权的边,以后每一步中,总从与已选边不构成圈的那些未选边中,选一条权最小的。(每一步中,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边都是权最小的边,则从中任选一条)。 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1步:令i=1, 。 第2步:选一条边 ,使ei是使 不含圈的所有边e( )中权最小的边。令 ,如果这样的边不存在,则T=(V,Ei-1)是最小树。 第3步:把i换成i+1,转入第2步。 清华大学出版社

46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在证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之前,先介绍一个例子。
例8 某工厂内联结六个车间的道路网如图10-17(a)所示。已知每条道路的长,要求沿道路架设联结六个车间的电话线网,使电话线的总长最小。 清华大学出版社

47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解 这个问题就是求如图10-17(a)所示的赋权图上的最小树,用避圈法求解。
i=1,E0=Ø,从E中选最小权边[v2,v3],E1={[v2,v3]}; i=2,从E\E1中选最小权边[v2,v4]([v2,v4]与[v2,v3]不构成圈),E2={[v2,v3],[v2,v4]}; i=3,从E\E2中选[v4,v5]((V,E2∪{[v4,v5]})不含圈),令E3={[v2,v3],[v2,v4],[v4,v5]}; i=4,从E\E3中选[v5,v6](或选[v4,v6])((V,E3∪{[v5,v6]})不含圈),令E4={[v2,v3],[v2,v4],[v4,v5],[v5,v6]}; i=5,从E\E4中选[v1,v2]((V,E4∪{[v1,v2]})不含圈)。注意,因[v4,v6]与已选边[v4,v5],[v5,v6]构成圈,所以虽然[v4,v6]的权小于[v1,v2]的权,但这时不能选[v4,v6]),令E5={[v2,v3],[v2,v4],[v4,v5],[v5,v6],[v1,v2]}; i=6,这时,任一条未选的边都与已选的边构成圈,所以算法终止。 (V,E5)就是要求的最小树,即电话线总长最小的电话线网方案(图10-17(b)),电话线总长为15单位。 清华大学出版社

48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证明避圈法的正确性。 令G=(V,E)是连通赋权图,根据2.2中所述可知:方法一终止时,T=(V,Ei-1)是支撑树,并且这时i=p(G)。记 E(T)={e1,e2,…,ep-1} 式中p=p(G),T的权为 清华大学出版社

49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反证法:设T不是最小支撑树,在G的所有支撑树中,令H是与T的公共边数最大的最小支撑树。因T与H不是同一个支撑树,故T中至少有一条边不在H中。令ei(1≤i≤p-1)是第一个不属于H的边,把ei放入H中,必得到一个且仅一个圈,记这个圈为C。因为T是不含圈的,故C中必有一条边不属于T,记这条边为e。在H中去掉e,增加ei,就得到G的另一个支撑树T0,可见 因为 (因H是最小支撑树),推出 。但根据算法,ei是使(V,{e1,e2,…,ei})不含圈的权最小的边,而(V,{e1,e2,…,ei-1,e})也是不含圈的,故必有 ,从而 。这就是说T0也是G的一个最小支撑树,但是T0与T的公共边数比H与T的公共边数多一条,这与H的选取矛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50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2. 破圈法 任取一个圈,从圈中去掉一条权最大的边(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边都是权最大的边,则任意去掉其中一条)。在余下的图中,重复这个步骤,直至得到一个不含圈的图为止,这时的图便是最小树。 清华大学出版社

51 2.3 最小支撑树问题 例9 用破圈法求图10-17(a)所示赋权图的最小支撑树。
解:任取一个圈,比如(v1,v2,v3,v1),边[v1,v3]是这个圈中权最大的边,于是丢去[v1,v3];再取圈(v3,v5,v2,v3),去掉[v2,v5];取圈(v3,v5,v4,v2,v3),去掉[v3,v2];取圈(v5,v6,v4,v5),这个圈中,[v5,v6]及[v4,v6]都是权最大的边,去掉其中的一条,比如说[v4,v6]。这时得到一个不含圈的图(如图10-17(b)所示),即为最小树。 破圈法的证明从略。 清华大学出版社

52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0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53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3.1 引例 3.2 最短路算法 3.3 应用举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

54 3.1 引例 例10 已知如图10-18所示的单行线交通网,每弧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这条单行线所需要的费用。现在某人要从v1出发,通过这个交通网到v8去,求使图10-18总费用最小的旅行路线。 图10-18 清华大学出版社

55 3.1 引例 由上例可见 从v1到v8的旅行路线有很多 例如可以从v1出发,依次经过v2,v5,然后到v8;也可以从v1出发,依次经过v3,v4,v6,v7,然后到v8等。 不同的路线所需总费用是不同的。 用图的语言来描述,从v1到v8的一条旅行路线就是图中从v1到v8的一条路;一条旅行路线的总费用就是相应的从v1到v8的路中所有弧旁数字之和。 清华大学出版社

56 3.1 引例 一般意义的最短路问题 给定一个赋权有向图,即给了一个有向图D=(V,A),对每一个弧a=(vi,vj),相应地赋予了权数;又给定D中的两个顶点vs,vt。设P是D中从vs到vt的一条路,定义路P的权是P中所有弧的权之和,记为w(P)。最短路问题就是要在所有从vs到vt的路中,求一条权最小的路,即求一条从vs到vt的路P0,使 式中对D中所有从vs到vt的路P取最小,称P0是从vs到vt的最短路。路P0的权称为从vs到vt的距离,记为d(vs,vt)。显然,d(vs,vt)与d(vt,vs)不一定相等。 最短路问题是一类重要的优化问题,它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如管道铺设、线路安排、厂区布局、设备更新等,而且还经常作为一个基本工具,用于解决其他优化问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

