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中医系 陈良金 三峡大学医学院 1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 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 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 证的急救处理。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目的要求.
Advertisements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感 冒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一、概述 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 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一)定义: 病情严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传染迅速 ---- 时行感冒.
外感发热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教学目的 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 和鉴别诊断。 掌握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辨证论治概述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定义 1、辨证 —— 就是将四诊所得到的患 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和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第四章 卫气营血辨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 1 )概念: 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 要表现的一类证候。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机 1. 卫分证.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温 病 教 研 室.
第一节 感冒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学习目的 掌握外感风寒与外感风热的辨证论治。 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感冒与伤风、时行感冒的区别;了解 感冒其它证型的辨证施治。 返回本节首页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温 病 学. 回 顾 — 绪 论 温病四大家(清)代表著作学术成就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 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 立湿热病专论 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吴鞠通《温病条辨》 倡导三焦辨证 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 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概 说 概 说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1 、生理功能: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 2 、病因:
病 机 概 念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l.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 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 亡失的病机 【病机】 【本章重点】
温病常用诊法.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模块四 病因病机学说基础及应用.
温 病 学.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风 温.
病因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杨爱萍.
5 《伤寒论》主症和主脉辨证辨证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杨运高.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
二、伤寒表实证 (一)   麻黄汤证 论太阳伤寒的主要证候与治疗.
感 冒.
温 病 学 病 例 分 析 长 春 中 医 学 院 温 病 教 研 室.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三节:问 诊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四节 其他辨证方法介绍.
王 付 制作.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 经络养生.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秋 燥 主讲人 王洪京.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二)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主讲人 王洪京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第八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教研室.
第八章 病性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第七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经行感冒.
清热药.
项目二 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血同病辩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严石林.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七、结胸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胃阴亏虚.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肺系疾病---感冒 感 冒.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主讲教师:英洪友.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讲:赵中玮.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痉 症.
2018年流感中医辨证论治方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刘清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概述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反映了一些病种的特殊发病、传变规律,是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非常有力的补充。

第一节 六经辨证 概念:是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不同证候,分为三阳证,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辨证方法。

第一节 六经辨证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辨证,也可用于内伤病。 以经络、脏腑为基础: 重点分析外感风寒引起病理变化规律。 第一节 六经辨证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辨证,也可用于内伤病。 以经络、脏腑为基础: 三阳病证―――病位偏表在腑、正气旺盛、 病势亢奋者 三阴病证―――病位偏里在脏、正气不足、 病势减退者 重点分析外感风寒引起病理变化规律。

概念: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一、太阳病证 概念: 太阳病证是指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 太阳腑证。

(一)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为伤寒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 寒伤卫阳——恶寒。 经气不利——头身强痛。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风寒袭表,邪正交争,营卫不和所致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证候分析: 寒伤卫阳——恶寒。 经气不利——头身强痛。 正气抗邪——脉浮。

1、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营卫失调 表虚证。 卫阳浮外——发热。 风性开泄——汗出恶风。 概念:风邪袭表,导致营卫不和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营卫失调 表虚证。 卫阳浮外——发热。 风性开泄——汗出恶风。 肺胃失宣降——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表实证。 寒伤卫阳——恶寒。 概念: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证候分析: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表实证。 寒伤卫阳——恶寒。 卫阳抗邪——发热。 经气阻滞——头项强痛,身体疼痛。 肌腠致密——无汗而喘。 寒邪束表——脉浮紧。 辨证要点: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为主。

(二)太阳腑证 概念: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循经人腑,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证候。 太阳蓄水 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 经证不解——发热,恶寒,脉浮。 概念:太阳经气内传,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停蓄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 经证不解——发热,恶寒,脉浮。 邪与水结——少腹满,小便不利。 气不化津——消渴。 水停肾中——饮水即吐。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少腹满。

2、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经邪化热内传,热与瘀互结于少腹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瘀热互结——少腹急结,或硬满。 瘀热扰神——如狂、发狂,善忘。 气化无妨——小便自利。 瘀血下行——大便色黑如漆。 脉道不利——沉涩、沉结。 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为主。

