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具有消除痰饮作用, 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痰剂.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治风剂 学习目标: 掌握:川芎茶调散、大秦 汤、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熟悉:治风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 用注意事项。 熟悉: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大定风 珠。 了解:玉真散。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 治疗风病的方剂, 统称为治风剂。 概述 · 定义.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肥 胖肥 胖. 肥胖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查要点 四、辨证论治 五、预防调护 六、结语.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 李瑞红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2017/2/26 心 悸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痤 疮.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第六章 心肝病证 第四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眩 晕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林雪.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第二十二章 平肝熄风药.
头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 谢 炜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头痛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 内科教研室.
第十五单元 补血药.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临邑县中医院副院长 内三科主任 唐东一 电话:
痴 呆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刘轲.
现在,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
第七章第三节 痿 证.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目的与要求: 掌握:子晕的定义与辨证论治; 熟悉:子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子痫多由子肿、子晕病情加重发展
老年性痴呆.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王 付 制 作.
中风的中医治疗 广药附一院中医科 胡任飞.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凡是由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以治疗风证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肺结核.
第十六节 息风止痉药 定义:凡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李燕梅
气血同病辩证.
痉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 杨少锋
抗痛风药的作用、分类及典型抗痛风药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临床用途 蔡楚璇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痴 呆.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中医风湿病学》 筋 痹 辽宁中医药大学风湿病科 高明利.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第二节 不 寐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胃阴亏虚.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第七章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儿科教研室.
内伤发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痿 病. 痿 病 [概述] 一、定义 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导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症。 又称痿躄。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中 风 病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颤 震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痉 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颤震

一、概 述-病名 1、病名  凡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轻者仅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则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双手及上下肢颤动不已,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一、概 述-别名 别名: 颤振 振掉

一、概 述-沿革 内经》无颤震病名,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概 述-沿革 内经》无颤震病名,但奠定了理论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的“掉”即为颤震,并且认识到颤震的发生与骨髓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

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指出:“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抖之谓也”。本病属于风象,与肝密切相关,《内经》的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宗。

一、概 述-沿革 《证治准绳·杂病》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临床表现、病机

一、概 述-沿革 清代《张氏医通·颤振》明确指出了颤震与chizong的鉴别:“颤振chizong相类,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振动而不屈也,也有头摇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张氏认为本病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按肝经实热、肝经虚热、脾胃虚弱、心气虚少、心气虚热、心虚挟痰、心虚挟血、肾虚等论治,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日趋完善。

一、概 述-相关疾病 相关疾病: 西医学所称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 象 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甚至不能持物为共同证候特征。 临床上发病缓慢,始则头摇肢颤,不能自持,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而肢体不灵,行动缓慢,表情淡漠,呆滞,终则口角流涎,甚则卧床不起。

三、病 位 病位在脑,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

四、病 类 分为虚实两类。

五、病 性 本虚标实。 本为肝肾阴虚,髓海不足,气虚血少; 标为风阳妄动,瘀血夹风,痰热风动。

六、病 程 病程较长。

七、病 因 病 机 病机关键: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 致病之因: 风阳内动 痰热动风 瘀血夹风 髓海不足 气血亏虚

七、病 因 病 机 1.风阳内动 多由 年迈或久病肾亏, 或劳欲太过,使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等症,由此而生; 亦可由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阳气内郁,化热化风而成。

七、病 因 病 机 多由肺脾肾亏虚,而致痰浊内生, 又由于五志过极,肝热化火, 痰热互阻,风火交盛而致颤振。 2.痰热动风 多由肺脾肾亏虚,而致痰浊内生, 又由于五志过极,肝热化火, 痰热互阻,风火交盛而致颤振。 痰热挟风阻于四肢,则见肢体颤动; 上冲于脑,则见头部摇动而形成本病。

七、病 因 病 机 3.瘀血夹风 年老体弱,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行血,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则成本病。 瘀血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则拘急,或颤抖; 且年老之人,常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瘀血夹风而发病。

七、病 因 病 机 4.髓海不足 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 或七情之伤,或房室太过,暗耗肾精。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5.气血亏虚 多由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 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 心气衰少,无力行血以荣四肢百骸,则筋脉失养; 脾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不能濡养肢体经脉,亦为筋脉失养,而成本病。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具有肢体颤抖,或头部摇动等特定临床表现。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颤动不已,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步履慌张,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逐渐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头部Cr、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二)鉴别 1. 与chizong鉴别 颤震为一慢性疾病,以头、手颤动、振摇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发热、神昏及其他神志改变症状,手颤动而无抽搐牵引。可结合病史,辅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可以鉴别。

八、诊断与鉴别 脑萎 《内经》名“脑髓消”。可发生肢体颤动、头摇等症,但多有智能减退,人格障碍,失语、肢体失用、痴呆等症状,头部C丁检查有脑萎缩。

九、辨 证 论 治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辨标本 从病因病机看,本病以脑髓失充、气血虚弱为本,以风火、痰热、瘀血为标。 1.辨标本 从病因病机看,本病以脑髓失充、气血虚弱为本,以风火、痰热、瘀血为标。 2.察虚实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即表现以机体脏气虚弱症状为主者,则属虚证;以瘀血、痰热动风症状为主者,则为邪实。但临床多虚实夹杂之证。