57 3.2 最短路算法 在一个赋权有向图中寻求最短路的方法,实际上求从给定一个点vs到任一个点vj的最短路。 如下事实是经常要利用的
如果P是D中从vs到vj的最短路,vi是P中的一个点,那么,从vs沿P到vi的路是从vs到vi的最短路。事实上,如果这个结论不成立,设Q是从vs到vi的最短路,令P′是从vs沿Q到达vi,再从vi沿P到达vj的路,那么,P′的权就比P的权小,这与P是从vs到vj的最短路矛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58 3.2 最短路算法 首先介绍所有wij≥0情形下的求最短路的方法。 Dijkstra方法的基本思想
从vs出发,逐步向外探寻最短路。执行过程中,与每个点对应,记录下一个数(称为这个点的标号),它或者表示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称为P标号),或者是从vs到该点的最短路的权的上界(称为T标号),方法的每一步是去修改T标号,并且把某一个具T标号的点改变为具P标号的点,从而使D中具P标号的顶点数多一个,这样,至多经过p−1步,就可以求出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59 3.2 最短路算法 以例10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基本思想。
例10中,s=1。因为所有wij≥0,故有d(v1,v1)=0。这时,v1是具P标号的点。 现考查从v1发出的三条弧,(v1,v2),(v1,v3),和(v1,v4)。 如果从v1出发沿(v1,v2)到达v2,需要d(v1,v1)+w12=6单位的费用; 如果从v1出发,沿(v1,v3)到达v3,则需要d(v1,v1)+w13=3单位的费用; 类似地,若沿(v1,v4)到达v4,需要d(v1,v1)+w14=1单位的费用。 因为 min{d(v1,,v1)+ω12,d(v1,v1)+w13,d(v1,v1)+w14}=d(v1,v1)+w14=1 所以从v1出发到v4所需要的最小费用必定是1单位,即从v1到v4的最短路是(v1,v4),d(v1,v4)=1。这样就可以使v4变成具P标号的点。 清华大学出版社

60 3.2 最短路算法 现考查从v1及v4指向其余点的弧 由上已知,从v1出发,分别沿(v1,v2)、(v1,v3)到达v2,v3,需要6单位或3单位的费用,而从v4出发沿(v4,v6)到达v6,所需要的费用是d(v1,v4)+ w46=1+10=11单位,因为 min{d(v1,v1)+w12,d(v1,v1)+w13,d(v1,v4)+w46}=d(v1,v1)+w13=3 可以断言,从v1到v3的最短路是(v1,v3),d(v1,v3)=3。这样又可以使点v3变成具P标号的点。 重复这个过程,可以求出从v1到任一点的最短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61 3.2 最短路算法 在Dijkstra方法中 P,T分别表示某个点的P标号、T标号, Si表示第i步时,具P标号点的集合。
为了在求出从vs到各点的距离的同时,也求出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给每个点v以一个λ值。算法终止时,如果λ(v)=m,表示在从vs到v的最短路上,v的前一个点是vm;如果λ(v)=M,则表示D中不含从vs到v的路;λ(v)=0表示v=vs。 清华大学出版社

62 3.2 最短路算法 Dijkstra方法的具体步骤:给定赋权有向图D=(V,A)。
开始(i=0)令S0={vs},P(vs)=0,λ(vs)=0,对每一个v≠vs,令T(v)=+∞,λ(v)=M,令k=s。 ① 如果Si=V,算法终止,这时,对每个v∈Si,d(vs,v)=P(v);否则转入②。 ② 考查每个使(vk,vj)∈A且的点vj。 如果T(vj)>P(vk)+wkj,则把T(vj)修改为P(vk)+wkj,把λ(vj)修改为k;否则转入③。 ③ 令。 如果,则把的T标号变为P标号,令,把i换成i+1,转入①;否则终止,这时对每一个v∈Si,d(vs,v)=P(v),而对每一个,d(vs,v)=T(v)。 清华大学出版社

63 3.2 最短路算法 用Dijkstra方法求例10中从v1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 这时s=1。 (1) i=0,
S0={v1},P(v1)=0,λ(v1)=0,T(vi)=+∞,λ(vi)=M (i=2,3,…,9),以及k=1。 转入②,因(v1,v2)∈A,,P(v1)+w12<T(v2),故把T(v2)修改为P(v1)+w12=6,λ(v2)修改为1; 同理,把T(v3)修改为P(v1)+w13=3,λ(v3)修改为1;把T(v4)修改为P(v1)+w14=1,λ(v4)修改为1。 转入③,在所有的T标号中T(v4)=1最小,于是令P(v4)=1,令S1=S0∪{v4}={v1,v4},k=4。 (2) i=1 转入②,把T(v6)修改为P(v4)+w46=11,λ(v6)修改为4。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3)=3最小,于是令P(v3)=3,令S2={v1,v4,v3},k=3。 清华大学出版社

64 3.2 最短路算法 (3) i=2 转入②,因(v3,v2)∈A,v2S2,T(v2)>P(v3)+w32,把T(v2)修改为P(v3)+w32=5,λ(v2)修改为3。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2)=5最小,于是令P(v2)=5,S3={v1,v4,v3,v2},k=2。 (4) i=3 转入②,把T(v5)修改为P(v2)+w25=6,λ(v5)修改为2。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5)=6最小,于是令P(v5)=6,S4={v1,v4,v3,v2,v5},k=5。 (5) i=4 转入②,把T(v6),T(v7),T(v8)分别修改为10,9,12,把λ(v6),λ(v7),λ(v8)修改为5。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7)=9最小,于是令 P(v7)=9,S5={v1,v4,v3,v2,v5,v7},k=7 清华大学出版社

