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t Objective and Audit Planning 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 Audit Objective and Audit Planning
第一节 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Audit Objective)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审计目标分为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一、审计总目标(Overall Objective) (一)审计总目标的演进 第一阶段为详细审计阶段,其总目标为查错防弊。
第二阶段为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审查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余额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判断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审计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第三阶段为会计报表审计阶段,其总体目标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转换为判断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同时提出管理意见。 第四阶段为查错防弊和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 性两目标并重。
阶段 详细审计 资产负债表审计 会计报表审计 现代审计 时间 1844年至20世纪初 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对象 会计帐簿 帐簿及资产负债表 全部报表及财务资料 扩大到管理咨询 目的 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 判断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改进内控 鉴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评价经济责任 目标 查错防弊 报表项目余额的可靠性、真实性 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 公允性和检查、揭露舞弊 方法 从详细初步转向抽样 测试内部控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抽样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 报告使用人 股东 股东及债权人 社会公众
(二)我国审计的总体目标 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评价财务报表的合法性(Legitimacy) 审计师应当考虑以下内容:(1)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2)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4)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评价财务报表的公允性(Fairness) 审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 (1)经营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的了解一致;(2)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二、确定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具体目标(Detailed Objective)是审计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前者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应达到的目标;后者是按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 一般地说,审计具体目标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所谓认定(Assertion),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一)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所谓认定(Assertion),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举例: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作出了认定,审计师的审计工作就是要确定管理层的认定是否恰当。
多选题 1、被审计单位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对累计折旧方法的改变进行了适当说明,并对存在的应收账款的抵押、担保情况进行了充分披露,除此之外,附注中再没有其他内容。则以下认定中的( )属于暗示性的。 A、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没有改变 B、应收票据被用作担保、抵押 C、固定资产的分类方法发生了变化 D、存货发出的核算方法没有变更
答案:AD 解析:被审计单位如果存在情况B、C,应进行明确的说明,不属于暗示性认定。情况A与D均无文字说明,但财务会计制度对其有具体的规定,应属于暗示性认定。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审计师对所审计期间的各类交易和事项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Occurrence) 记录地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由发生认定推导出地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注意:“发生”认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那些不应包括的项目(如不曾发生的交易结果)挤入了会计报表,并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
(2)完整性(Completeness) 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由完整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注意:“完整性”的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给遗漏或省略了,也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
(3)准确性。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由准确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的金额反映的。 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存在区别。 (4)截止。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由截止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5)分类。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由分类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已经过适当分类。
单选题 甲公司将200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入2005年度的财务报表,则其2005年度财务报表存在错误的认定是( )。 甲公司将200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入2005年度的财务报表,则其2005年度财务报表存在错误的认定是( )。 A.截止 B.计价或分摊 C.发生 D.完整性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CPA对期末账户余额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Existence) 。 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师存在的。由存在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2)权利和义务(Rights and Obligations) 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3)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由完整性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已存在的金额句已记录。
(4)计价或分摊(Valuation or Allocation)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由计价或分摊认定推导出的审计目标是以适当的方法进行计价,列入会计报表的金额正确 。 有关交易的入帐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数学上的正确性(计算精确性Mathematical Accuracy) ; 该认定还涉及管理当局的会计估计(Accounting Estimates)的合理性。
1.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下列认定中,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存货周转率最有可能证实的是( )。 A.存在 B.权利和义务 C.分类和可理解性 D.计价或分摊 2.被审计单位当年建造完工厂房已投入使用并办理了固定资产竣工决算手续,但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建造厂房的“工程成本”中有多笔职工福利开支费,显然,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报表项目不正确的“认定”是( )。 A.存在 B.完整性 C.计价或分摊 D. 分类和可理解性 3.注册会计师应当确认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是否均按历史成本入账,这是为了证实资产的( )认定。 A.存在或发生 B.完整性 C.计价与分摊 D.表达与披露
3、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CPA对列报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而且披露内容表达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开披露,而且金额恰当。
单选题 在下列针对各项目的审计程序中,不能帮助CPA实现对所列项目的“准确性”、“计价和分摊”或“准确性和计价”目标的是( )。 B、对某笔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 C、详细计算全年的短期借款利息 D、对主营业务收入实施分析程序
(二)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了解了认定,就很容易确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 1、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见下表:
认定 各类认定的含义 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 发生 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 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 准确性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 截止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 分类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2、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见下表:
认定 各类认定的含义 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 存在 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 权利和义务 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 被审计单位的义务 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 计价和分摊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3、与列报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列报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见下表:
认定 各类认定的含义 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 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交易和事项包 括在财务报表中 完整性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应当披露的事项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 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单选题 1、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高估资产和收入应当是审查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以下各项目中的( )来说,注册会计师应以核实其是否发生为主。 A、应收账款 B、所有者权益 C、固定资产 D、营业费用 2、下列各项中,( )可以实现注册会计师具体审计目标中与“计价和分摊”认定对应的目标。 A、检查流动负债是否有所隐瞒 B、检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是否适当 C、检查明细账合计数是否与总账相符 D、检查已贴现的票据是否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列示
三、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从接受委托到收集证据到最后发表意见出具报告有五个环节: 1.接受业务委托; 2.计划审计工作; 3.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4.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5.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第二节 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含义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计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含义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计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对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审计计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通过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可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具体情况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 2、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可以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误解。 二、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一)审计计划的内容 1、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 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 它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主要指被审计单位(Audited Entity)的业务性质、经营背景和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及经营风险;主要管理人员简介及人事和会计、财务管理等情况。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这里的审计目的是指审计总体目标。 审计范围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已基本确定,只要与被审计事项有关和影响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的所有方面均属于审计范围。 审计策略(Audit Strategies)是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审计范围,选择能够达到审计目的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
重要会计问题(Material Accounting Issues)及重点审计领域(Significant Audit Area) 主要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和账户的重要性,以及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并运用其专业判断和以往的审计经验来确定。 通常包括须经管理当局主观判断的消极事项,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后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长期技账项目;与关联方的业务往来等。 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
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 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评估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他CPA工作的利用 其他有关内容 2、具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 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它应当包括的内容: 审计目标 说明审计某个项目所要达到的审计具体目标。
审计程序 即狭义的审计程序,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具体工作中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包括了解程序、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通常采用常规程序,即必须实施的检查程序。当常规程序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应采取补充程序或替代程序。 补充程序(Supplement Audit Procedures)是指当实施常规程序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应当追加的审计程序。
替代程序(Alternative Audit Procedures)是指实施常规程序和补充程序后仍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所实施的其他替代审计程序。 执行人及执行日期 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其他有关内容
(二)审计计划的编制 应当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 时间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可以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就计划进行讨论,但是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CPA的责任。 计划的修订、补充应应事务所有关业务负责人同意,并记录与审计工作底稿。 (三)审计计划的审核 审计计划应当经过事务所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 1、在审核总体审计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事项: 2、在审核具体审计计划时应特别注意审核以下事项: 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项目负责人还就审计执行情况进行复核,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
(四)计划审计工作的步骤 计划审计工作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第二步,执行分析程序; 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 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 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 第六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第七步,进行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 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
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的业务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以便弄清楚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和惯例。 1.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
(l)业务类型、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以及经营特点(比如,生产和营销方法等)。 (2)行业类型、行业受经济状况变动影响的程度、主要的产业政策和会计惯例。 (3)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情况。 (4)影响被审计单位及所属行业的法律、法规。 (5)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6)提供给有关管理机关(如证监会)的报告的性质。
