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作者介绍】 孟子:名柯,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邑) 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 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 的代表人物。《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1.knock out 摧毁 2.get out of control 摆脱控制 3.as far as we know 据我们所知 4.break down ①分解 5.vice versa 反之亦然 6.bring ……back to life 使 …… 复活 as far as sb./sth.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 重点 难点 关键词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1 、发现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2 、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 或 5 的倍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偶数。 返回返回 目录目录 前进前进.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你知道下列成语吗 ? 不亦 ( ) 乎 温 ( ) 知新 ( ) 而好学 不耻 ( ) 问 学而不 ( ) ( ) 人不倦 举一 ( ) 三 择 ( ) 而从 乐故 敏下 厌诲 反 善.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学 弈 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联表小学朱瑞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 约公元 前 372— 前 289 年 ) 战 国时思想家、政治 家。名轲。邹 ( 今山 东邹县东南 ) 人。 孟子 ( 约公元 前 372— 前 289 年 ) 战 国时思想家、政治 家。名轲。邹.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论语》 十则. 孔子 ( 前 551 ——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 人, 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誉为 “ 万世师表 ” 、 “ 千古圣人 ” 。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一) 词的色彩不同 词语色彩----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
第五章 主张超尘绝俗的 佛家.
庄暴见孟子 《孟子 》.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海市蜃楼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
人教新课标版(2013修订)初中七上 《论语》十二章.
同学们,你们平常下过棋吗,都下过哪些棋呢?简单地说一说吧!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13、 学 棋 制 作 人:朱晓霞.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论语》分享 ——宋知晓.
《论语》十则 熊宏制片.
《论语》六则.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八则.
论语(侍坐章).
鸿门宴 制作yu.
Learning Goals Lesson1&2 To exchange basic greetings;
基本要求:了解隋朝各项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的社会基础,力求领会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真正把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识字四.
2009届高考专项复习 ——辨析病句.
ΕΙΣΑΓΩΓΗ ΣΤΗΝ ΚΙΝΕΖΙΚΗ ΓΛΩΣΣΑ ΕΝΟΤΗΤΑ 4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M5U1 He is playing the suona ,but the phone rings.
Learning Objectives: Vocabulary: Structures:
Lesson Three 香 港 学 生 到 了 英 国 留 学 , 可 以 找 到 工 作 吗? 1/17/2019
16 化石吟 上犹中学 罗诗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4课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孟子選(一) 孟子謂戴不勝曰: 翻譯:孟子對宋國大夫戴不勝說: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 翻譯:你要你的國君向善嗎? 我明告子:
Grammar Welcome to our school.
主讲教师:赵璟智 ( Emily ).
西藏 Tibet.
第四课 我 爱 我 的 家I love my family 六个儿子不一样,三个女儿也不一样.
14.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T|eiidkkkd eiiskkd 3 eiakkks | eiiie eiiskkka 1 qiiHkkkJ|
Rap in Chinese teaching
乘法分配律.
译林小学英语 三(上)系列课件 Unit 3 My Friends 第1课时 Story time.
Be动词的用法 am is are.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古诗两首 自忠小学 赵镒涓.
字词注音 jiàn còu j 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yìng xuán tàng yùn 汤 熨 火 齐 不应 还 走 su ĭ
S + Vt. + O (主语+谓语+宾语 句型).
识字(一) 2 口耳目 微课二:主体 一年级 上册 陈如意.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校本研修】 刘志臣 示范区贾寨镇杨八集小学《画》课件.
化石吟 张锋. 化石吟 张锋 什么是化石?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②。”
14、梅兰芳学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作者介绍】 孟子:名柯,字子舆,鲁国邹邑(今山东邹邑) 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是孔丘的孙子 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 的代表人物。《孟子》是记孟子言行的书。

本课的文学题材是文言文。那 么,什么是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 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 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 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 ,文言文, 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

弈悔惟鸿鹄 缴 佛矣与 yì huǐweí hú zhuó fú yǐ yú

学弈 弈秋,通国之 / 善弈者也。使 / 弈秋 / 诲 / 二人弈,其一人 / 专心致志,惟 / 弈秋之为 听;一人 / 虽 / 听之,一心以为 / 有鸿鹄 / 将 至,思 / 援弓缴 / 而射之。虽 / 与之 / 俱学, 弗智 / 弗若与?曰:非 / 然也。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矣。为是其弗若与曰: 弈秋,人名 全国 的 善于擅长 让 教导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非然也。 之。虽与 弗若 一心 之俱学, 其中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然 弈秋的 教导 天鹅 引,拉 带有丝绳的 箭 他,指 前一个人 不如 了 他,指 后 一个人 不是这样 下棋 说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学习 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要弈秋讲的他都 专心听着;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 但心里却一直以为将会有天鹅飞来, 想着拉弓用系着绳子的箭去射它。 的教导, 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人一起学习, 但成绩却不如他。 是说他的智力不如那 个人吗? 当然不是。

学弈 这篇文言文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 的事。说明了(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 二意 )的道理。 )

一.“ 之 ” 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 ① “ 之二虫又何知? ”“ 之 ” 表示 “ 这 ” ,意为 “ 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 ② “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之 ” 表示 “ 这样 ” ,意为 “ (他)是我的老师,像这 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 “ 请京,使居之。 ”“ 之 ” 代指处所,表示 “ 那里 ” 。 ④ “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之 ” , 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 之 ”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 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 表示 “ 他 ” 、 “ 她 ” 、 “ 它 ” 。如: ① “ 子曰: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何有于我哉? ’”“ 之 ” 代指 “ 它 ” , “ 默 而识之 ” ,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 “ 桓侯故使人问之 ” , “ 之 ” 指代他(扁 鹊),意即 “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 鹊) ” 。 ③ “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 急执之。 ”“ 之 ” 指代它(鬼), “ 急执之 ” 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 3.“ 之 ” 字用作动词,意为 “ 往, 到 …… 去 ” 。如: ① “ 吾欲之南海,何如? ”“ 之 ” 意为 “ 到 … 去 ” ,句子的意思 是: “ 我准备到南海去,怎 么样? ” ② “ 行不知所之。 ”“ 之 ” 意为 “ 到 …… 去 ” 。 4.“ 之 ” 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 “ 之 ” 用作结构助词, 相当于 “ 的 ” ,如: ① “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 意即 “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 的 ” 。 ②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两个 “ 之 ” 均是 “ 的 ” 的意思,意即 “ 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 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 。

⑵ “ 之 ” 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如; ① “ 桓侯曰: ‘ 医之好治不病以 为功。 ’”“ 之 ” 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 几千里也。 ” 同样, “ 之 ” 在这里也没有实在 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 和 “ 之 ” 字用作 “ 的 ” 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 以免弄错

⑶ “ 之 ” 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 无实义。如: ① “ 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 ”“ 久之 ” ,很久, “ 之 ” ,调节音节,没有 实在意义 。 ② “ 填然鼓之。 ” 在这里, “ 之 ” 也 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 在文言文中 “ 之 ” 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 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 “ 之 ” 的用法和意义也 是不困难的。

2 、说说 “ 之 ” 和 “ 其 ” 各指的是什么 通国之善弈者也( )的 思援弓缴而射之( )天鹅 虽与之俱学( ) 他,指那个专心学习的人 其一人专心致志( )他们,指学弈的两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个人,指不专心学习的人

为什么两个人都在学习,第一个人 学得好,第二个人为什么学不好呢? 答:前一个人专心致至地学习,后一个人 却是一心二用地学习,这样的结果是不一 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