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规则在应用环节的典型实例 思东创作室 2009年8月31日初稿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谁能说说什么是因数? 在整数范围内( 0 除外),如果甲数 能被乙数整除,我们就说甲数是乙数的 倍数,乙数是甲数的因数。 如: 12÷4=3 4 就是 12 的因数 2 、回顾一下,我们认识的自然数可以分 成几类? 3 、其实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你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 运动热身 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从小到大写出 2 的倍数( 10 个): 写出 5 的倍数( 6 个)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5 , 10 , 15 , 20 , 25 , 30.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辩证逻辑的演化过程 思东创作室 编号:8-93 老子的大道属于辩证逻辑的原生形态。但是它在中国没有演化为辩证逻辑规则,始终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所以,讲述辩证逻辑的演化过程必须以西方德国古典哲学连续质变的史料为依据,才能将它的完整过程展示出来。
用幻灯片动画片解说老子(上) 思东创作室·2009年2月初稿 2010年7月20日修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图解《公有制》的逻辑结构 思东创作室 2009年9月 《公有制的基本矛盾》是思东创作室模仿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撰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著作。原计划的四卷本的宏伟巨著,目前只完成逻辑分析的第一卷。这里将第一卷的篇章结构展示出来。以供今后人们研究和借鉴它的逻辑结构。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高等数学》(理学)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袁安锋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余角、补角.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元素替换法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推论)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3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陈恭和.
28.1 锐角三角函数(2) ——余弦、正切.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解方程(一) 马郎小学 陈伟.
计算.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顺序表的删除.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用计算器开方.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4课时 绝对值.
魏新宇 MATLAB/Simulink 与控制系统仿真 魏新宇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5月12日4时19分 / 45.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第8章 创建与使用图块 将一个或多个单一的实体对象整合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图块。图块中的各实体可以具有各自的图层、线性、颜色等特征。在应用时,图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对象进行操作,可以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角度将图块插入到需要的位置。 2019/6/30.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偏微分方程》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4.5 最大公因式的矩阵求法( Ⅱ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思维规则在应用环节的典型实例 思东创作室 2009年8月31日初稿 这是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它从理论形态转向了具体的实践和应用。由此构成哲学逻辑自身包含的两个层次三个环节。开端1~5部分是哲学逻辑的理论形态,中介6~10部分是哲学逻辑在理性环节的实践,终端11~13是哲学逻辑在知性环节的实践。理性实践的特点是形而上学——探讨无限环节的逻辑关系,知性实践的特点是有限环节的具体应用。

金字塔正位法的应用实例 近代哲学理论演变过程 康德哲学的金字塔定位 黑格尔哲学金字塔定位 现当代哲学与时代哲学 毛泽东与黑格尔哲学 知性环节金字塔模式 理性环节金字塔模式 古希腊哲学的金字塔 德国古典哲学金字塔 马克思建造的金字塔 时代哲学的金字塔 二律背反的系统形式 奥修老子心解金字塔 正位法实例:观点对比 正位法实例:方法对比 正位法实例:逻辑对比 金字塔正位法源自康德的哲学理念——创建理性的巴布尔塔。然而,康德没有给出理性巴布尔塔的图像,我们根据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关系,绘制出完整形态的金字塔模式。它的根基是没有底线的梯形平台,代表客观存在的本体。上面是认识结构,以封闭的梯形和三角形两种形式出现。其中梯形是有限环节的知性认识,三角形是无限环节的理性认识。下面是应用金字塔正位法分析各种认识论的模式。

近代哲学理论演变示意图 这是将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的哲学、毛泽东的哲学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果 马克思的哲学属于系统应用,与系统形式的科学理论还相差一个环节。 毛泽东的哲学是有限环节的事物辩证法,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

康德哲学在金字塔上的位置 金字塔可以准确地把握哲学巨人的认识模式以及在科学理论中的位置 康德哲学的特点是理性认识、无限环节纯粹知性,最高的理念是直接抽象到极限的本质,如时间空间,自在之物 把握认识过程的结构,创新出理性分析方法:图像法、正位法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功绩

黑格尔哲学在金字塔上的位置 康德是抽象形式,黑格尔是具体内容。二者在金字塔上的位置相同,本质属性不同 黑格尔把握了矛盾运动形式和规律,创新出动态分析方法和辩证逻辑规则即辩证法规律,率先完成了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质变和飞跃 辩证逻辑规则是动态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

现当代哲学与时代哲学的对比 西方现当代哲学停留在康德的认识深度上即有限环节的系统认识,没有辩证逻辑理念和动态逻辑规则 时代哲学超越了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上升到思维规律的极限高度,已经将逻辑学从观点形态提升到逻辑模式的高度。 思维形式规律终结了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使它转向全面系统的应用。

毛泽东与黑格尔哲学的对比 黑格尔哲学把握了动态分析方法,揭示出思维本质规律 毛泽东的哲学缺乏辩证逻辑理念,没有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只有一分为二和无限可分的理念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矛盾存在论与运动矛盾论分别属于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的对立统一

知性环节的金字塔模式 观点、方法、逻辑对比模式 观点环节是西方哲学家给出的三次革命论 方法环节是四种形式 亚氏唯物论,科学分类法,康德知性辩证法,黑格尔理性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 时代哲学是系统辩证法

理性环节的金字塔模式 观点、逻辑、体系的对比模式 观点分类是理性基础 逻辑变革是理性本质 体系演变是系统形式 形式逻辑、先验逻辑、辩证逻辑、系统逻辑构成逻辑演化的四个环节 体系环节是动态关系: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各个环节内部都是矛盾关系的展示

古希腊哲学隐藏形式的金字塔 古希腊哲学上升到系统认识论的高度,隐藏形式的金字塔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关系展示出来 柏拉图给出了认识的完整结构和辩证分析方法 亚里士多德上升到逻辑学的高度,给出了科学分类法,形式逻辑规则 二者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金字塔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形式是方法,内容是矛盾。谢林提出矛盾存在论。黑格尔上升到本质高度,揭示出思维运动规律。 这是本质演化的三个环节,形式上还有费希特的圆圈理念和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即思维规律 探索思维规律是古典哲学的本质属性:菱形结构和三分法是形式手段

马克思建造的科学金字塔 科学模式:生长模式 应用哲学和理论哲学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马克思的哲学是系统应用模式,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没有探索思维规律和认识模式,《资本论》中隐藏的逻辑模式构成时代哲学的基因

时代哲学的金字塔模式 科学模式:知性和理性二律背反的形式 知性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物,理性的基础是本质存在的概念 知性是认识方法,包括形式和属性,理性是逻辑规则、认识模式,思维工具 极限是思维形式规律

二律背反的系统形式 本质属性:二律背反的系统形式 二律背反表现在观点、方法、逻辑、规则规律世界观形式等各个环节因此以系统形式出现 二律背反的系统形式  本质属性:二律背反的系统形式  二律背反表现在观点、方法、逻辑、规则规律世界观形式等各个环节因此以系统形式出现 这里给出二律背反的四种形式:隐藏、显露、本质、系统 辩证法的三种形态:事物、概念和系统辩证法

奥修《老子心解》的金字塔 印度学者奥修将自己比喻为老子的具身,然而,他的哲学理念与老子的大道逻辑具有本质区别,用金字塔定位之后,就会看得非常清晰 奥修哲学的实质是逻辑环节的不可知论,没有超越康德的菱形结构法和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

泛演化逻辑绘制出来的何新树 这个逻辑图将何新揭示的运动特征全面反映出来,具体的运动是:A族在演化过程中分为三个或多个分支,每个分支自身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特点就是自身同一。由此构成了自身同一和形式变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般说来,此“树”直观地描述了由一种作为发展起点的元概念,通过横向(在S轴上外延)的分支发展,以及纵向(在T轴上展开)的进化发展,而逐渐构造出一个多元性的、互有亲族关系的历史概念集群。P27泛演化逻辑图的突出特点是:四、三、三形式。其中在四的环节包括本原a在内,本原a“一分为二”,分裂为a1和a2两种存在形式。其中a1的运动形式是自身同一,包含三个环节或连续性运动。a2和a3的运动形式都分裂为二,一是自身运动,二是向他物转化。自身运动体现了形式同一,向他物转化体现了质变和飞跃。