65 3.2 最短路算法 (6) i=5 转入②,(v7,v8)∈A,,但因T(v8)<P(v7)+ω73,故T(v8)不变。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6)=10最小,令 P(v6)=10,S6={v1,v4,v3,v2,v5,v7,v6},k=6。 (7) i=6 转入②,从v6出发没有弧指向不属于S6的点,故直接转入③。 转入③,在所有T标号中,T(v8)=12最小,令 P(v8)=12,S7={v1,v4,v3,v2,v5,v7,v6,v8},k=8。 (8) i=7 转入③,这时仅有的T标号点为v9,T(v9)=+∞,算法终止。 清华大学出版社

66 3.2 最短路算法 算法终止时的有关结果如下: P(v1)=0,P(v4)=1,P(v3)=3,P(v2)=5,P(v5)=6, P(v7)=9,P(v6)=10,P(v8)=12,T(v9)=+∞ λ(v1)=0,λ(v4)=1,λ(v3)=1,λ(v2)=3,λ(v5)=2, λ(v7)=5,λ(v6)=5,λ(v8)=5,λ(v9)=M 表明:对i=1,2,…,8,d(v1,vi)=P(vi),而从v1到v9不存在路,根据λ值可以求出从v1到vi的最短路(i=1,2,…,8)。 例如,为求v1到v8的最短路,考查λ(v8),因λ(v8)=5,故最短路包含弧(v5,v8);再考查λ(v5),因λ(v5)=2,故最短路包含弧(v2,v5);类推,λ(v2)=3,λ(v3)=1,于是最短路包含弧(v3,v2),及(v1,v3),这样从v1到v8的最短路是(v1,v3,v2,v5,v8)。 清华大学出版社

67 3.2 最短路算法 有向图的最短路算法 上面介绍了如何在一个赋权有向图中,求从一个顶点vs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
对于赋权(无向)图G=(V,E),因为沿边[vi,vj]既可以从vi到达vj,也可以沿vj到达vi,所以边[vi,vj]可以看作是两条弧(vi,vj)及(vj,vi),它们具有相同的权w[vi,vj]。这样,在一个赋权图中,如果所有的w ij≥0,只要把Dijkstra方法中的“②考查每个使(vk,vj)∈A且的点vj”改为“②考查每个使[vk,vj]∈E且的点vj”,同样地可以求出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对于无向图,即为最短链)。 清华大学出版社

68 3.2 最短路算法 例11 用Dijkstra方法求图10-19所示的赋权图中,从v1到v8的最短路。 图10-19 清华大学出版社

69 3.2 最短路算法 解 计算的最后结果为 P(v1)=0,P(v4)=1,P(v3)=3,P(v2)=5,P(v5)=6,P(v9)=8,P(v7)=9,P(v6)=10,P(v8)=11。 λ(v1)=0,λ(v4)=1,λ(v5)=1,λ(v2)=3,λ(v5)=2,λ(v9)=5,λ(v7)=5,λ(v6)=5,λ(v8)=9。 这样从v1到v8的最短链为(v1,v3,v2,v5,v9,v8),总权为11。 清华大学出版社

70 3.2 最短路算法 证明Dijkstra方法的正确性。
只要证明对于每一个点v∈Si,P(v)是从vs到v的最短路的权,即d(vs,v)=P(v)即可。 对i施行归纳,i=0时,结论显然正确。设对i=n时,结论成立,即对每一个v∈Sn,d(vs,v)=P(v)。现在考查i=n+1,因 ,所以只要证明 。根据算法, 是这时的具最小T标号的点,即 这里为了清晰起见,用Tn(v)表示当i=n执行步骤③时点v的T标号。 清华大学出版社

71 3.2 最短路算法 假设H是D中任一条从vs到的路,因为vs∈Sn,而 ,那么从vs出发,沿H必存在一条弧,它的始点属于Sn,而终点不属于Sn。假设(vr,v1)是第一条这样的弧, 由归纳假设,P(vr)是从vs到vr的最短路的权,于是 清华大学出版社

72 3.2 最短路算法 根据方法中T标号的修改规则,因vr∈Sn, ,故 。 而 ,故 (因为所有的wij≥0,故 )。
而 ,故 (因为所有的wij≥0,故 )。 这就证明了 是从vs到 的最短路的权,由方法, ,这样就证明了 清华大学出版社

73 3.2 最短路算法 Dijkstra算法只适用于所有wij≥0的情形,当赋权有向图中存在负权时,则算法失效。例如在如图10-20所示的赋权有向图中,如果用Dijkstra方法,可得出从v1到v2的最短路的权是1,但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从v1到v2的最短路是(v1,v3,v2),权是-1。 图10-20 清华大学出版社

74 3.2 最短路算法 现介绍当赋权有向图中存在具负权弧时,求最短路的方法。
为方便起见,不妨设从任一点vi到任一个点vj都有一条弧(如果在D中, ,则添加弧(vi,vj)。令wij=+∞)。 显然,从vs到vj的最短路总是从vs出发,沿着一条路到某个点vi,再沿(vi,vj)到vj的(这里vi可以是vs本身),由本节开始时介绍的一个结论可知,从vs到vi的这条路必定是从vs到vi的最短路,所以d(vs,vj)必满足如下方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75 3.2 最短路算法 为了求得这个方程的解d(vs,v1),d(vs,v2),…,d(vs,vp)(这里p=p(D)),可用如下递推公式:
开始时,令 ,(j=1,2,…,p) 对t=2,…3, j=1,2,…,p 若进行到某一步,例如第k步时,对所有j=1,2,…,p,有 则 即为vs到各点的最短路的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76 3.2 最短路算法 例12 求图10-21所示赋权有向图中从v1到各点的最短路。
解 利用上述递推公式,求解结果如表10-1所示(表中未写数字的空格内是+∞)。 图10-21 清华大学出版社

