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问 诊.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Advertisements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经行发热. 一、概 述 (一)定义: 概念: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证,称 “ 经 行发热 ” 。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顺一堂整理 2013年8月 真诚祝愿痛经的姐妹们早日摆脱痛经的折磨
中医诊断学 Diagnostics of TCM 第一章 问 诊 Interrogation
痛 经 概述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一种临床表现;多见于未婚的青年女性 。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清热药.
便秘.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病理产物病因.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一节 消 渴 消 渴 返回目录.
模块五 中医诊断技术的应用.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消 食 剂.
问 诊.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肺癌、肾癌双原发 患者某某,男性,71岁。 诊断:右肺下叶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双侧胸腔积液,左肾癌术后。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自汗、盗汗 2019/1/1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 三 章 问 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注 意: 环境要安静适宜。 态度要 严肃认真 又 和蔼 。 切忌使用医学术语。 不可暗示、诱导病人。 应围绕主诉询问。 注 意: 环境要安静适宜。 态度要 严肃认真 又 和蔼 。 切忌使用医学术语。 不可暗示、诱导病人。 应围绕主诉询问。 危重病人待病情缓解后再详询。

第二节 问诊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 、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二、主 诉 概念: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二个症状,即“主症”,要求简明厄要。 问诊时要将主诉所述的症状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询问清楚。 主诉中不能用病证名,而只能用具体症状、体征来描述。

三、现 病 史 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 已实施的诊断、治疗 (见下)

1.发病情况 主要包括: 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意 义: 对于辨别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有重要的作用。

2.病变过程 3.诊治经过 4.现在症状 (主体内容) 对于了解病情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 了解既往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可作为当前诊断与治疗的参考。 4.现在症状 (主体内容)

四、既往史 主要包括: 1.既往健康状况 2.既往患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主要包括生活经历、精神情志、生活起居、饮食嗜好、婚姻生育等。 已婚女性应询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等。

六、家族史 家属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问现在症状是指对病人就诊时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其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因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注意:不能千篇一律地按此机械套问。

一、问 寒 热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观感觉。 恶风──病人遇风冷剧,无风尚可。 多因外感风邪,风性开泄,肌腠疏松;或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 恶寒──病人新病,全身无风亦冷 多因外邪客表,卫气被郁,外感病多见。 畏寒──病人全身或局部怕冷,易缓解。 多因阳气虚弱,或寒邪凝聚脏腑,或痰饮病。 寒战──病人冷剧颤栗。 多因寒邪过盛,或热毒病,或疟疾,或药后反应。

热:指体温升高,或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 (何者更能指导选药?) 1.外感病,邪郁卫气发热; 2.单个脏腑实热证:心、肝、肺(鼻热气)、胃(可体温升高或胃脘灼热)、大肠(阳明腑实)、小肠(治心)火,脾胃、肝胆、大肠、膀胱湿热,痰火扰心、痰热壅肺、胆郁痰扰,瘀热攻心。 3.虚热证:心、肺、肝、肾、胃 阴虚; 气虚发热; 血虚发热。 4.阴盛格阳之 真寒假热 证。

必须问清: 有、无 是否同时出现(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 轻重程度 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 必伴症状

㈠ 恶寒发热 【概念】 恶寒发热同时出现,绝大多数见于感冒(表证)。 【病机】 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煦则恶寒 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风寒、风热、风寒湿三种表证的重证早期。

2.恶风、发热轻 风邪 表证。(太阳中风证)

3.发热明显,恶寒轻 风热表证。自觉身热,似欲出汗,减衣不能。

不仅与病邪的性质有关,且与邪正对比有密切关系: 1邪正俱盛者──恶寒发热皆较重 正邪斗争激烈 2邪轻而正衰──恶寒发热均较轻 正 邪斗争不甚 3邪盛而正衰──恶寒重发热轻 邪盛故恶寒重,正太虚,烧不起来

其他寒热并见者: 疮疡在火毒内发的早期,或在酿脓的中期,以及疮疡已溃毒邪未去,正不胜邪的末期,均可出现; 湿温初起; 食积; 急性热毒证之极早期; 里实热致大汗后,热稍退,汗出肌疏,后背微恶风;

