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解 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虚证. 虚证的概念 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 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分 类 气 血 阳 阴 治 法 虚者补之.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五苓散 药理作用 具有利尿、降血脂、 降血压、保肝利胆、抗菌、 抗炎、对肠胃平滑肌呈双 向调节等作用。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 —— 肝郁气逆. 原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 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根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 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第十四章 治燥剂第十四章 治燥剂. 功用主治 轻宣燥邪 燥证 外燥证 滋阴润燥内燥证 含义 燥证燥证 外燥 内燥 温燥(热 + 燥 + 风) 凉燥(寒 + 燥 + 风) — 感受秋 令燥邪 — 脏腑精 亏液耗 上燥 中燥 下燥 — 肾、大肠 —胃—胃 —肺—肺.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 桃仁 芍药 茯苓 丹皮 各等分(各 12g )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第二节 芳香化湿药. 定义:凡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作 用的药物,称化湿药。 湿邪为患湿邪为患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解表剂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和 解 剂.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三章 热 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王 付 制作.
第二章 泻下剂 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 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 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 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 定义: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第三节 补血药.
内科。脾胃.
王 付 制作.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王 付 制 作.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安神剂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经行感冒.
气血同病辩证.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安 神 剂.
祛湿药对.
病 案 李某,女,30岁,2003年12月2日初诊。 主诉:月经周期提前5个月。
七、结胸证.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乳衄.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祛 湿 剂.
月经先期.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吴有性.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 一、少阳病变证治则.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和 解 剂

· 和解剂 · 一、概念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属于“八法”中的“和法”。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 和解剂 · 二、分类与适应证: 1.和解少阳 — 用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2.调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证。 — 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3.调和肠胃 — 用于肠胃不和,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 — 半夏泻心汤。

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 · 和解剂 · 1.和解少阳剂,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 2.劳倦内伤,或气血虚损所致之寒热 故凡邪仍在肌表,或邪已入里, 往来,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使用注意: 柴 胡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常用药:柴胡、青蒿、黄芩相配为主组方。 代表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等。 5

少阳病病变特点:正邪相争,胆火上炎, 气机阻滞,津液壅滞 少阳病用药特点: 半表半里 透邪外达 柴胡、青蒿 正气不足 益气扶正 人参、大枣、甘草 胆火上炎 清泄胆热 黄芩、青蒿 气机阻滞 舒畅气机 柴胡、陈皮、枳壳 津液壅滞 转输津液 半夏

小 柴 胡 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 · 和解剂 · 小 柴 胡 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半 夏 【用法】

· 小柴胡汤 · 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 和解少阳 【功用】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 - 寒热往来,脉弦; · 小柴胡汤 ·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证) 外感伤寒 热犯少阳,正邪相争 - 寒热往来,脉弦; 化热 传入 少阳枢机不利 - 胸胁苦满; 少阳 胆热内犯 扰心犯胃-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半表半里证) 胆火炎上 - 口苦,咽干,目眩。 2.妇人热入血室。 * 指妇人月经期间,外受风寒,化热内传,热与血相互搏结, 故见经水不当断而断,又见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候者。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和解少阳 【功用】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 小柴胡汤 · 方解 君:柴胡 — 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 辛散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 臣:黄芩 — 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 使(兼)炙甘草 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 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a.柴胡 + 黄芩 b.配伍参、枣、草之义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病的基础方,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 · 小柴胡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治疗伤寒少阳病的基础方,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苔白,脉弦。 2.临证加减: 兼气滞者 + 香附、苏梗、枳壳; · 热入血室证 兼血瘀者 + 归尾、桃仁、元胡; 兼热伤阴血者 + 生地、丹皮。 · 黄疸者 + 茵陈、山栀子。

2.临证加减: 运用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萎清热理气宽胸;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 小柴胡汤 · 运用 2.临证加减: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萎清热理气宽胸;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 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解表;咳者,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 小柴胡汤 · 运用 3.现代运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产褥热, 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溃疡等属邪踞少阳,胆胃不和。 4.使用注意: 柴胡升散,芩、夏性燥,阴虚血少者禁用 。

