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 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治要点                         分证论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Advertisement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中医儿科学 第七章 肾系疾病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概述] ⒈定义: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由多种 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主要特征。 ⒉发病: 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 2 ~ 8 岁小 儿,其中以 2 ~ 5 岁为发病高峰,男多于女,部分患儿.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1 、风湿性关节炎 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关节病变,以游走性四肢大关节为特 点,局部红肿热痛、起病通常急剧,游走现象出现的快,消失 的也快。病人在活动时疼痛明显,继续活动后反而减轻,常因 天气变化而犯病,有的关节活动后有响声。  风湿性关节炎常发生在一些较大的关节上。如肘关节、膝关节 等大关节,没有晨僵和肌肉萎缩,也没有关节并发症。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治风剂  概念 :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  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有  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  的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 称治风剂。  立法依据 : 外风宣散, 内风平熄。  适应范围 : 风证。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 桃仁 芍药 茯苓 丹皮 各等分(各 12g )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 以关节病变为主,能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 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858 年英国医生 Carrod 首先提出了类风湿关节炎 的名称。 1896 年 Still 描述了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 1940 年 Waaler 发现了类风湿因子。
引言  《中藏经》:痹者,闭也。  现代临床上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痛风 病等皆属于《内经》痹证范畴。  《内经》中的 “ 痹 ” 范围很广。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四章 袪风湿药.
《内经》痹症明代思辨录 冰释工作组.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五节 腰 痛.
第二十章 祛湿剂.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腰 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东平县中医院妇产科—闫密桃.
祛风湿药.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风历节病脉证 并治第五.
痹证乃经络气血为邪气闭阻,营卫运行凝涩不畅所致之病。 包括风寒湿痹、脏腑痹等,较之今天单指关节病变的痹证,含义更广。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痹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第一节 祛风湿药及方剂.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特点:多为辛苦寒(辛能发散、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入肝脾肾经。 2.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3.主治:风湿热痹。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乳 腺 癌.
第一节 痹 证 第一节 痹证.
腰 痛.
风湿病中医学概念及研究现状 秦皇岛金罡经贸有限公司
第四节 祛风湿药 定义:凡是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经行感冒.
痉 病 痉病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第四章 祛风湿药.
气血同病辩证.
痹 病 沧州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科.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大偻 --病因病机 演讲:王云霞 导师:茅建春.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痹病案讨论 参与作案人员 李平 刘畅 杨吉祥 杨珍 罗小利 唐丽 侯昱昊 鲜子兰.
《中医风湿病学》 筋 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痹 证 Bi syndrome.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学校常见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陈雪琳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病人的护理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病人的护理.
痿 病. 痿 病 [概述] 一、定义 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导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 又称痿躄。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消 食 剂.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九节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sciatic neuralgia),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通常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临床上以根性坐骨神经痛多见。本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脊柱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病变、腰骶软组织劳损及部分内科疾病中。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痹证”等范畴。本病与感受外邪、跌仆闪挫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足太阳、足少阳经。感受风寒湿邪或湿热下注,痹阻经脉;腰部跌仆闪挫,损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痹 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治要点                         分证论治

概述 定义 分类 别名 沿革 范围

概述 痹病(广义)——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邪气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痹——闭 一、定义: 痹病(广义)——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邪气乘虚而入,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痹——闭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

概述——定义 痹病(狭义:肢节痹病)——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关节、肌肉、筋骨

关节肿胀、屈伸不利

关节畸形

概述 二、分类: 广义闭—— 食痹,水假痹,喉痹,血痹,胸痹,肠痹,四时十二月痹,孟春痹。 侠义痹—— 五因痹:风、寒、湿、热、尪痹 (行、痛、着、热、尪痹)(症状学) 纲与目 五体痹:皮、肌、脉、筋、骨痹 发展 五脏痹:心、肝、肺、脾、肾痹 现代提出痹病应有二级病名。

概述 三.别名: 历节、白虎历节、痛风、鹤膝风、顽痹、尪痹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形。 《诸病原侯论》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现代类风湿性关节炎。

概述 四.沿革: 奠定基础——《内经》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分类:五体痹、五因痹、脏腑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了“痹热”。

病情演变:“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治疗:针灸,药熨。

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详于治疗: “病厉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魍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概述——沿革 《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圣济总录》“论曰:盖脏腑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顽痹滃然而热闷也”。 升麻汤:生地、升麻、犀角、羚羊角、麦冬、石膏、大黄。

概述——沿革 《儒门事亲》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开创上下肢选择用药)。 《景岳全书》“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寒湿痰滞等药,而再伤真阴,必反增其病也”。 《医宗必读.痹》:祛风散寒除湿兼顾而主次不同,兼以补血、补火、补脾。

概述——沿革 《症因脉治》对热痹有较详细论述,且治疗多样(唐宋主要用升麻汤)。“热在经络者,四味舒筋汤;热已深入者,潜行散。气分热者,苍柏二妙丸;热在血分者,虎潜丸”。