㈡ 只有怕冷 (但寒不热) 表证极早期; 虚寒证——心、脾胃、肾阳虚; 里实寒证——寒凝心脉、寒饮停肺、寒凝肝脉、寒邪犯胃、寒积、肌腠寒湿、关节寒湿;

(三) 只觉得热 (但热不寒) 壮热、潮热、微热

1.壮 热 标准:体温39°C以上,不恶寒只恶热 常兼:面赤,汗多,烦躁,渴,饮冷 多 见 于 : 实热证—肺热壅盛、痰火扰心、阳明腑实证(又名热积重证)、气分热盛(又名阳明经证、肺胃热盛证,实为弥漫性全身里热证)、湿温、热入血室; 虚热证—极少数气虚发热、极少数血虚发热; 假热证—阴盛格阳;

2.潮 热 如潮汐之定时 可分为:日晡,午后及夜间,身热夜甚

⑴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 特点:下午3─5时才现发热,或热势更甚。由于阳明经气本就旺于日晡,又加胃、肠二经染实火,故于此时热甚。 见于: 胃气郁热(肝胃气滞); 阳明腑实证。

⑵ 午后至夜间潮热: 特点: 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及心烦 骨蒸── 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 身热不扬——身觉热,周身不爽,初扪不甚热,稍久即灼手 病机: 阴虚内热; 湿温潮热; 瘀血郁热

(3)身热夜甚: 特点:“夜热早凉” 病机:温病热入营分后期,阴液大伤,余热未尽净。

3.微热 发热不超过38.5℃,或仅自觉微有发热。 常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 四种:

(1)气虚发热 (2)血虚发热 (3)阴虚发热 (4)气郁发热 (5)小儿夏季热 绝大多数为长期微热,劳累后诱发或加重,常兼自汗、少气等,舌常淡白,必有齿痕。 (2)血虚发热 时有低热,头晕,可能面白、舌淡,下眼睑必淡白,苔、小便必不黄,不渴,脉空虚。 (3)阴虚发热 (4)气郁发热 常与情志因素有关,常伴胸闷,急躁易怒等 (5)小儿夏季热 小儿每年夏季长期发热,至秋冬自愈,多属气阴两虚。

(四) 寒热往来 【概念】  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半表半里证 【病机】  可见于 少阳病 和 疟疾 。

此外,少量表邪郁于肌肤之下难出,也可出现轻度寒热往来,一日数发,有明显感冒病史,脉必浮,仲景用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等。

二、问汗 汗的作用:调和阴阳,滋润皮肤,调节体温等作用。 病理汗象: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

㈠ 有汗、无汗

1.无汗: (1)表证无汗:    风寒(湿)、暑湿、风热轻证、秋燥 (2)里证无汗:   绝大多数里证

2.有 汗 (1)表证有汗: 风邪犯表证(太阳中风证、风邪外感) 风热表证(中重度)

(2)里证汗出: 里实热证。如气分热、热积、湿温。 虚证。如气虚 自汗、阴虚 盗汗、亡阴亡阳 绝汗 等,详细见后。 水饮病。可见但头汗出。

㈡ 特色汗出

1.自汗: 表现:经常性清醒时汗出不止,活动之后加重。 病证:为气虚证、阳虚证。 病机:阳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活动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更甚。

2.盗汗: 表现:睡着后汗出,醒后则止。(多种) 病证: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会自汗、盗汗并见)。 病机:阴虚阳亢,内热内生,蒸津外泄。入睡之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汗出;醒后卫阳复归于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

3.绝汗: 亡阴─病势危重,高热烦渴,脉细数疾,而见汗出如油,热而粘手。 表现:大汗不止,又称为脱汗。 病证:亡阴、亡阳。 区分: 亡阳─病势危重,身凉肢厥,脉微欲绝,而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

4.战汗: 表现:先寒战颤栗十分钟左右,而后汗出 病机:邪正相争,病情发展的转折点 预后: ─邪去正复。 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邪去正复。 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 ─邪胜正衰。

5.冷汗: 所出之汗有冷感。 病证:阳气虚或惊吓。

6.热汗: 所出之汗有热感。 病证:里热证。

7.黄汗: 汗将衣服染黄。 病证:湿热; 狐臭;