【主治】 邪踞少阳证偏于半表者。往来寒热,两头角痛, 耳聋目眩,胸胁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 而浮大。 【附方】 柴胡枳桔汤《通俗伤寒论》 · 小柴胡汤 · 【主治】 邪踞少阳证偏于半表者。往来寒热,两头角痛, 耳聋目眩,胸胁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 而浮大。 【功用】 和解透表,畅利胸膈。 【特点】 少阳经证偏于半表者,治当促邪外透为宜,故加 枳、桔、陈皮,畅胸膈之气,开发上焦。去枣留 姜以助柴胡透邪。雨前茶(上等绿茶)清热降火, 利水祛痰,助黄芩清泻邪热。如此配合,少阳外 透而解,升降复而三焦通畅,自然诸症悉除。 【组成】 柴胡(3-4.5g) 枳壳(4.5g) 姜半夏(4.5g) 鲜生姜(3g) 青子芩 (3-4.5g) 桔梗(3g) 新会皮(4.5g) 雨前茶(3g)

大 柴 胡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大枣擘,十二枚 枳实炙,四枚 大黄二两 · 和解剂 · 大 柴 胡 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大枣擘,十二枚 枳实炙,四枚 大黄二两 【用法】 半 夏

心下痞硬或满痛, 便秘或下利,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 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 大柴胡汤 · 病机: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 呕不止,郁郁微烦 心下痞硬或满痛, 便秘或下利, 舌苔黄, 脉弦数有力 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 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 治则: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君 柴胡15g 和解少阳 臣 黄芩9g 配柴胡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 大黄6g 内泻阳明热结 行气消痞 枳实9g 佐 芍药9g 柔肝缓急止痛;配大黄治腹中实痛;配枳实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 半夏9g 和胃降逆,治呕逆不止 生姜15g 佐使 大枣4枚 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 和解+泻下

治法:本方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即和解少阳,又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 大柴胡汤 · 本方特点 治法:本方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即和解少阳,又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 组成: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加大黄,枳实、芍药或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 大柴胡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胁痛剧烈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3.现代运用: 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 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 腹满,大便不通,发热, 脉浮而数。 【功用】 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 大柴胡汤 ·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主治】 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 腹满,大便不通,发热, 脉浮而数。 【功用】 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特点】 本方原治里有浊气实热并夹有表邪者。 方中重用厚朴下气散满,配枳实、大黄荡涤实热,又有桂枝、生姜解表散寒,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合而成方,表里双解,则腹满愈而表邪除。 对里邪甚而表邪微者,颇为适宜。 【组成】厚朴(24g) 甘草(9g) 大黄(9g) 大枣十枚 枳实(12g) 桂枝(6g) 生姜(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 温服八合,日三服。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组成】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一钱半 · 和解剂 ·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陈广皮一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一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一钱半 仙半夏一钱半 碧玉散另包,三钱(滑石、甘草、青黛,纱布另包 ) 【用法】 * 水煎服 (原方未著用法)。

【主治】少阳湿热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 蒿芩清胆汤 · 【主治】少阳湿热证。(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少阳热盛,正邪相搏 —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少阳气机郁滞 — 胸胁胀满,膈闷; 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 口苦,吐酸苦水; 挟痰湿上逆 或呕黄涎而粘; 湿热下注 — 小便黄短; 胆热偏盛,痰湿内阻 —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 少阳热盛,胃失和降; · 湿热痰浊中阻。 【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临床表现比较 · 蒿芩清胆汤 ·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往来寒热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 胸胁苦满 胸胁胀痛,胸闷 咽干、目眩、心烦、 口苦喜呕 口苦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 苔薄白,脉弦 舌红苔白腻,脉滑

