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曾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 首先自我介紹 ; 個人聯合大學電機系 畢業,服完兩年兵役後, 75 年開始就 業 ; 四年內換了幾個工作, 79 年創立貿 特科技, 90 年、 91 年分別於大陸寧波 與昆山設立特一電子與柏特電子,經 歷 20 年的工作磨鍊,今天事業上算是 穩定、成熟 ! 承蒙曾老師看重,利用一.
Advertisements

中正國中 特教組長 粘玉芳 校內分機 : /02/21. 下列條件擇一: 一、身心障礙手冊 二、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證明.
如何科学认识风水 主讲嘉宾孙百川 揭开神秘的面纱 揭开神秘的面纱 破除迷信的枷锁 破除迷信的枷锁 还易经本来面目 还易经本来面目 学易用易不迷易 学易用易不迷易.
魏晉南北朝的胡漢融和概況. 北朝的漢胡融和 1) 北朝漢胡 融和的概 況 2) 北魏孝文 帝推行的 漢化措施 及影響 北邊民族徙居中原,由 來已久。自曹魏招用胡 兵始,沿邊胡族內徙日 繁。不少胡族君主更傾 心嚮慕漢族文化,大力 促成胡漢的融和。北魏 推行的漢化措施,影響 尤為深遠。
示範課 -- 作文立意. 重溫作文構思課  構思嘗試深化  多角度思考  宜先剖析題目, 運用聯想, 循序漸進擴大範圍, 然後歸納材料, 定訂主題  同學的作品, 反映部分能夠掌握, 主線清晰, 層 層深入, 舉例恰當  但有部分同學只有枝葉, 欠缺主線, 更無中心思 想, 反映立意不足.
幼教人員法律事件探討 ─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姚其壯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至第六條〉 第二章 幼稚園設立及其教保服務 〈第七條至第十四條〉 第三章 幼稚園組織與人員資格及權益 〈第十五條至第二十八條〉 第四章 幼稚權益保障 〈第二十九條至第三十三條〉 第五章 家長之權利與義務 〈第三十四條至第四十條〉
畫面中的兩個人要去參加金融業儲備幹部的面試 活動,你認為誰的面試穿著是正確的? V.S 動動腦 V.S 動動腦 慎重 讓人感到 尊重 輕便 讓人聯想 隨便 畫面中的兩個人要去參加金融業儲備幹部的面試 活動,你認為誰的面試穿著是正確的?
高考心理辅导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林山  高考是什么?  真有那么 “ 苦大仇深 ” ?  为什么不能是 “ 快乐挑战 ” ?  高考(事) --- 认知(怎么个事 - 压力大小) --- 情绪反应(烦躁、焦虑、害怕 VS 自信、 从容、期盼) --- 行为表现(发挥正常.
模仿貓 記敘文 ( 童話 ) 作者: 海倫、波頓 課文朗讀課文朗讀、模仿大賽 作者 美國女畫家,她用藝術家的嚴 肅態度和精神,幫兒童讀繪畫 插圖,並得過許多次獎。她的 作品藝術價值高,有雨本成為 美國美術協會兒童讀物展覽的 入選作品。她常常自寫自畫, 文筆很不錯。
社工之路的通行證 --- 社工師證照 考試心得分享 東吳大學社工系碩一 呂錦綸. 一、考前準備 閱讀主流老師的書籍、掌握各科概要。 閱讀主流老師的書籍、掌握各科概要。 重視概念性的知識,打好基礎是很重要低 ~ 重視概念性的知識,打好基礎是很重要低 ~ 是必備讀物 ! 是必備讀物 ! 勤作考古題,參考當年度碩士班考試及高.
心理学辅导.
当代大学生的性别烦恼 沈奕斐.
國小學童財金生活教育 主講人: 秘書長陳琬惠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
CHAPTER 2 行為的發展.
兩岸融合教育之議題: 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
幼兒性發展 ■ 幼兒性心理發展 ■ 幼兒性別角色發展 ■ 幼兒性概念發展.
建構性別友善校園 及案例宣導 羅東高商教師研習 吳楷貴 諮商心理師.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少年小樹之歌》簡介: 凡是讀過這本書的人 一定永遠忘不了他們是在何年何月何地 還有為什麼買下它的 小樹的讀者們將永遠記得
   時間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     謝  堅.
程焕文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2015年10月17日 山东·临沂
小綠葉蟬的『祕蜜』~ 蜜香烏龍茶.
個人投資理財與策略 富蘭克林:邱良弼.
穿越迷雾,读懂全球化经济本质 谈美国次贷危机与人民币升值问题.
教育部 試辦中小學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基本概念 台中教育大學 徐照麗.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移民與文化--鄉愁的想像 王婉甄.
2008年3月8日 順德聯誼總會何日東小學上午及下午校
葉金源臨床心理師 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台南市社區大學生命與健康學程講師 台南縣家庭教育中心審查委員 台南地方法院家事調解委員
莊子思想 vs. 存在主義 M111甲孝 陳昕慧  指導老師:李開濟教授.
理學大師周敦頤 ※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諱改名敦頤,字茂叔 。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
