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治风剂
概 述 一、定义 以辛散疏风或熄风止痉药物为主,具有疏散 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二 、适应证及分类 外风:外感风邪 肌表:表证(解表剂) 经络、肌肉 筋骨、关节 瘙痒,肢体痛、麻、活动障碍 内风:脏腑病变 眩、颤、 抽、半身 不遂 肝经热盛,热极生风 肝阳偏亢,化火动风 实 阴虚阳亢,气血逆乱 肝筋失养,虚风内动 虚
第 三 节第 三 节第 三 节第 三 节 疏散外风 第一节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风邪头痛证 外感风邪 上犯头目; 各种头痛(太阳、厥阴、阳明)目眩 风邪束表; 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肺气不利; 鼻塞
川芎川芎 疏散风邪 清利头目 调和 诸药 甘草甘草 荆芥 防风 薄荷 羌活 白芷 活血祛风 通络止痛 细辛 清茶 祛风止痛 散寒止痛 苦寒清降 疏风止痛 制风药温燥、升散
本方为治疗外感头痛的常用方剂。现代用于治疗感 冒头痛、偏头痛以及慢性鼻炎、鼻窦炎所致头痛。 应用要点应用要点 多有受风病史,鼻塞, 多有受风病史,鼻塞,舌苔薄 白,脉浮 用方指征用方指征
3 、风热头痛: 去羌活、细辛、白芷,加蔓荆子 、菊花、僵蚕 4 、风湿头痛:苍术、藁本 2 、风寒头痛: 去薄荷,加吴萸、苏叶,生姜 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1 、以部位加减 前额痛:重用白芷,或加葛根 偏头痛:重用川芎,或加柴胡 项背痛:重用羌活,或加独活
消 风 散消 风 散 《外科正宗》
风疹、湿疹 腠理闭阻 难以外透 血脉不畅 难以内泻 皮肤瘙痒 疹出色红 或遍身云片斑点 抓破后渗出津水 风 湿 热
荆芥 防风 牛子 蝉蜕 养血活血 滋阴清热 调和 诸药 甘草甘草 生地 当归 麻仁 苍术 苦参 木通 疏风止痒 宣通腠理 石膏 知母 清热除湿 清热生津 祛风、除湿、清热 清热 防辛燥利,邪热伤阴血
① 上疏下渗,使风湿上下分消 ③ 标本兼顾,邪去正安 ② 内清外透使热毒内外分消 配伍特点配伍特点
① 出疹性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等) 本方为治疗风疹、湿疹常用方剂,也为治疗各种皮肤病, 特别是瘙痒性皮肤病的基础方。现代用于治疗: 本方为治疗风疹、湿疹常用方剂,也为治疗各种皮肤病, 特别是瘙痒性皮肤病的基础方。现代用于治疗: (牛皮癣等) ③ 各种癣病(牛皮癣等) (药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② 各种皮炎(药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应用要点应用要点 皮疹瘙痒、色红,抓破流水 皮疹瘙痒、色红,抓破流水 用方指征用方指征
② 红疹痒而不透: 加升麻、桔梗,重用浮萍、牛蒡子 ② 红疹痒而不透: 加升麻、桔梗,重用浮萍、牛蒡子 ⑤ 顽固日久不愈:丹参、红花、皂角刺 ④ 抓破后流脓水:白藓皮、苡仁、茵陈 ③ 瘙痒明显:何首乌 、白蒺藜 ① 抓后发红灼热者:丹皮、赤芍、紫草 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⑥ 瘙痒或癣病:乌梢蛇 、蜈蚣
第 三 节第 三 节第 三 节第 三 节 平熄内风 第二节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类(内)中风 脉弦长有力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 面色如醉,脑中热疼 眩晕颠仆不醒人事, 移时苏醒 肢体渐觉不利, 口角渐形歪斜 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引动肝风 风阳上扰: 气血上逆: 经络阻塞:
牛 膝 清泻肝阳 条达肝气 和中 调药 甘草甘草 茵陈 麦芽 川楝子 赭石 补益肝肾 引血下行 龙牡 龟板 白芍 降气镇肝 滋阴潜阳 元参 麦冬 滋阴清热 引气血下行甚者从之,以利镇潜
① 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② 镇肝疏肝,顺应肝木 配伍特点配伍特点
1 、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 阴虚,肝风内动者。 2 、清窍不利的五官疾病(如鼻衄、神经性耳聋等 )也可 用于阴虚于下, 阳亢于上者 1 、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 阴虚,肝风内动者。 2 、清窍不利的五官疾病(如鼻衄、神经性耳聋等 )也可 用于阴虚于下, 阳亢于上者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中风前兆期、中风期、中风 后遗症期属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现代用于: 本方是治疗类中风之常用方。中风前兆期、中风期、中风 后遗症期属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者。现代用于: 应用要点应用要点 头目眩晕,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用方指征用方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