方解 治则: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君 青蒿4.5~6g 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黄芩 4.5-9g 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臣 淡竹茹9g · 蒿芩清胆汤 · 病机:湿遏热郁,阻于少阳胆与三焦;三焦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以致少阳枢机不利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 胆经郁热偏重 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 胆热犯胃 液郁为痰 胃气上逆 小便短少,其色黄赤 湿阻三焦 水道不畅 治则: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君 青蒿4.5~6g 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 黄芩 4.5-9g 善清胆热,并能燥湿 臣 淡竹茹9g 善清胆胃热, 化痰止呕 生枳壳4.5g 下气宽中, 除痰消痞 半夏4.5g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4.5g 理气化痰,宽胸畅膈 佐使 赤茯苓9g 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 碧玉散9g

青蒿、黄芩配赤获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 · 蒿芩清胆汤 · 配伍特点 青蒿、黄芩配赤获苓、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 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 蒿芩清胆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寒热如疟,寒轻热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呕多,加黄连、苏叶清热止呕; 湿重,加藿香、苡仁、白蔻仁以化湿浊;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通草以利小便。 3.现代运用: 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肾孟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属少阳湿热痰浊内阻者。

达 原 饮(《温疫论》)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组成】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五分 【用法】 · 和解剂 · 槟榔二钱 厚朴一钱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钱 芍药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五分 【用法】 * 水煎服 。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膜,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 达原饮 ·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膜,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温疫热毒(湿)内侵入里 方解 · 达原饮 · 病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 憎寒壮热 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 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温疫热毒(湿)内侵入里 治则: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君 槟榔6g 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 臣 厚朴3g 芳香化浊,理气祛湿 草果1.5g 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 佐 白芍3g 清热滋阴,防诸辛燥药耗散阴津 知母3g 黄芩3g 苦寒,清热燥湿 使 生甘草1.5g 清热解毒, 调和诸药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本方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因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 · 达原饮 · 本方特点 本方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因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 槟榔配伍厚朴、草果以直达膜原,逐邪外出。 配伍知母、白芍清热滋阴, 一是考虑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 二是防诸辛燥之品耗伤阴津。

1.辨证要点: 运用 本方为治疗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 达原饮 ·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以 引经; 兼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以经; 兼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热溢于阳明经,加干 葛以引经。 3.现代运用: 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主治】 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附方】 1.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 达原饮 · 【主治】 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特点】全方着重透邪外出,升降气机,通畅三焦。 【组成】 柴胡(5g) 生枳壳(5g) 厚朴(5g) 青皮(5g) 炙甘草(2g) 黄芩(5g) 苦桔梗(3g) 草果(2g) 槟榔(6g) 荷叶梗(6g) 水煎服。

【主治】 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来 弦数。 · 达原饮 · 【附方】 2.清脾饮《济生方》 【主治】 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脉来 弦数。 【功用】 燥湿化痰,泄热清脾。 【特点】 着重治疗痰湿阻于膜原(半表半里)而成疟者。 【组成】 青皮 厚朴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黄芩 半夏 炙甘草 (各等分) 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姜五片, 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适用于:肝脾不和证。 33

*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 和解剂 · 四 逆 散 (《伤寒论》) 【组成】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十分 【用法】 * 原方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主治】 横逆乘脾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1.阳郁厥逆证;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主治】 1.阳郁厥逆证; 伤寒邪气内传,肝气郁结 气机枢转不利 阳气内郁,不能透达四肢 四逆(手足不温,脉弦。) 2.肝脾气郁证。 横逆乘脾 肝气郁结 脾气壅滞 脾阳不达四肢 (木乘脾土) 四逆 肝脾气机郁滞 (泄利下重) (胸胁、脘腹疼痛,胀闷,脉弦) · 四逆散 ·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 四逆散 · 【病机】肝脾不和(气机郁滞),阳气内郁。 【治法】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白 芍

