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LOGO 第十课 看中医 (Part 1). 1.A 不如 B (那么) adj. (那麼) adj. 2. 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其次医病 上醫醫國、其次醫人、其次醫病 3. 癌症、糖尿病、艾滋病 愛滋病
Advertisement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主讲:肖勇学校:江西中医学院 专业: 2012 级中医专业研究生 魅力《易经》. 自我介绍 江西中医学院 2012 级研究生,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师从江 西中医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江西省名中医 刘英锋教授。 研究方向:经典方证的分类研究。 导师深厚的儒学素养,特别是在易学与医学方面的造诣深.
1 第四节 补阴药 1 .含义: 补阴,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2. 性能特点:多甘寒,归肺胃肝肾心经。 3 .功效:补阴(滋阴、养阴、益阴)。 4 .主治:阴虚证。 5 .使用注意: 多甘寒滋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健康科普 首席专家 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普 “ 金话筒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全国 “ 百名杰出青年中医 ” 福建省 “ 高校教学名师 ”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 )阴阳是一属性概念 2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 )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关联(在同一层次)
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中 医 基 础 学之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为哲学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核心、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病因、 病机、诊法、辩证、防治原则几大部分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相互关系  对立制约  消长平衡  互根互用  相互转化.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阴阳学说 与 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阴阳 ”·“ 五行 ” 各自为家 —— 右阴阳十六家,二 百四十九篇,图十卷。 —— 右五行三十一家, 六百五十二卷。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如何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P13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根据中医自身独有的特 色而建立起来的,主要概括有以下三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根据中医自身独有的特 色而建立起来的,主要概括有以下三点: 一、整体观念二、恒动观念三、辩证论治.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介绍  阴阳,有名而无形,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事物 或现象才能体现出来。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 道理,自然界之阴阳与人体之阴阳,其象相 应,故曰阴阳应象。正如马莳所言: “ 以天地 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 象相应。 ”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 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自然界中最主要 的五类物质,它们之间各有特性但又相互依存而不可 分离,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 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一切事物进 行归类和说明,因此,原始的五行概 念便被抽象发展成为了五行学说,成 为了一种哲学概念,常常和阴阳学说 一起,成为了古代用以认识和分析事.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构筑在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 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 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并成为 中医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主要内容: 1 、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属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将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和相互间的“生、克、乘、侮”规律,运用到中医学领域,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保守魁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八章 防治法则 王德海 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郑洪新 教授.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APA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APA(美国精神病学会)抑郁症治疗实践指南 此指南2010年5月批准,于2010年10月正式出版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四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教学目标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 病理及鉴别诊断。 熟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 掌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第五章 病 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中医基础理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阴阳 五行 学说.
阴阳学说.
张 介 宾.
清热药.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 病 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 薛霁 首都医科大学 邹志东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中医的治病原则 辨证施治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故可以物之偏补人之不足.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中医与保健 赵熙全.
第九章 防治原则.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补虚药.
自汗、盗汗 2019/1/16.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素问. 阴阳离合论》: “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 也。 ”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 金匮真言论》: “ 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 ” 。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 医易》: “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三)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 本条件。 《素问. 天元纪大论》: “ 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 (四)阴阳的消长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此长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 、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 —— 阴阳平衡;病态 —— 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阴不制阳 阳不制阴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 疾病的治疗 ( 1 )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 2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阴盛 阴阳 偏盛 实证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阴阳 偏衰 虚证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 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1. 木曰曲直、 2. 火曰炎上、 3. 土爰稼穑、 5. 金曰从革、 4. 水曰润下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 木 火 土 生 生 克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 某一行太强; B. 某一行太弱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 — 火、肺 — 金、脾 — 土、肝 — 木、肾 — 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相生关系传变 ( 1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 2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2. 相克关系传变 ( 1 )相乘 ( 2 )相侮

母子相传 母病及子 肾病 肝病 脾病 心病 子病及母 木乘土 土侮木 相乘 肝(旺) 脾(虚) 我克 肝旺乘脾 克我 脾虚肝乘 相侮 肺(虚) 肝(旺) 克我 肝旺侮肺 我克 肺虚肝侮 肺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 控制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3. 确定治则和治法 ( 1 )治则 相生 ——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 —— 抑强扶弱 ( 2 )治法

相生治法 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