㈢ 只某处汗出

1.头 汗 可能原因: 上焦热盛,逼津上泄。 中焦湿热郁蒸上攻。 阳明腑实证。 虚阳上越,元气将脱。 生理现象:进食辛辣热汤、饮洒。

2.半身汗出 身体该出汗时,只有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无汗的半身有病。 病证:中风、痿症及截瘫病人。 (临床意义:不必惊慌)

3.手足心汗 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者─阴虚内热 伴烦渴饮冷,尿赤便秘者─实热尚轻 伴腹胀纳少便溏,乏力者─脾虚不摄 仅苔腻,无其它不适者 ─湿浊内盛

4.心胸出汗 兼神疲倦怠,纳呆食少,心悸失眠等症──心脾两虚。 兼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心肾不交。 还可见于胸腔血瘀证。

5.阴汗 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病机: 很多小疙瘩—下焦湿热 湿湿冷冷 —肾阳虚

三、问疼痛 【病因病机】 不通则痛: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食滞、虫积、寒凝等─阻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 ─因实致痛 不荣而痛:气、血、阴、阳、精─脏腑 经络形体失养 ─因虚致痛

(一)问痛的部位

1.头 痛 经 脉 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顶部痛 后头痛连项─太阳经─ 羌活。 两侧头痛者─少阳经─柴胡。 前额或眉棱骨痛─阳明经─白芷。 巅顶痛─厥阴经─藁本。 头痛齿亦痛─少阴经─细辛

原 因 实证─表证、食积、风邪、寒邪、伤暑、湿浊、郁火上攻(热积、肝火、头部肌肤郁火)、肝气上攻、肝阳上亢、痰浊、瘀血、寄生虫 原 因 实证─表证、食积、风邪、寒邪、伤暑、湿浊、郁火上攻(热积、肝火、头部肌肤郁火)、肝气上攻、肝阳上亢、痰浊、瘀血、寄生虫 虚证─气、血、阴、阳、精亏

2.胸 痛 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或全胸痛。 ──多为心肺的病变。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痰、瘀等阻滞心脉──胸痹(101)。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 ──心脉急骤闭塞,气血闭阻──真心痛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者──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肺痨 感冒后胸痛者──局部,不咳亦痛──肺痈初起 感冒后胸痛者──一咳全胸皆痛,不咳不痛──只需治咳嗽 发烧,咳嗽,局部胸痛,咯腥臭痰──肺痈

3.胁 痛 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大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如肝气郁滞;肝胆湿热;肝火;以及饮停胸胁等证型。 肝阴虚、肝血虚、胆道蛔虫、肝胆结石、胁部旧伤等亦致胁痛。

4.脘 痛 脘又名胃脘、脘腹,指上腹部,剑突之下或偏左,是胃所在。 证型:胃寒(虚实)、胃火(虚实) 、气滞(肝胃) 、食积、气虚、瘀血、结石、湿(湿热)(不洁)、痰饮; 阑尾炎初期、心脏病亦导致。 进食后加重者,实;饿则痛,食后减轻者,虚。 脘 痞

5.腹 痛 大腹、小腹、少腹 脐上为大腹,属脾与大肠; 脐以下为小腹,属肝、肾、膀胱、胞宫; 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与大肠; (证型见下)

实证─痛而拒按─寒凝、热结、湿热、气滞(肝郁脾虚)、血瘀、食积、虫积、石淋等所致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者─肠痈或热积。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者──腹部脏器穿孔(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者──结石。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痛经、宫外孕破裂等病。 虚证─痛不剧,喜按─气、血、阴、阳虚。

6.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者─督脉损伤(劳伤)、风湿、阴虚筋急。 腰背酸痛,怕冷鼻塞─风寒。 肩、上背同痛─风湿(如肩周炎)。

7.腰 痛 指腰正中,或两侧痛。 腰部慢性酸痛,与天气、过劳、外伤无关─肾虚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寒湿(关节炎) 腰痛引及单侧下肢─肾亏、风湿或瘀血(腰椎病变) 腰部突然剧痛,向前下引及少腹部,随之尿血──肾结石(石淋)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带脉损伤。 如两侧腰部有叩击痛,可作为诊断肾病的重要指征。