【方解】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 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 四逆散 · 君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 柴胡 + 枳实 柴胡 + 白芍 白芍 + 甘草 君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为调肝常用的组合,又可制柴胡耗伤阴血之弊 佐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和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和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柴、芍相配,疏肝气以调肝之用, 养阴血以补肝之体,体用并治。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2.临证加减: · 四逆散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2.临证加减: · 气郁化火甚者 + 金铃子散或郁金、青皮; · 兼血瘀者 + 失笑散或丹参、赤芍、川芎。 3.现代运用: · 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 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等病证属肝脾(肝胃)不和者。 4.附方: · 本方枳实易枳壳 + 川芎、香附、陈皮 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附方】 1.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 四逆散 · 【附方】 1.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 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特点】 本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 、香附, 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 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组成】 柴胡 醋炒陈皮(各6g) 川芎 香附 麸炒枳壳芍药 (各4.5g) 炙甘草(1.5g)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附方】 【主治】 气血郁滞证。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并主痈脓。 【功用】 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特点】 · 四逆散 · 【附方】 【主治】 气血郁滞证。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并主痈脓。 【功用】 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特点】 产后腹痛而致烦满不得卧,此由气血郁滞所致。 芍药散以枳实破气散结,芍药和血止痛,以治 之;佐以麦粥和其胃气,因产后定无完气故也。“并主痈脓”者,亦因血为气凝,久而腐化,本方能 行气和血,使气血宣通,故可治之。 【组成】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麦粥下之。

· 和解剂 · 逍 遥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甘草炙,半两 当归 茯苓 芍药 白术 柴胡各一两 烧生姜 薄荷 【用法】

· 逍遥散 · 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 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 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不拘时候。 用法: 当归

经气郁滞 -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 逍遥散 ·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经气郁滞 -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 木郁乘脾,脾弱失运 - 食少神疲,脉虚; 肝郁脾虚,血虚血不上荣 -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舌淡 【病机】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气 郁结 白术

方解 柴、归、芍:疏肝气而 调肝之用,养阴血而补 肝体,体用并治。 君:柴胡 — 疏肝理气而解郁。 臣:当归 — 养血补肝,调血行滞; 白芍 — 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白术、茯苓 — 健脾益气,资营血生化, 又实土以御木乘; 薄荷 — 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 烧生姜 — 温胃和中。 佐使:炙甘草 — 配白芍以养阴缓急止痛; — 益气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a. 柴胡 + 当归; b. 配伍薄荷之作用特点。 · 逍遥散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2.临证加减: · 逍遥散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本方为疏肝养血的代表方,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2.临证加减: · 肝郁甚者 + 香附、川芎; · 血虚甚者 + 熟地黄、何首乌; · 脾虚甚者 + 黄芪、党参; · 血瘀者 + 桃仁、川芎、丹参。 地黄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 运用-续 · 逍遥散 · 3.现代运用: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慢 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 征、乳房小叶增生、精神分裂症、黄褐斑等病证属于肝 郁血虚脾弱者。 4.衍化方: · 本方 + 丹皮、山栀子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 本方 + 熟地黄 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5.类方比较:四逆散&逍遥散 · 逍遥散 ·

· 逍遥散 · 1.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主治】 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功用】 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特点】 本方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肝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 此时逍遥散已不足以平其火热,故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1)丹皮以清血中伏火,(2)加善清肝热的栀子导热下行。 【组成】 当归 6g 芍药 6g 茯苓 6g 白术 6g 柴胡 6g 牡丹皮 3g 山栀 3g 炙甘草 3g 水煎服。

【特点】 本方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 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用生 地黄;血虚无热象者,用熟地黄。 · 逍遥散 · 2.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主治】 肝脾血虚证。临经腹痛,脉弦虚。 【功用】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特点】 本方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 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用生 地黄;血虚无热象者,用熟地黄。 【组成】 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

类方比较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四逆散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 逍遥散 · ·重在疏肝理脾,调畅气机,兼能透邪解郁,原 治阳郁证,临证尤多用治肝脾不和所致之胸胁、 脘腹疼痛,脉弦等证候。 四逆散 ·均可疏肝理脾,用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胀 痛,脉弦之证。 ·重在疏肝解郁,兼能养血健脾,为调经的常用 方;临证用治肝气郁结,血虚脾弱之月经不调 证,见经行腹痛,头痛目眩,乳房胀痛,脉弦 等证候。 逍遥散