2.了解基本情况的方法 (l)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关注对本期审计工作有影响的以下事项: 上一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 上一年度的审计计划及审计总结 上一年度的重要审计调整事项 上一年度的或有损失 上一年度的管理建议要点 上一年度的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2)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审计人员可利用下列方法获得了解: ①查阅公司章程及其细则; ②查阅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以了解股利分派和股东同意企业合并等情况; ③分析最近的年度和期中会计报表、所得税申报表及呈送有关主管机关的报告; ④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⑤查阅正在履行的重要合同,比如借款合同、租赁合同及劳工合同等; ⑥查阅有关商业及行业刊物,以了解本期业务经营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4)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5)询问管理当局; (6)确定关联方(Related Parties)及其交易的存在; 什么是关联方,什么是关联方交易? 审计人员为什么关注关联方交易? 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关联方的特定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关联方清单进行复核,并实施以下审计程序,以发现是否存在其他的关联方: 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 了解、评价被审计单位识别和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 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 了解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 了解与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和与其相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 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 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前任注册会计师。
审核所审计会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业务及资产重组方案。 审核所得税申报资料及报送政府机构、交易所等的其他相关资料。 已确认的关联方应让审计小组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以便他们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7)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
(二)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案例: 1996年,琼民源虚构了5.66亿元利润、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虚增的利润主要来源于:(1)将合作方香港冠联置业公司投入的股本及合作建房资金1.95亿元确认为收入;(2)通过三次循环转账手法,虚构收到转让北京民源大厦部分开发权2.7亿元;(3)向开源公司转让民源大厦未建成的商场经营权所获得的5000万元确认为收入;(4)将收到合作者的民源大厦的建设补偿费5100万元确认为收入;(5)从北京市富强新技术开发公司取得的厂房经营收入3000万元确认为收入。
上述虚构的结果导致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都大幅度增加,使其利润由1995年的67万元“猛增”至1996年的5 上述虚构的结果导致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都大幅度增加,使其利润由1995年的67万元“猛增”至1996年的5.709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由1995年的0.034元/股增加到1996年的21.51元/股,股票价格也由3元飙升至30多元。面对这些人为的利润调整,承担琼民源1996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含有严重虚假内容的审计报告,误导了投资者,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的审计人员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在琼民源审计案例中,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在计划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对报表利润的趋势分析,就不难看出琼民源利润由1995年的67万元“猛增”至1996年的5.709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由1995年的0.034元/股增加到1996年的21.51元/股这些异常增长的风险指向;从对报表利润的结构分析,就不难发现琼民源利润总额是主营业务收入的34倍,琼民源的利润增长点不在于主营业务收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CPA可以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重点设计针对性的审计程序,查出问题之所在,减少审计风险。
在审计报告阶段,CPA应当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出最后复核。在琼民源审计案例中,即使审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没有关注到利润异常变动的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也没有寻找到报表利润虚假的证据;但如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复核人员能够运用分析性程序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出最后复核,必然会发现报表利润的异常变动,这些异常会引导复核人员指导外勤审计人员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以证实疑虑,补充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就能够避免因出具含有严重虚假内容的审计报告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什么是分析性复核? 1、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复核程序有三种用途: (1)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必须) (2)在审计实施阶段,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任意) (3)在审计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
计划审计工作时,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主要目的是使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后者通常被称为“以引起注意为目的”的分析性复核程序。
2、在计划阶段,有效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必须系统地执行以下步骤: (l)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及比较 常用的计算及比较包括下列各类: ①绝对额比较(Absolute data Comparisons) ②共同比分析(Common-size Statement Analysis),也称结构百分比分析,它是指先计算出某会计报表的各组成要素占有关总额的百分比(例如,现金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再将此比例与预期数比较。
③比率分析。要求先计算出各种比率,再将其与预期比率进行比较。对计算出来的比率可单独分析,也可归类(如偿债能力、效率及获利比率等)分析。 在分析性复核程序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 速动比率 流动比率 负债对权益比 利息赚取倍数 =扣除所得税及利息前的净利÷利息费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 =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
存货周转率 =销售成本/存货 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 净销售报酬率 =净利/净销售收入 总资产报酬率 =净利/总资产 净值报酬率 =净利/股东权益净额
④趋势分析 比较两个以上会计期间的特定数据(绝对值、共同比、比率),以确定难以由本期和前期比较看出的重大变动。 (2)估计期望值 在审计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估计期望值。 例如:
①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可比会计信息,并考虑已知的变化估计期望值。 ②根据正式的预算或预测估计期望值。 ③根据本期间内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 ④根据同行业资料估计期望值 ⑤根据会计信息同相关的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 在所有情况下,估计期望值时都必须考虑资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3)执行计算/比较 将本期数与前期数进行比较 将本期实际数与预计数或计划数比较 将本期数据与根据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的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数据进行比较 与所在行业或同行业中规模相近的其他单位进行比较。 将本期数据与利用非会计信息确定的预期结果相比较
(4)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 对计算/比较的结果加以分析,可使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基本情况。 分析的目的是确认是否有异常或意外的波动。由于重大差异和意外波动有可能是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 使用统计模型或经验来判断差异是否重大。 (5)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 包括:重新考虑估计期望值时所用的方法和因素,询问管理当局。
(6)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不能合理解释的重大差异是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确定高风险领域。 案例分析:
(3)长期借款项目附注: 2002年年末余额13730万元 贷款单位 金额 借款期限 年利率 借款条件 A银行第一营业部 1800 2000年8月—2004年7月 9.72% 抵押借款 B银行第一营业部 11650 1999年9月—2003年8月 7.65% C银行第二营业部 280 2002年1月—2004年1月 5.925% 担保借款 合计 13730
(4)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项目附注: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2002年年度发生额61020/52819 品名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2001年发生额 2002年发生额 2002发生额 X产品 40000 41000 38000 33800 Y产品 20000 20020 19000 19019 合计 60000 61020 57000 5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