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急诊科 郑敏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Advertisements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一 病因 1 阑尾管腔阻塞 2 细菌入侵 3 其它 二 病理类型 1 、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2 、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3 、 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4 、 阑尾周围脓肿.
头 痛头 痛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五节 头痛. 一、概述 返回目录 (一)头痛的概念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或内伤,致使脉络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 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 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 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下篇:内科病证第.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湖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 痛 风. 痛风 — 定义 痛风为慢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 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 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 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相当 于中医的痹证。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桂枝茯苓丸 组 成 桂枝 桃仁 芍药 茯苓 丹皮 各等分(各 12g )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第五节 腰 痛.
痢疾.
泄 泻.
胁 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腰 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张琳琪.
淋证水肿. 淋证水肿 (一)淋证的概念 淋证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引起的以小便贫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月 经 过 少.
教学目标 第八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中医寒、热、湿邪的 性质和致病特点;肾 肝脾功能失常导致妇 科疾病的主要机制。
顺一堂整理 2013年8月 真诚祝愿痛经的姐妹们早日摆脱痛经的折磨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胃 痛 Stomachache.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内科。脾胃.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 概述 概念 腹满、寒疝、宿食 三病合篇的缘由: 腹满 辨证与治则 实热性腹满与虚寒性腹满的辨证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辨 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宗士群.
腹 痛.
实 证 定义: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 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 表现的 病理概括。 包括气滞、血瘀、湿阻、痰、
痛 经 广州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 梁菁.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经行感冒.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便秘.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概 述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 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疾 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气血同病辩证.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痛经 目的要求 1·掌握痛经的定义、辩证要点及辨证论治。 2·掌握痛经的应急处理。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乳衄.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中 医 八 纲 辨 证 主讲人:副主任中医师古献民.
泄泻.
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九节 便秘.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痢疾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第五章 实 证 概 述.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腹 痛 陈良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腹 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急诊科 郑敏宇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历史沿革 腹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历代医书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心腹痛”等称谓。

《金匮要略》初步创立腹 痛的辨证体系。根据腹痛的寒证、实证、虚证创立了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等治疗腹痛的有效方剂。

《诸病源候论》将腹痛分为急腹痛与少腹痛,并提出以脉象定病之所在及判断预后,对久腹痛的转归论述颇详。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九种心痛病名,在治疗心痛及腹痛的方剂中,包括了温中化瘀、理气止痛等治法,同时还提出熨法、剌法和气功疗法。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气” 之说 金元时期 刘河间将腹痛分寒热两类 朱丹溪以腹痛的新久虚实 来确定治则,还立有“痛忌补气” 之说 李东垣提出“通则不痛”和“痛 随利减”的观点

《寿世保元》将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类 《临证指南医案》倡导以“通”为主的治疗方法 《医林改错》、《血证论》创瘀血腹痛新治法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西医学急慢性胰腺炎、胃肠 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 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 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 肠粘连、嵌顿疝早期等以腹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 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瘀血阻滞 虫体侵袭 素体阳虚 气机阻滞 脏腑失养 腹痛

一、外感时邪,脾胃失调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气机阻滞,血运不畅 风 寒 暑 热 湿 邪滞于中 腹痛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

《诸病源候论》认为:“因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中阳受损,运化失司可见大便溏薄 阴寒凝滞,阳气不行则可见怕冷,踡卧,小便清长之象。 风寒之邪入侵腹中,中阳受损,脾胃气机失调,经脉拘急运行受阻,故腹痛暴作,遇冷痛甚,得温痛减

若感受暑热之邪,或兼湿邪与积滞内结于中,腑气不通,而致腹痛者,因暑热之邪易伤津耗液,可见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若兼积滞,又可见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症 舌红,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

二、饮食不节,邪滞中焦 恣食辛辣厚味 过食生冷 暴饮暴食 腹痛 邪滞中焦

恣食辛辣厚味,酿生湿热,湿遏热结,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而致脘腹胀满者,可见疼痛拒按,伴有便秘或便而不爽,舌黄腻,脉滑实之症。

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寒湿留滞,气机阻滞,通降失常,故腹痛暴作,常伴恶心呕吐,手足逆冷,腹中雷鸣之症。

暴饮暴食,胃纳过盛,脾运不及,宿食内停,气滞中焦,则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宿食不化,浊气上逆则见嗳腐吞酸等;食滞中阻,运化无权则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三、情志失调,肝失疏泄 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滞、横逆攻脾,肝脾不和,气机失畅,可引起气滞腹痛。

四、跌仆创伤,络脉痹阻 跌仆创伤 腹部手术 脏腑经络受损 气血瘀滞

五、蛔虫侵袭,脐腹受扰 蛔虫内扰肠胃,以致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故腹痛时作时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蛔虫扭结成团,阻于肠道,传化不行则腹痛剧烈,不矢气,不大便,并可扪及虫瘕包块。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素体阳虚或腹痛日久,损及脾阳,中阳衰惫,气血不足,血行迟滞,脏腑经络,失其温养,腹痛乃作,其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劳累加重,休息稍减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病机特点 不通则痛

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类证鉴别 一、腹痛与胃脘痛 胃居上脘,其疼痛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胃脘痛多伴嗳气、吐酸、嘈杂或得食痛减,或食后痛增等特征。而腹痛常少有这些症状。

