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临床报告准确的药敏结果 苏州市立医院检验科 徐 卫东.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小儿腹腔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内容提要 腹腔感染的分类 腹腔感染的治疗原则 腹腔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
Advertisements

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一般知识 一般知识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泌尿道感染的分类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分类 1 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 膀胱炎( cystitis)
腹腔感染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张克难. 腹腔感染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腹腔感染的分类 腹腔感染的治疗原则 腹腔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 营养与免疫调控等支持治疗.
儿童医院院感监测 实验室现状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检验科 王洛平
微生物培养药敏报告解读 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 2013 年 11 月 杨宏伟. 使用体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的耐药 性,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 临床医生针对某一特定的临床感染问题选 用药物提供依据 ---- 实施个体化治疗。 结果:可告诉医生什么抗生素不能用, 而不是推荐用什么抗生素!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张媛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史 1928 年,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可以分泌出抑制 金葡菌生长的物质 1940 年,分离出青霉素,并在小鼠上验证疗 效 1943 年,用发酵法大批量生产青霉素 1950’ ,发现 6-APA ,开发出半合成青霉素 1960’
Optimal antibiotic therapy strategies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细胞膜的屏障作用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细菌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药学部 梁 俊.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韩旭东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抗菌药物的优化治疗 Optimising Antibiotic Therapy 呼吸内科  查日田 2011年3月23日.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黄 祖 瑚.
肺炎的治疗 Quintessence11.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主讲单位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 总学时 48学时.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培训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药学部 2014年3月.
临床细菌学检验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 马筱玲.
化脓菌/肠道菌分离鉴定过程(四).
呼吸道感染诊断及 抗生素规范化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病房 侯芳
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
2011年医院流行菌株 及耐药监测情况 检验科 微生物室.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XXX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
β-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 具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 历史: 1928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偶然事件。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研究内容: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抗菌作用、机制及毒副作用;②耐药性产生及其机制;③宿主对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重症肺炎治疗进展 金华医学院 龚国良.
第三十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5章 细菌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杨文豪.
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 伍勇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时代的楷模 —超级细菌 郭志鹏 2010年11月.
Treatment strategy to multidrug-resisitant G - bacteria
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张婴元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瑞金临床医学院 洪秀华.
抗菌药物概论 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等)及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的统称化学治疗。
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的检验 病原性球菌,又称化脓性球菌,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分为两类: G+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 细菌感染诊疗指南 实验室检测方法解读
败血症 Septicemia Invasion of the bloodstream by virulent bacteria that multiply and discharge their toxic products.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 平顶山市卫校 张磊.
第七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与产生机制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药敏试验及药敏试验 结果分析.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机理及其耐药细菌的 检测与临床 长江大学临床学院检验科艾彪
如何做好临床微生物的质量控制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周惠琴.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头孢菌素.
抗生素 Antibiotics 由微生物生物合成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抗菌药概论 常用术语 抗菌谱: 抗菌范围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抑菌药 ; 杀菌药;
肺部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
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多重耐药菌判读标准 及微生物报告单解读 检验科 徐静
常见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 刘 颖.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三十九章 b-内酰胺类抗生素.
Experiment Four 李玉军.
肺部感染性疾病处理原则.
2017/9/11 如何解读药敏报告 杨启文 北京协和医院 杨启文.
第三十四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概述] 1. 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2. 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
重症肺炎界定标准与 抗菌治疗的探讨.
第39章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Synthesized Antibiotics
抗微生物药物 敏感试验.
细菌的耐药与对策 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 呼吸科 罗运春.
实施《指导原则》 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第四十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Hu Weiwei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CAP抗菌治疗原则指南解读 (注:本课件为5年前版本未及时更新)
第四节 病源菌的耐药性问题 一、病源菌耐药性的现状
化学治疗药物 Pharmacolog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如何向临床报告准确的药敏结果 苏州市立医院检验科 徐 卫东