8.四肢痛 指单纯的四肢痛。 整个一只手或脚─痰湿、瘀血、劳损 仅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 寒(痛)痹─痛较剧,冷水或降温触发、加重 湿(着)痹─痛处麻木、沉重,天阴下雨触发、加重 风(行)痹─痛处不固定 热 痹 ─关节红肿,甚至自觉发烫 独足跟或胫膝酸痛──肾虚

9.周身痛 新病周身疼痛─感受风寒(湿)、湿温初起; 久病卧床,周身作痛─气血亏虚兼气血不畅; 产妇周身作痛─苔不腻者,为肌肤气血乍虚而不荣。

(二) 疼痛性质

1.胀痛: 在胸、胁、脘、腹、乳,绝大多数有气滞。 在头、目─肝阳上亢、肝火、肝气。 关节胀─关节炎前兆,作风痹治

2.刺痛: 疼痛如针刺─瘀血 遇热水,肤如针刺─寒凝 天气热─正常

3.走窜痛: 痛处游走不定,甚至走窜攻痛。 在胸腹腔,称窜痛─气滞。 在肢体关节,称游走痛─风痹。

4.绞痛: 痛如刀绞。 有形实邪,或寒邪凝闭。 如:心脉痹阻引起的“真心痛”   结石阻塞尿路引起的小腹痛;  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脘腹痛。

5.掣痛: 抽掣牵扯,一处连及它处,又称为引痛─肾结石、心绞痛、胆结石、胆道蛔虫、急性胆囊炎、胸腔积液。 搐痛─风邪(风痰)入络、阴虚筋急。

6.灼痛: 痛处有灼热感 证型: 胁─肝火重证;极少数肝阴虚; 脘─胃火较重;少数胃阴虚; 小腹─肝经郁火;温药蓄积; 皮肤─(风湿)热毒(带状疱疹、腮腺炎); 面部─阳明经郁火(部份三叉神经痛)

7.冷痛: 腰、小腹─喜温按,日久─肾阳虚; 小腹─舌不淡胖─寒凝肝脉; 巅顶─如时时冷风吹 脘、大腹─喜温按,日久─脾胃阳虚; 温按不减─寒邪(肝寒)犯胃; 大腹─喜温拒按─寒湿气滞;寒积; 关节─寒痹;

8.隐痛: 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 可以实证疼痛之轻者,亦可是虚证疼痛。

9.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感。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 湿邪困阻气机。 其它: 气血不足之头晕有时误述为头重; 肝郁重证、热积重证亦可困阻气机之外达,导致身重难以转侧、翻身。(但身上肌肉不痛) 身 重

10.空痛: 指疼痛有空虚之感,一般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 血虚、肾精亏虚

11、酸痛: 湿邪初袭肌肉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 肾虚骨髓失养 劳累 感冒重证

总括而言: 凡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实证。 凡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虚证。

四、头身胸腹不适

㈠ 头 晕 景物似在旋转,站立不稳 ── 头眩; 眼前发黑,欲倒 ── 头昏。 ㈠ 头 晕 景物似在旋转,站立不稳 ── 头眩; 眼前发黑,欲倒 ── 头昏。 头晕而胀,(口苦),易怒,脉弦(细)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 头晕且重,甚至如物包紧头,胸闷呕恶,舌苔白腻──湿邪。 头晕目眩,恶心想呕,苔腻──风痰上扰 外伤后头晕刺痛──瘀血。 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气血不足。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亏

㈡ 胸闷 与心肺有关 兼心悸气短─心气不足 兼心痛唇绀─心血瘀阻 兼痰多─痰浊(湿)阻肺 兼高热咳喘,鼻翼煽动─肺热或痰热壅肺 ㈡ 胸闷 与心肺有关 兼心悸气短─心气不足 兼心痛唇绀─心血瘀阻 兼痰多─痰浊(湿)阻肺 兼高热咳喘,鼻翼煽动─肺热或痰热壅肺 兼头目胀,乳胁胀─肝气郁结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者──肾阳虚不纳气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肺(肾)气虚 另外,固体异物进入,气胸亦致胸闷。