何新树的典型应用实例 而此树,正是前此所述的概念系统树的一个具体应用。P30

正位法实例:观点对比 应用实例:泛演化逻辑 其认识深度属于有限环节的观点理论,事物辩证法的形式 老子大道属于无限,把握存在模式的辩证逻辑:有是存在,无是逻辑,有无一体,不可分割 何新将有无分开,有是存在,无是非存在。没有把握无的内涵是逻辑 这是利用康德的金字塔正位法对泛演化逻辑进行的准确定位。它分为三种形式:观点对比、方法对比、逻辑对比。观点对比的逻辑图表明,何新树与道德经分别处在知性有限和理性无限两个层次上,何新树的对象是“存在-有”,道德经的对象是“逻辑-关系-无”。由此构成哲学观点理论与大道逻辑规则的本质区别。

正位法实例:方法对比 泛演化逻辑属于有限环节的唯物辩证法 无限环节有四种形式: 基础是科学表述法 整体是菱形结构法 动态是逻辑论证法 极限是思维规律法 泛演化逻辑停留在有限,属于动态认识形式和经验理论方法 方法对比的逻辑图表明,何新树的实质是静态形式的唯物辩证法,没有上升到思维把握真实运动的高度。它与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不在同一个级别上,二者之间是理性方法和知性方法的对立统一。

正位法实例:逻辑对比 泛演化逻辑自命名为何新树,其逻辑形式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属于观点和逻辑外部分立的认识形式即经验理论方法 黑格尔的动态方法: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一体,二者不可分割开 黑格尔是动态表述方法 何新是动态认识方法 逻辑对比将方法的具体形式展示出来,它是本质两分法,形式三段式,二者外部联系在一起的逻辑规则。而黑格尔创新出来的动态分析方法则是将本质和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模式。这种有机体是通过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层次关系展示出来的。泛演化逻辑没有将直接性和间接性作为两个层次的认识把握住,它只有直观抽象的反映论,没有间接抽象的反思论。

图像法和正位法的应用实例 本质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1.知性研究方法:认识形式 2.理性研究方法:逻辑推论 形式是三位一体的过程论 1.形式环节的认识结构 2.本质环节的认识结构 3.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 属性是四者同一的系统论 1.观点形式的基本矛盾 2.概念形式的基本矛盾 3.逻辑环节的基本矛盾 4.基本矛盾的演化过程 菱形结构法的典型实例 1.西方逻辑模式的演化过程 2.西方矛盾形式的演化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种形式 4.逻辑形式具有的两个层次 逻辑论证法的典型实例 1.周易八卦的图解形式 2.周易八卦与老子大道对立 3.周易八卦与老子大道同一 4.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 5.系统综合: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知性研究方法:认识形式 观点环节是两分法 认识环节是反映论 本质环节是从存在中抽象出名称、类概念 理性环节是经验总结 方法环节是文字考证揭示词义、道理和学术价值、社会意义 本质属性:静态认识讲述个人的心得体会

理性研究方法:逻辑推论 观点环节是系统认识把握过程中的联系 现象联系是形态变化,本质联系是认识规律,逻辑规则 分析方法是图像法、正位法,依据是认识论的整体模式和思维规律 基础是变化中的矛盾关系,内容是不言之教,属性是辩证逻辑,上升到本质高度的客观性

形式环节的认识结构 逻辑环节是三段式 直接反映、直接抽象构成形式环节认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没有深入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环节,停留在对具体矛盾的认识和分析层面。 认识视野局限在现象和属性之间徘徊,不能把握动态过程。

本质环节的认识结构 本质环节认识结构的鲜明特点是三分法—过程论。把握了不同阶段的属性形式特点。 各个环节内部都是单一的本质,没有辩证逻辑强调的直接和间接的层次关系。 认识从初级本质进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但缺乏动态分析方法,不能揭示认识规律。

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 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从过程形式上升到矛盾运动高度,揭示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鲜明特点是贯穿了直接和间接、形式和本质的一体关系,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二者不可分割开。 动态分析把握矛盾和运动规律是辩证逻辑的实质与核心。

观点形式的基本矛盾 矛盾环节体现了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第一种形式源自老子大道,将老子创新出来的名词术语按照认识模式排列起来,形成人类早期揭示的认识规律,它隐藏在观点和讲道理的形式背后,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系统展示。 金字塔和圆圈构成完整形态的认识结构。

概念形式的基本矛盾 概念形式的基本矛盾停留在理性的思辨环节,通过图像形式将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 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哲学理论的基本矛盾,它的图像形式分别为矩形、三角形、圆形。三种形式构成完整的认识模式,属性是系统矛盾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动态真理观

逻辑环节的基本矛盾 逻辑环节的基本矛盾具有系统性和完美性 这是从理性思辨到真实模式的质变和飞跃 认识形式、认识属性、认识模式、存在模式、逻辑模式、逻辑规则都通过概念、图像、规则展示出来。它终结了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过程。

基本矛盾的演化过程 静态环节的基本矛盾处在认识形式环节,是思维将不同时代的认识模式连接起来的产物 动态演化过程是客观性的展示,它扬弃了主观因素,实现了逻辑与历史本质同一,形式对立的思维规则 开端是老子,中介环节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连续质变,终端是时代哲学。

西方逻辑模式的演化过程 静态方法: 开端形式: 先验逻辑三分法 形式逻辑三段式 菱形结构法 科学分类法 动态方法: 模式方法: 辩证逻辑三分法 动态逻辑法 模式方法: 系统论证四分法 唯物辩证法 逻辑环节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它没有将终端的本质属性包含在其中。把握真实存在的方法是思维形式规律,这是时代哲学给出的科学方法。

西方矛盾形式的演化过程 形式上质变: 开端特点: 从隐藏形式 从无矛盾形式 到显露形式 到有矛盾理论 属性上质变: 本质上质变:从静态形式 西方的理论形态在开端环节以无矛盾形式出现,随着认识的深化,名与实、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性显露出来,为把握这一矛盾关系,逻辑规则只能从静态形式逻辑向动态辩证逻辑转化。由此构成逻辑模式演化的各种形式。当今时代,哥德尔的测不准原理表明,把握矛盾是科学理论的实质。没有矛盾关系的理论是抽象的片面的,如经典力学方法,数学归纳法等。 属性上质变: 从具体矛盾 到系统矛盾 本质上质变:从静态形式 到动态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种形式 发展的规律是辩证运动的形式,一个过程,两个阶段,是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直观描述。两种形式对立统一,是它的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是认识规律,逻辑规则。从形式到本质到规律规则,由此构成辩证认识具有的三个环节。

逻辑形式具有的两个层次 按照科学分类法,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各自都是四种形式。相互之间构成有限和无限、知性和理性、静态和动态、形式和内容、形式和本质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四分法-四者同一律是它的逻辑规则。在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都普遍适用。

周易八卦的图解形式 应用环节是逻辑法-思维规律,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静态是图解形式,它是形式逻辑的基因 从周易八卦衍生出二进制、数理逻辑 由此构成数学逻辑的丰富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的河洛图、八卦图,都是以图解形式把握逻辑关系、逻辑结构、逻辑规则。时代哲学回归到图解形式中,并且与时代同步,通过幻灯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逻辑关系、逻辑结构、逻辑规则。由此构成两极之间的重合关系。

周易八卦与老子大道对立 周易八卦是静态形式 老子大道是动态形式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认识深化表现在属性环节,从静态系统认识到动态逻辑规则。这就是周易八卦与老子大道的本质区别。老子大道是动态逻辑模式,古代还没有展示动态关系的方法手段,只能通过讲道理和比喻的形式,将观点作为逻辑格式的载体,这就是从周易八卦的图像法前进到老子逻辑格式法的质变和飞跃。它将语言逻辑和辩证逻辑合二而一,有机结合在一起。图像法是直观形式,逻辑格式是间接的思辨即“玄”的形式。这就是从老子大道转向“玄学”的根源。由于人们头脑中缺乏逻辑思维的理念,停留在观点道理环节解说老子,最终使它演变为“玄学”。

周易八卦与老子大道同一 从两种形式对立到本质环节同一,将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有机结合在一起,外部联系是形式逻辑,内部本质是辩证逻辑,形式和本质是两个层次的认识,二者不可分割开 由此构成中国特色的逻辑学,它的属性是真实逻辑模式 动态逻辑关系无法言说,它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而静态逻辑关系通过排列组合形式展示出来。由此构成数学逻辑和哲学逻辑的本质区别。将数学逻辑和哲学逻辑通过形式和本质的层次关系把握住,就是科学的逻辑模式。动静一体,不可分割。静态是科学分类,系统认识,动态是把握矛盾关系,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