執行業務所得 結算申報講習會 1.
性心理異常(性別認同障礙與變性症) 組員: 莊晴媚 林佳諆 吳盈瑩 朱欣怡 王妤紘.
(2012年)阅读中国历史朝代歌,回答问题。(9分)
武进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 呵护心灵 —学校心理卫生 主讲人:朱亚洪.
你行,她也行 參賽組別:數位簡報類 作品名稱:你行,她也行 參賽學校:南市東區勝利國小 作者姓名:杜玥潾、謝舒惠.
幼兒社會發展與活動設計.
賦得古原草送別 文體:韻文(五言律詩)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和 諧 的 性 別 關 係.
高三班級輔導 輔導教師:李倩玉老師 日期: ~2.21
第三讲: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科技學院主計業務講習及實務交流座談 主計室專門委員 黃建芬.
鄭成功的反清復明 背景 荷西競逐 = 明清交替 ☆桂王(永曆) 1644明亡 → 南明政權(18年) → 1662亡(吳三桂) 鄭成功 荷西競逐 = 明清交替 ☆桂王(永曆) 1644明亡 → 南明政權(18年) → 1662亡(吳三桂) 鄭成功 1. 唐王賜姓:朱成功.
全港小學校際辯論賽 田家炳盃 田家炳教育基金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iDebate.hk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田家炳教育基金 iDebate.hk
修辭練習.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一、时间:14-16世纪 地点:从意大利兴起,蔓延整个西欧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指导思想)
鸦 片 战 争.
国家精品课程 青年心理学 宁维卫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 青年心理学 宁维卫 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比爾蓋茲導讀.
談情說愛 臺東縣新生國小 高年級性別教育宣導 主講人:葉菁華
中國房市面面觀 中國房地產未來走向與機會.
性別主流化參考教材 第六屆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
第三章 認識現金流量表與股東權益變動表.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操作指南 主讲人:陈清宇.
9理直氣和—記敘文 說理如強硬,則不易被接受,以故事方式來激發反思,是比較不傷和氣而且高明的技巧。
勞動基準法及性別工作平等法實務 臺南縣政府勞工處 勞安條件科:李嘉文.
学习适应及学业规划 一、前言 二、新生学习适应中常见的问题 三、对策研究 四、学业规划.
指導教授:溫嘉榮 博士 報 告 人:陳以諾 學 號 :M
我的未來不是夢 現在開始……...
教育實習檔案資料與整理 宣崇慧.
性別主流化暨相關法規介紹.
个案社会工作 张利增 社会工作系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个案工作 赵继颖、肖大伟 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雄中學家長讀書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 高雄中學輔導中心艾韻華老師 99年1月7日上午9:30 作者:張德芬 出版社:方智.
社會發展與教育 社會發展是指個體從小到大,在社會化的歷程中,人格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個體從一個自然人,經由與社會環境中人、事、物之間的互動,學習合乎社會規範的態度、觀念與行為,而成為一個社會人的發展歷程。 教育在社會發展上的意義:配合兒童社會發展的心理原則,實施社會規範教學,培養兒童推己及人的德育、群育基本精神。
幼兒社會學 幼兒的社會化.
Chapter 5 青少年的自我發展.
自我概念 自我(self)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人格的一部份,自己可覺察到 個人對自己的知覺與評估的總合 較統合的範圍狹隘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105學年度 暑期樂活講座 自我認同與高中生活 黃民凱心理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爱情的定义 一、词典释义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 爱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二、学术释义        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爱情与喜欢有3点不同:①爱情有较多的幻想;喜欢则不是由对他人的幻想唤起,而是由对他人的现实评价唤起;喜欢不像爱情那样狂热、激烈、迫切,始终比较平稳、宁静、客观。②喜欢是一种单纯的情感体验;爱情却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③爱情往往与性欲有关;而喜欢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需要。  