概述 五.范围 :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肌纤维织炎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在某些阶段以关节肿痛、肌肉疼痛为主时,可按痹证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风胜----行痹 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风 风胜----行痹 气候变化 乘虚 气血 寒 入内 不通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痹阻 脉络拘急 湿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酒后当风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热 关节 热胜----热痹

[病因病机] 津血运行不畅 痰瘀阻络 反复发作 尪痹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正虚邪实) 内舍脏腑 脏腑痹

[病因病机]——实验痹症

[病因病机]——实验痹症

[病因病机]——实验痹症

[病因病机]——流行病学 T:-40~-45 ℃ R:956/1000 (95.6%) T:-30~-35℃ R:945/1203 (78.5%)

[病因病机]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过服 阴虚化热 苦寒清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病因病机]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诊治要点]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常伴活动障碍 伴发症:麻木、酸楚、重着、肿胀、发热

诊断要点 2、发病特点: 有的与性别相关:SLE、RA:女>男 AS、Gout:男>女 有的与年龄相关:OA:65岁以上>80% 有的与职业有关:腱鞘炎、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 部分病情与居处环境、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3、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苔腻,脉沉。 4、辅助检查:X线照片,血沉,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抗O,心电图等。

[诊治要点]——X线表现

[诊治要点]——X线表现

[诊治要点]——自身抗体 AKA SS-A

[诊治要点] 二、鉴别诊断: 见痿病(下一节讲解)。

[诊治要点] 三、辨证要点 1.辨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

辨证要点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辨证要点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 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诊治要点] 四、治疗原则: 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治疗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大法 活 活血通络:当归、川芎、鸡血藤、络石藤、松节、地龙 络 化瘀:乳香、没药、红花、丹参、穿山甲。

[诊治要点]——治疗原则 扶正: 益气血,补肝肾。 上肢:桑枝、桂枝、羌活、姜黄。 配 引经:下肢:独活、牛膝、防己。 扶正: 益气血,补肝肾。 上肢:桑枝、桂枝、羌活、姜黄。 配 引经:下肢:独活、牛膝、防己。 伍 腰背:狗脊、杜仲、桑寄生。 颈项:葛根。 动物虫类药:龟版、鹿角胶、虎骨(狗骨)。 全蝎、蜈蚣、乌稍蛇、白花蛇、地鳖虫。

[分证论治] 行痹 痛痹 着痹 热痹 尪痹

[分证论治] 一、行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4.红、肿、热、舌红+游走不定 热痹?

[分证论治]——行痹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分证论治]——行痹 (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四)方药:防风汤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 麻黄、杏仁——宣肺散寒 肉桂 ——温阳祛寒 当归、葛根—— 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茯苓 ——健脾渗湿。 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营 黄芩——反佐,防辛温太过

[分证论治]——行痹 (五)临床应用: 1、引经药:根据部位不同而加减。 2、风寒化热,寒热错杂,关节红肿,舌红苔黄——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温经散寒,除湿清热。 3、举例: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OA、RA某些阶段

[分证论治] 二、痛痹 (一)辨证依据: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分证论治]——痛痹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

[分证论治]——痛痹 (三)治法: 温经散寒,佐以祛风除湿 (四)方药: 乌头汤加味 制川乌、生麻黄 ——温经散寒。 黄芪 ——益气固表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分证论治]——痛痹 (五)临床应用: 加羌活、独活、细辛、防风——加强祛风除湿 加制草乌、桂枝——加强散寒止痛 举例:可用于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症,硬皮病等

[分证论治] 三、着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2、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3、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

[分证论治]——着痹 (二)辩证分析: 湿性重浊粘滞, 流注关节——重着,酸胀,疼痛,肿胀,痛有定处; 湿注经络,络脉阻滞,肌肤失荣——肌肤麻木,活动不便; 苔白腻,脉濡滑——湿盛之象。

[分证论治]——着痹 (三)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四)方药:薏苡仁汤 苡仁、苍术——健脾利湿 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 川乌、麻黄、桂枝 ——温经散寒 当归、川芎——活血通络 生姜、甘草 —— 健脾温中

[分证论治]——着痹 (五)临床应用 关节肿胀:+萆薢、防己、姜黄、泽兰—— 渗湿利水通络; +白介子——温经化痰 肌肤不仁:+海桐皮、豨签草——祛风通络; 举例:各种关节炎、皮肌炎某些阶段,关节肿胀无热象常用。

[分证论治] 风寒湿不偏胜——《医学心悟》蠲痹汤 组成: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甘草。 《百一选方》蠲痹汤: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甘草。

[分证论治] 个人经验: 桑枝、鸡血藤、当归、川芎、牛膝、白芍、独活、秦艽、细辛、甘草作为基本方,疗效颇佳。

[分证论治] 四.热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焮)红肿灼热,疼痛剧烈; 2、兼症:筋脉拘急,甚至痛不可触,得冷稍舒。多伴发热、口渴、烦躁、喜冷恶热、尿黄等全身不适; 3、舌脉: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分证论治]——热痹 (二)辩证分析: 风湿热邪入侵,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流注关节——红肿灼热; 热壅经络,气血不通——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得冷暂缓; 湿热壅盛,正邪交争,邪欲外出——发热,烦躁,口渴,尿黄; 湿热壅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分证论治]——热痹 (三)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四)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合三妙丸) 白虎汤——清热除烦,养胃生津 桂枝—— 疏风通络 黄柏、苍术、牛膝——清热利湿通络