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 思维形式规律 中国特色逻辑学 形式逻辑基因:周易八卦 终端 极限规律 时代 哲学 科学理论 辩证逻辑基因:老子大道 科学理论 过程 形式逻辑基因:周易八卦 经验 理论 传统哲学 中国的传统哲学停留在经验理论环节,只有观点方法,没有逻辑规则,认识模式、思维规律。时代哲学综合了东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全部成果,创建起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揭示了认识论的极限规律:思维形式规律。从而终结了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使哲学从理论研究转向全面系统地应用。应用哲学就是马克思为哲学理论开辟的光明大道。 国学 基础 开端

玄览-系统综合: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系统 应用 马克思 资本论逻辑 中国哲学 动态黑格尔辩证逻辑 静态叔本华系统逻辑 老子大道 逻辑格式 辩证逻辑基因 认识结构:康德的先验逻辑 三分法和菱形结构法 周易八卦 图像方法 形式逻辑基因 中国特色的逻辑学产生的根基是东西方逻辑思维的系统综合,它是“玄览”方法结出的果实。“玄览”与“系统”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它需要把握完整的过程,包括过程中的形式特点和本质属性。 西方 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形式逻辑:科学分类法

理性应用:辩证法规律之间的联系 表述环节知性和理性形式不同 内容环节知性和理性内涵不同 形式环节规律之间的联系特点 本质环节规律之间的属性联系 存在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发展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变化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主观思维环节运动规律图 客观存在环节运动规律图 辩证法规律之间的联系是时代哲学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毛泽东率先向这一难题发起攻击,然而,受思辨能力的限制,没有取得成功。一元论辩证法的提出表明,哲学理论在极限环节只有一种形态:极限规律。这就是思维形式规律,其内涵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

表述环节知性和理性形式不同 辩证法三大规律是思维本质规律包含的内容,它是理性思辨的产物,源自黑格尔《逻辑学》 存在形式、发展形式、变化形式构成思维把握存在的三个环节。存在为本,发展和变化是它的两种形式。由此构成三个规律之间的关系。 表述环节知性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把握了现象环节的形态联系。理性深入到本质环节,通过概念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

内容环节知性和理性内涵不同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构成辩证逻辑的本质属性。它在辩证法规律环节同样显露出来。这是动态分析方法在规律之间相互联系上的具体应用。它体现了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关系。

形式环节规律之间的联系特点 两种形式对立统一,这是存在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分为二是直接形式。它通过本质和形式的关系展示出来。 两分法-同一律是间接形式。它通过唯物论和辩证法两种形式加以区分。二者之间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性。

本质环节规律之间的属性联系 按照思维形式规律把握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需要体现出横向静态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纵向动态是三个环节,从对立到同一的关系。极限是一,本质是二,过程是三,系统是四,形式是多样性的统一。

存在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形式是统一体,相互联系在一起;本质是矛盾关系,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形式和本质处在两个层次上,二者是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关系。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实质:把握层次关系和过程与系统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发展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发展演变环节分为形式变化和矛盾运动两个层次,形式变化无矛盾,本质运动源自矛盾关系。没有矛盾事物就不会向对立面转化,就没有产生和消失、死亡。可见,矛盾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动力,也是事物自身具有的本质属性。

变化规律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变化规律依据事物形态不同分为两种形式。复杂事物包含阶段性的质变,例如生物形态的变化,人生过程中的诸多阶段。简单事物只有过程和结果两个环节。例如开门关门,计算机存储器的运算模式。量变是过程,质变是结果。过程和结果构成动态两分法的内涵。

主观思维环节运动规律图 ①是毛泽东《实践论》中讲述的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②是列宁《哲学笔记》的观点,从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深化。他们二者都停留在形式变化环节,区别在于,毛泽东处在无概念的知性层次,列宁上升到概念变化的理性层次。本质属性是观点和逻辑二者分立的经验理论。

客观存在环节运动规律图 两极对立,中介同一,这是黑格尔给出的辩证逻辑规则,它是认识规律的内容。物极必反,转化质变,这是事物运动规律的内容。它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方法口诀、逻辑符号和方法模版 方法口诀的具体形式 方法模版的图表形式 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符号 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符号 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符号 方法模版:认识的本质属性 方法模版:动态分析方法 方法模版:认识的金字塔模式 方法模版:规律的金字塔模式 方法模板:简单的系统运动 方法模板:复杂的社会系统 方法是抽象的关系,逻辑是具体的格式,方法模版是把握整体的结构和系统的方法。

方法口诀的具体形式 方法口诀包括名称、属性、形式、特点,应用场合,理论形态和表述概念。它没有明确的分类,属于观点和逻辑二者分立的形式。

方法模版的图表形式 图表形式将观点和逻辑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逻辑关系是分类形式:表述形式、方法内涵、应用场合、属性和特点。从五个环节展开分析。体现了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真实逻辑是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符号 “一分为二”的实质把握了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它反映了存在的本质是“一”,认识将它分裂为“二”:形式和质料,例如,486电脑、586电脑,奔腾三代电脑,或者说杨树,白色的食用盐等。 在这里,形式指的是型号,树种,颜色;质料指的是电脑,树、盐这些基质。通过形式和质料两个概念、两种形式,人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客观存在物。

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符号 “一分为三”把握了过程的三个环节,本质环节是矛盾的产生、运动和消解,认识是存在、形式和整体模式。二者都是以过程形式出现。逻辑规则为: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

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的逻辑符号 系统认识形式为四分法,即“一分为四”。本原是质的规定性,形式是量的规定性,根据是本质属性,过程是形式特点。知性环节质量一体,不可分割。理性环节本质和形式相互转化,动态关系。知性和理性构成认识的两个层次,相互之间不可分割开。

方法模版:认识的本质属性 认识的本质属性构成思维形式规律的内涵:知性和理性是两个层次,直接和间接是两种形式,形式、属性、本质(动态)构成过程具有的三个环节,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性。这就是思维形式规律的丰富内容:两个过程对立统一的系统模式。

方法模版:动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本质两分法,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对立统一。形式三分法,把握过程具有的三个环节。本质和形式两种方法不可分割开。

方法模版:认识的金字塔模式 立体思维模式是金字塔结构:一分为七的形式。三个环节是认识属性,直接和间接是两种认识形式。同样体现了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的一体关系,它多了极限是“一”的环节

方法模版:规律的金字塔模式 规律的王国同样呈现出金字塔结构:一分为七。与认识形式不同,它已经将思维形式规律的内涵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方法模板:简单的系统运动 “二、三、三”是计算机语言的结构形式。其中“二”是属性判断,逻辑形式,判断“真伪或有无”两种关系。“三”是数据结构,分为低端和高端两种形式。属于数学逻辑的系统模式

方法模板:复杂的社会系统 一分为九是哲学逻辑的系统模式:把握复杂的社会运行系统。数学逻辑具有片面性,它缺少形式和本质之间的层次关系,不能把握转化中的质变关系。

实践环节的应用实例 1 2 3 4 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方法 数独游戏的解题方法 应用逻辑规则把握数独位置 逻辑法和实践法的有机结合 www.themegallery.com 实践环节的应用实例 1 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方法 系统认识实践第一,归纳对比、逻辑矛盾四种形式的认识。逻辑推论三个环节,实例证明为基础 2 数独游戏的解题方法 应用逻辑规则把握数独位置 逻辑法和实践法的有机结合 回答哲学对象 3 系统矛盾论的典型实例 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黑格尔的关系和自身演变规律 逻辑分析的典型实例 观点环节逻辑分析的典型实例 从无到无的实例和三种形式 用金字塔分析经济和政治理论 逻辑图分析命题动态形式真理观 4 逻辑分析与观点理论不同,它必须通过典型实例来加以感悟,通过解剖麻雀的过程和具体形式,把握逻辑分析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根据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 Company Logo

1、哥德巴赫猜想的论证方法 实践环节的系统认识形式 知性环节观点分析:归纳法 对比法的三种形式和各自内容 逻辑法是用范畴把握本质关系 矛盾法把握了辩证运动形式 逻辑论证揭示辩证运动的规律性 逻辑论证的第二环节:表现形式 逻辑论证的第三环节:极限形式 具体实例是对逻辑分析的补充

实践环节的系统认识形式 系统论本身要求人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偶数分解为两个奇数之和的形式;二是各种分解形式自身具有的属性、形式和特点;三是各种分解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偶数分解为两个奇数之和的规律。 本质环节的对象以哥德巴赫猜想的认识、分析、证明为实例。它是上升到无限环节理性高度的实例。通过这个实例可以把握认识论的完整模式:形式特点、本质属性、结构模式、思维规律。

知性环节观点分析:归纳法 观点分析有四种方法: 质的环节归纳法,量的环节对比法 关系环节逻辑法,本质环节矛盾法 归纳、对比、逻辑、矛盾四种方法构成系统形式的观点分析