77 3.2 最短路算法 表10-1 (表中未写数字的空格内是+∞) 清华大学出版社

78 3.2 最短路算法 可以看到,当t=4时,对所有j=1,2,…,8,有 ,于是表中最后一列0,-5,-2,-7,-3,-1,-5,6就分别是从v1到v1,v2,…,v8的最短路的权。 为了进一步求得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可以类似于Dijkstra方法中,给每一个点以λ值开始, λ(vs)=0,λ(vi)=s (i≠s) 清华大学出版社

79 3.2 最短路算法 在迭代过程中,如果 则把这时的λ(vj)修改为i0。迭代终止时,根据各点的λ值,可以得到从vs到各点的最短路。
寻求最短路的另一个办法是在求出最短路的权以后,采用“反向追踪”的方法。比如已知d(vs,vj),则寻求一个点vk,使d(vs,vk)+wk j=d(vs,vj),记录下(vk,vj),再考查d(vs,vk),寻求一点vi,使d(vs,vi)+wi k=d(vs,vk),如此等等,直至到达vs为止,于是从vs到vj的最短路是(vs,…,vi,vk,vj) 清华大学出版社

80 3.2 最短路算法 如例3,由表10-1已知,d(v1,v8)=6,
因d(v1,v6)+w68=(-1)+7=d(v1,v8),故记下(v6,v8)。 因d(v1,v3)+w36=d(v1,v6),故记下(v3,v6)。 因d(v1,v7)+w73=d(v1,v3),从而从v1到v8的最短路是(v1,v3,v6,v8)。 清华大学出版社

81 3.2 最短路算法 定义5 设D是赋权有向图,C是D中的一个回路,如果C的权w(C)小于零,则称C是D中的一个负回路。 不难证明:
(1) 如果D是不含负回路的赋权有向图,那么,从vs到任一个点的最短路必可取为初等路,从而最多包含p-2个中间点; (2) 上述递推公式中的 是在至多包含t-1个中间点的限制条件下,从vs到vj的最短路的权。 由(1)、(2)可知:当D中不含负回路时,上述算法最多经过p-1次迭代必定收敛,即对所有的j=1,2,…,p,均有 ,从而求出从vs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的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82 3.2 最短路算法 如果经过p-1次迭代,存在某个j,使 ,则说明D中含有负回路。显然,这时从vs到vj的路的权是没有下界的。
为了加快收敛速度,可以利用如下的递推公式。 (j=1,2,…,p),(t=2,3,…) 清华大学出版社

83 3.2 最短路算法 J.Y.Yen提出一个改进的递推算法: 对t=2,4,6,…,按j=1,2,…,p的顺序计算:
对t=3,5,7,…,按j=p,p-1,…,1的顺序计算: 同样地,当对所有的j=1,2,…,p 时,算法终止。 清华大学出版社

84 3.3 应用举例 例13 设备更新问题。某企业使用一台设备,在每年年初,企业领导部门就要决定是购置新的,还是继续使用旧的。若购置新设备,就要支付一定的购置费用;若继续使用旧设备,则需支付一定的维修费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制定一个几年之内的设备更新计划,使得总的支付费用最少。我们用一个五年之内要更新某种设备的计划为例,若已知该种设备在各年年初的价格为: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11 12 13 清华大学出版社

85 3.3 应用举例 还已知使用不同时间(年)的设备所需要的维修费用为:
使用年数 0~1 1~2 2~3 3~4 4~5 维修费用 5 6 8 11 18 可供选择的设备更新方案显然是很多的。例如,每年都购置一台新设备,则其购置费用为 =59,而每年支付的维修费用为5,五年合计为25。于是五年总的支付费用为59+25=84。 又如决定在第一、三、五年各购进一台,这个方案的设备购置费为 =36,维修费为 =27。五年总的支付费用为63。 清华大学出版社

86 3.3 应用举例 如何制定使得总的支付费用最少的设备更新计划呢?可以把这个问题化为最短路问题,见图10-22。 图10-22 清华大学出版社

87 3.3 应用举例 用点vi代表“第i年年初购进一台新设备”这种状态(加设一点v6,可以理解为第5年年底)。从vi到vi+1,…,v6各画一条弧。弧(vi,vj)表示在第i年年初购进的设备一直使用到第j年年初(即第j-1年底)。 每条弧的权可按已知资料计算出来。例如,(v1,v4)是第1年年初购进一台新设备(支付购置费11),一直使用到第3年年底(支付维修费5+6+8=19),故(v1,v4)上的权为30。 这样一来,制定一个最优的设备更新计划问题就等价于寻求从v1到v6的最短路的问题。 按求解最短路的计算方法,{v1,v3,v6}及{v1,v4,v6}均为最短路,即有两个最优方案。一个方案是在第1年、第3年各购置一台新设备;另一个方案是在第1年、第4年各购置一台新设备。五年总的支付费用均为53。 清华大学出版社