二、阳明病证 概念:指伤寒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 临床表现: 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病因:太阳病经证不解,内传阳明; 少阳失治,邪热传入阳明; 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入里化热。 病机:胃家实。实指邪气亢盛。 证候分析: 邪热独盛——不恶寒,反恶热。 里热蒸腾——身热,汗出。 热促血行——脉大。

(一)阳明经证 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 大渴引饮,气粗,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邪热弥漫,里实热证。 概念: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所表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 大渴引饮,气粗,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邪热弥漫,里实热证。 邪热弥漫——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面赤。 热盛伤津——口大渴引饮。 热邪阻肺——气粗。 实热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二)阳明腑证 概念:指邪热内传大肠,与肠中糟粕互结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与燥屎内结,里实热证。 腑实热结——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腑气不通——脐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 热盛伤津——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 苔焦黑燥裂。 气机不畅——脉沉实,或滑数,沉迟有力。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脉沉实。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证候分析:邪正分争,枢机不利,半表半里。 概念:指邪犯少阳经,正邪交争,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证候分析:邪正分争,枢机不利,半表半里。 邪正相争——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四、太阴病证 概念: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证候。里虚寒证。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脾阳虚衰,寒湿内阻,里虚寒证。 寒湿内阻——腹满时胀、疼痛。 脾失健运——食不下,大便泻泄。 胃失和降——呕吐。 寒失温煦——口不渴,四肢欠温。 鼓动无力——脉沉缓而弱。 审证要点:腹满时痛,腹泻等虚寒表现为主。

五、少阴病证 概念: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阴阳衰惫,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位:心肾。 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有寒化,热化证。

(一)少阴寒化证 概念: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冷、下利清谷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里虚寒证。 阳失温煦——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 火不暖土——下利清谷,呕不能食。 阴盛格阳——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审证要点:无热恶寒,下利,肢冷,脉微细。

(二)少阴热化证 概念:指少阴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阳亢,里虚热证。 火扰心神——心中烦热,不得眠。 阴亏失润——口燥咽干。 阴虚阳亢——舌尖红赤,脉细数。 审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及阴虚内热表现为主。

六、厥阴病证 概念:伤寒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表现阴阳对峙,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阴阳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热盛伤津——消渴。 肝胃气逆——气上撞心。 肝胃火炎——心中疼热。 下寒: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审证要点:消渴,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循经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越经传: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 太阳病传少阳病;少阳病传少阴病。 表里传:表里两经相传 太阳病传少阴病;少阳病传厥阴病。

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传入,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病。 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概 说 概念: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类病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概 说 概念: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类病证。 意义: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传变规律。 卫分证:主表,肺与皮毛。 气分证:主里,胸、膈、胃、肠、胆。 营分证:邪入心营,心、心包。 血分证:邪热最重,心、肝、肾。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袭肤表,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肺卫失宣。 卫分郁热——发热重。 卫失温煦——微恶风寒。 肺失宣发——咳嗽,咽喉肿痛。 风热伤津——口干微渴。 风热舌脉——舌边尖红,脉浮数。 审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

鉴别诊断: 太阳伤寒 温病卫分 共同点:均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病邪: 风寒 风热 途径: 皮毛而入 口鼻而入 病位: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阴肺经 病机: 汗伤卫阳 热邪伤阴、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 发热重恶寒轻 无汗不渴 有汗口干微渴 脉浮紧 脉浮数

(二)气分证 概念:温热之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病位:肺、胃、胸膈、胆、肠。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里热亢盛。 里热炽盛——身热甚,不恶寒,心烦。 热盛伤津——汗出,口渴,尿赤。 实热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兼症: 1、邪热壅肺:咳喘,胸痛,咯痰黄稠(肺失宣降)。 2、热扰胸膈:心烦懊憹,坐卧不安(心神不宁)。 3、热结肠道:日晡潮热,腹胀疼痛拒按(腑气不通)。 狂乱、谵语(热扰心神) 大便秘结,热结旁流,下利秽臭稀水 苔黄燥,焦黑起刺,脉沉实(实热内结)。 4、热郁胆经: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 审证要点: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 概念:指温热病邪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温病较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 病因: 气分证不解,邪热传入营分。 卫分证直接传入营分,称逆传心包。 营阴素亏,初感温热之邪,发病急骤,来势凶猛,起病即见营分证。