对比法的三种形式和各自内容 对比法是逻辑分析的基本形式,它需要按照立体思维的过程结构展开,分为形式对比、本质对比、属性对比三个环节。其中形式对比是把握偶数分为两个奇数之和的四种形式,本质对比是把握四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属性对比是把握各自的起始值和分解的形式特点

逻辑法是用范畴把握本质关系 逻辑法是用哲学范畴把握四种形式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体现了认识论的规律即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系统矛盾是环环相套的关系网形态。

矛盾法把握了辩证运动形式 矛盾法依据思维和存在之间属性对立,形式同一的逻辑规则,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数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两种形式。通过矛盾关系进到把握必然性、规律性的理性高度。

逻辑论证揭示辩证运动的规律性 辩证运动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都通过偶数与奇数之间的矛盾关系展示出来。这个辩证运算式就是思维本质规律的典型实例。通过这个实例可以准确把握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联系

逻辑论证的第二环节:表现形式 辩证运算式是本质之间的关系,加减偶数法是它的具体形式。按照两分法-同一律的规则,二者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开。

逻辑论证的第三环节:极限形式 辩证运算式是本质属性:规律性,加减偶数法是具体形式:解题方法。这是质的分析具有的两个环节。量的环节是探讨加减偶数的次数,限度问题。由此构成从质到量两个层次的逻辑分析。

具体实例是对逻辑分析的补充 逻辑分析的特点是论证的结果具有双向性,隐含着两种趋势、两种结果。通过例证法使它从两种形式的矛盾性转化为单一形式的必然性。由此构成逻辑法和例证法、实践法的一体关系。只有逻辑论证方法是片面性的,必须通过例证法才能得到最终的证实。数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逻辑法与实践法的关系。数学割裂了二者的一体关系,分析的结论具有片面性。

2、数独游戏的解题方法 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行列对比 三位一体:行列单元格的对比 四者同一:行列单元格双向形式对比 逻辑法和实践法的有机结合 数独游戏破解了什么是哲学的难题 运用逻辑规则可以破解数独游戏,从中找到它的答案。这是与数学方法和经验方法不同的形式,它是通过逻辑推论,动态的对比形式逐一找出未知独数的准确位置。可见,康德提出的“正位法”在数独游戏中显示出自身具有的威力。

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行列对比 确定图中左上角带有*号位置的独数方法,以上面第一行和左边第一列为对比依据第一行已知独数是12689。左边第一列独数是34678。通过与1到9数字进行对比,行列关系中缺少一个数目5它就是*号位置的独数值。由此体现出“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将这种方法取名为“两极对立,中介同一”的形式。 简单的对比发生在两种形式之间,行列之间、行与单元格之间、列与单元格之间构成了它的三种形式。这里以行列之间的对比关系为例子加以解说。

三位一体:行列单元格的对比 确定左上角带有+号位置的独数方法。以左边三列构成的三个单元格为分析对象,第一列和第三列都有独数3,唯独第二列没有独数3,此时第一单元格内部恰好缺少独数3,通过三个单元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找到了+号位置的独数是3。这就是“三位一体”方法的内涵。 较为复杂的关系分为两种形式:三种元素的对比和四种形式的对比。三位一体把握了行列单元格三种元素之间的一体关系。

四者同一:行列单元格双向对比 确定图中下面一行中带有*号位置的独数方法。在*号单元格内部行列两个方向都没有已知独数所以需要通过外部关系。以左边第一列的三个单元格和下面三行构成的三个单元格作为分析对象,双向对比分析。发现*号位置应该放置独数8。这就是“四者同一”方法的内涵。 系统对比是四种形式,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这是站在横向纵向单元格的角度进行对比,同时还要兼顾行列与单元格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四者同一的格式。内外两个层次,各自两种形式。经过反复对比之后确定独数的准确位置。

逻辑法和实践法的有机结合 逻辑推论结果:内涵循环数组 实践法随机选择,确定唯一答案 逻辑推论的结果在具有循环数组情况下,它的答案不是唯一性的,而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成对答案。此时实践环节具有的随机选择法和化简删除法取代了逻辑推论法。由此构成理性方法和知性方法二者之间的分工不同。理性依据逻辑规则,知性依据随机选择和化简删除两种方法。知性和理性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就能够破解各种类型的数独游戏。 逻辑推论结果:内涵循环数组 实践法随机选择,确定唯一答案

用数独游戏破解哲学对象难题 如何认识问题就是哲学观点,如何分析问题就是哲学方法,如何解决问题就是哲学逻辑。难度不同的独数游戏就是检验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商程度的尺度。用哲学术语表示,就是世界观的形式不同。四者同一,就是哲学概念的内涵。 具体的游戏规则是:每行、每列和每个单元格(例如图中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小宫格)中放置1~9的数字不能重复,由此构成数独游戏规则的特点:简单好记,一看就明白。

3、系统矛盾的典型实例 与马克思的对立统一 与恩格斯的对立统一 与列宁的对立统一 与斯大林的动态对比 差别:演变形式不同 两极论和转化论共存 对立:两极论盾论对比 与斯大林的对立统一 与黑格尔的对立统一 两种形式的认识论 方法环节的逻辑对比 世界观的模式对比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 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的形式特点和本质属性为例,解说系统矛盾在哲学理论中的表现形式。通过毛泽东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比,与斯大林的动态对比,与黑格尔的认识模式对比,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自身演变的规律加以说明,系统矛盾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形式。它构成了时代哲学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与列宁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

毛泽东与斯大林理论的动态对比 同一:两点论与两极论的区别 “三大改造”完成以前,毛泽东的哲学理念与斯大林的两极思维形式同一,本质对立。斯大林是书本理论型毛泽东是实践经验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是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实质。

差别环节:发展演变的形式不同 斯大林始终坚持两极思维的观点,没有把握辩证逻辑的层次关系,只有静态的形式逻辑规则。毛泽东早期和晚年理论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矛盾性,这是从两极论过渡到转化论、质变论的结果。从具体矛盾论上升到系统矛盾论的表现。晚年毛泽东把握了辩证逻辑的真谛,学会了动态论述方法和概念辩证法。

毛泽东:两极论和转化论共存 毛泽东早期的哲学思想和晚年的哲学思想具有本质区别。晚年毛泽东摆脱了观点和逻辑二者分立的缺陷,将辩证逻辑与继续革命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攀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表现形式是早期和晚年理论相互冲突,以矛盾关系形式出现。

对立:两极论和《矛盾论》对比分析 毛泽东与斯大林在政治理论环节出现了明显的对立性,这就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继续革命理论”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一对立性表明,晚年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它跟上了时代步伐

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对立统一关系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动态同一形式,因为二者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性的联系。动态同一分为三个环节,需要按照“同一、差别、对立”的形式展开分析

毛泽东与黑格尔哲学的对立统一

知性和理性两种形式认识论

辩证方法环节的逻辑对比 从辩证法分类角度上看,毛泽东早期和晚年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事物辩证法上升到概念辩证法的高度。用逻辑图表示,则为:

世界观环节的模式对比 时代哲学将世界观分为四种形式:静态环节是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代表的认识模式,动态环节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为代表的两种形式。我们把世界观方面的系统逻辑图绘制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

4、观点环节逻辑分析的实例 本质运动从无到无的典型实例 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认识过程 从无到无具有的三种形式 金字塔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金字塔在政治理论中的应用 逻辑分析方法的系统模式:一分为七 逻辑图在命题环节的应用:系统真理 动态真理具有的五种形式:老子大道 本质运动是从无到无的形式变换,对于知性认识来说,它不能把握本质的内涵:动态关系,逻辑关系、矛盾关系三位一体的形式。因此恩格斯、列宁都不能解说本质运动的特殊形式。而老子和黑格尔都提出了从无到无的形式变换。为此需要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解说。

本质运动从无到无的典型实例 以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演变形式为例,可以准确把握本质运动具有的从无到无的特殊形式。本质是无,这是描述性的语言。概念表述其内涵是关系,包括逻辑和矛盾两种形式。关系是直观看不到的,必须通过反思和联想才能把握住。存在是有,它与关系的认识属性相反,存在是直观可见的形式。

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认识过程 矛盾是表述本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分为三种形式,形成时期的特点是同一,发展时期的特点是显露,冲突即解决时期是两极对立的成熟形态。认识过程则用潜藏、显露、成熟的名称表述出来。概念形式则是:同一、差别、对立。逻辑规则是两极对立,中介同一。同一和对立是矛盾关系的两种属性,其中同一是形式属性,逻辑关系,不可分割。对立是本质属性,矛盾关系,对立统一。中介环节是矛盾的本质属性,运动过程。