爱情的测量 社会心理学家曾设计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用以测量个体间爱恋的程度和喜欢的程度。爱情量表的部分项目是:①如果我不能同他(她)永远在一起,我会感到苦恼;②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原谅他(她);③我觉得对于任何事情我都会信赖他(她)。喜欢量表的部分项目是:①我觉得他(她)非常好相处;②结识以后多数人对他(她)的反应是好的;③他(她)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运用这两类量表,不仅可以大体反映个体间吸引是属于爱情还是喜欢,也可以反映爱恋和喜欢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 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 爱恋对象所引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 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

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 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 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以做到。

定义一,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感情。

定义二,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内心中形成了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这个定义涉及四个关键词组:         1、一定的社会关系。              2、共同的生活理想。              3、真诚的倾慕。      爱的根源是欣赏。才干、容貌、思想都成为欣赏和倾慕的理由。          4、终生伴侣。      爱情的目的是寻找终生伴侣,走入婚姻,组成家庭。任何与“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这一“愿望”无关的爱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甚至有些根本就只是情欲或情欲阶段。如:一夜情、嫖娼、以及非试婚意义的未婚同居等。      但在多元的社会,“终生伴侣”的存在形式也许不再局限于那“一纸证书”。但缺失那“一纸证书”却是不被法律认可和保护的没有安全感的的伴侣关系。如:形成事实婚姻的长期同居。

一、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有着丰富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 (二)性别角色的划定,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定向,不同的社会化定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使男女形成了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个性倾向;

(三)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和团体为男女规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它对个体的行为模式进行性别的标定;同时性别角色也指个体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就会自动地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与行动。 (四)男女性别角色相对存在、互为参照,是人类性别角色统一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缺一的两个侧面。

二、性别角色的功能     性别角色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影响较大的有"功能特化论"和"生存形态论"。     (一)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性别角色的"功能特化论"。他把一个核心家庭看作为一个小团体,他认为在这个小团体中存在着具有典型意义的性别角色功能专门化,即男子发挥着工具性功能;而女子则发挥着表达性功能。     (二)美国心理学家巴卡恩提出了性别角色的"生存形态论"。他认为"能动性"和"合群性"这两种基本模式能代表所有的生存形态。"能动性"将一个人描述为在自我保护、自作主张和自我扩张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合群性"则指在与更大的社会团体的关系中,在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情感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研究表明,女孩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合群性";而男孩在社交过程中则表现出突出的"能动性"。于是,"合群性"成为女孩的特征;而"能动性"则成了男孩的特征。    

三、性别角色的特点     性别角色的基本特点有:     (一)文化制约性。性别角色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性别角色的特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表出一定的文化特点。性别角色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性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获得迥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别角色。     (二)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是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性的反映。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一面,但也容易造成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导致性别歧视。     (三)性别角色的多样性。性别角色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亚角色,它使性别角色具有无限的多样性。一个具体的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时甚至在同一阶段,也可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多种内容,往往会出现性别角色的矛盾与冲突。还有性别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多样化。

四、性别角色获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     弗洛伊德在解释两性差异时认为,在性心理的早期阶段,男孩与女孩的发展方式相同,大约到了4-6岁时,性别分化开始出现。     男孩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发展是"恋母情结"的形成,在这一情结中,男孩对母亲的爱恋十分强烈,为了获得母亲的感情,父亲成了竞争对手。但是小男孩无法"战胜"自己的父亲,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冲突后,男孩承认自己无法除掉父亲而独占母亲,他们抑制了对母亲的爱恋,作出了重大让步,开始向父亲认同。在认同过程中,男孩将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的"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逐渐具备良心和超我,将社会准则内在化,使之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藉以形成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小男孩逐渐获得了性别自认,继承了人们设想作为父亲所应具备的膂力与权力,即继承了父亲的角色规范。     女孩在这一时期与男孩情况迥异,女孩形成"恋父情结",以母亲的角色自居。女孩的恋父情结不如男孩的恋母情结那样解脱得彻底,所以在她们个性发展过程中与男孩有区别是不足为奇的,女孩具有被动性、受虐性和自恋性三种个性特征。由于女孩不能解脱情结,从而使她们终生都感到自卑、易于嫉妒并富有强烈的母性欲望。这还使她们具有不成熟的超我这一特征,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她们会继续依赖于父母,她们决不会象男孩那样把自己的价值观完全内在化,而是继续依赖于他人,因此残缺的道德观和未成熟的超我构成了女性的特征。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1、母亲是儿童行为的有力强化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母亲的赞许或批评是影响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儿童性别角色学习过程中,母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定型行为会作出不同反应,从而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定型;2、在儿童的心目中,父母亲的某些行为是带有权威性的,儿童往往模仿与自己同性的父或母以及成年人。同性模仿可以使儿童体会到性别角色中那些复杂微妙的行为,使得角色的定型更加强固;3、儿童通过观察父母亲的行为内容和特征,使之成为自身行为的组成部分,并将此类信息储存10-15年,待到青春期或成年期需要合乎性别的有关知识时,再予以启用。通过观察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儿童性别角色的定型。