88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0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89 引言 许多系统包含了流量问题。例如,公路系统中有车辆流,控制系统中有信息流,供水系统中有水流,金融系统中有现金流等。
图10-23是联结某产品产地v1和销地v6的交通网,每一弧(vi,vj)代表从vi到vj的运输线,产品经这条弧由vi输送到vj,弧旁的数字表示这条运输线的最大通过能力。产品经过交通网从v1输送到v6。现在要求制定一个运输方案使从v1运到v6的产品数量最多。 图10-24给出了一个运输方案,每条弧旁的数字表示在这个方案中,每条运输线上的运输数量。这个方案使8个单位的产品从v1运到v6,在这个交通网上输送量是否还可以增多,或者说这个运输网络中,从v1到v6的最大输送量是多少呢?本节就是要研究类似这样的问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

90 引言 图10-24 图1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

91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92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1.网络与流 定义6 给一个有向图D=(V,A),在V中指定了一点称为发点(记为vs),而另一点称为收点(记为vt),其余的点叫中间点。对于每一个弧(vi,vj)∈A,对应有一个c(vi,vj)≥0(或简写为ci j),称为弧的容量。通常我们就把这样的D叫作一个网络。记作 D=(V,A,C) 所谓网络上的流,是指定义在弧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f ={f(vi,vj)},并称f(vi,vj)为弧(vi,vj)上的流量(有时也简记作fi j)。 例如图10-23就是一个网络,指定v1是发点,v6是收点,其他的点是中间点。弧旁的数字为cij。 图10-24所示的运输方案,就可看作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流,每个弧上的运输量就是该弧上的流量,即f12=5,f24=2,f13=3,f34=1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93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2. 可行流与最大流 在运输网络的实际问题中可以看出,对于流有两个明显的要求:一是每个弧上的流量不能超过该弧的最大通过能力(即弧的容量);二是中间点的流量为零。因为对于每个点,运出这点的产品总量与运进这点的产品总量之差,是这点的净输出量,简称为是这一点的流量;由于中间点只起转运作用,所以中间点的流量必为零。易见发点的净流出量和收点的净流入量必相等,也是这个方案的总输送量。因此有: 清华大学出版社

94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7 满足下述条件的流f称为可行流: (1) 容量限制条件:对每一弧(vi,vj)∈A 0≤fij≤cij
(2) 平衡条件: 对于中间点:流出量等于流入量,即对每个i(i≠s,t)有 对于发点vs,记 对于收点vt,记 式中v(f )称为这个可行流的流量,即发点的净输出量(或收点的净输入量)。 清华大学出版社

95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可行流总是存在的。比如令所有弧的流量fij=0,就得到一个可行流(称为零流)。其流量v(f)=0。
0≤fij≤cij (vi,vj)∈A ① 最大流问题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即求一组{fij},在满足条件①和②下使v(f)达到极大。将会看到利用图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较之线性规划的一般方法要方便、直观得多。 清华大学出版社

96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3.增广链 若给一个可行流f={fij},我们把网络中使fij=cij的弧称为饱和弧,使fij<cij的弧称为非饱和弧。使fij=0的弧称为零流弧,使fij>0的弧称为非零流弧。 图10-24中,(v5,v4)是饱和弧,其他的弧为非饱和弧。所有弧都是非零流弧。 若μ是网络中联结发点vs和收点vt的一条链,我们定义链的方向是从vs到vt,则链上的弧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弧的方向与链的方向一致,叫做前向弧。前向弧的全体记为μ+。 另一类弧与链的方向相反,称为后向弧。后向弧的全体记为μ-。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定义8 设f是一个可行流,μ是从vs到vt的一条链,若μ满足下列条件,称之为(关于可行流f的)增广链。
在弧(vi,vj)∈μ+上,0≤fij<cij,即μ+中每一弧是非饱和弧。 在弧(vi,vj)∈μ-上,0<fij≤cij,即μ-中每一弧是非零流弧。 图10-24中,链μ=(v1,v2,v3,v4,v5,v6)是一条增广链。因为μ+和μ-中的弧满足增广链的条件。比如: (v1,v2)∈ μ+ ,f12=5<c12=10 (v5,v4)∈ μ- ,f54=3>0 清华大学出版社

98 4.1 基本概念与基本定理 4. 截集与截量 设S,T⊂V,S∩T=Ø,我们把始点在S中,终点在T中的所有弧构成的集合,记为(S,T)。
定义9 给网络D=(V,A,C),若点集V被剖分为两个非空集合,使 ,则把弧集 称为是(分离vs和vt的)截集。 显然,若把某一截集的弧从网络中丢去,则从vs到vt便不存在路。所以,直观上说,截集是从vs到vt的必经之道。 清华大学出版社