从无到无具有的三种形式 三种形式分别发生在认识环节、方法环节和逻辑规则环节。存在环节是有的形式,认识不到使它变成了无。动态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形式。本质是看不到的关系。逻辑规则是概念辩证法形式,分为本质属性和形式特点,二者在动态环节可以转化,因此呈现出从无到无的形式变换。

金字塔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马克思《资本论》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它的劳动所得即劳动报酬。这是本质属性。 劳动价值论是它的形式社会分工是它的基础,商品制度是它的根源。 分工和商品制度二者缺一不可。由此构成认识过程的三个环节,金字塔形式。

金字塔在政治理论中的应用 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理论为标志 由此构成理论演变的三个环节,用金字塔展示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基是马克思的学说,中介是列宁开创的“十月革命”道路,终端是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从暴力革命到自我革命的转化。

直观反映:老子大道的逻辑图 这是张立文先生在《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一书中绘制的老子大道的逻辑图。它的特点是外部联系,符合语言逻辑规则:名与实直接同一。整体模式体现了费希特的“逻辑是一个圆圈”的哲学理念。属于直观反映的唯物论。 从观点分析到逻辑分析,是老学研究者经历的两个阶段。张立文率先用逻辑图的形式解说老子的哲学理念,开创了逻辑分析的先河。我依据张立文的逻辑图,将认识的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揭示出完整形态的认识模式。

直接抽象:老子大道的逻辑图 这是我从语言逻辑转向形式逻辑之后形成的逻辑图。它的特点是将形式逻辑规则添加到逻辑图中。由此体现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二者之间的同一性。 反映是直观的认识形式,抽象是通过分析综合把握的本质属性。

静态反思:老子大道的逻辑图 这是从语言逻辑、形式逻辑转向认识逻辑、哲学逻辑之后形成的逻辑图。它的特点是将老子观点中的认识形式、认识属性添加到逻辑图中。由此体现出“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规则。 静态反思是站在联系的角度,把握认识形式和认识结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动态反思:老子大道的逻辑图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动态过程论。它源自康德的先验逻辑。其中大小圆圈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理念。外部形式和内部本质是黑格尔强调的逻辑法,这一特点在老子的认识模式中并不存在。由此构成知性动态和理性动态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 动态反思是把握过程中的联系,分为形式联系和本质关系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由此构成动态分析方法具有的特点:逻辑法,直接和间接一体,三分法和过程论的紧密结合。

系统反思:理性环节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系统逻辑模式的特点。它源自康德的哲学理念。这个金字塔体现了老子“大道”本身具有的认识论模式:系统认识论和动态同一律。 金字塔已经上升到系统矛盾论的高度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系统反思是将康德的先验逻辑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它是把握完整过程的认识形式。

道纪极限模式:系统环节的金字塔 这是将老子的认识论模式与时代哲学强调的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式。它揭示了老子的智慧构成了时代哲学理论的基因。二者之间本质同一,认识模式一致形式对立,老子哲学是观点和道理的隐藏形式,时代哲学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模式。 “道纪”是老子为逻辑推论方法起的名称,它是从已知把握未知的动态推论方法。

玄览真实模式:连续的深化过程 这是将六种逻辑模式按照认识过程自身具有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展示出来。这种动态过程无法言说,由此构成黑格尔提出的本质运动形式是从无到无,即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玄览”是老子大道的认识模式,把握真实的存在。要将动态过程的三种形式和本质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玄览”与西方的“洞见”不同,它是动态的过程形式和系统认识有机结合的产物。“洞见”是静态的直观把握,“玄览”是动态的本质把握。两种形式构成逻辑环节的认识形式。

逻辑图在命题环节的应用 二律背反是真理的属性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性。真理的属性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真理的形式是认识深度不同,得到的真理形式不同。知性是两种形式对立统一。理性分为静态、动态、系统、极限四种形式。各个环节内部都蕴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动态真理的五种形式 袭明:直接同一:谜底与谜面一一对应 具体解说老子讲述的观点道理:真实内容 直接同一、间接同一、动态同一、整体同一、模式同一,构成动态真理的五种形式。以老子大道第一章为例,解说系统同一的四种形式。以大道的逻辑模式为例,解说模式同一的内涵,它是整体环节的动态真理观。袭明是从形式中把握本质的方法,是理性环节真理的最初形式。

要妙:间接同一:揭示不言之教形式 “要妙”是从本质联系中把握的系统关系形式,这是对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第一章分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由此构成“要妙”的内涵。两个层次两种形式是辩证逻辑的本质属性。 不言之教内涵是逻辑关系、结构、规则。间接同一停留在逻辑关系的形式环节,没有揭示出辩证逻辑的属性:它是把握动态的方法手段和逻辑格式。

得一习常:动态同一:不言之教属性 从形式对立到本质同一这是“得一”的具体内涵。把握动态过程的概念是“习常”,它揭示了不言之教的属性:动态方法,辩证逻辑 动态同一律是辩证逻辑规则,真理只有在把握动态形式环节才具有真实性,此时观点理论与存在模式真正同一起来。 “得一”是在具体环节把握的存在模式,它的形式特点是“习常”,把握动态的过程。这是人们直观看到的存在形式。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抱一玄德:整体同一:辩证逻辑本质 “玄德”进到了把握动态环节本质之间关系的高度。从而以“抱一”的形态出现。“抱一”是把握整体联系的概念,它不再被自身属性所限制,而是将自身属性和整体形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观点理论上升到方法、逻辑规律的高度。整体同一构成辩证逻辑的本质属性它是系统认识得到的结果。 抱一,是把握具体和整体之间的联系,不是孤立的认识,而是在相互联系中把握动态的存在形式。由此从动画片形式转变为系统认识的逻辑图形式。这是理性思辨环节的逻辑图。它将“玄德”的内涵展现出来,把握认识规律,认识结构和逻辑规则,思维口诀。

虚极大道:模式同一:辩证逻辑规则 虚极是理论的最高境界,也是大道的内容即辩证逻辑规则 虚极是动态的整体模式,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包括逻辑关系、篇章结构、动态过程、逻辑规则、极限规律各个环节在其中,以圆圈模式展现出来。这是真理的最高形态:模式同一。 “虚极”是理性的极限,没有事物的踪迹,只有逻辑关系、逻辑结构、认识规律、逻辑规则。老子用“大道”将它与“玄德”区分开来。“玄德”是动态规律,“大道”是极限规则。二者同属于玄之又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整体模式同一,实现了真善美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

图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1 这是我应用中国特色的逻辑学,采用图解形式剖析钱津著《追寻彼岸:政治经济学论纲》中的观点理论,从而展示出思维工具在应用环节发挥的巨大威力,使人们对思维工具的科学价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钱津著《追寻彼岸:政治经济学论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学科与学派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矛盾 系统和具体的层次关系 理论形态 学科 客体属性 政治信仰 学派 主体属性 逻辑规则 两分法 同一律 具体形态的 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论 一体性 抽象形态的 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 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 基础理论 系统研究 动态规律 科学性 深度不同 本质属性 矛盾关系 认识属性 层次关系 多样性 资产阶级的 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学说 国家调控 无产阶级的 经济理论 马克思的学说 社会规律 钱津的观点:问题在于,不论是称做政治经济学,还是称做经济学,从名称的实质讲,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等同,或是说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学等同。目前,在中国,人们是将以《资本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研究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范围更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不等同,学术界是分开的。然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不等同,长期以来,似乎不是很清楚,没有特别地重视这个问题,至少在“马克思主义”这一限制词的省略上,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派别,这一派别的存在不能替代学科的存在。P11 经济学 具体形态 现象解说 因果联系 阶级性 属性不同 如此复杂的关系网,两极思维模式无法准确将它把握住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 ┌形式是劳动价值论 基础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3科学形式 └本质是剩余价值论 本质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直接性 ┌形式是劳动价值论 └本质是剩余价值论 两种形式的科学理论 基础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本质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价值理论演变的两个阶段 层次并列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2生产形式 重农学派的观点分析 片面性 1流通形式 重商主义的观点分析 片面性 李嘉图学派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属于科学的理论形态。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同样属于科学的理论形态,所以二者之间本质属性同一,认识深度不同。依据认识论的整体模式,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现象规律和本质规律两个层次的科学理论形态。或者说,属于直接抽象和间接抽象两个层次的价值理论。 4综合形式 对各种观点理论的批判 5本质属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间接性 辩证逻辑 上下是两个层次 左右是两种形式 辩证的否定关系 形式逻辑 1234的演变顺序 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种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 政治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阶级斗争 └维权手段 阶级性-实践性 政治路线 具体 层次关系 马克思理论 哲学是科学性、真理性 政治经济学具有二重性 社会主义是党性实践性 层次关系 政治经济学 物质利益的矛盾 社会制度变化规律 阶级性-科学性 基础理论 有限 哲学理论 人类共同创造 的精神财富 科学的思维工具 科学性-真理性 思想路线 无限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钱津的观点:科学地界定这一学科必须先认识清楚以下几点。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理论的,不是研究政治理论的,不能将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政治理论看待。 批注: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1、政治经济学,2、经济理论;3、政治理论。作者认为: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政治理论 哲学是无限环节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属于有限性 政治理论属于行动纲领 内涵两个层次三个环节