(三)认知理论的两性观     认知理论的代表是柯尔柏格,他发现儿童性别角色和性别自认定型的过程,经历了与对其他事物认识相似的发展过程。柯尔柏格的基本论点是:儿童在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获得性别恒常性概念,有了性别恒常性的孩子喜欢观察同性榜样,不喜欢观察异性榜样,而未具备性别恒常性的孩子则缺乏这种榜样的选择。通过观察同性榜样,儿童学习了一套男女行为准则,并以此规矩行事,儿童以行为的性别适合性准则为基础,对一些行为按照性别要求来进行自我选择。

(四)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与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相平行。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前习俗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是杂乱无章的。这时候的儿童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还没有性别自认甚至性别常识的概念。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习俗阶段,儿童了解了性别角色的规则,而且还能监督同伴也遵循这些规则。这一阶段从童年开始,至青年期达到顶峰。在这时期内,性别角色规则的遵从最为强烈。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后习俗阶段,人们在内在自认原则的基础上(不是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性别角色的价值标准。他们灵活地运用性别角色原则,井设法超越为社会所约束的性别角色的局限。达到这一阶段的人,个个都具备了两性角色的优点,能够对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价值标准作出合适的反应。布洛克指出,与道德发展中的情况一样,多数的人不能发展到第三阶段,他们终生都被性别角色的种种局限所束缚。 布洛克的理论是通过他长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较符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富有启发性,但缺乏科学实验结果作为依据,流于一般化。

五、性别角色分化的生理基础     现代的研究者们认为,最可能影响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生理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 六、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     导致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工具等。

(一)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从宏观上提供了性别角色分化的原则。成为男女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与历史潮流。     (二)家庭     社会所提供的性别角色模式决定着父母对不同性别后代的抚养方式,而家庭抚养方式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产生直接的、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影响。     (三)学校     儿童的性别角色知识在学校里得到了扩展与加深,从而加速并巩固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学校对儿童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科书与教师来实现的。     (四)大众传播工具     大众传播工具在性别角色分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电影、电视、广告、文艺作品、报刊等都是传播社会角色观念的有效渠道。

七、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主要表现 性别角色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自信心、支配、人际交往、焦虑等方面。     性别角色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自信心、支配、人际交往、焦虑等方面。     (一)攻击性     许多学者认为,攻击性也许是性别角色心理差异最为常见的现象,即男性比女性富有攻击性;     (二)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男女之间在自信心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一般地说男性的自我评价往往有过高的倾向,并可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强;     (三)焦虑     大多数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显得胆小、怯懦、多虑,而且女性自己也承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可能是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从研究成果来看,性别角色的个性特征有些差异比较明显,如攻击性;有些差异不太明显,如焦虑;有许多个性特征,如人际交往等方面未见性别差异,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个性特征,如正直、良心、诚实等,其个体差异比性别差异的表现要明显得多。

八、性别歧视     所谓性别歧视,《美国传统词典》中的定义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它是父权制的精神产物。当前性别歧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拥有的物质用品和服务设施、受教育程度、拥有财富、获得有威望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担任团体的首领、拥有正式的权力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 九、性别角色互补     男女性别角色互补可以体现在:(一)男女两性在气质上的互补;(二)幸福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心理互补;(三)社会交往中的两性心理互补。

十、性別刻板印象 定义:有关两性之行为与特质的一套想法,但是大多与现实不符 功能 认知功能 加快讯息处理的速率 由已知推论未知 引导注意与记忆:符合刻板印象者较容易被注意或记忆,不符何者被忽略或扭曲 社会功能 自我应验的预言 印象整饰

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化 男性化 完全没有攻击性 非常有攻击性 完全无法独立 非常独立 完全没有支配性 非常有支配性 完全没有自信 非常有自信 完全没有逻辑 非常重逻辑

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化 男性化 非常依赖 完全不依赖 非常多话 完全不多话 非常机敏 非常愚钝 非常温柔 非常粗鲁 善于察觉他人的感受 无法察觉他人的感受