99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定义10 给一截集 ,把截集 中所有弧的容量之和称为这个截集的容量(简称为截量),记为c ,即
不难证明,任何一个可行流的流量v(f )都不会超过任一截集的容量。即 v(f )≤c 显然,若对于一个可行流f *,网络中有一个截集 ,使v(f *)c ,则f*是最大流,而 必定是D的所有截集中,容量最小的一个,即最小截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0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定理8 流f *最大流,当且仅当不存在关于f *增广链。
证明 若f *是最大流,设D中存在关于f *的增广链μ,令 由增广链的定义,可知θ>0,令 不难验证 是一个可行流,且v(f**)=v(f*)+θ>v(f*)。这与f *是最大流的假设矛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1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现在设D中不存在关于f *的增广链,证明f *是最大流。我们利用下面的方法来定义V*1: 令vs∈V1*
若vi∈V1*,且fij<cij,则令vj∈V1* 若vi∈V1*,且fji>0, 则令vj∈V1* 因为不存在关于f的增广链,故 于是得到一个截集 显然必有 所以 。于是f必是最大流。定理得证。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2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最大流量最小截量定理: 由上述证明中可见,若f *是最大流,则网络中必存在一个截集 ,使 于是有如下重要的结论:
任一个网络D中,从vs到vt的最大流的流量等于分离vs,vt的最小截集的容量。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3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定理8为我们提供了寻求网络中最大流的一个方法。若给了一个可行流f,只要判断D中有无关于f的增广链。如果有增广链,则可以按定理8前半部证明中的办法,改进f,得到一个流量增大的新的可行流。如果没有增广链,则得到最大流。而利用定理8后半部证明中定义V1*的办法,可以根据vt是否属于V1*来判断D中有无关于f的增广链。 实际计算时,用给顶点标号的方法来定义V1*。在标号过程中,有标号的顶点表示是V1*中的点,没有标号的点表示不是V1*中的点。一旦vt有了标号,就表明找到一条增广链;如果标号过程进行不下去,而vt尚未标号,则说明不存在增广链,于是得到最大流。而且同时也得到一个最小截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4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1.标号过程 开始,先给vs标上(0,+∞),这时vs是标号而未检查的点,其余都是未标号点。一般,取一个标号而未检查的点vi,对一切未标号点vj: (1) 若在弧(vi,vj)上,fi j<ci j,则给vj标号(vi,l ( vj))。这里l (vj)=min[l (vi),ci j-fi j]。这时点vj成为标号而未检查的点。 (2) 若在弧(vj,vi)上,fj i>0,则给vj标号(-vi,l (vj)),这里l (vj)=min[l (vi),fj i]。这时点vj成为标号而未检查的点。 于是vi成为标号而已检查过的点。重复上述步骤,一旦vt被标上号,表明得到一条从vs到vt的增广链μ,转入调整过程。 若所有标号都是已检查过的,而标号过程进行不下去时,则算法结束,这时的可行流就是最大流。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5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2.调整过程 首先按vt及其他点的第一个标号,利用“反向追踪”的办法,找出增广链μ。例如设vt的第一个标号为vk(或-vk),则弧(vk,vt)(或相应地(vt,vk))是μ上的弧。接下来检查vk的第一个标号,若为vi(或-vi),则找出(vi,vk)(或相应地(vk,vi))。再检查vi的第一个标号,依此下去,直到vs为止。这时被找出的弧就构成了增广链μ。令调整量θ是l (vt),即vt的第二个标号。令 去掉所有的标号,对新的可行流f′={fij′},重新进入标号过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6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例14 用标号法求图10-25所示网络的最大流。弧旁的数是(cij,fij)。 解 (1) 标号过程
解 (1) 标号过程 ① 首先给vs标上(0,+∞) ② 检查vs,在弧(vs,v2)上,fs2=cs2=3,不满足标号条件。弧(vs,v1)上,fs1=1,cs1=5,fs1<cs1,则v1的标号为(vs,l (v1)),其中 l (v1)=min[l (vs),(cs1-fs1)]=min[+∞,5-1]=4 图10-25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7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③ 检查v1,在弧(v1,v3)上,f13=2,c13=2,不满足标号条件。
在弧(v2,v1)上,f21=1>0,则给v2记下标号为(-v1,l (v2)),这里 l (v2)=min[l (v1),f21]=min[4,1]=1 ④ 检查v2,在弧(v2,v4)上,f21=3,c24=4,f24<c24,则给v4标号(v2,l (v4)),这里 l (v4)=min[l (v2),(c24-f24)]=min[1,1]=1 在弧(v3,v2)上,f32=1>0,给v3标号:(-v2,l (v3)),这里 l (v3)=min[l (v2),f32]=min[1,1]=1 ⑤ 在v3,v4中任选一个进行检查。例如 在弧(v3,vt)上,f3t=1,c3t=2,f3t<c3t,给vt标号为(v3,l (vt)),这里 l (vt)=min[l (v3),(c3t-f3t)]=min[1,1]=1 因vt有了标号,故转入调整过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8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2) 调整过程 按点的第一个标号找到一条增广链,如图10-26中双箭头线表示。 易见
μ+={(vs,v1),(v3,vt)} μ-={(v2,v1),(v3,v2)} 按θ=1在μ上调整f。 μ+上:fs1+θ=1+1=2 f3t+θ=1+1=2 μ-上:f21−θ=1−1=0 f32−θ=1−1=0 其余的fij不变。 图10-26 清华大学出版社