2012年5月8日,原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已迈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明确了临床微生物室职责是提供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参照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标准文件M2-A11和M7-A9操作药敏试验,结果解释标准参照M100-S2标准文件。该文件每年会有更新,所以微生物室应持续更新文件信息,并结合临床信息、当前知识和临床相关的实验室结果来指导患者治疗用药。

什么情况下应做药敏试验 原则:对感染相关的致病菌或可能致病菌做药敏试验,否则将导致不必要的治疗。 如何判断感染相关的致病菌或可能致病菌,应考虑如下因素: 1、标本来源 a、无菌部位标本(如脑脊液、血液、骨髓、无菌体液)分离的细菌均要做药敏试验。除外血培养单次分离到的芽孢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外无菌体液中分离的芽孢杆菌属。如果多次培养分离出同一种细菌,应做药敏试验。

b、污染部位标本(如伤口、脓肿、鼻咽拭子、阴道分泌物等),培养出1种或2种中量或大量可能致病菌,质量合格的痰标本培养出1种或2种中量或大量可能致病菌需做药敏试验,对正常菌群或污染菌不做药敏试验。 c、正常菌群的存在和定量是重要参考依据,通常对纯培养细菌应做药敏试验,混合细菌生长应视情况而定。 2、不能预测治疗用药的敏感性。 如化脓链球菌通常对青霉素敏感,无需做药敏,但对红霉素敏感性不可预测,应做药敏,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敏感性不可预测,需做药敏试验。

3、定量培养 a、中段尿菌落计数>=105CFU/ml,且分离到1或2种可能致病菌。女性有临床症状分离到1种菌>=104CFU/ml; 患者留置导尿管取尿标本,分离到1种菌>=104CFU/ml;直接导尿或膀胱镜等采集尿标本,分离到1或2种菌,每种>=103CFU/ml,应做药敏试验。 b、静脉导管培养分离细菌>15个菌落,应做药敏试验。

哪些情况无需做药敏 1、某些细菌对部分抗生素天然耐药。 天然耐药也称为固有耐药,是几乎所有细菌种的特性。这类药物将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故无需进行药敏试验,可以直接报告耐药或不报告。 如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天然耐药表:见CLSI 了解细菌的天然耐药可以评价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可帮助识别常见表型,出现1%-3%的敏感结果可能是方法学差异、突变或低水平耐药表达造成的,应审核该报告中“敏感”的结果,并重复试验以确认鉴定和药敏结果的正确性。

2、不能常规报告的菌株/抗菌药物 根据CLSI要求,对从脑脊液分离的菌株不能常规报告的药物,除了口服抗菌药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注射液除外)、克林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还包括头霉素类药物。 3、腐生葡萄球菌引起尿路感染无需常规做药敏试验 根据CLSI要求从尿中分离的腐生葡萄球菌不必做常规试验,因为抗微生物药物在其尿中的浓度通常对治疗急性、单纯性尿路感染有效(如,呋喃妥因,TMP±SMZ,或者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4、由于在β-溶血链球菌中非敏感株极其罕见,因此,FDA 批准用于治疗β-溶血链球菌感染的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常规工作中不需要进行敏感性试验。

5、对临床少见菌或苛养菌引起的感染不必常规做药敏试验,临床通常根据经验用药,仅当临床需要或重症感染时,或药敏结果对治疗很重要时才做药敏试验。因此准确鉴定病原菌直接影响临床选药和治疗。 如布鲁氏菌具有特殊用药方式,多杀巴斯德和侵蚀艾肯菌(常见动物咬伤感染)常规用药为阿莫西林/棒酸,对青霉素、氨苄青等敏感。棒状杆菌属通常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耐药。产单核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明串珠球菌属、片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但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敏感,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但对大环内酯类大多敏感。经验性治疗应避免使用天然耐药的药物。