㈢ 心悸(惊悸、怔忡) 心悸──自觉心跳或心慌。 惊悸──由于受惊而致的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实证为主) ㈢ 心悸(惊悸、怔忡) 心悸──自觉心跳或心慌。 惊悸──由于受惊而致的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实证为主) 怔忡──无明显诱因,经常自觉心跳明显,悸动难安。(虚证较重,起效慢)

原 因 心(胆)气虚;惊吓后遗症─ 兼胆小 胆郁痰扰 心气心阳亏虚─ 兼舌淡胖 心阴不足─ 兼舌红少苔 心血不足─ 兼舌淡小,下眼睑淡 原 因 心(胆)气虚;惊吓后遗症─ 兼胆小 胆郁痰扰 心气心阳亏虚─ 兼舌淡胖 心阴不足─ 兼舌红少苔 心血不足─ 兼舌淡小,下眼睑淡 肾阴虚火旺─ 兼腰酸,舌红少苔 水气凌心─ 兼水肿(脾肾阳虚)或脐下悸动 胸痹 ─ 兼心痛,唇舌暗;

㈣ 胁 胀 胁的一侧或两侧胀满不舒 ,多见于肝胆病变。 伴易怒─肝气郁结 伴口苦舌红苔黄腻─肝胆湿热 伴咳唾引痛──悬饮

㈤ 脘 痞 胃脘痞闷不舒但不痛。若胀闷支撑,则称脘胀。多见于脾胃病变。 伴嗳腐吞酸──食积胃脘 伴食少便溏──脾胃虚弱(虚胀) ㈤ 脘 痞 脘 痛 胃脘痞闷不舒但不痛。若胀闷支撑,则称脘胀。多见于脾胃病变。 伴嗳腐吞酸──食积胃脘 伴食少便溏──脾胃虚弱(虚胀) 伴饥不欲食,干呕──胃阴亏虚 伴纳呆呕恶,苔腻──湿邪困脾 伴胃脘有振水声者──饮邪停胃 觉胃中有块 ── 中焦气机紊乱

㈥ 腹 胀 腹胀喜按属虚──脾胃阳气虚。 腹胀拒按属实──食积,便秘,气滞,寒湿困脾,湿热蕴脾,水饮内停(臌胀),疳积。

㈦ 身 重 伴苔腻───湿蕴肌肤 伴脘闷苔腻者──湿困脾胃 伴浮肿──肺、脾、肾功能失常,水肿 因很疲乏而误述──脾气虚 重 痛 伴苔腻───湿蕴肌肤 伴脘闷苔腻者──湿困脾胃 伴浮肿──肺、脾、肾功能失常,水肿 因很疲乏而误述──脾气虚 此外,温热之邪,耗伤气 阴,机体失却濡养,也可有身重。肝郁重证、热积重证。

㈧ 麻 木 自觉肌肤发麻,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亦称肌肤不仁。 气血亏虚、风寒入络、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肝风内动  

㈨ 疲 乏 劳累加重--气虚 动反减轻--湿困 情绪极为压抑--肝郁重证

(十) 阳痿或宫冷(性欲低下) 伴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肾阳虚,命火衰微。 伴心悸失眠,纳呆腹胀 ──思虑过度,损伤心脾。 伴抑郁易怒 ──肝失疏泄,宗筋弛缓。 伴肢体困重,苔黄腻 ──湿热下注,宗筋弛纵。 暴受惊恐之后阳痿 ──惊恐伤肾。 假性阳痿──心理紧张、心灵创伤、传统观念、工作过度劳累、讨厌配偶,等等。

(十一) 遗精、滑精、梦遗 遗精:尚未性交而精液遗泄。 梦遗:梦中性交而遗精。 滑精:清醒时精液无意识流出。 遗精、梦遗: 1.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肾阴亏虚,相火扰动精室 2.过劳更甚,心悸失眠,纳呆腹胀者 ─心脾两虚,气不摄精 3.频作,甚则 滑精 ,腰膝酸软,面白,头晕耳鸣 ─肾气亏虚,精关不固 4.小便混赤,苔黄腻─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五、问耳目