政治经济学视域:全人类和历史性 1、质的区分 社会主体 属性不同 社会主义的 经济制度 过渡性社会 资本主义的 经济制度 非过渡性社会 全人类是抽象的形式 历史性是具体的形式 科学性是二者的结合 两分法--同一律 2、量的区分 同是商品制度 本质属性不同 特 点 特 点 高级阶段 产品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 商品制度 永恒不变 社会制度 向对立面转化 初级阶段 商品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钱津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视域是全人类,在从历史走过来的研究中,不能作东方或西方地域的划分。P14 批注:东方、西方属于抽象的划分形式,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具有阶段性,依据历史演变的阶段性进行划分,才是科学分类的尺度和标准。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到,辩证逻辑的特点是从质到量两个层次的一分为二。质的区分是社会属性截然对立,量的区分是各自具有的形式特点。这种形式特点是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关系。也就是说,各自向对立面转化的具体形式、特点、必然性和规律性。 转化质变 关系形式 对立统一 自然规律-必然趋势

全人类和历史性的有机结合 解体 分裂 改革 量变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不 同 模 式 形式特点 本质属性 初级阶段 时期相同 商品制度 形式不同 基本矛盾 属性相同 演变规律 形式对立 本质同一 斯大林 计划体制 集权模式 解体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不 同 模 式 高度集权 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研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 演化的客观规律 没有国别特点 南斯拉夫 高度自治 的市场经济 分裂 高度自治 中国 计划与市场 体制的转换 改革 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到,“全人类”的内涵只包括了原来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即在历史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而不包括那些实施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显然,这种“全人类”的内涵名不副实,它受到了历史阶段性的制约。因为政治经济学揭示的就是历史变化的规律性,而不是纯粹抽象的经济规律。 开放模式 古巴 经济制裁下的 商品制度 制裁模式 量变 历史性是本质属性,全人类是形式特点即理论的适用范围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对立统一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对象:商品制度下的资源配置 对象: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物质利益制约社会发展的形式特点 经济运行机制、制度与经济的关系,科学管理模式、分配体制,货币金融理论等诸多形式 方法:抽象的经济理论分析 手段:形式逻辑-因果联系 目的:揭示现象规律 1、解释经济现象 2、提出政策建议 3、维护和改善现有制度 形式:只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本质:没有动态的规律性 隐藏着既得利益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 对象: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物质利益制约社会发展的形式特点 方法:系统的矛盾分析法 手段:辩证逻辑-客观规律 目的:揭示历史的客观的规律 1、揭示社会制度演化的规律 2、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理论 形式:既有科学性又有阶级性 本质:动态的规律性,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两种形式的演化规律 钱津的观点:从名称上讲,是先有政治经济学,后有经济学的。经济学是一个大类,在开始的时候只有政治经济学,现在已发展出许多学科。最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最基础的一些经济问题,以后,经济领域的研究才越来越细,除了基础,还有许多的分支。因而,在保留政治经济学名称的前提下,从历史的延续看,凡属经济学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探讨都归政治经济学,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承担基础理论研究的分支科学。P16、17

基础性、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理论:动态演化规律:本质 从社会形式角度分析经济制度的变化规律 整体 单一性 局部 多样性 初级阶段 商品制度 高级阶段 产品制度 统计 经济学 质变 金融 经济学 管理 经济学 宏观 经济学 微观 经济学 制度 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静态因果联系:现象 从自然形式角度分析经济运行机制 钱津的观点:正因为这一学科是基础性并整体性的研究学科,所以,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事实上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一致的。即整个人类经济生活领域,任何一个分支的经济学研究都在这一学科范围之内,只不过,这一学科不具体涉及这一范围内的各个局部,不展开基础以上的层次研究,这一学科的研究是最抽象的,是以具有哲学性和思想性为特征的,即这一学科要表达经济哲学的范畴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思想。这是这一学科与经济学其他所有分支学科的不同之处。需要分清楚,这一学科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致,但不能以这一学科取代经济学,历史开始时期只有基础的年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好比一座大楼的基础就是这座大楼的占地面积,但不能以这座大楼的基础取代这座大楼的存在一样。P18 宏观 经济学 微观 经济学 制度 经济学 基础一般性:政治经济学:人与资源 商品制度下劳动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时代哲学:极限环节思维形式规律 经济学 自然形式 抽象定义 同一范畴具有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生产劳动 政治经济学 社会形式 具体定义 创造财富的劳动 经济学 自然形式 抽象定义 直接形式 人与自然关系 永恒不变 生产劳动 同一范畴具有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表述生产关系 的基本范畴 政治经济学 社会形式 具体定义 从生产劳动这个范畴属性和形式特点的逻辑图中人们看到,自然形式的范畴属性具有永恒不变性,社会形式的范畴属性则随着社会制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它是动态的关系而不是僵死不变的规定性。政治经济学和分支经济学分别属于社会形式与自然形式,尽管二者都使用同样的“生产劳动”这一范畴,然而,各自所包含的规定性截然不同。由此构成“名与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间接形式 人与人的关系 随社会形态变化 逻辑规则: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同名异义:亚氏的认识逻辑结构 生产劳动 共同名称 财富关系 生产关系 同一性环节 存在形式对立表述名称同一 思维规则 存在是一 认识是二 直接性 人与物 间接性 人与人 亚氏的“同名异义”处在直接抽象的关系环节,属于有限环节的逻辑规则。“生产劳动”是表述“关系”的经济学概念,“关系”在哲学理论中属于间接认识的对象,即上升到无限环节的逻辑规则。无限环节的关系表现在“思维和存在”两种属性之间,而有限环节把握的是两种存在形式与认识之间的关系,属于“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形式联系。形式联系是直接性的认识,属性关系是间接性的认识,二者由于认识深度不同,所以逻辑规则的具体内容也会不同。 两个层次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财富关系 静态形式 生产关系 动态形式

理性方法:康德的菱形排列结构 理性认识基础是关系 生产劳动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天然的 直接抽象是静态关系 特殊:人与人的关系 反映生产关系的概念 理性认识基础是关系 直接抽象是静态关系 间接抽象是动态关系 ┌自然属性是天然的 └社会属性是附加的 两个层次的认识内容 两种形式 认识形式 ┌间接关系 └动态抽象 概念属性:可变性 认识形式 ┌直接关系 └静态抽象 概念属性:永恒性 在这个菱形结构图中,上下两层分别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生产劳动具有的内容形式。中间则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自然属性属于直接关系,它的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与黄色的认识形式构成一体关系。社会属性属于间接关系,它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制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属于动态的规定性。因此与蓝色的认识形式构成一体关系。上下是两种属性,左右是两种形式,由此构成逻辑结构自身具有的特点: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生产劳动自然属性 一般:人与物的关系 创造财富的劳动 辩证逻辑 上下是两个层次 左右是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的关系 形式无矛盾 本质有矛盾 属性是矛盾

图解:同名异义的内涵 共同名称 人:实体 肖像实体 动物:类名 同一性环节 存在形式对立表述名称同一 思维规则 本质是一 形式是二 表述名称 真实存在 表述名称 影子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解说:当事物只有一个共同名称,而和名称相应的实体的定义则有所区别时,事物的名称就是“同名异义的”;例如,“人”和“肖像”都可以叫做“动物”,因为这只是它们的共同名称,而和名称相当的实体的定义则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如若要定义,指出人和肖像作为动物是什么,那么就得对每一种情况加以适当的定义。 P3 同一性 两种 形式 人:实体 动态形式 肖像实体 静态形式