选择正确的药敏方法 需要用MIC法检测的有: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可用1μg 苯唑西林>=20mm来报告)、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 β-溶血链球: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达托霉素 草绿色链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达托霉素 脑膜炎奈瑟菌: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氯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氯霉素、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金黄色葡萄球菌:FOX和OX纸片或MIC法均可,只要其中一个耐药就报告“苯唑西林耐药”。VA用MIC法。VA纸片法可以检测含vanA基因的VRSA,纸片周围无抑菌圈。 路登葡萄球菌: FOX纸片或MIC法均可,OX只有MIC法,只要其中一个耐药就报告“苯唑西林耐药”。 VA只能用MIC法。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FOX只有纸片法,OX只有MIC法。除表皮葡萄球菌外,对于苯唑西林MIC 为0.5~2μg/ml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适合于测试分离菌株mecA 基因或PBP2a 或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敏感性。 VA只能用MIC法。

注意罕见耐药表型 如:流感嗜血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不敏感;淋病奈瑟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不敏感;脑膜炎奈瑟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美罗培南、米诺环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不敏感; β-溶血链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三四代头孢菌素不敏感;草绿色链球菌对达托霉素、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不敏感;金葡菌对万古霉素不敏感等。

发现罕见耐药表型 采取措施: 1、换一种方法复核鉴定和药敏结果或送参考实验室,药敏复核应采用CLSI参考方法。 2、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MIC>=8μg/ml结果罕见,有些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万古霉素中介,但耐药株少见。 3、应对C群G群 β-溶血链球菌确认是大菌落,如果氨苄西林和青霉素不敏感罕见,而小菌落C群G群 β-溶血链球菌归到草绿色链球菌群,药敏解释标准不同。

连续监测治疗中重复分离株 开始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菌株在治疗后可发展为中介或耐药,故应对再次分离株做药敏试验。 1、三代头孢治疗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这类细菌因产生去阻遏AmpC酶而发展为耐药。 2、所有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及治疗葡萄球菌的喹诺酮类应再次药敏试验。 3、万古霉素敏感金葡菌(MRSA)在延长治疗期间可发展为中介(VISA),MIC为4-8μg/ml,适合的方法为Etest或含6μg/ml万古霉素脑心浸液平板。

通过检测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判断药敏结果 1、葡萄球菌检测甲氧西林耐药,认为对所有β-内酰胺类耐药(除新的抗MRSA的头孢菌素药,头孢洛林和头孢吡普),体外可能敏感,但临床无效。 2、肺炎链球菌用苯唑西林纸片筛选青霉素敏感菌株,如抑菌圈>=20mm,报告青霉素敏感。如抑菌圈<=19mm,需要用MIC法检测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洛培能等敏感性。 3、草绿色链球菌不适合用苯唑西林纸片筛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必须用MIC检测,如青霉素耐药,则需用MIC检测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不能根据青霉素结果判断头孢菌素敏感性。

4、肠球菌属:氨苄西林耐药则可报告脲基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肠球菌因产β-内酰胺类酶引起的耐药机制罕见,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因为PBP5导致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亲和力降低。 5、肠杆菌科: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如根据检测耐药机制来判断头孢菌素或卡巴培能的敏感性报告药敏结果会带来很多问题。所以2010年CLSI 修订了部分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折点。EUCAST标准认为,降低判断折点,可检测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耐药机制,包括ESBL、质粒介导的AmpC酶、卡巴培能酶(A、B、D类),及联合耐药机制,而无需做ESBL和Hodge确认试验。缩短了报告时间。

6、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引起的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TEM-1),而β-内酰胺酶阴性的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的耐药机制是ftsI基因发生突变,导致PBPs对β-内酰胺类的亲和力下降, BLNAR菌株对氨苄西林、 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复方药物、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 7、淋球菌:产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用β-内酰胺酶试验可快速、准确检测质粒介导的青霉素耐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通过纸片或MIC法检测。

综上所述,不论CLSI标准还是EUCAST标准,由于目前临床折点的含义并不一定是最佳折点,因此,根据微生物、PK/PD和临床效果不断修订后的结果,应能显示出MIC值与临床预期效果更符合,药敏标准的发展方向是预测抗感染治疗的预后,而不是为了能检测细菌中出现的所有耐药机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