[分证论治]——热痹 (五)临床应用: 1、常规加减: +忍冬藤、连翘——清热解毒 +桑枝、海桐皮、威灵仙——疏风除湿 举例:热痹是各种关节炎急性活动期的常见证型,如RA、AS、Gout、ReA以及OA等

[分证论治]——热痹变证 2、变证: (1)热毒化火,深入营血: 红肿热痛剧烈,壮热烦渴,入夜尤甚,舌红少津,脉弦数 治则:凉血清热 方药:《千金》犀角散:水牛角、黄连、山栀、升麻、茵陈 +生地、丹皮、寒水石、虎仗、桑枝、鸡血藤 个人经验方: 三水白虎汤

[分证论治]——热痹变证 (2)湿蕴化热: 关节肿胀明显,皮色正常或微红,触之有热,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利湿通络,兼以清热 方药:《温病条辨》宣痹汤: 蚕砂、防己、赤小豆、苡仁、山栀、滑石 连翘 ——利湿清热 海桐皮、姜黄——通络 杏仁、法夏 —— 化湿蕴之痰

[分证论治] 五.尪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 2.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3.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

[分证论治]——尪痹

[分证论治]——尪痹

[分证论治]——尪痹 (二)辩证分析: 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 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 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 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 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

[分证论治]——尪痹 (三)治法: 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 (四)方药: 独活寄生汤 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 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 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分证论治]——尪痹 (五)临床应用 1、常合桃红饮(《类证治裁》):桃仁、红花、威灵仙(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通络; 2、常结合应用虫蛇类药:+炮三甲、地鳖虫、没药、全蝎、蜈蚣、白花蛇—— 祛瘀通络,搜风剔络; 3、结节、畸形,还可适当加用白介子、制南星:化痰散结;

[分证论治]——尪痹 4、稳定期,骨质疏松和破坏明显,可加用:鹿角霜、龟版、狗骨、补骨脂—— 补肾填精壮骨; 5、活动期疼痛明显,应根据寒热不同而加碱。无热象,加附子、川乌,温经散寒止痛;有化热之象,宜急则治标,参考热痹治疗。

[分证论治]——尪痹 6、痹病后期,关节酸沉,疼痛绵绵,四肢乏力,肌肉痿缩,肢体麻木,纳呆,汗出,心悸,头晕,气血亏虚明显者,可改用三痹汤(《妇人良方》)益气养血,舒经活络。组成:八珍汤(去白术)+黄芪、牛膝、续断、杜仲、独活、细辛、防风、桂枝。

注意事项 1.证型兼夹:最常见为寒热错杂 复感外邪 局部红肿灼痛 尪痹:肝肾亏损 治疗 痰瘀化热 形寒体弱,腰膝酸软 分清 标本 复感外邪 局部红肿灼痛 尪痹:肝肾亏损 治疗 痰瘀化热 形寒体弱,腰膝酸软 分清 标本 过用苦寒 面色晃白,纳呆便溏 缓急 热痹:湿热蕴积 关节肿甚,热留不退

注意事项 2.用药不宜太过: 祛风散寒除湿 易化燥伤津,川乌、附子,需中病即止 活血通络 易耗气伤血

[预后转归] 风寒湿痹 热痹 日久不愈 尪痹 风寒湿热痹 疗效较差 正气日虚 气虚血亏证 内舍脏腑 预后不良

[预防调摄] 适寒温气候变化;避阴冷潮湿居处;忌生冷; 气功导引、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功能非常重要 。

[进展]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年在下述两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1.雷公藤的开发和利用。雷公藤多甙片(含雷公藤甲素20ug),关节灵丸 2.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动物及虫类药的广泛应用。益肾蠲痹丸

痹病病例分析1 詹某,女,56岁。因对称性关节肿痛7年,加重半月于98年3月入院。 患者90年起出现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形肿胀、疼痛。气候变冷时症状加重。95年开始双膝关节肿痛,局部灼热,伴四肢肌肉疼痛,活动不便。96年开始间歇性发热,午后及夜间尤甚,最高达40℃,晨起自行降至正常。96年10月第一次住院时确诊为Felty’s综合征,行脾切除及皮质激素治疗,病情一度缓解。半月前开始双手指间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复发,肌肉疼痛,晨僵达2小时。近2天发热,体温37.8℃~39.2℃。查体:双手第2、3、4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皮色暗红,皮温升高,双膝明显肿胀,皮色正常,皮温升高,压痛明显。舌暗红,有瘀点,苔薄白少津,裂纹,脉细数。

痹病病例分析2 患者男性,50岁,右下肢外后侧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周。曾诊断为坐骨神经炎,冬春季节发作频繁,服用消炎痛及针灸治疗能暂缓症状。此次因天冷再次发作,疼痛剧烈,右下肢跛行,小腿肌肉僵硬,右足背麻木。右下肢触之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