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管段流量、管径和水头损失 各管段流量计算的目的:以选取各个管段管径及进行系统的 水力计算。而要进行各管段的流量计算,需先确定各管段的沿线流 量和节点流量。 一、沿线流量 干管配水情况如图 5-1 所示,假定在管线上,沿线配出的流 量有分布较多的小用水量 q 1 ′ 、 q 2 ′…… 等,也有少数大用水量的集 中流量 Q 1 、 Q 2 …… 等。 由于沿线所接用户很多,而且用水量变化也较大,这样复杂 多变的配水情况通常采用简化方法 —— 比流量法来表现: (一)长度比流量法 所谓长度比流量即是假定( q 1 ′ 、 q 2 ′…… 这些)用水量均匀分 布在全部干管线上,则管线单位长度上的流量( qs )。其计算式为 :
图 5-1 图 5-1 干管配水情况 图 5-3 图 5-3 管段输配水情况
管网总用水量 (L/s) 工业企业及其他大用水户的集中流量之和 (L/s) 干管总长度 (m) ,不计穿越广场、公园 等无建筑物地区的管线长度;对于沿 河岸等地段所敷设的只有一侧配水的 管线,其长度只按一半计算;对于人 口密度不同的或房屋卫生设备条件不 同的市内各区,也应根据其用水量和 管线长度,分别相应调整比流量。 长度比流量 有了比流量,就可求出各管段的沿线流量 Ql = qsL (L/s) (5-2) (5-1) Ql:Ql: 管段长度 (m) 整个管网的沿线流量总和 (∑Q) ,当 qs 全网相同时,等于 qs∑L 。由式 (5-1) 知, qs·∑L =Q - ∑Q i 。 ( L/s·m )
计算长度如何确定 L = L( 双侧配水 ) L =0.5 L( 双侧配水 ) L = 0( 双侧不配水 )
(二)面积比流量法 长度比流量法忽视了沿管线供水人数多少的影响,不能反映 各管段的实际配水量。而在干管线的不同管段上,其供水的面积和 供水的居民数是不会相同的,配水量不可能均匀。因此,另提出一 种改进的计算方法 —— 面积比流量法。 它是假定 q 1 ′ 、 q 2 ′…… 这些用水量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面积上 时,单位面积上的流量( q mb )。下式计算: (L/s·m 2 ) (5-3) 供水面积的总和 (m 2 ) 干管每一管段供水面积的划分,可按分角线法或对角线法进 行,如图 5-2 (a) 、 (b) 所示。图 5-2 由面积比流量 q mb ,可计算出某一管段的沿线流量 Q y 为:
二、节点流量 Q y = q mb ω (L/s) (5-4) 管段的供水面积 (m 2 ) 整个管网的沿线流量总和 ∑Q y 则等于 q mb ∑ω 。由公式 (5-3) 知 , q mb ∑ω =Q - ∑Q i 。 鉴于城市供水面积大,用水量多,故用面积比流量法较之用 长度比流量法要准确一些,但此法的计算颇麻烦。当供水区的干管 分布比较均匀,管距大致相同时,似无必要采用面积比流量法,改 用长度比流量法比较简便。 每一管段的流量包把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述的沿管线配出的 沿线流量,另一部分则是转输到后续管线去的转输流量。 在一条管段中,转输流量沿整个管段不变,沿线流量则因沿 线配水,流量沿程逐渐减小,到管段末端等于零,如图 5-3(a) 所示 。图 5-3(a)
为了简化计算,引用折算流量(将渐变流作为一个不变的均 匀流处理),用 Q j 表示,图 5-3(b) 所示。 在图中使折算流量 Q j 所产生的水头损失和图 7-10(a) 沿线变化 的流量所产生的水头损失完全对应,从而得出管线折算流量 Q j 的计 算公式为: Q j = aQl (L/s) (5-5) 式中 a—— 折减系数,其值在 0.5 ~ 0.58 之间。当管线的转输流 量远大干沿线流量时, a 值趋近于 0.5 ;反之, a 值则趋近于 0.58 。实 践中往往采用 a =0.5 ,以使计算更为简便,也不致引起过大的误差。 由此,将管段的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只需将该管段的 沿线流量平半分配于管段始、末端的节点上,便得到节点流量 (q n ) 的计算公式为: (L/s) (5-6) 转 25