㈠ 问 耳

1. 耳鸣、耳聋 、重听 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如潮声,妨碍听觉的,称为耳鸣。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称为耳聋。 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称为重听。

耳鸣耳聋: 实证 ─ 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尤甚,或新起暴聋者──多属肝气、肝火上攻、肝阳上亢,或痰湿上蒙清窍、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耳窍。 虚证 ─ 渐起耳鸣 ,声细如蝉, 按之 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 属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 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

日久渐致重听──以虚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重 听: 日久渐致重听──以虚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耳骤发重听──以实证居多。常 见于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耳窍

3.耳胀、耳闭 耳胀是指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 耳闭是指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听力减退的症状。(肝气.肝火.肝胆湿热) 耳闭是指耳朵似被蒙住。(痰湿上蒙) 两者都可因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或痰湿蕴结于耳,或邪毒滞留,气血瘀阻所致。

㈡ 问 目 1.目痛 实证─痛剧 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者─(肝气)肝火上炎。 ㈡ 问 目 1.目痛 实证─痛剧 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者─(肝气)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风热上扰,多为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 虚证─痛微 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者─阴虚火旺。

2.目眩 头 晕

3. 目昏、雀盲、歧视 目昏:一般即头昏。 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又称雀目、鸡盲、夜盲。 歧视:视一物成两物。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4.目痒 是指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 目痒甚者,畏光流泪,并有灼热之 感─肝经风热初起。 两目微痒而势缓者──血虚生风。

六、问睡眠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 此外还和气血的盛衰及心肾功能相关。

㈠ 失 眠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常伴见多梦。 原 因: 一、一切虚实的火热证,可夹湿夹痰; ㈠ 失 眠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或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常伴见多梦。 原 因: 一、一切虚实的火热证,可夹湿夹痰; 二、心气、血亏虚;心肾不交证; 三、胃不和则卧不安; 四、非疾病因素:心事、内衣、床被、环境嘈杂、脑娱过度、睡前用脑过度、天气、异地、不勤洗头等等。

㈡ 嗜 睡 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苔白腻─痰湿内盛; 饭后欲睡,常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脾气虚; 蜷卧畏寒,脉沉微,肢厥─肾阳大衰; ㈡ 嗜 睡 伴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苔白腻─痰湿内盛; 饭后欲睡,常兼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脾气虚; 蜷卧畏寒,脉沉微,肢厥─肾阳大衰; 药后觉舒,立欲酣睡─药大中病情; 防止是半昏迷状态 (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七、问饮食口味

㈠ 渴 与 饮

1.口不渴饮 无明显燥热症状的病证 燥热证极早期,津未伤

2.口渴能饮 阴津不足;(见后) 脾虚不升津;(见后)

(1)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 ─多因燥邪伤津所致 (1)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发于秋季者 ─多因燥邪伤津所致 (2)口干微渴,兼发热,脉浮数 ─多见于温病初起,伤津不甚

(3)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出,脉洪数者 ─ 里热炽盛 ,津液大伤 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 利尿太过,耗伤津液,亦可导致 大渴引饮。

(4)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 ─阴虚津亏,虚火内炽

(5)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 ─ 消渴病 (两种) 小儿夏季见之,且无汗或少汗、发热者,为夏季热。

(6)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 ─ 温病入营分   邪入营分,蒸腾营阴上承,故口不甚渴,饮水不多。

3.口渴不能饮,不欲饮 兼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 湿热证; 兼见脘痞苔腻─ 痰湿中阻; 兼见振水声─ 水停中焦; 兼见小便难出─ 水蓄膀胱; 兼见唇面舌黯─ 瘀血内停; 兼见舌光红无苔─ 阴虚;

㈡ 食欲与食量 食欲是指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

1.食欲减退 不欲食、纳呆。 除胃火与脾虚消渴以外 的一切脾胃病皆有可能致不欲食。 其他病食欲减退,不一定是脾胃本身的病变。 常见的如: 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食后腹胀者─脾气虚。 脘腹胀闷,头身困重,苔(黄)腻─湿(热)邪困脾,脾失健运。 脘腹胀闷,嗳腐食臭者─食积。

