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 其他病毒与朊粒
2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第三节 细小病毒 第四节 朊粒 主 要 内 容主 要 内 容 THE END
3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属于弹状病毒科 ( Rhabdoviridae ) 狂犬病毒属 ( Lyssavirus ) 。 单克隆抗体技术,可将狂犬病及狂犬病相关病毒( rabies- related virus )分为 6 个血清型。 根据狂犬病病毒的感染性强弱分为野毒株( wild strain )和 固定毒株( fixed strain )。 一、分 类
4 二、病毒特性 1. 形态结构 形态类似子弹状,一端圆尖,另一端平坦或稍凹; 病毒颗粒内部是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外部是脂质双层包膜,包 膜上有呈六角形突起的糖蛋白( G 蛋白)刺突; 单负链 RNA ,编码 5 种结构蛋白 ; 包膜表面有糖蛋白 E 刺突,即血凝素 ;
5 2. 培养特性 狂犬病病毒有较强的嗜神经组织性,在患病动物或病人的中枢神经细 胞中增殖,形成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是狂犬病病毒感染所特有的,又 叫内基小体( Negri body ),具有诊断价值。 ( 三 ) 抵抗力 狂犬病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等敏感。 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如鸡胚细胞、犬肾、人二倍体细胞等。
6 三、临床意义 狂犬病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或带病毒的犬,其次是猫和狼。 动物发病前 5 天,其唾液带大量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抓伤、舔伤皮 肤粘膜而侵入体内,也有人因吸入含病毒的空气而感染。 狂犬病毒属嗜神经病毒,经伤口进入粘膜上皮 处神经末梢或附近肌细胞,在局部小量增殖,后 沿传入神经向心扩展到脊髓前背根部神经,经脑 脊髓入脑,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的神经细胞,在 神经节与中枢大量繁殖并引起损伤,随后再沿传 出神经向全身扩散。最终因脑实质损伤病人出现 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7 ( 一 ) 标本直接检查 1 .显微镜检查内基小体 2. 抗原检查 ( 1 )免疫荧光法 ( 2 )免疫酶法 ( 3 )斑点免疫结合法( DIA ) 3 .核酸检测:用 RT-PCR 法检测标本中狂犬病病毒 RNA 。 (二)分离培养 (三)抗体检测 (四)捕捉动物观察 四、微生物学检验
8 是乳多空病毒科( Papovaviridae )、乳头瘤病毒属的一个 种。引起人皮肤、粘膜的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良性疣或乳 头状瘤。 HPV 也是尖锐湿疣( condyloma acminatum , CA )的病原 体。另外,某些型别的 HPV 可使组织发生癌变,引起子宫颈癌 等。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 HPV
9 一、病毒特性 dsDNA 无包膜 立体对称的 具有 9 个 ORF 1. 形态结构 2. 培养特性 HPV 具有高度的宿主和组织特异性,对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具 有特殊的亲嗜性,在易感细胞核内增殖形成核内嗜酸性包涵体,使感 染细胞转变为空泡细胞。 HPV 不能在实验动物中增殖,组织培养也未 成功。
10 二、临床意义 人是 HPV 的唯一宿主,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大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病变部位或间接接触 HPV 污染的物品而 感染,而生殖器的 HPV 感染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新生儿出生时,可经带 病毒的产道感染而患喉部乳头瘤。 HPV 型别相关疾病 1 、 2 、 4 、 27 、 29 、 54 寻常疣 3 、 10 、 28 、 41 扁平疣 3 、 5 、 8 、 9 、 10 、 12 、 14 、 15 、 17 、 19 — 25 、 36 、 46 、 47 尖锐湿疣、喉乳头瘤 6 、 11 、 1 、 2 疣状表皮增生异常 6 、 18 与宫颈上皮内瘤、宫颈癌密切相关 31 、 33 、 35 、 45 、 51 、 52 、 56 、 58 与宫颈上皮内瘤、宫颈癌中度相关
11 (一)醋酸白试验 (二)细胞学检查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 斑点杂交法 2. 原位杂交法 3. DNA 印迹法 (五)聚合酶链反应( PCR ) 三、微生物学检验
12 属细小病毒科( Parvoviridae )细小病毒亚科( Parvovirinae ) 细小病毒属( Parvovirus )。人细小病毒 B 19 是红病毒属的一个种,可 引起传染性红斑、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等疾病。 第三节 细小病毒 Parvovirus 1. 形态结构 目前已知的最小的 DNA 病毒 球形,无包膜, 20 面体对称。 单股正链或负链线状 DNA ,两末端折 叠 形成发夹状结构。 一、病毒特性
13 2. 培养特征: 能在人骨髓细胞、人胚肝细胞、外周血细胞、 脐血细胞内增殖,病毒对细胞的敏感性随细胞分 化而增强。因细胞的 DNA 和 RNA 聚合酶Ⅱ参与病 毒的复制,故该病毒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的 DNA 复制。 3. 抵抗力 对热稳定, 60 ℃可存活 12h 。对冻融、干燥、去污剂稳定。
14 二、临床意义 通过空气、尘埃、患者分泌物、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可引起显 性感染或无症状亚临床感染。儿童及与儿童接触的成人是主要的易 感人群和传染源,特别是镰刀细胞性贫血的患儿更易发病。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 标本直接检查 1 .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颗粒 2 .光学显微镜检查包涵体 3 .核酸检查 :( 1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2 )聚合酶链反应( PCR ) (二)抗体检测
15 传染性蛋白粒子或蛋白浸染颗粒,简称朊粒或朊病毒。不 属于病毒,其生物学性质待定。 本质: 传染性蛋白粒子,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主要成分是一 种蛋白酶抗性蛋白( PrP sc ),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产生。 生物学特性: 可滤过性,增殖非常缓慢。 与已知病毒特征明显不同,不具有病毒结构, 未检出核酸。 对热、福尔马林、蛋白酶、辐射、酸碱及常用 消毒剂有很强抵抗力。 第四节 朊 粒 Prion
16 PrP C (正常) PrP SC (致病)
17 致病性: 是一种人和动物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病变为特 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人类 Prion 病约 15% 的患者具 有遗传性,即为家族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所致疾病: 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库鲁病( kuru disease )、克 - 雅病、克 - 雅病变种等。
18 共同特点: 潜伏期长,可达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一旦发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以死亡告终; 病理学特征是脑皮质神经元空泡变性、死亡、缺失,而星 形细胞高度增生,脑皮质疏松呈海绵状,并有淀粉样斑快 形成,脑组织中无炎症反应; 不能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患者以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9 三、微生物学检查 免疫组化法: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有效、简单而敏感的方法。 免疫印迹法:是目前国际上诊断该病最常用的有效、简单 而敏感的方法。 基因分析法:是诊断家族性 prion 病的有效方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