· 和解剂 ·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 芍药炒,二两 白术炒,三两 陈皮炒,一两五钱 防风一两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 痛泻要方·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 《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 51

方解 病机: 土虚木乘,肝脾不和, 脾运失常 肠鸣腹痛 大便泄泻 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 痛责之肝 泻责之脾 · 痛泻要方· 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君 白术 90g 补脾燥湿以治土虚 臣 白芍 60g 柔肝缓急止痛 配白术,于土中泻木 佐 陈皮 45g 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佐使 防风 30g 具升散之性;配伍白术、陈皮,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效 病机: 土虚木乘,肝脾不和, 脾运失常 肠鸣腹痛 大便泄泻 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 痛责之肝 泻责之脾 52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运用 · 痛泻要方·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53

第三节 调和肠胃剂 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升降失常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第三节 调和肠胃剂 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升降失常证。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等。 常用药:干姜、生姜、黄连、黄芩、半夏等。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 54

· 和解剂 ·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三两 【用法】 大枣

· 半夏泻心汤 · · 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升,去滓,再煮,取三 原方用法: 黄 连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辛开苦降法)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 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 邪热乘虚内犯(肠胃) (寒)+ (热) 寒热互结 — 心下痞满而不痛; 肠胃升降失司 — 呕吐,肠鸣,下利; 邪偏热挟湿 — 苔腻而微黄,脉弦滑数。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辛开苦降法) ·病位: 心下 — 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 · 半夏泻心汤 · 方解 君:半夏 — 辛开散结以除痞;和胃降逆 。 臣:干姜 — 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 — 清降泄热。 * 姜、夏 + 芩、连:既寒热并用以平调寒热;又辛开苦 降以散结消痞。 佐:人参 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 大枣 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炙甘草(兼)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调其升降,补 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 方中配伍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的意义。

运用 1.辨证要点 · 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 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 · 半夏泻心汤 · 运用 1.辨证要点 · 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 方。又是体现平调寒热、苦降辛开治法的代表方。 · 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2.临证加减: · 痞满甚者,去大枣+枳实、厚朴; · 湿浊甚者 + 藿香、佩兰、蔻仁、滑石; · 兼食积者 + 山楂、神曲、莱菔子。 3.现代运用: · 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 不完全性胃幽门梗 阻等病证属于寒热错杂者. 4.名词解释:辛开苦降

·名解· 辛开苦降: ·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 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 · 半夏泻心汤 · ·名解· 辛开苦降: · 指用辛味药如干姜、半夏以开结消痞;配合苦 味药如黄芩、黄连,苦寒以清降泄热,从而用 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证的一种 治法,如半夏泻心汤。

【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 雷鸣下利者。 【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 雷鸣下利者。 【功用】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 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 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 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 常所致的痞证。 【组成】 生姜12g 甘草9g 人参9g 干姜3g 黄芩9g 半夏9g 黄连3g 大枣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 半夏泻心汤 · 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主治】 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功用】 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 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 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组成】 甘草12g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黄连3g 大枣4枚 半夏9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附方】 3.黄连汤《伤寒论》 【主治】 上热下寒证。 胸院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 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 半夏泻心汤 · 【主治】 上热下寒证。 胸院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 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 【功用】 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特点】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 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 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 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 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组成】 黄连 炙甘草 干姜 桂枝(各9g) 人参(6g) 半夏(9g) 大枣(4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病例分析 * 例 : 患者曾XX,女,36岁。曾有“肝炎”病史。近来 自觉身体倦怠乏力,饮食减少,纳谷不香,饭后则 · 和解剂 · 病例分析 * 例 : 患者曾XX,女,36岁。曾有“肝炎”病史。近来 自觉身体倦怠乏力,饮食减少,纳谷不香,饭后则 经常胃脘不适,大便溏烂。现仍觉两胁不舒,时或 疼痛,善太息,头晕目眩,月经多错后,经量偏少,经期间少腹时作痛,舌淡苔白脉弦细而虚。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