性别社会化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个人所主观认定的性别 性别归类(Sex-typing):代表个人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顺应,意指人们将中性事物或人归类为男性化或女性化

性别社会化 性别认同的发展:Kohlberg 基本性别认同(Basic gender identity):大约在三岁时,此时儿童已经认识自己的性别 性别恒定(Gender constancy):大约在三岁到七岁之间,此时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时间而改变 性别一致性(Gender consistency):大约在七岁之后,此时儿童认识到性别在不同时间和情境里都是稳定不变的

性别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的理论 生物学理论 精神分析论 社会学习论 认知结构理论 社会基模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 自我呈现理论

性别社会化 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生物学:探讨遗传与后天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性别差异是否出现在早期? 性别差异是否在各文化中都一致? 性别差异是否在各物种之间都一致? 生理变项是否与该行为有关? 社会生物学:探讨遗传与后天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性别社会化 社会生物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 无性生殖优于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繁殖效率较高,在环境稳定时占有较大优势;有性生殖可产生变异,足以应付剧烈的环境变迁 两性的繁殖策略不同:雌性可以生育的后代数目有限,因此挑选伴侣比较挑剔;雄性的后代数目比较不受限制,所以选择伴侣时通常「照单全收」 族群中的两性比例最好相当:对人类的父母而言,最好的策略是使儿女的数目一样多 一夫一妻的意义:亲代应共同负担照顾子代的责任

从演化观点探讨择偶的性别差异 女性对于子女的投资较大 男性繁衍后代的条件 在怀孕期必须怀抱胎儿 知道胎儿为自己所出 对于抚养子女较为投入 可在短时间内让多位女性怀孕 无法确定胎儿为自己所出 对于抚养子女较不投入

性别社会化 精神分析论 Freud:恋亲情结的化解是性别认同的基础 Erikson: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独立的自我认同 男童:恋母情结—阉割焦虑—认同父亲—学习男性化行为 女童:恋父情结—阳具妒羡—认同母亲—学习女性化行为 Erikson: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独立的自我认同 Miller:亲密关系与自我发展 Chadorow: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分离vs.连结

性别社会化 社会学习论 儿童先模仿同性别楷模,然后建立其性别认同 学习途径 古典制约 操作制约 观察学习

性别社会化 支持证据 反对证据 父子之间的相似性低于母女之间 女孩同时注意两性的楷模,男孩会刻意忽视或拒绝女性楷模 年龄与刻板印象的接受程度呈现曲线关系 忽略儿童本身特质对他人反应的影响 双亲无法对每一反应给予增强 儿童未必都模仿同性别楷模

性别社会化 认知结构论 儿童在学习性别时扮演主动角色 性别概念的发展与认知发展同步 儿童先建立性别认同,然后再主动模仿同性别的楷模

性别社会化 社会基模理论(Social schema theory):Sandra Bem 个人从文化中学习到有关性别的概念和符号所组成的特殊关系,此即性别基模(Gender schema) 性别基模有助于性别区隔及性别归类。有强烈性别基模的人倾向于以「男性」和「女性」的区别来知觉世界,也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与刻板印象的标准一致。

性别社会化 假设文化不在两性之间制造大量的区别,避免把每一件事物都区分成男性化或女性化,儿童也不至于发展或使用如此强而有力的性别基模。

性别社会化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Alice Eagly 性别角色的分工是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 性别差异其实是角色功能的差异

性别社会化 自我呈现理论(Self-presentation theory) 性别差异是印象整饰的策略 个人会表现出符合其性别角色的行为,使观察者留下好印象,避免受到责难或拒绝 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有能力表现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

性别社会化 个人在特定情境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主要由下列条件决定: 支持证据 自身对性别(gender)的概念 其他人的期望 自己所处的情境 女性与不童男伴进餐时食量不同 女性与不同关系的异性朋友谈话时呈现不同风格 男性与男同性恋者或男异性恋者互动时谈论内容不同

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途径 观察和模仿 直接增强:给予奖励或惩罚 模仿经常出现在眼前的对象 模仿自己喜欢的对象 模仿有权力的对象 正增强物:注意、微笑、鼓励及物质奖励 负增强物:体罚、收回奖励、嘲笑、漠视、认知卷标(异性的卷标)

