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脂类 Lipids 重点:磷脂、糖脂 一、 脂类的概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貳、脂質 (Lipid) ( 一 ) 皆源自於動植物內的脂肪組織,是一種羧酸 酯,由碳 (C) 、氫 (H) 、氧 (O) 三種元素所組 成。 ( 二 ) 脂肪( Fat ) : 在室溫下呈固態者,如 豬油、 牛脂、羊油、奶油、乳酪等。 ( 三 ) 油質 (Oil): 在室溫下呈液態者,如黃豆油、 玉米油.
Advertisements

“ 油 ” 的生物概念 脂类 脂肪 类脂 脂类 脂肪:甘油三脂 类脂:磷脂、糖脂、类固醇 脂类的分类.
油脂水解主要成份為脂肪酸,在自然 界脂肪酸其碳數多為偶數且以直鏈結 構存在 脂肪酸有三種 (1) 飽和脂肪酸 (2)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對人體健康需求 (1) 必需脂肪酸 (2) 非必需脂肪酸 1. 油脂功能與成分.
第二十八章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生理功能 生物膜的结构组分:磷脂、糖脂 糖蛋白的膜定位 储能物质、燃料分子(氧化时每克可释放 出 38.9 kJ 的能量,每克糖和蛋白质氧化时 释放的能量仅分别为 17.2 kJ 和 23.4 kJ 。) 信号传导:激素、胞内信使.
第 29 章 脂类的生物合成. 甘油的合成 脂肪酸的合成 二者分别转变为 3— 磷酸甘油和脂酰 CoA 后的连接.
1 脂类的营养. 2 国宴菜肴之一:鸡汤白菜 3 国宴菜肴之一: 鸭肉红枣炖板栗 国宴菜肴之一: 鸭肉红枣炖板栗.
第五章 功能性油脂. 功能性油脂主要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磷 脂和胆碱等,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功能性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 γ- 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 烯酸 (DHA) 等。
第三节 脂 质 本节点睛 一、脂质的功能 二、脂质的分类与组成 三、脂肪的营养价值 四、脂肪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五、脂肪的摄入量和食物来源
烹饪营养学 食品工程学院 烹饪管理系 李超
第二章 脂 类.
脂类分类 脂 油 蜡 单脂 脂类 磷脂 糖脂 复脂 固醇.
第五章 功能性油脂 吉林大学 功能性食品教学团队.
脂 类 生命体的储能物质.
脂 类.
第二章 脂质化学 脂质的概念与类别 单脂的种类、组成、结构与性质 复脂的种类、组成、结构与性质 固醇的种类、组成、结构与性质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九章 脂类代谢 本章主要介绍脂类(主要是脂肪)物质在生物体的分解及合成代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途径—β-氧化和从头合成途径,了解脂类物质的功能和其他的氧化分解途径。 思考 脂类代谢 返回.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第二章 脂类和生物膜 第一节 脂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多样性 第二节 脂肪酸 第三节 三脂酰甘油和蜡 第四节 酸败与脂质过氧化
第六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五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五章 脂 类 代 谢 Lipid Metabolism
维生素A结构和性质、鉴别试验.
脂类生物化学 (Lipids and Lipid Biochemistry)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延安大学化工学院 有机化学教研室.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脂质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29 脂类的生物合成.
第五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0.1 概述 10.2 三脂酰甘油代谢 10.3 类 脂 10.4 血浆脂蛋白代谢 10.5 脂类代谢的紊乱.
第四章 脂类化学.
第八章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
Chapter 6 Lipid Metabolism 第六章 脂 类 代 谢.
第28章 脂肪的分解代谢.
第三章 能量与营养素 3.1 能量 3.2 碳水化合物 3.3 脂类 3.4 蛋白质 3.5 维生素 3.6 矿物质 3.7 膳食纤维
第2章 脂质.
第十一章 脂类 脂类包括油脂和类脂,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一类含有不同官能团,结构较为复杂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于质。
脂质 Active lipids.
第 五 节 胆固醇代谢 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
第七章 三萜以及苷类 定义 三萜(triterpenoids)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指基本骨架,不包括糖),可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分类 从结构上分两大类:四环三萜 五环三萜 存在形式:游离形式(苷元) 苷的形式(与糖结合)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十章 脂类代谢 返回目录.
第28章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及磷脂的分解.
第三节 脂类代谢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物理性质:难溶于水而易溶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第十章 Metabolism of lipids 脂类代谢.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类脂 ——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 类脂是生物体内形形色色脂溶性分子的总称,除作为细胞膜的组分和能量的储备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各类信息传递的分子,对这些分子还有所不知,尤其对许多超微量的、不稳定的生物机体中现场合成的脂类分子还知之甚少,而对它们与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更是化学家面临的新课题。
Lipids and Lipid Biochemistry
第三节 甾体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是重要的类脂,它是一类具有环戊烷并多氢菲碳架结构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在医药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第十一章 脂类代谢.
第 八 章 脂 类 代 谢.
第 5 章 脂 类 代 谢.
第二章 脂 质 引 言 脂肪酸 三酰甘油和蜡 脂质过氧化作用 磷酯 糖脂 萜和类固醇 脂蛋白.
第五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 (一)血脂的概念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血脂。 (二)血脂的组成 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 五 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
第五章 脂类代谢 (Lipid Metabolism)
第 八 章 脂 类 代 谢.
第五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类脂 脂肪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赵 晶.
第 2 章 脂质. 一、引言 (一)定义 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多为 4 碳以上长链一元羧酸。 醇: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或固醇.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脂类 Lipids 重点:磷脂、糖脂 一、 脂类的概念 一、  脂类的概念 不溶或微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化合物,一般由醇和脂肪酸组成。 醇:甘油、鞘胺醇、高级醇、固醇 脂肪酸:

二、 分类 (1)单纯脂:脂肪酸与醇类形成的酯。 甘油酯、鞘酯、胆固醇酯、蜡 (2)复合脂: 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二、  分类 (1)单纯脂:脂肪酸与醇类形成的酯。 甘油酯、鞘酯、胆固醇酯、蜡 (2)复合脂: 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甘油糖脂、鞘糖脂 脂蛋白 (3)衍生脂: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甘油、鞘氨醇、高级醇等, 固醇类。 萜类 脂溶性维生素

三、  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①    生物膜的结构组分: 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胆固醇,糖脂 极性头部:磷酸基、醇基、含氮碱 疏水尾部:烃链

②    能量贮存形式:动物、油料种子的甘油三酯 ③    激素、维生素和色素的前体: 萜类、固醇类、二十碳四稀酸 ④   化学信号: PIP2 ⑤    保护功能:动物的脂肪组织,植物的蜡质

第一节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 一、  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线形不分支

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棕榈酸),n-十六酸,16:0 硬脂酸, n-十八酸,18:0 花生酸, n-二十酸,20:0 P83 表2-2

不饱和脂肪酸:1-6个双键 油酸:顺-十八碳-9-稀酸,18:1△9c, 亚油酸(ω-6): 顺,顺-十八碳-9,12-二稀酸,18:2△9c,12c α-亚麻酸( ω-3) : 全顺-十八碳-9,12,15-三稀酸,18:3△9c,12c,15c 花生四稀酸(ω-6) :全顺-二十碳-5,8,11,14四稀酸, 20:4 △5c,8c,11c,14c 二十二碳六稀酸 (DHA) (ω-3) : 全顺-二十二碳-4-7-10-13-16-19六稀酸 ,22:6 △4c,7c,10c, 13c,16c,19c

★PUFA的研究价值 1、生物膜中多是顺式不饱和脂肪酸: 增加膜流动性 降低膜相变温度,抗寒冷 2、PUFA能降低血脂

1、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亚油酸和α-亚麻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2、皂化值(评估油的质量) 完全皂化1克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 3、酸值(酸败程度) 中和1 克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KOH毫克数。 4、碘值(不饱和键的多少) 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二、花生四稀酸的衍生物 前列腺素 凝血恶烷 白三稀

二十碳烷酸 前列腺素 血栓烷 白细胞三烯

第二节 脂酰甘油和蜡 三酰甘油(甘油三脂): 简单三脂酰甘油 混合三脂酰甘油 二酰甘油(甘油二脂): 单酰甘油(甘油单脂): 第二节      脂酰甘油和蜡 三酰甘油(甘油三脂): 简单三脂酰甘油 混合三脂酰甘油 二酰甘油(甘油二脂): 单酰甘油(甘油单脂): 蜡:长链脂肪酸+长链一元醇(或固醇)