从事实和观点的对比中把握教科书存在的三大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建新的理论 观点剖析与逻辑分析的本质区别 经济 现象 动态对比 辩证逻辑 对各种 观点理论 辩证分析 正位法 社会的发展变化 隐藏 形式 对立 形式 抽象对比 形式逻辑 显露 形式 传统教科书 的观点 二者之间的矛盾 系统和过程 矛盾运动 自身和关系 事实和 观点对比 科学研究的方法 存在为本,把握过程。系统分析、矛盾规律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动态的辩证研究方法 目的:揭示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图中左边展示的是作者使用的纯学术研究方法,右边是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的基本形式。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观点是静态的因果联系,逻辑是动态的矛盾规律,观点剖析的目的是解释经济现象,逻辑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客观规律。 纯学术研究方法 从事实和观点的对比中把握教科书存在的三大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建新的理论 目的:解释经济现象 观点剖析是静态的对比分析:解释经济现象 逻辑分析是动态的辩证分析:揭示矛盾规律

辩证逻辑:客观存在中的真实矛盾-三位一体关系网形式 认识中的矛盾与真实存在的矛盾 辩证逻辑:客观存在中的真实矛盾-三位一体关系网形式 主体人 缺少具体关系 物质利益矛盾 客体物 缺少动态关系 资源流通矛盾 社会关系 缺少占有关系 经济关系矛盾 劳动客体 不断演变 动态关系 劳动主体 不断演变 动态关系 3资源 作用 4资产 作用 1体力 作用 2智力 作用 从这个直观图像中人们看到,作者把握的矛盾是他的头脑中由于认识形式不同得到的结论,属于认识中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属性与客观存在的真实矛盾的属性截然不同。认识的矛盾可以随着认识形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时有时无的特点,而客观存在的真实矛盾与认识形式没有丝毫的关系。无论你是否认识到,它都在理论之外独立自主地运动着,这就是真实矛盾的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的认识、理论和观念而自行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动态矛盾,真实的矛盾以环环相套的关系网模式出现。而不是作者的分类模式得到的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劳动的内部矛盾 矛盾论 两分法 认识中的矛盾 形式逻辑

把握必然性的方法:两个过程同一 4整体:抱一 认 识 过 程 模式规律 思维规则 运动规律 辩证逻辑 3 过程 反思 政治经济学 分界线 理性认识 本质矛盾 静态规律 形式逻辑 2间接反思 矛盾关系、运动形态 认 识 过 程 知性认识 形式联系 语言逻辑 1直观反映 现象形态、因果联系 在这个逻辑图像中人们看到,把握规律需要将三种形式的图像:三角形、圆圈、梯形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辩证逻辑的形式表述出来。这种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语言逻辑、形式逻辑的基础上,不能使三种形式的逻辑规则并列起来,而是以两个层次三种形式的一体关系出现。整体抱一环节就是思维规则,模式规律。而三角形里面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它与经济学的属性截然不同,我们通过静态规律和动态规律的分界线将它们二者分割开。动态规律的特点是对过程进行的反思,过程的属性是包含质变和飞跃的环节。静态规律的特点是抽象的思辨,它没有质变和飞跃的环节。由此构成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本质区别。 认识 模式 属性对立 认识三角形 动态是圆圈 静态是梯形 蒙昧时代 人 野蛮时代 类 文明时代 社 大同时代 会 存在 模式

图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运用2 这是我应用中国特色的逻辑学,采用图解形式剖析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中的方法逻辑和认识结构,从而展示出思维工具在应用环节发挥的巨大威力,使人们对思维工具的科学价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 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新1版

抽象形态的理论模型 逻辑矛盾: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 思辨形式:公有权主体与处在非所有者地位的公众 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矛盾:主体和公众 3内容:矛盾和总量关系 3逻辑形式:数学 属性无过程静态 各种方法 形式 认识 从历史和现状中抽象 公有制经济模型 2分析方法 2认识形式 抽象和思辨 图中理论根基是假定纯粹抽象的形式,即“一”的环节认识属性是抽象的思辨,它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环节。具体方法是从历史和现状两种形式中抽象出“公有制经济模型”,即“二”的环节是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两种形式的分立。具体内容是“公有制的抽象矛盾——公有权主体与处在非所有者地位的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中各种总量变动之间的图表、模型,即“多”的环节是作者给出的各种形式的坐标函数。由此体现出“从一到二,从二到多”的认识结构,缺陷是没有“三”即动态过程论的环节。所以我才将它用倒置的金字塔结构展示出来。 理论根基 属性 理论实证 1认识属性:主观性 假定纯粹形式 头脚倒置的三角形

研究公有制社会形态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这是把握真实运动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是被观察的事物本身是既予的,客观存在的。它不是通过外在的比较去分析,而是就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 其二是在分析方法上,坚持从以下三个层次去分析:  一、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入手进行逻辑分析,揭示出本质之间的联系,即客观规律;二、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考察,进行历史分析,揭示出现象之间的联系;三、从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去分析,进行系统考察,把握整体模式的演化。整体分析是建立在动态过程论的基础上,与《老子》大道的逻辑理念同一。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人类社会发展史 逻辑结构图 无所有制 原始群居的 共有制 采集和狩猎 共产主义 社会共同占有 无剥削关系 终端 向产品制度转化 量 变 前 进 两种中介形式 过渡型社会 中介 原始公有制 氏族部落所有制 种植和畜牧,交换 公有制蜕变 资本、权力、股份技术、劳动力混合占有制形态 自由人地位 公有制建立 劳动者共同占有 社会主义制度 主人地位二重性 后退 趋 同 论 质 变 樊纲的观点:我们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实践,作为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公有制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前提。没有改革后的经济实践,某些方面的经济关系不会显示得如此清晰。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书理论实证分析的性质,我们所依据的,也只是发展到今天或迄今为止的公有制经济。P3批注:知性的特点是认识形式随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没有进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关系中,把握矛盾运动的形式、本质之间的联系,即上升到揭示客观规律性的高度。而是停留在对各种现象的成因进行理论解释的初级阶段。动态的分析方法不是建立在现象形态的认识形式上,而是建立在客观对象演化的过程中,以过程的完整形态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 质 变 论 商品制度 私有制建立 奴隶主占有制 奴隶社会 非人地位 私有制演变 地主占有制 封建社会 依附地位 私有制完善 资本占有制 资本主义 自由人地位 阶段 阶段 基础 商品交换向商品制度的发展 商品制度货币交换的确立

公有制一书的逻辑结构 2公有制特殊 4公有制理论发展史 1公有制一般 第一篇 3与私有制的关系 所有制一般 内部:所有制结构 基本矛盾 外部:世界贸易 真实的存在模式 第一篇 所有制一般 基本矛盾 我撰写的《公有制》四卷本中第一卷给出的理论模型,就是依据唯物辩证法的第一种形式:从事物内部的矛盾入手进行逻辑分析,揭示出本质之间的联系,即客观规律。贯穿《公有制》一书的逻辑规则是模仿《资本论》的逻辑,即辩证逻辑规则:历史和逻辑二者本质同一,形式对立,都是动态的演变过程。其理论的根基是以梯形模式出现的客观对象和认识形式,包括表述现象的概念形式。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出发,这是理论模型的核心。分为两个层次,首先需要从所有制一般中抽象出它的基本矛盾。然后论述基本矛盾在公有制一般形态下的表现形式,对生产、分配、再生产的制约作用。第二个环节是公有制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第三个环节是公有制的具体形态,它与私有制之间的联系、作用。由此构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三个环节,以动态过程论的形式展开。 矛盾运动规律 历史演变规律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完整认识 间接性 高级阶段 劳动者共同占有 属性:动态同一 本质属性目标模式 共产主义 社会所有制 演变结果 文明社会 初级阶段的两种形式 社会发展 直接性 劳动者个体所有 其他所有制 成分为辅 樊纲的观点: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经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指的都是“以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成分为辅”的经济。P1 劳动者 的集体所有制 劳动者 的国家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矛盾 剥削者 劳动者 资本和暴力 处在非所有者地位的公众 工资 本质关系 国家机构 公有权主体 执政者 管理者 官僚者 薪金 权力资本 樊纲的观点:本书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研究这种特殊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方式和它当中发生的特殊经济问题,而一般不涉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其他经济成分以及它们与公有制经济部分的相互关系。这样一种特定范围内的理论研究,目的在于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些主要的经济问题,但显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问题。P1 企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具体矛盾和本质矛盾包含转化和质变的环节 两种形式:虚假的逻辑矛盾和真实的矛盾现象

