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第二章孔子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論語》中的「仁」 與「禮」. 一、什麼是「仁」?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子貢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 方也已。」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 不懼。」
Advertisements

游历 讲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养士 制度 孟尝君……其食客三千人。 平原君赵胜者……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魏公子无忌者……致食客三千人。 春申君客三千余人。 吕不韦……至食客三千人。 稷下 学宫 齐田桓公在临淄稷下设学宫,容纳士人,“高门大屋以尊宠.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 理解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 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 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复习 1 、孔子是春秋时期 人,是我国古 代著名的 、 。是 学派 的创始人。 2 、《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 3 、背诵《论语》八则第一则。 鲁国 教育家思想家儒家.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孔子 孔子 ( 前 55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他的主要思想 是 “ 仁 ” ,他被誉为 “ 万世师 表 ” 、 “ 至圣 ” 、 “ 圣人 ” 。
《论语》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 余功清 一、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子曰: “ 有教无类。 ” 子曰: “ 君子贞而不谅。 ” 子曰: “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子曰: “ 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 、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2 、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学习目标: 3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 4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 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 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 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 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 《〈论语〉十则》 ,着重叙述了学习态度、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论语》十则 ( 公元前 公元前 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 今山东曲阜市 )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论语》六则 寻梦课件 21 《论语》六则(前三则) 请同学们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 学习的方法、态度、名言、格言、谚 语,每说出一个加一分,看哪一小组 说得又多又好。 第一组:得分 第二组:得分 下一页.
《论语》. 孔子 ——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了《六经》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
华丰中学 李培珍老师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 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 后,人们在他的书籍中发 现只有半部《论语》,所 以世有 “ 半部《论语》治天 下 ” 之说。 《论语》与《大学》《中 庸》《孟子》并称 “ 四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 孔子思想核心是: “ 礼 ” 、 “ 仁 ” 。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 关于《论语》 2 1 关于孔子 3 字词解释, 内容理解 《论语》十则 (1,2,3,4,4, 5,6,7,8,9,10) 4 练习 返回 6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5 讨论.
《论语》十则.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
2009年高考语文 《〈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沈 波 2009年2月.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论语》论君子 钱逊
克己复礼.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郑州五中 薛春颖.
《论语》精选.
模块一 阅读欣赏 项目一《论语》.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Lún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富安中学刘瑛.
复习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则.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学英语报社--语文周刊.
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个问题才让路。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钱逊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钱逊
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 哲学学院 郭齐勇教授
夫子之道.
仁者爱人 仁爱的基本含义 (人生的价值观).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一、学习目标 论语十则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孟子
第二单元 古代东西方的先哲 桐庐中学 张栋海 Z D H.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孔子和学生.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五年级上册 孔子 1 2.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编 第二章孔子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时代背景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社会制度的变革(礼崩乐坏)。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时代背景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社会制度的变革(礼崩乐坏)。 (1)一些奴隶主开拓私田,采用新的封建主义的剥削方式,有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公田私有,井田制破坏,三家分晋、三桓分鲁、田氏代齐,政治多元,经济多元。 (2)周室衰微,诸侯崛起,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政治多元,中央权威丧失。 3.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一些平民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成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第二讲 孔子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1.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午),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祖先殷后裔,宋国王族,家道中落,流落鲁。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午),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祖先殷后裔,宋国王族,家道中落,流落鲁。 年少时生活贫困,母子相依为命。曾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 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 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 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2. 孔子与周公 ——《荀子·解蔽》 ——《孟子·腾文公上》 ——《论语·述而》 2. 孔子与周公 ——《荀子·解蔽》 ——《孟子·腾文公上》 ——《论语·述而》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 公

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史记·孔子世家》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一、正名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季氏》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1.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证,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2. 改造周礼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2. 改造周礼 孔子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1)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故旧不遗,举贤才) (3)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二. 仁 1.孝、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仁 爱人(内) (1)孝、悌为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家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乡党 社会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1)孝、悌为本 爱人(内) 仁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家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乡党 社会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国家 天下

2.忠、恕之道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仁 爱人(内) (1)孝悌为本 (2)忠、恕之道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 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诚心诚意。) 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 泛爱众、而亲仁。

3.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2)求仁完全是自律的。 (3)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仁 爱人(内) 克己复礼(外) (1)孝悌为本 (2)忠、恕之道 (3)严格遵守规范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曰:“恭、宽、信、敏、惠。” “刚、毅、木、讷,近仁。” 温、良、俭、让、中庸等美德. 只有严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真正成为仁人。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三.实用理性 1.信天命,怀疑鬼神 相信天命: 君子三畏:天命、大人、圣人之言。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怀疑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一切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主观臆断,要用事实说话。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2.实用理性 一切都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主观臆断,要用事实说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任意揣测,不专断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高自大。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一书多为生活哲理的总结,从日常小事到吃穿用住。“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在,不远游”

3.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束修) (2)实事求是,诚实的态度 (3)知识面广,学习途径多样化 (4)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有教无类(束修) (2)实事求是,诚实的态度 (3)知识面广,学习途径多样化 (4)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5)因材施教,启发教育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思而后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学礼,无以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四.中庸之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程颐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1.过犹不及 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务正当不易的道理。 允执其中:最适当的度。 叩其两端: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 “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1.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中庸要以周礼为原则 “中庸”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整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等利益的最大化。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五.思考 孔子的仁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仁?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读《论语》思考: 《论语》仁、君子、小人、圣人各出现了几次,能否把它们的意思进行简单的概括? 孔子眼中的圣人、仁人、君子各指那些人?君子与小人在孔子原始思想中该如何解释和比较?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Next Time:老子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道德经》中,“道”出现了多少次,简单概括“道”的含义。 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省级教学团队网络课程 中国哲学史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