性别社会化 认知标签 以言辞或称呼来强化性别区隔 贴卷标的对象包括玩具、游戏、衣服、科系、职业

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的媒介 双亲 同侪 教师 学校 游戏 新闻 广告 戏剧

性别社会化 双亲 双亲的角色:提供增强物、行为示范 研究主题 双亲的信念 对子女的差别待遇 性别角色的示范 社会化压力的差异

性别社会化 双亲的信念 双亲对子女的态度通常符合刻板印象 双亲对子女的印象亦符合刻版印象 X婴儿研究:在接触性别不明的婴儿或故事时,成年人会依据性别刻板印象来决定其性别称呼或评量其行为

性别社会化 双亲对子女的待遇 男孩获得较多物理刺激;女孩的言语表达较常获得增强 女孩和男孩在房间色调和陈设上有很大差异 双亲未必会禁止阻碍孩子参与异性为主的活动,但是较鼓励符合其性别的游戏或玩具

性别社会化 家务事分配通常符合双亲的分工。男孩较常做维护性工作,女孩较常做家务工作 父亲比母亲更倾向于性别归类,也更常限制儿子参加女性化活动

性别社会化 非传统家庭中的性别归类 母亲强势的家庭 缺少父亲的家庭 儿子模仿母亲多于父亲 女儿的女性化行为并未减少,但是较渴望从事男性化工作 儿子出现较少男性化行为 寡妇的女儿比较害羞 离婚妇女的女儿对男性较主动

性别社会化 母亲就业的家庭 孩子较不能区分双亲的角色 孩子较少学会刻板印象 孩子较具有平等的性别角色概念

性别社会化 双亲示范的性别角色 「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 亲子关系的性质

性别社会化 两性之社会化压力的差异 男孩的性别社会化压力较大 原因 男性的性别社会化必须藉由拒绝或贬低女性来完成 男性的攻击性较强 男性的地位较高 男性角色的要求较多 男性必须与最初的亲密关系分离 男性欠缺可观察的楷模 男性的性别社会化必须藉由拒绝或贬低女性来完成

性别社会化 同侪 同侪的功能 最容易受到同侪影响的行为是攻击、自我主张和顺从性 两性混合的团体不易维持,因为女孩和男孩的游戏性质不同 提供增强物(接纳或拒绝) 模仿的目标 最容易受到同侪影响的行为是攻击、自我主张和顺从性 两性混合的团体不易维持,因为女孩和男孩的游戏性质不同

性别社会化 老师鼓励两性之间的竞争,助长性别区隔 同侪对男孩的重要性大于女孩,其原因是同侪提供与男性角色有关的讯息

性别社会化 老师 从托儿所到大学,老师对男学生所付出的关注都多于女学生 老师注意男孩的攻击行为和女孩的顺从行为 老师对男学生和女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老师具有与一般人的性别刻板印象相同 大学女老师较能够鼓励女学生和男学生的平等参与,且成为女学生的楷模

性别社会化 学校 教材 课程 小学课本中男性角色多于女性角色 教科书当中男性角色较主动,女性角色较被动 历史教材中尤其欠缺女性人物 女性过度集中在与家务和办公室职业有关的课程 男性过度集中在技术、商业和工业的课程

性别社会化 组织 校园气氛 女教师的比例由幼儿园到大学逐渐减少 阶级愈高,女教师所占的比例愈少 高中女教师集中在语文、人文和商业等学科;男教师则集中在数学、科学和技职教育等课程 校园气氛 小学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充满女性化气氛,到中学以后则逆转 男女合校只对女性不利,男女分校只对女性有利

性别社会化 游戏 玩具 玩具种类 玩具所引发的活动 儿童的玩具偏好 女孩:洋娃娃、玩偶、家庭用具 男孩:积木、交通工具、球类、武器、机器人 女孩:口语活动、照顾行为 男孩:视觉空间能力、创造力、手工能力 儿童的玩具偏好 同侪影响 公开表达

性别社会化 游戏场所 女孩的游戏场所较常在室内,男孩较常在户外 性别归类程度较低的孩子较少在同性儿童偏好的情境中玩耍

性别社会化 运动 女孩较常参加竞争性低的个别活动;男孩较常参与高度组织化和竞争性的团队活动 运动是男性认同的「最后堡垒」 女孩参加运动时担心自己被视为男人婆或女同性恋者

性别社会化 新闻 新闻工作者的性别比例 新闻的性别区隔 菁英文化、专业vs.商业利益

性别社会化 广告 只针对男性或女性消费者促销的广告 强化性别角色的广告 以性为促销手法的广告 性别歧视的广告

性别社会化 戏剧 女性为主角的电视节目或电影 男性角色的转变 戏剧内容与两性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