九、辨 证 论 治 -治疗原则 (二)治疗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三大法则。 若病人颤振明显,其风火、痰热、瘀血症状明显者,先宜平熄风火,清化痰热,或活血化瘀; 若标证不明显,表现为肾精亏虚或脾气不足者,则重在填精补脑或健脾益气,所谓缓则治本; 若本虚标实者,又当补虚泻实,攻补兼施。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 主症:头摇肢颤,不能自主。 兼次症:头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或项强不舒。 舌象:舌质红,舌苔黄。 脉象:弦或弦数。 分析:肝属厥阴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肝阴亏虚,阴不潜阳,则肝阳亢进而动肝风。肝风上扰于头,则头部摇动,眩晕头胀,面红;散于四肢,则肢体颤抖。阴津不足,口舌失其濡养,则口干舌燥。肝主条达情志,肝阳上亢,条达失司,故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皆风阳内动之征。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育肝阴,阴复则能潜阳;天麻钩藤饮为平肝潜阳之方,可选用方中天麻、钩藤、牛膝、生石决明等合人方中。两方合用,共达育阴潜阳之功效。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2.痰热动风 主症:肢体颤振,咯吐黄稠痰或形体肥胖。 兼次症: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躁扰不宁,口干口苦,或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 舌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 脉象:弦滑或弦滑数。 分析:痰热内蕴,阳盛化风,筋脉失于约束,以致颤抖发作,肢体麻木;痰热挟风上扰清空,则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咯吐黄痰,苔腻,脉弦滑等皆为痰热之象。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 方药:导痰汤加减。导痰汤即二陈汤加南星、枳实。方中二陈汤为化痰祖方,用以燥湿化痰,加入胆南星化风痰而清热,枳实理气导痰下行。可加入龙胆草清热,生石决明、全蝎、地龙等熄风。全方有清热化痰熄风之功效。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3.血瘀风动 主症:手足震颤,肌肉强直。 兼次症:动作减少,迟缓,肢体屈伸不利,时有头部刺痛或头部摇动。 舌象: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 脉象:涩,或细涩,或弦涩。 分析:瘀血内生,阻于脉络,血行不畅,经脉肌肤失其濡养,则生风象而见肢体震颤,肌肉强直,屈伸不利等症;肢体之运动赖气血以养,气血不足,故动作减少、迟缓;刺痛、瘀点瘀斑、脉涩等均为血瘀之象。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定颤。 方药:通窍活血汤。方中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药,加老葱、麝香等芳香通窍之品,为治疗头部血瘀有效之方,该方通窍活血,以使“血行风自灭”;可加入天麻、全蝎熄风定颤。全方共达化瘀熄风功效。方中麝香昂贵,可用冰片或辛荑代替。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4.髓海不足 主症:头摇肢颤,善忘,甚或神呆。 兼次症: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溲便不利,寤寐颠倒,甚则啼笑反常,言语失序。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 脉象:多沉弱或弦细。 分析:脑者髓之海,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神呆,睡眠昼夜颠倒等。髓之养赖于肾精,髓海不足则肾精必虚,肝阴亦虚,肝肾之阴不足则风阳升动,故见头摇肢颤等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皆髓海不足,肝肾亏虚之象。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治法:填精益髓。 方药:龟鹿二仙膏《成方切用》。该方以鹿角通督脉,龟板通任脉,一善通阳,一善通阴,则髓化生有源;人参大补中气,气足则能化精生髓。枸杞子滋补肝肾,四味合用,有填精益髓之功。亦可加入制首乌、黄精等补益阴血;天麻、全蝎、钩藤等熄风定颤。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5.气血亏虚 主症:头摇肢颤,乏力。 兼次症:头晕眼花,心悸而烦,动则短气懒言,纳呆乏力,自汗出,甚则畏寒肢冷,溲便失常。 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薄。 脉象:沉细无力。 分析:气血两虚,筋脉失于濡养,故见颤振。倦怠、乏力、自汗是气不足;头晕眼花是血虚不能上荣清窍。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九、辨 证 论 治 -分证论治 治法:补益气血,熄风定颤。 方药:八珍汤。八珍汤系四物汤合四君子汤,方用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可加天麻、钩藤、全蝎等平肝熄风,全方共奏补益气血,熄风定颤之功效。

十、转归与预后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丹溪曰:“人过四十,阴气日半”,故病后每见逐渐加重而治疗颇难。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可延缓自然加重过程。若病情发展不能控制,逐渐加重,可转为痴呆病,预后较差。

十一、预防与调护 1.颤震的预防,主要在情志,生活起居,饮食调摄几个方面。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房事;饮食宜清淡。前人所谓“中年以后,便当淡味独宿”,是有一定道理的。 2.适当参加活动及体育锻炼,如太极拳、体操等,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对于预防颤震,亦有积极意义。 3.防治中毒及颅脑外伤。对于颤震继发于其他病者,应重视原发病治疗。

颤震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头摇或肢体颤动均属于风象。本病发病是由于年老体弱正虚,脑髓失充,或气血亏虚,痰热内蕴,瘀血阻络等,使经脉失养,肢体失控所发。病位在脑。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治疗上以填精补髓,补益气血,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熄风定颤为主要方法。对于风阳内动者,治宜育阴潜阳; 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痰热动风者,宜清热豁痰熄风;瘀血阻络者,则化瘀熄风。若治疗得当,病情可以缓解。但本病治疗难度大,多数病情呈进展趋势,逐渐加重,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