2.厌 食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或称为恶食。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食积 停滞胃腑,腐熟不及。 厌食油腻之物,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湿热 蕴脾,脾失健运。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口苦泛恶──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失职,脾运不健。 孕妇若有厌食反应,一般还算正常。严重者为妊娠恶阻。

3.消谷善饥 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或称多食易饥。 证型:胃火;脾虚消渴。 多食易饥,却仍贫血面黄──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 大多数为胃阴虚。 蛔虫内扰,亦可见饥而不欲食的症状。

5.偏嗜食物或异物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 小儿虫积。 亦可见于饮食中微量元素缺乏。 偏食肥甘,易生痰湿;偏嗜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 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等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6.食量变化 疾病过程中,食欲逐渐恢复,食量渐增 ─ 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 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 ─ 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病情加重 久病或重病患者,一般食少无味,甚至不能食,如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 ─ 假神,脾胃之气败绝

㈢ 口 味

1.口淡 脾 胃 虚 弱 寒 湿 中 阻 寒 邪 犯 胃

2.口苦 一切实火证 肝胆病

3.口 甜 舌苔黄腻──湿热蕴结脾胃 仅食少神疲──脾气虚

4.口 酸 口泛酸水──肝胃同病;水停中焦;喝水太多。 口中酸馊腐秽气── 食积

5.口(干)涩 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燥热伤津

6.口 咸 肾阳虚 寒水上泛

7.口粘腻 痰 或 湿 吃饭较多又未嗽口而直接就寝

八、问二便 应注意询问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兼有症状。这里着重介绍二便的性状、次数、便量、排便感等内容。

㈠ 大 便 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通畅,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1.便次异常 ⑴ 便 秘 胃肠有热、阴津亏损、血虚、精亏、阳虚、气虚、寒凝、气滞、癥块阻结、习惯性便秘。 肛门疾病、过服止泻药或温燥之品、腹部 手术后、长期卧床等均可出现便秘。

⑵ 泄 泻  风寒、(寒)湿(热)(食物不洁)、脾阳虚、肾阳虚、脾气虚、水饮、热毒、痛泻、食积日久、。

2.便质异常

⑴ 完谷不化: 脾阳虚或脾肾阳虚

⑵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 ─肝脾不调、肝胃不和 大便先干后稀──脾气虚

(3) 便 血 或单纯下血,或便黑如柏油状。 脾阳气虚不统血; 胃肠积热灼络; 痔疮 肛裂 若便血紫黑或暗红,或如柏油状──远血,多因胃、小肠出血; 若便血鲜红,血附于大便表面或于便前滴出, ──近血,多见于肛门或直肠部病变。

(4) 脓血便 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粘冻,多见于痢疾(寒湿、湿热、气虚夹湿)和肠癌。

3.排便感异常 ⑴ 肛门灼热 湿热泄泻、热利,或热结旁流

⑵ 里急 后重: 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湿热痢疾,肠道气滞

⑶ 排便不爽: 即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 黏滞不爽,冲不尽 ──(寒)湿(热) 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兼抑郁易怒,腹胀矢气 ──肝郁气滞 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腹痛减轻 ──伤食泻

⑷ 大便失禁: 是指并无严重腹泻的情况下,清醒时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自知。 ──脾或肾极虚,肛门失约。

⑸ 肛门下坠 即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并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 ─脾虚中气下陷 久泻或久痢不愈更易导致。

㈡ 小 便

1.尿量异常 ⑴ 尿量增多 伴小便清长者──虚寒证 消渴病(消瘦,多饮、多食、多尿)

⑵ 尿量减少: 热盛津伤; 汗、吐、泻伤津; 肺、脾、肾功能失常,致水肿等; 其它尿路阻塞;

2.尿次异常 ⑴小便频数 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 ──膀胱湿热,气化不利。 常见于淋病类疾病(22页顶部)。 小便频数无痛,(量多)色清,夜间更多见──肾不化气,膀胱开阖失司。老人更常见。

⑵癃闭: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通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实证 ─ 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 石,或肺气壅滞,或阴部手术 虚证 ─ 肾不化气,或肾阳虚水肿

3.排尿感异常 ⑴ 尿道涩痛 常见于各种淋证(22页)。膀胱肿瘤?

