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新制度学派经济学 一、新制度学派概述 1.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与社会背景 加尔布雷斯(John Galbraith)等。 第八讲 新制度学派经济学 一、新制度学派概述 1.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与社会背景 加尔布雷斯(John Galbraith)等。 二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大公司和工会等利益集团的发展,使社会权力结构有所不同;二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增长,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社会。
2.新制度经济学说的渊源 第一阶段:凡勃伦等;19C~20C20年代; 第二阶段:米音斯等:20C30~50年代; 第三阶段:加尔布雷斯等;50~80年代; 第四阶段:科斯、诺思;90年代以后。
3.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 4.加尔布雷斯的中心思想 研究对象和范围:整个社会制度 研究方法:演进的、整体的方法 理论内容:没有统一、标准的理论体系,早期重在企业的权力结构;现代注重社会权力结构; 经济理论的任务:旧制度主义重在说明资本主义现实;新制度主义面对资本主义更多的社会问题,则提出更多的改良主义的主张; 4.加尔布雷斯的中心思想 代表作是《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主导思想就是强调关心公共目标,即国家及公共经济,应当以对人的关心作为活动的目标,即关心如何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二、加尔布雷斯的“二元体系”学说 1.“二元体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构成的二元体系模式。“计划体系”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组成; “市场体系”包括一千二百万个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两个体系有各自不同的权力结构。 2.加尔布雷斯论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存在原因 (2)市场体系的弱点 3.加尔布雷斯论计划体系 (1)权力转移到“技术结构阶层” (2)企业目标不再是最大利润 (3)建立“生产者主权”
三、其他新制度主义者的观点 4.“二元体系”所造成的社会后果 5.论“二元体系”的改革 (4)大公司企业与工人、国家及银行的关系 (1)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2)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反应 (3)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地位和收入的不平等 5.论“二元体系”的改革 (1)改革的起点是“信念的解放” (2)改革的主题是实现权力均等化; (3)科学教育界是“社会革新力量” 三、其他新制度主义者的观点 1.包尔丁的主要观点 2.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现在以企业 为中心由内向外 过去权力 结构自上而下 股东大会 技术人 员高级 经理 董事会 企业 基层管 理人员 经理 生产 工人 营销管理 股东 工人工人工人
过去 现在 资本是主要 专门知识是 的生产要素 主要生产要素 资本家掌权 技术结构阶层掌权 追求最大利润 追求稳定和增长 消费者主权 生产者主权 需要劝说消费者 不需要“劝说” 消费者
四、科斯和诺思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90年代,科斯和诺思两位新制度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的制度主义理论,并因此先后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科斯的新制度主义观点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问题。他从对“企业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分析入手,发现了人们利用市场时存在某些摩擦,交易时存在着交易费用,而且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使得企业这一替代市场的组织形式得以存在。因为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在《社会成本问题》(60年)中,科斯又从实证分析出发,认为经济学关心的应当是如何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而是否能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既定社会所界定的产权结构和交易费用有关。科斯的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的核心,即是所谓的“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中,由于外部性具有相互性,产权初始的界定状态不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引导外部性所涉及的双方进行产权的相互交易,使资源配置流向高效率的方向,从而导致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我们可用埃奇沃思图,对“科斯定理”作一简单直观的说明。假定A和B两人同居一室,共同享有物品X。A享有的初始权力为XA,B享有的初始权力为XB,假定A偏好吸烟,A的行为对B将产生负效用。IA、IB分别表示A和B两人的效用无差异曲线。曲线ZZ为交换的契约曲线。F和S分别表示产权界定的两种初始状态。
F意味着A不拥有吸烟的权力,B拥有免受侵害的权力;S则相反。如果交易费用为零,A、B之间将发生产权的交易,交易的结果最终位于交换的帕累托交易最优线上的点F或点S,从而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A和B两人的具体位置取决于两人的谈判能力。图例进一步表明,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条件下,制度因素对资源的配置、产出的效率就有重要影响。在某些制度安排下会有很高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得有效率的结果不能出现。比如有于正的交易费用的约束,A和B不能进行谈判,无法使得产权的初始配置发生有效率的交换,从而使资源的配置被固定在F点和S点,社会总产量不能达到最大化。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一种政府替代的机制,使A和B两人产权的初始界定直接位于交换的契约曲线上的一点,如D点。 科斯提出“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由此阐述了制度结构的生成、转换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许多正统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图例 吸烟量 吸烟量 吸烟成本 IA2 吸烟成本 S IA1 Z IB1 S IB2 D Z F F A B XA XB
2.诺思的新制度主义观点 在科斯的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理性人会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把资源使用配置到边际收益最高的地方去。但科斯的分析只论证了产权的重要性和说明权力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以及指出产权界定的标准是产出的效率。虽然他也论述了政府确立产权时的重要作用,但没有直接回答政府将会如何界定产权。实际上,在上图中,政府如何确定D点的位置,界定不同的权力给A和B,对于政府来说将意味着不同的成本与收益格局,政府在界定产权时必定要考虑这些因素。诺思着重地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将如何来界定产权,以及产权的初始界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实绩的影响。
诺思运用历史的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并借鉴马克思的理论,对经济史中的制度发展与变迁作了充分的解释。诺思从微观和个人的层面来分析和考察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建立起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他认为是制度决定了体制的产出。而既定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和信仰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共同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实绩。其中技术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上限,适宜的制度结构则将经济活动推向其上限,不适宜的制度结构则会使得经济活动呈现收缩的趋势,而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信仰结构则决定了上面两者的实施特征。而且前面两者往往需要后者提供义理性、合法性的解释和支持。有时变迁必需从意识形态结构的变迁开始。例如我国的改革就是从“解放思想”开始。制度因素将如何影响经济实绩,诺思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诺思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生产函数公式出发,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许多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要素结构相类似,而经济实绩却迥然不同的例证。诺思(和托马斯)认为,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差异。制度要素的短缺或者制度供给的滞后同样会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制度是不是一种具有“资产专用性”的要素,制度要素的短缺不能或者说无法用其它要素来替代。
新古典的生产函数为: Q=F(L,K,A);如果以r代表包含各种制度因素的制度集合,即: r = r r =PR,SM,ID,LR 式中PR、SM、ID、LR分别表示产权、社会道德、拥有的意识形态、社会法律和法规。 r还是政府(G)行为的函数,即r= r (G);于是将社会的制度结构r代入生产函数中,则生产函数应改写为: Q=F r(L,K,A) 诺思用这一函数公式来证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结构因素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诺思从r = r r =PR,SM,ID,LR 和r= r (G)两个层面,运用历史的和实证的方法,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作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诺思分析了产权、国家、意识形态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他的 制度——制度变迁——经济绩效 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诺思说,“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他具体分析了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环境、意识形态及其刚性、制度的稳定性、统治者理性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政治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形成政治、经济体制中各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成本—收益结构,造成社会发展或停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