抽象的模型与真实的矛盾 公有权主体与处在非所有者地位的公众 劳动者管理者官僚者之间的矛盾 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公有权主体与处在非所有者地位的公众 劳动者管理者官僚者之间的矛盾 宏观经济中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矛盾:主体和公众 内容:质和量两种形式 各种方法 形式 从历史和现状中抽象 公有制经济模型 方法 认识 理论 真实逻辑 事实 理论根基 社会制度动态演化的规律 樊纲的观点:现实中的具体的经济总是各种关系纠缠在一起的,而理论的任务则首先在于对各种特殊的关系进行抽象的把握,将它们区别开来独立地加以分析。我们将要做的工作,就是从复杂的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公有制经济的“纯粹形式”,在各种抽象化假定下进行理论研究。P2批注:这个直观形式的逻辑图将樊纲的世界观形式、思辨方法自身具有的属性、形式、特点展示出来,它与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具有本质的区别。从图像形式上看,这是黑格尔的思辨方法、逻辑矛盾具有的鲜明特征:头脚倒立的认识模式,即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假定纯粹形式 客观存在的对象:初级阶段 属性 理论实证 无辩证逻辑规则:抽象的把握 依据辩证逻辑规则:分层次论述 静态的理论模型 动态的演化规律

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模型 思维形式规律:逻辑模式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个环节对立统一 极限方法 思维规律法 逻辑规则 极限 环节 逻辑学 真实 逻辑方法 逻辑是对关系的把握 无限环节 菱形结构法 逻辑论证法 概念辩证法 哲学和思维科学 理性层次 内涵两种形式 知性层次 辩证 逻辑 论证方法分析方法 社会科学 事物辩证法 自然科学 樊纲的观点:理论实证研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归纳中概括出一些基本的理论前提假设,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用马克思的话说,这可以叫作“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在这些基于现实得出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并逐步“放松”一些假设,使理论结论更加接近具体事实(这可以叫作“从抽象到具体”)。理论实证研究结论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首先依赖于前提假设本身是否与现实关系相符合。P5 批注:分析方法属于认识过程,它的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事物到名称、概念的不断深化。逻辑演绎的方法属于论证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从抽象到具体”。抽象环节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具体环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形态。由此构成概念和事物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 有限环节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理论和经验 形式 逻辑 认识是对内容的把握 具体环节:多样性的统一 归纳法、演绎法、抽象法、实践法、辩证法等 认识方法

周期论、阶段论和过程论的对比 知性认识是周期论:外在对比分类把握,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1958~1964 1965~1969 1970~1977 1978~1983 1984~1989 理性是阶段论: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质变 自觉阶段 从形式对立到本质同一 初级不自觉阶段 三种经济 机制蜕变 至九十年代 二次革命 高级阶段 和谐社会 共产主义 所有制 改造过程 合作化 探索把握 基本矛盾 文革 摸索经济 建设道路 改革 樊纲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迄今为止经历了以下几个周期。第一次:1958~1964年;第二次:1965~1969年;政治风波影响的非常时期;第三次:1970~1977年;第四次:1978~1983年;第五次:1984~(1989年)P668批注:从作者提出的周期论的内容上看,只是不同时期的总量变化关系,它包含两种形式:增长和低谷;两种状态:发展和恢复。里面没有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制度 转化为 产品制度 科学理论 指导 自觉发展 本质是过程论:开端是建立过程、中介是演化过程、终端是质变过程

解释世界、对策研究和揭示规律 客观规律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三分法-过程论 ——对立统一律 语言逻辑 对策 目标模式 本质矛盾 政策方案 1、根据 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 对社会制度 经济运行的 制约作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作用 理论模型 经济现象 解释 樊纲的观点:理论实证分析,从理论上认识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经济,使其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满足。但是,在“解释世界”和提出改造世界的“方案”之间,是有差异的,两项工作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本书所提供并作为分析对象的,只是一个反映现实关系基本方面的理论模型,而不是“目标模式”或政策方案。P8 批注:科学理论需要建立在动态过程论的基础上,揭示公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它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制约作用,不同经济体制、运行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制度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由此形成完整形态的金字塔结构。 实证模型 劳动者管理者官僚者 物质利益矛盾的运动 社会制度演变的模式 3、运动 形式逻辑 辩证 逻辑 静态的经济现象 动态的演化过程 公有制表现形式:不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变化的现实

公有制理论模型:历史和现状 全部历史 缺乏动态过程 现状 南斯拉夫 市场自治 从对立到同一 苏联模式 计划集权 和平演变 南斯拉夫分裂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东欧改革 混合模式 改革过程 矛盾运动 中国特色 计划调控 社会蜕变 从动荡到矛盾 中国特色 市场调控 樊纲的观点:本书所要分析的公有制经济理论模型,不是从某一特定时期的现实中概括出来的,而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全部历史和现状中概括出来的。事实上,也只有在公有制经济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各方面的内在关系和内在矛盾有了相当充分的展开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对其有较完整、较深入的理论认识。P3批注:作者所要分析的公有制经济理论模型,是停留在静态的抽象和思辨中。只有历史和现状两个环节,没有动态的过程——矛盾的运动。 经济发展 全部历史 缺乏动态过程 现状

本质矛盾与特殊利益的矛盾 国民收入分配 和使用中计划者 积累意向与个人 高消费意向 经济整体预算 的硬约束与基层 单位预算软约束 剥削者 资本和暴力 劳动者 工资 本质关系:二重性 四种形式 管理者 薪金 官僚者 权力资本 管理者与作为 主人翁的劳动者 之间的矛盾 普遍的公益决策 与具体决策人 私人利益的矛盾 樊纲的观点:第一个特殊利益是:国民收入分配和使用过程中计划者积累意向与个人高消费意向的矛盾。P58 第二个特殊利益矛盾是:经济整体的预算硬约束与基层单位预算软约束的矛盾。P59第三个特殊利益矛盾是:管理者与作为主人翁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P60第四个特殊利益矛盾,是普遍的公益决策与具体决策人私人利益的矛盾。P61批注:公有制经济的本质矛盾表现在占有主体内部,它通过劳动者、管理者、剥削者。官僚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展示出来。由此构成本质关系具有二重性:既有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又有物质利益中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这种物质利益环节具有的二重性制约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规律截然不同。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具体矛盾和本质矛盾包含转化和质变的环节 四方面的特殊利益矛盾 抽象形态,无本质属性

占有是经济关系,权利是意志关系 理性的思辨 脱离经 济基础 理论模型 纯粹形态 主观设想 上层建筑 逻辑 起点 个人既是所有 者又是非所有者 公有权的基本矛盾 意志关系 逻辑矛盾 经济现象 樊纲的观点:全体公众共同拥有的公有权,由每个个人拥有的公有权构成,而体现在每个个人身上的公有权的基本矛盾,构成公有制经济的“元素”。这种公有权的基本矛盾,体现在每个个人和公有制每个行为主体的经济地位、经济行为当中,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每一种利益矛盾和经济现象中,体现在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这一点将在以后的分析中充分表现出来。而正因如此,公有权的基本矛盾,构成公有制经济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P25 经济总量环节的矛盾关系 反映供需矛盾的函数图表 总量关系 数学模式 经济基础 真实矛盾 占有关系:名义上占有与实际上占有 物质利益:劳动者与管理者官僚者的矛盾

个人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 是所有者的理由 不是所有者的根据 客观事实 一群人或社会全体,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这一简单的事实,首先决定了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一个人、任何一个人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共同占有形式下的二重性质即矛盾关系 属性是逻辑矛盾 一方面,他是所有者……共同占有的权利,是任何个人所拥有的那一部分所有权和一切其他人所同时拥有的所有权共同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没有所有权,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公有权。 另一方面,他又不是所有者,因为他作为个人所拥有的公有权只有同其他一切人的所有权相结合、共同构成公有权的时候才有效,才能发挥作用;……共同占有的形式 否定 肯定 樊纲的观点:就是说,在公有制关系中,任何一个个人,都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他是所有者,是因为他是公众的一员;他是非所有者,是由于他只是公众的一员。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构成公有制关系中个人的二重规定性。P25批注:这是表述环节出现的逻辑矛盾,不是真实矛盾的表现形式。 结论:在公有制关系中 任何一个个人都 既是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

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整体结构 哲学逻辑的幻灯片到此终结,整体结构的逻辑图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1至5是哲学逻辑的基础理论 第二部分:6至10是理性环节的实践 包括图解《老子》、亚氏《工具论》康德先验逻辑,叔本华充足理由律,黑格尔的逻辑学。 第三部分,11至13是知性环节的实践 包括图解《资本论》的逻辑《公有制》的逻辑以及具体应用环节的典型实例。 全部图解幻灯片共有1589张

结束语 这里我将自己研究哲学理论的主要成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从2003年初开始至2009年8月,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我心中的哲学》、《思维工具论》《中国特色的逻辑学》(幻灯片形式)三部著作,由此构成观点理论、方法工具和逻辑规则三个环节的探索过程。 思东创作室-2010年7月22日修订本 网址:http://www.思东书屋.com/ http:/www.sidong.x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