证候分析: 热灼营阴。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 热扰心神——心烦不寐,神昏谵语。 热伤血络——斑疹隐隐。 营分舌脉——舌红绛,脉细数。 审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神昏,舌红绛,脉细数为主。

(四)血分证 概念:温热病邪深入血分,导致动血、动风、耗阴,以发热、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深重的阶段。 病位: 心、肝、肾三脏。

1、热盛动血: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则昏狂,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 2、热盛动风: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脉弦数。 3、热盛伤阴: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手足蠕动,脉虚细。

病因: 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而成。 气分热炽,劫营伤血,径入血分。 已有伏热内蕴,温热病邪直入血分。

证候分析: 热盛动血 血分实热。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 热扰心神——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热迫血行——斑疹显露,出血诸症。 热盛动血 血分实热。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 热扰心神——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热迫血行——斑疹显露,出血诸症。 热盛血壅——斑疹紫黑,舌深绛,脉细数。 热盛动风 热灼筋膜: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 阳气内郁——四肢厥冷,热深厥深。 筋脉挛急——脉弦数。

热盛伤阴 阴虚阳亢——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阴虚失养——口燥咽干,耳聋形瘦。 精血不充——脉虚细。 阴虚生风——手足蠕动。 审证要点:身热夜甚,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为主。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 1、顺证:由卫分传气分、营分、血分。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转虚。 2、逆传:邪入卫分,不经气分,直接深入营、血分。 逆传是顺传中的特殊类型,但病情较重。 此外,还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

第三节、三焦辨证概要 概念:是吴鞠通根据三焦部位概念,将外感温热病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 内容: 上焦病: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 中焦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下焦病: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 病性: 上焦病:温病初起阶段(手太阴肺)。 中焦病:邪入阳明,燥化,里实热燥证。 邪入太阴,寒化,湿温病。 下焦病:肝肾阴虚,温病末期。

一、上焦病证 概念: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可见肺卫同病,邪热壅肺,逆传心包。 临床表现: 1、肺卫失宣: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口渴,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卫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 肺失宣降——咳嗽。 肺卫失宣——脉浮数,两寸独大。

2、邪热壅肺:但热不寒,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 里热蒸腾——但热不寒,汗出口渴。 肺失宣降——咳嗽,气喘。 里热舌脉——苔黄,脉数。 3、逆传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里热炽盛——高热。 阳气内郁——肢厥(热厥,胸腹灼热,手足腕部以下逆冷)。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昏愦不语,舌謇。 热灼营阴——舌质红绛。

二、中焦病证 临床表现: 1、燥热内结: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燥裂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概念: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燥热内结: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燥裂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邪热蒸腾——身热面赤,呼吸气粗。 热扰心神——神昏谵语。 燥屎内结——腹满便秘。 热盛伤津——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 燥热舌脉——苔黄燥,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2、湿热郁阻: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吐,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湿遏热伏——身热不扬,头身重痛。 脾失健运——胸脘痞闷,大便不爽,溏泄。 胃失和降——泛恶欲吐。 湿热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 审证要点: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

三、下焦病证 概念: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少苔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1、肝肾阴虚: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大。 阴虚内热——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口燥咽干,脉虚大。 阴精失充——神倦,耳聋。

2、虚风内动:手足蠕动,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时时欲脱。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瘛疭,心中憺憺大动。 阴精欲绝——神倦脉虚,时时欲脱。 审证要点: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少苔。

第四节、经络辨证概要 概念: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机的辨证方法。 原理:脏腑病变时,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可出现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的刺激的敏感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可作为辨证依据。 适用: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在针灸、推拿中最常运用。 一、十二经脉病证特点 1、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病症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如肝经受邪见胸胁少腹病。

2、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 如心脏病见胸痛、肩背痛、臂内后缘疼痛。 3、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如脾经病见胃经病症。 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