图 5-2 图 5-2 供水面积划分 (a) 对角线法; (b) 分角线法
图 5-4 为某一管段沿线流量化为节点流量的分配图,此时该管 段的折算流量为 (L/s) (5-7) 由式 (5-7) 看出,如果把沿线流量化成节点流量,便能大大简 化管网的计算工作量。由此可知,管网中每个节点上假想的集中流 量便等于与该节点相连的所有管线的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即 q n = ∑Ql/2 (L/s) (5-8) 求得各节点流量后,管网计算图上便只有集中干节点的流量 (包括原有的集中流量)。而管段的计算流量为 ∑Ql (L/s) (5-9) 【例题 5-1 】 【例题 5-1 】某城市最高时总用水量为 L/s ,其中集中供 应工业用水量为 L/s 。干管各管段名称及长度 ( 单位: m) ,如图 5-5 所示,管段 4-5 、 1-2 及 2-3 为单侧配水,其余为两侧配水,试求: (1) 干管的比流量, (2) 各管段的沿线流量, (3) 各节点流量。
图 5-4 图 5-4 节点流量分配图
图 5-5 图 5-5 节点流量计算例题
【解】 【解】干管总计算长度为: ∑ = 4600m 干管的比流量: 各管段的沿线流量计算如表 5-1 所列。 沿线流量化成节点流量的计算如表 5-2 所列。
各管段沿线流量计算 表 5-1 表 5-1 管段编号 管段长 (m) 管段计算长度 ( 米 ) 比流量 (L/s · m) 沿线流量 (L/s) 1 — 2 2 — 3 1 — 4 2 — 5 3 — 6 4 — 5 5 — 6 6 — ×1/2= ×1/2= 合计 节点编号连接管段编号各连接管段沿线流量之和 (L/s) 节点流量 (L/s) l l — 4 , 1 — 2 l — 2 , 2 — 5 , 2 — 3 2 — 3 , 3 — 6 1 — 4 , 4 — 5 4 — 5 , 2 — 5 , 5 — 6 3 — 6 , 5 — 6 , 6 — 7 6 — = = = = = = 合 计 各管段节点流量计算 表 5-2 表 5-2
三、管段计算流量 当运用折算流量法求出各个节点流量,并把大用水户的集中 流量亦加于附近的节点上后,则所有各节点流量的总和,便是由二 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 ( 即总供水量 ) 。 按照质量守恒原理,流向某节点的流量应等于从该节点流出 的流量,即流进等于流出。如以流向节点的流量为正值,流离节点 的流量为负值,则两者的代数和 ( 以 ∑Q 表示 ) 应等于零,即 ∑Q=0 。 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每条管 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 对于树状网,其每一管段的计算流量容易确定,因为从二级 泵站到任一节点的来水方向只有一个,如图 5-6 所示。 对于环状网,确定各管段的计算流量就比较复杂,因为由二 级泵站供给每一节点的流量,可以从不同方向供给,不象树状网那 样只有一个方向。所以,在进行流量分配时,就必须人为地拟定各 管段的流量。显然,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每人所得的结果不会 相同,为此,要求在分配流量时,共同遵循以下原则:
举例如下:图 5-7图 5-7 (1) 应在管网平面布置图上,事先拟定出主要的流向,并力求 使水流沿最近线路,输送到大用水户和边远地区。 (2) 在平行的干管中分配流量应大致相同,以免一条干管损坏 时其余干管负荷过重。 (3) 分配流量时应满足上述的节点流量平衡条件,即在每个节 点上满足 ∑Q=0 。 流量分配可从管网第一分叉节点 4 开始 : ∑Q = q 04 - q 41 - q 45 - q 47 - q 4 =0 管段流量 q 04 为总流量已确定,节点流量 q 4 为已知,所以其余 三条管线中的流量 q 41 、 q 45 、 q 47 须大体均匀分配,就是说分到这三 条管线中的流量不要相差过大。 后面由近到远依次进行节点 1 、 7 、 5 、 2 、 8 、 6 、 3 、 9 流量分 配计算。
图 5-6 图 5-6 树状管网管段流量计算 图中,设二级泵站位于 0 点; q 1 和 q 2 代表由沿线流量折算成的 节点流量; Q 1 、 Q 2 、 Q 3 、 Q 4 、 Q 5 ,代表大用水户的集中流量。由这 些流量,根据式 (5-9) ,就可求出各管线的计算流量,如表 5-3 所列。 树状管网管段的计算流量 表 5-3 管段 3—22—11—0 流量 Q5Q5 Q 3 +Q 4 +Q 5 + q 1 Q 3 +Q 4 +Q 5 + q 2 + Q 1 +Q 2 + q 1
图 5-7 图 5-7 环状网的流量分配 至于节点流量的平衡条件,可取节点为例,根据各段中的流 向,流进节点 5 的只有管段 4 ~ 5 的流量 q 45 ,从节点 5 流出的有管段 流量 q 52 、 q 58 、 q 56 。及节点流量 q 5 ,流进和流出的流量须相等,因 此应满足下列条件: ∑Q = q 45 - q 52 - q 58 - q 56 - q 5 =0
四、管径的确定 分配到各条管段的流量,即为环状网各管段的计算流量。可 依此流量来选定管径,计算水头损失。 管段直径 (m) 按最高时用水量计算 的管段流量 (m 3 /s) 流速 (m/s) 管网中各管段的管径,是按最高时用水量确定的。即 : (5-10) ①防止管网因流速过大产生水锤、冲刷, 技术上最高流速限定在 2.5 ~ 3.0m / s 的范围内 ; 式中流速选择的考虑 : ②为避免水中杂质在管内沉积,最低流速应大于 0.6 m/s ③考虑管网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的经济流速 v e 。对应于不同流 量时与经济流速相适应的管径称为该流量的经济管径,见表 5-4 。经济流速
图 7-15 图 7-15 经济流速
④ 采用的经济流速范围,用控制每公里管线的水头损失值 ( 一 般为 5mH 2 O / km 左右 ) 的计算法来确经济管径 : d =100 ~ 300mm 时, v e =0.6 ~ 1.1m/s ; d =350 ~ 600mm 时, v e =1.1 ~ 1.6 m/s ; d =600 ~ 1000mm 时, v e =1.6 ~ 2.1 m/s 。 ⑤根据人口数和用水量标准的简化计算(直接从表 7-6 中查出) 所需的管径。表 7-6 表中流速:当 d≥400mm , V≥1.0m/s ;当 d≤350mm , V≤1.0 m/s 。 根据表 7-6 ,可挺据用水人口数以及用水量标准查得管径;亦 可根据已知的管径,用水量标准查得该管可供多少人使用。 转
几个城市的管道经济流速 表 7-5 表 7-5 管径上海 西安 成都 输水管配水管 (mm) 流量流速流量流速流量流速流量流速 l
管径太原抚顺牡丹江 (mm) 流量流速流量流速流量流速 g l Z l 转 34 注: 1 、单位 · 流量为 L/s ,流速为 m/s ;
给水管径简易估算 表 5-6 表 5-6 管径 (mm) 计算流量 (L/s) 使用人口数 用水标准 =50 L/ 人 · d (K=2.0) 用水标准 =60 L/ 人 · d (K=1.8) 用水标准 =80 L/ 人 · d (K=1.7)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