类证鉴别 二、腹痛与胁痛 胁痛的疼痛部位在一侧或二侧季肋下,很少有痛及脐腹及小腹者,故不难与腹痛鉴别。

类证鉴别 三、腹痛与淋证 淋证之腹痛,多属于小腹,并伴有排尿窘迫,茎中涩痛等症。

类证鉴别 四、腹痛与痢疾、霍乱、癥积 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同见; 霍乱之腹痛往往卒然发病,上吐下泻互见; 癥积之腹痛与腹内包块并见,但有时也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须注意观察鉴别。

类证鉴别 五、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部位局限,压痛明显,常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 胎、产有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腹痛缓急 辨腹痛性质 辨腹痛部位 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一)辨腹痛缓急 1.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寒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二)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二)辨腹痛性质 虚痛:病程经久,痛势绵绵,痛处难以定位,喜温喜按,饥时痛作。 实痛:起病急骤,病程短暂,痛势较剧,痛处拒按,得食痛增,常伴嗳气、呕逆、便秘。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二)辨腹痛性质 气滞:疼痛时重时轻,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伴有胸胁不舒、嗳气等症,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可减。 瘀血:痛处固定不移,刺痛,拒按,夜间多腹痛加重,常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质紫等症。

(三) 辨腹痛部位 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痛在少腹,多为厥阴肝经之病 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痛在脐腹,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拍摄腹部平片,必要时还可做腹腔镜探查及腹部CT检查,纤维胃镜、胃肠道摄片、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大便隐血、血沉、癌胚抗原等。

二、治疗要点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为法。但 “通”者,决非单指攻下通利。具体施治时,应视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予以不同的治法。

新病多实,痛忌补气 久病多虚,宜温宜补 寒实腹痛,慎用攻下 实热腹痛,佐用气药 暴痛在气,通利气机 久痛在血,活血通络

主症特点: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大便秘结或溏薄,苔白,脉弦紧。 三、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一)寒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形寒肢冷,大便秘结或溏薄,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 弦

如手足逆冷、腹中冷痛、身体尽痛,为内外皆寒,宜用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 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邪上逆,宜附子粳米汤,以温中降逆。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二)实热腹痛 主症特点: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焦黄起刺或黄腻,脉沉实有力。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三)食积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主症特点:腹痛胀闷不舒,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则痛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 (四)气滞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胀闷不舒,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则痛减,遇恼怒则加剧,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五)瘀血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主症特点: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胃脘嘈杂,心烦喜呕,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 (六)虫扰腹痛 主症特点:脐周腹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胃脘嘈杂,心烦喜呕,甚或吐虫、便虫、腹中虫瘕。 治法:驱除蛔虫,调理脾胃。 方药:宜先用乌梅丸安蛔定痛。

若虫结成团,腑气闭结,症见腹部攻撑作痛,呕吐,便秘,矢气,并有虫瘕,苔薄腻或黄腻,脉弦,宜通里攻下,用大承气汤加减。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七)虚寒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形寒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若腹痛下利、肢冷脉迟者,为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汤。若腹痛兼见呕不能食、肢冷脉微者,此阴寒较甚,可用大建中汤。

演变与预后 胆瘅 黄疸 虚劳 胰瘅

预防与调护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饮食须有节制 加强精神调摄

辨证实例举要 邓×,男,53岁,××××年3月初诊。 一年来反复左少腹剧烈疼痛,西医诊断为肠粘连,嘱其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遂来中医就诊。观其颜面苍白,表情痛苦,畏寒、纳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扪之腹软,无包块索状物,苔薄白,舌淡嫩,脉沉弱。

辨证思维程序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分清该 病的新久缓急 患者疼痛部位在左少腹,反 复发作已有年余,可见腹痛诊断 成立,且为久痛。明确非外科急 腹痛,而为内科腹痛。

第二步:分清寒热、虚实 根据患者腹痛兼面色苍白,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舌淡嫩,脉沉细弱,属虚寒证。又根据患者虽少腹疼痛剧烈,但喜匍匐按腹而行以缓急迫,当为虚实夹杂之徵。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为左少腹,少腹属厥阴肝经所络,故为肝经腹痛。 第三步:分清所属脏腑经络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为左少腹,少腹属厥阴肝经所络,故为肝经腹痛。

患者虽已诊断为肠粘连,但年过半百,且面白神疲、便溏等虚象叠现,故尚须做以下检查: 第四步:尚须做哪些相关检查 患者虽已诊断为肠粘连,但年过半百,且面白神疲、便溏等虚象叠现,故尚须做以下检查: 1.为排除泌尿系结石,可作尿常规、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等检查。 2.为排除左少腹部位相关肿瘤,可作B超、CT、MRI等检查。

辨证属寒滞肝脉,治拟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暖肝煎加减。 第五步: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属寒滞肝脉,治拟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暖肝煎加减。

处方:当归10克 枸杞10克 小茴香15克 台乌药10克 茯苓10克 肉桂10克 沉香5克 花椒(去汁)30粒 第六步:处方分析 处方:当归10克 枸杞10克 小茴香15克 台乌药10克 茯苓10克 肉桂10克 沉香5克 花椒(去汁)30粒 方中当归、枸杞温养肝肾,肉桂、茴香温经散寒,沉香、乌药温经行气,茯苓甘淡通阳,加花椒散寒行气,温通肝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