109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调整后得如图10-27所示的可行流,对这个可行流进入标号过程,寻找增广链。
开始给vs标以(0,+∞),于是检查vs,给v1标以(vs,3),检查v1,弧(v1,v3)上,f13=c13,弧(v2,v1)上,f21=0,均不符号条件,标号过程无法继续下去,算法结束。 这时的可行流(图10-27)即为所求最大流。最大流量为 v(f)=fs1+fs2=f4t+f3t=5 与此同时可找到最小截集 ,其中V1为标号点集合, 为未标号点集合。弧集合 即为最小截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0 4.2 寻求最大流的标号法 上例中,V1={vs,v1}, ,于是 是 最小截集,它的容量也是5。
由上述可见,用标号法找增广链以求最大流的结果,同时得到一个最小截集。最小截集容量的大小影响总的输送量的提高。因此,为提高总的输送量,必须首先考虑改善最小截集中各弧的输送状况,提高它们的通过能力。另一方面,一旦最小截集中弧的通过能力被降低,就会使总的输送量减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1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0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112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网络D=(V,A,C),弧(vi,vj)∈A上,容量cij,单位流量的费用b(vi,vj)≥0(简记为bij)。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求一个最大流f,使流的总输送费用 取极小值。 要寻求最小费用的最大流,首先考查一下,当沿着一条关于可行流f的增广链μ,以θ=1调整f,得到新的可行流f′时(显然v(f′)=v(f)+1),b(f′)比b(f)增加多少?不难看出 我们把称为这条增广链μ的“费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3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可以证明,若f是流量为v(f)的所有可行流中费用最小者,而μ是关于f的所有增广链中费用最小的增广链,那么沿μ去调整f,得到的可行流f′,就是流量为v(f′)的所有可行流中的最小费用流。这样,当f′是最大流时,它也就是所要求的最小费用最大流了。 注意到,由于bij≥0,所以f=0必是流量为0的最小费用流。这样,总可以从f=0开始。一般地,设已知f是流量v(f)的最小费用流,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寻求关于f的最小费用增广链。为此,可构造一个赋权有向图W(f),它的顶点是原网络D的顶点,而把D中的每一条弧(vi,vj)变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弧(vi,vj)和(vj,vi)。定义W(f)中弧的权wij为: (长度为+∞的弧可以从W(f)中略去)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4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可以证明,若f是流量为v(f)的所有可行流中费用最小者,而μ是关于f的所有增广链中费用最小的增广链,那么沿μ去调整f,得到的可行流f′,就是流量为v(f′)的所有可行流中的最小费用流。这样,当f′是最大流时,它也就是所要求的最小费用最大流了。 注意到,由于bij≥0,所以f=0必是流量为0的最小费用流。这样,总可以从f=0开始。一般地,设已知f是流量v(f)的最小费用流,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寻求关于f的最小费用增广链。为此,可构造一个赋权有向图W(f),它的顶点是原网络D的顶点,而把D中的每一条弧(vi,vj)变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弧(vi,vj)和(vj,vi)。定义W(f)中弧的权wij为: (长度为+∞的弧可以从W(f)中略去)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5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于是在网络D中寻求关于f的最小费用增广链就等价于在赋权有向图W(f)中,寻求从vs到vt的最短路。因此有如下算法: 开始取f(0)=0,一般情况下若在第k −1步得到最小费用流f (k-1),则构造赋权有向图W(f (k-1)),在W(f (k-1))中,寻求从vs到vt的最短路。若不存在最短路(即最短路权是+∞),则f (k −1)就是最小费用最大流;若存在最短路,则在原网络D中得到相应的增广链μ,在增广链μ上对 f (k − 1)进行调整。调整量为: 得到新的可行流f (k),再对f (k)重复上述步骤。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6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例15 以图10-28为例,求最小费用最大流。弧旁数字为(bij,cij)。 图10-28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7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例15 (续)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8 图10-29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9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第10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节 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树 第3节 最短路问题 第4节 网络最大流问题 第5节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120 引言 在本章开始提到的邮递员问题,若把它抽象为图的语言,就是:
给定一个连通图,在每边ei上赋予一个非负的权w(ei),要求一个圈(未必是简单的),过每边至少一次,并使圈的总权最小。 这个问题是我国学者管梅谷在1962年首先提出的,因此在国际上通称为中国邮递员问题。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1 第6节 中国邮递员问题 6.1 一笔画问题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2 6.1 一笔画问题 给定一个连通多重图G,若存在一条链,过每边一次,且仅一次,则称这条链为欧拉链。若存在一个简单圈,过每边一次,且仅一次,称这个圈为欧拉圈。一个图若有欧拉圈,则称为欧拉图。 显然,一个图若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必是欧拉图(出发点与终止点重合)或含有欧拉链(出发点与终止点不同)。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3 6.1 一笔画问题 定理9 连通多重图G有欧拉圈,当且仅当G中无奇点。
证明 必要性是显然的,只证明充分性。不妨设G至少有三个点,对边数q(G)进行数学归纳,因G是连通图,不含奇点,故q(G)≥3。首先q(G)=3时,G显然是欧拉图。考查q(G)=n+1的情况,因G是不含奇点的连通图,并且p(G)≥3,故存在三个点u,v,ω,使[u,v],[w,v]∈E。从G中丢去边[u,v ],[ω,v ],增加新边[u,ω],得到新的多重图G′。G′有q(G)-1条边,并且仍不含奇点,G′至多有两个分图。若G′是连通的,那么根据归纳假设,G′有欧拉圈C′。把C′中的[ω,u ]这一条边换成[ω,v ],[v,u ],即得G中的欧拉圈。现设G′有两个分图G1,G2。设v在G1中。根据归纳假设,G1,G2分别有欧拉圈C1,C2,则把C2中的[u, ω]这条边换成[u,v ],C1及[v,ω],即得G的欧拉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4 6.1 一笔画问题 推论 连通多重图G有欧拉链,当且仅当G恰有两个奇点。