第三节      磷脂 甘油磷脂:甘油、脂肪酸、磷酸和一分子氨基醇(如胆碱、乙醇胺、丝氨酸或肌醇)组成。 鞘氨醇磷脂:以鞘氨醇代替了甘油。  

一、 甘油磷脂 1、 结构与分类 (1)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 HO—CH2CH2N+(CH3)3 (胆碱) 一、  甘油磷脂 1、   结构与分类 (1)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 HO—CH2CH2N+(CH3)3 (胆碱) (2) 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 HO—CH2CH2—N+H3(乙醇胺) (3) 磷脂酰丝氨酸(PS) HO—CH2CH—COO-(丝氨酸) N+H3

(4)  磷脂酰肌醇(PI) 图 (5)磷脂酰甘油(PG) (6)  二磷脂酰甘油

二、  鞘磷脂 1、   组成: 鞘氨醇 脂肪酸 磷酸 胆碱或乙醇胺

神经酰胺 胆碱鞘磷脂 葡萄糖苷神经酰胺 乳糖苷神经酰胺 神经节苷脂

第四节            鞘脂类 一、  鞘氨醇 二、  神经酰胺 鞘脂类的核心结构,由鞘氨醇氨基以酰胺键与长链(18—26C)脂肪酸的羟基相连。

第五节 糖脂 glycolipid P110 植物的叶绿体和微生物的质膜富含甘油糖脂 1、 甘油糖脂 单(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 1、   甘油糖脂 P110 单(二)半乳糖基甘油二酯 6—磺基Glc甘油二酯 植物的叶绿体和微生物的质膜富含甘油糖脂

单糖、双糖或寡糖通过O-糖苷键与神经酰胺相连 2、   鞘糖脂(神经酰胺糖脂)  单糖、双糖或寡糖通过O-糖苷键与神经酰胺相连 脑苷脂:半乳糖苷神经酰胺、葡萄糖苷神经酰胺 硫脑苷脂:脑苷脂被硫酸化,在生理pH下带负电荷。 神经节苷脂:寡糖链(带有一个或多个唾液酸残基)与神经酰胺形成的鞘糖脂,  

3、 糖脂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结构的刚性 (2)抗原的化学标记 血型抗原 (3)细胞分化阶段可鉴定的化学标记 (4)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 3、   糖脂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结构的刚性 (2)抗原的化学标记 血型抗原 (3)细胞分化阶段可鉴定的化学标记 (4)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 (5)授予细胞与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倾向。

第六节 脂蛋白 Lipoprotein 要点:血桨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要点:血桨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可以把脂类(三酰甘油、磷脂、胆固醇)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 (1)乳糜微粒,运输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脂,从小肠到组织肌肉和adipose组织。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脏中生成,将脂类运输到组织中, (3)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运输到组织, (4)高密度脂蛋白(HDL,1.063-1.210g/cm3),也是在肝脏中生成,清除细胞膜上过量的胆固醇。

载脂蛋白:脂质的增溶剂 脂蛋白受体的识别部位(细胞导向)

第六节      萜类和固醇类化合物 统称为类异戊二烯类(isoprenoid) 一、  萜类 P111

二、  固醇类 含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的一类醇、酸及其衍生物。 包括:固醇、固醇衍生物。

1、 胆固醇(二氢胆固醇、7—脱氢胆酸、胆固醇酯) (1)、       结构 (2)、       性质 白色、斜方晶体。 a. 醇基可与脂酸成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b. 双键可加氢

(3)、 分布及功能 ●脑及神经组织中,肝、肾、肾上腺、卵巢等合成固醇激素的腺体 ★ 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羟基极性端分布于膜的亲水界面,母核及侧链深入膜双层,控制膜的流动性,阻止磷脂在相变温度以下时转变成结晶状态,保证膜在低温时的流动性及正常功能。 ★ 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2、   植物固醇 不能被动物吸收和利用。 豆固醇(大豆中) 麦固醇(麦芽中) 3、   酵母固醇 麦角固醇,经紫外光照射可转化成维生素D3。

三、  固醇衍生物 1、   胆汁酸 图 与脂肪酸或其他脂类结合(胆固醇,胡萝卜素)成盐,乳化肠腔内油脂,增加脂肪酶作用位点,便于油脂消化吸收。 2、   类固醇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7种) (2)性激素 雄性激素:睾丸酮 雌性激素:雌二醇、、黄体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