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里”、“处”: “立足于、居于……境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一、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篇》) “里”、“处”: “立足于、居于……境地”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篇》)
二、克己复礼、知行合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克己:修心,解决“知”的问题 复礼:修身,解决“行”的问题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三、为仁由己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篇》)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篇》) 法律:他律性;道德:自律性 康德:“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四、能近取譬,仁之方也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篇》) 能近取譬:善于用近在身边的生活现象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比喻思维。 比喻和“恕道”蕴含的共通心理机制: ——以己度物、以己量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篇》) 五、观过知仁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篇》) “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治长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篇》) 博学:文化知识、生活智慧的丰富积累; 笃志:立定志向,诚心专一、坚定不移; 切问:虚心求教,以无知自居,不耻下问; 近思:从近在身边的生活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不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参见“孔子的仁学思想(三):成人的途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篇》) 1、志于道:设定人生目标理想,志存高远; 2、据于德:脚踏实地,以情理为处事原则; 3、依于仁:以仁爱、同情心为情怀; 4、游于艺:广泛涉猎,多才多艺,技多不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