证明 必要性是显然的。现设连通多重图G恰有两个奇点u,v。在G中增加一个新边[u,v ](如果在G中,u,v之间就有边,那么这个新边是原有边上的重复边),得连通多重图G′,易见G′中无奇点。由定理3,G′有欧拉圈C′,从C′中丢去增加的那个新边[u,v],即得G中的一条联结u,v的欧拉链。 上述定理和推论为我们提供了识别一个图能否是一笔画的简单办法。如前面提到的七桥问题,因为图10-1(b)中有4个奇点。所以不能一笔画出。也就是说,七桥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如图10-30。它有两个奇点v2和v5,因此可以从点v2开始,用一笔画到点v5终止。 图10-30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5 6.1 一笔画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已经知道图G是可以一笔画的,怎么样把它一笔画出来呢?也就是说,怎么找出它的欧拉圈(这时G无奇点)或欧拉链(这时G恰有两个奇点)呢?下面简单地介绍由Fleury提供的方法。 为此,先介绍割边的概念。设e是连通图G的一个边,如果从G中丢去e,图就不连通了,则称e是图G的割边。例如,图10-10(b)中,[v1,v2]是割边;树中的每一个边都是割边。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6 6.1 一笔画问题 设G=(V,E)是无奇点的连通图,以
记在第k步得到的简单链。记 , ,以及 (开始k=0时,令 ,这里 是图G的任意一点,E0=Ø;G0=G)。进行第(k+1)步:在Gk中选的一条关联边 ,使 不是Gk的割边(除非是Gk的悬挂点,这时在Gk中的悬挂边选为 )令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7 6.1 一笔画问题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选不到所要求的边为止。可以证明:这时的简单链必定终止于vi0,并且就是我们要求的图G的欧拉圈。
如果G=(V,E)是恰有两个奇点的连通图。只需要取vi0是图G的一个奇点就可以了。最终得到的简单链就是图中联结两个奇点的欧拉链。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8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根据上面的讨论,如果在某邮递员负责的范围内,街道图中没有奇点,那么他就可以从邮局出发,走过每条街道一次,且仅一次,最后回到邮局,所走的路程也就是最短路程。对于有奇点的街道图,就必须在某些街道上重复走一次或多次。 例如,图10-30的街道图中,若v1是邮局,邮递员可以按如下路线投递信件: v1→v2→v4→v3→v2→v4→v6→v5→v4→v6→v5→v3→v1,总权为12。 也可按另一条路线走: v1→v2→v3→v2→v4→v5→v6→v4→v3→v5→v3→v1,总权为11。 可见,按第一条路线走,在边[v2,v4],[v4,v6],[v6,v5]上各重复走了一次。而按第二条路线走,在边[v3,v2],[v3,v5]上各重复走了一次。 如果在某条路线中,边[vi,vj]上重复走了几次,我们在图中vi,vj之间增加几条边,令每条边的权和原来的权相等,并把新增加的边称为重复边。于是这条路线就是相应的新图中的欧拉圈。例如在图10-30中,上面提到的两条投递路线分别是图10-31(a)和(b)中的欧拉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29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显然,两条邮递路线的总权的差必等于相应的重复边总权的差。因而,中国邮递员问题可以叙述为:在一个有奇点的图中,要求增加一些重复边,使新图不含奇点,并且重复边的总权为最小。 我们把使新图不含奇点而增加的重复边,简称为可行(重复边)方案,使总权最小的可行方案称为最优方案。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个可行方案如何确定,在确定一个可行方案后,怎么判断这个方案是否为最优方案?若不是最优方案,如何调整这个方案? 图10-3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0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1.第一个可行方案的确定方法
在第1节中,我们已经证明,在任何一个图中,奇点个数必为偶数。所以如果图中有奇点,就可以把它们配成对。又因为图是连通的,故每一对奇点之间必有一条链,我们把这条链的所有边作为重复边加到图中去,可见新图中必无奇点,这就给出了第一个可行方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1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2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2w12+w23+w34+2w45+2w56+w67+w78+2w18=51
图10-33 图10-32 在图10-33中,没有奇点,对应于这个可行方案,重复边总权为: 2w12+w23+w34+2w45+2w56+w67+w78+2w18=51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3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因而有: (1) 在最优方案中,图的每一边上最多有一条重复边。
依此,图10-33可以调整为图10-34,重复边总权下降为21。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如果把图中某个圈上的重复边去掉,而给原来没有重复边的边加上重复边,图中仍没有奇点。因而如果在某个圈上重复边的总权大于这个圈的总权的一半,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作一次调整,将会得到一个总权下降的可行方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4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图10-34 图10-35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5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3.判断最优方案的标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一个最优方案一定是满足(1)和(2)的可行方案,反之,可以证明一个可行方案若满足(1)和(2),则这个可行方案一定是最优方案。根据这样的判断标准,对给定的可行方案,检查它是否满足条件(1)和(2)。若满足,所得方案即为最优方案;若不满足,则对方案进行调整,直至条件(1)和(2)均得到满足时为止。 检查图10-35中的圈(v1,v2,v9,v6,v7,v8,v1),它的重复边总权为13,而圈的总权为24,不满足条件(2),经调整得图10-36。重复边总权下降为15。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6 6.2 奇偶点图上作业法 图10-36 检查图10-36,条件(1)和(2)均满足。于是得最优方案,图10-36中的任一个欧拉圈就是邮递员的最优邮递路线。 以上所说的求最优邮递路线的方法,通常称为奇偶点图上作业法。值得注意的是,方法的主要困难在于检查条件(2),它要求检查每一个圈。当图中点、边数较多时,圈的个数将会很多。如“日”字形图就有三个圈,而“田”字形的图就有13个圈。关于中国邮递员问题,已有比较好的算法,我们不去介绍它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37 注记 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改进算法是Edmonds给出的。其算法涉及图的对集(matching)问题。
网络优化是一类组合优化问题。网络优化中,一个有名的问题是所谓旅行推销员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也称为货郎担问题):一个推销员要到若干个城市推销产品,然后回到出发点。已知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他应如何选择其旅行路线,使每个城市经过一次且仅仅一次,并且总的行程最短?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与中国邮递员问题很相似,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求最优旅行路线的有效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Download ppt "六、图与网络分析 第11章 图与网络优化 第12章 网络计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