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孟子 》
学习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虚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重点)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管龠之音( ) 疾首蹙頞( )( ) 羽旄之美 可得闻与( )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管龠之音( ) 疾首蹙頞( )( ) 羽旄之美 可得闻与( ) yuè máo cù è yú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见 ①庄暴见孟子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 (2)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④无以,则王乎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拜见 接见 看见 进见 被 来 把 如果 同“已”停止 用来 用
3)直 ①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3、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②兄弟妻子离散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同“只”,只是 笔直 同“值”,价格 挺直 达到 妻子儿女 之乎,这件事吗 4、翻译下面句子。 (1)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5、词类活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则王矣 6、文言句式 暴见于王 今王鼓乐于此 不若与人 乐(yuè):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被动句 介宾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句末省略了“乐乐”(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自读习题 (一)第一自然段。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A引出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C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D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二)第二自然段。 1、孟子见到齐王,从好乐谈起,谁知话不投机,齐王竟然变了脸色沉下脸说自己“直好世俗之乐”,齐王听到孟子说“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呢?猜猜看。 2、“世俗之乐”与“今之乐”相同吗?孟子为什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3、既然已经由音乐说到了快乐问题,那么孟子干脆就说,我来给你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下面他说的所有话,可以概括成哪两幅画面?
自读提示: 1、结合注释,明晰文章大意。 2、利用想象,设身处地,体会孟子如何由劣势走向成功。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正面提出论题。B、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制造议论悬念。C、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D、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 D
1、孟子见到齐王,从好乐谈起,谁知话不投机,齐王竟然变了脸色沉下脸说自己“直好世俗之乐”,齐王听到孟子说“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了脸色呢?猜猜看。 答:第一、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情;第二、 齐王羞愧,自己不应该喜欢世俗音乐;第三、齐王恼怒,庄暴不应该把自己好乐的事情告诉孟子 。 齐王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先王之乐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 ),当孟子问到这件事情,齐王变了脸色,正面直接回答说我喜欢的就是世俗音乐,这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等于堵住了孟子的嘴巴,让孟子无话可说。 ——————孟子的询问显出被动。
诱敌深入。 2、“世俗之乐”与“今之乐”相同吗?孟子为什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不同。 迎合齐王; 引起齐王的兴趣; 改变了谈话的气氛(缓和紧张气氛及齐王的抵触情绪); 并且巧妙地把谈话从音乐引到与民同乐的政治领域。 然后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今之乐有雅有俗,古之乐有雅有俗,跟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不是一个概念,孟子故意偷换概念,这叫 借题发挥, 激起了齐王的兴趣,引诱他马上说,我能够听听你的高见吗? 此时,孟子已 化被动为主动。 两层铺垫,“不若与人”“不若与众”,这两个问题一问,齐王自然回答说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孟子在前面化解了齐王的抵触情绪以后,把主动权牢抓在手,给齐王两个答案明显的小题目,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 在由音乐到快乐之间,有了一个巧妙过度,这叫 诱敌深入。
对比 3、既然已经由音乐说到了快乐问题,那么孟子干脆就说,我来给你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下面他说的所有话,可以概括成哪两幅画面? 两幅画面 : 鼓乐、 田猎于此 反面 疾首蹙颚 —— 悲惨图景 对比 管乐之音, 羽毛之美 正面 欣欣然有喜色——太平景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对比,揭示是否与民同乐带来的不同的政治效果。作为君王自然希望百姓们能够欣欣然有喜色,能够关心自己爱戴自己,那么就要与民同乐。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孟子的主张,也没有什么辩驳之辞,因为自己之前也亲口说过,欣赏音乐的快乐要大家一起欣赏才好,那么自然就是与民同乐喽!两幅画面的对比更加没法驳斥,难道你喜欢百姓们看见你就头痛? 结论: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能统一天下。 原来齐王好乐和齐国政治有这样的密切关系
孟子说服艺术 借题发挥 诱敌深入 两幅画面 正反对比 环环相扣 借题发挥 诱敌深入 两幅画面 正反对比 环环相扣 三、孟子的仁政在当时能否实施?有什么意义? 学以致用:有一个同学热爱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运用孟子谈话的技巧(借题发挥、对比手法)对他说一番话,尝试把他说服。把对话设计做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