⑵ 余沥不尽 肾气虚,推动无力

⑶小便失禁 肾气不固 膀胱虚寒 脾虚气陷 昏迷

⑷ 遗 尿 肾气不固 膀胱虚寒 脾虚气陷 肝经湿热

咯 血 肺痨(肺阴亏虚) 肺热壅盛 痰热壅肺 肝火犯肺 支扩? 肺癌?

吐 血 胃火 肝火犯胃 血瘀 脾气虚 

涎多(透明)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 口中时吐黏涎──脾胃湿热 小儿口角流涎,涎渍颐下,名滞颐 ──脾气虚;胃热;虫积 睡中流涎──脾气虚;胃热;食积;痰热

唾多(不透明) 胃中虚冷,或肾阳不足,水邪上泛 胃有宿食,或湿邪留滞,唾液随胃气上逆

九、问妇女 对妇女的问诊,还应注意 经、带、胎、产、哺 等情况。 妇女经带等异常,不仅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反映。因而即使一般的病也应询问月经带下情况,作为诊断妇科或其它疾病的依据。

㈠ 月 经 性发育成熟的女子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出血。一般每月一次,信而有期,故又称月讯、月水或月信。 ㈠ 月 经 性发育成熟的女子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出血。一般每月一次,信而有期,故又称月讯、月水或月信。 正常月经周期约28天左右行经一次。但若从一开始就固定为一个时间段(20~90天之间),亦属正常 行经期一般3─5天。经量中等,经色正红,血块很少(为紫红), 经质不稠不稀 健康女子,一般11~14岁左右月经便开始来潮,称为初潮。47~52岁绝经。

黑 块 证 型 周 期 经 期 经 量 经 色 经 质 伴见症状 1精亏 长 短 少 (--) 腰酸膝软 2冲任虚损 长短 多少 3气虚 多 暗 稀 神疲少气懒言,舌淡有齿痕 4阳虚 身畏寒,舌淡胖 5血虚 各“白”(下眼睑) 6阴虚 红 稠 舌(红)少苔无苔,脉细(数),五心热,盗汗等 7血热 舌红苔黄燥,小便黄,口干口苦,眠不实 8湿热 舌红苔黄腻,小便黄,口粘腻,黄带有味 9寒湿 舌淡苔白腻,小腹冷,白带多或黑带,脉有力 10寒凝 舌淡苔白,小腹冷痛(尤其经时),脉有力 11肝郁气滞 头目乳胁少腹有一二处胀闷,情绪压抑,或易生气 12瘀血 黑 块 舌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底络脉青紫增粗变长 13痰湿 可苔腻、脉滑或弦,或“一切正常”

痛 经 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又称为经行腹痛。 肝郁气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乳房胀 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 湿热─平素带下黄稠臭秽 寒凝─经时小腹冷痛剧烈 肾阳虚─经时小腹冷痛,温敷可消、舌淡胖、腰酸 肾精亏─经时或经后小腹隐痛或腰酸 血虚─经时或经后小腹隐痛,各“白”明显 气虚、阴虚少见

㈡ 带 下 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保护的作用。问带下,应注意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等。

腰酸膝软 神疲少气懒言,舌淡有齿痕 舌红苔黄腻,小便黄,口粘腻 舌淡苔白腻,小腹冷 舌瘀象 舌红苔黄燥,小便黄,口干苦 证 型 量 色 质 味 伴见症状 1肾气不固 多 白、黄 稀(--)稠 无 腰酸膝软 2中气下陷 稀 神疲少气懒言,舌淡有齿痕 3湿热 黄 稠 浓 舌红苔黄腻,小便黄,口粘腻 4寒湿 白 稠(--) 微 舌淡苔白腻,小腹冷 5瘀血 (-) 暗红 舌瘀象 6血热 黄、红 舌红苔黄燥,小便黄,口干苦 7寒凝 白、黑 (--) 小腹冷,脉有力,舌淡不胖大 8阳虚 稀如水 身畏寒,舌淡胖,脉无力 腰酸 9肝郁气滞 白、红 头目乳胁少腹一二处胀闷,情绪压抑

若绝经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者,可能由癌瘤引起。

十 问小儿 实际上是问大人 (项目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