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論語》及其相關知識,感受《論語》的行文方式,掌握本課的重難點語法知識,并能加以運用。 【重點難點】 複數表式法、差比句、賓語前置、詞尾、語氣詞連用、與、破讀 【教學方法】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所用課時】2學時
一、《論語》及其相關問題 (一)“論語”命名的意義和來由 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本人直接聽到)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另劉熙在《釋名·釋典·藝》中說:“《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那麼,“論語”的意義便是“有條理地敍述自己的話”。
(1)“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還有把“論”解釋為“討論”的,說“論語”是“討論文義”的書,元·何異孫的《十一經問對》便是如是主張,更是後出的主觀看法。 我們得到兩點結論: (1)“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 (2)“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後來別人給它的。
(二)“論語”的作者和編著年代 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彙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根據《論語》所敘的人物和事蹟,《論語》的編定者或者就是曾參的學生。《論語》的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的。
(三)“論語”版本和真偽 《論語》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的本子: (1)《魯論語》二十篇; (2)《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3)《古論語》(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餘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二十一篇,也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於是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魯論》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
(四)古今“論語”的注釋書籍 (1)《論語注疏》:魏·何晏(?-249)集解、宋· 邢昺(932-1010)疏 (2)《論語集注》:宋·朱熹(1130—1200) (3)《論語正義》:清·劉寶楠(1791—1855) (4)《論語譯注》:楊伯峻(1909~1992)
二、本文相關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春秋時魯國曲阜 (今山東曲阜)人。 父親叔梁(字)紇(hé)(名),母親顏征在。魯襄公22年而孔子生。《史記•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xū)頂(頭頂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司馬貞索隱“圩頂言頂上窳(yǔ)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出身於沒落貴族,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管理畜牧)。魯定公時,當了司寇。後以不得志而周遊衛、陳、蔡、宋、楚等國,政治主張未被採納。“自衛反魯”後,繼續辦私塾,從事整理古籍和教授弟子的工作。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即今山東平邑縣仲村人),小孔子9歲,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
曾皙(生卒年月不詳):名點,字子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平邑縣魏莊鄉南武城、一說嘉祥縣滿硐鄉南武村)人。 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 冉有(前522—前489):名求,字子有,春秋末魯國人。 比孔子小29歲,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在孔門中以善於處理政事著名,曾做過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孔子稱其“可使治賦”。
公西華(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人。比孔子小42歲。 在孔子弟子中,以長於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於交際。
題解: 本文選自《論語·先進篇第十一》,題目是後加的。 本文記述了孔子與四位弟子的一次談話。文中既表現了弟子們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現了孔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和方法。
三、正文講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居則曰④:‘不吾知也!’如或知爾⑤,則何以哉⑥?” ①侍坐:陪伴長者坐著。侍:本指侍立於尊者之旁。 ②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些。以:因為。一日:一兩天,表示年歲大的一種謙虛說法。長(zhǎng):年長。乎:介詞,表示比較。 爾:你們。 單數表複數。 “儕、等、曹、輩、屬”這些表示類別的詞都可以用在人稱代詞或名詞的後面表示某一類人。
以吾一日長乎爾: 古漢差比句:A(+補)+形+介詞+B 現漢差比句:A+介詞+B+形(+補)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貧于揚子兩三倍,老過榮公六七年。(白居易詩) 雖然詩膽大如斗。(陸龜蒙詩) 更饒富似石崇家。(敦煌曲子詞·十二時) “於”最常用,從古代一直用到唐代。“過”用於差比句,見於唐代。“如”本來用於平比句,從唐代起轉為表示差比。“似”在唐代產生,用得比“如”多。
③毋吾以也: 賓語前置。 以:因為;或:用。不要因為我而不敢講話了。(1)朱熹:“言我雖年少長於女,然女勿以我長而難言。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聖人和氣謙德,於此亦可見矣。” (2)劉寶楠:“‘毋’與‘無’同,皇本作‘無’。以,用也。言此身既差長,已衰老,無人用我也。” ④居:閒居,指平時 。 ⑤或:無定代詞,有人。 ⑥何以:用什麼方法治理國家呢。賓語前置。
子路率爾而對曰⑦ :“千乘之國⑧,攝乎大國之間⑨,加之以師旅⑩,因之以饑饉⑪;由也為之,比及三年⑫,可使有勇⑬,且知方也⑭。”夫子哂之⑮。 ⑦率爾:輕率的樣子。 然、如、爾、若: 這幾個字均是詞尾,一般用於形容詞後,有一定的描摹狀態的作用。如: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潤澤貌)。(《詩經·衛風·氓》) 填(象聲詞,形容鼓聲)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安寧)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變為去聲。 ⑧千乘(shèng)之國: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指中等國家。 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變為去聲。 本屬名詞:衣、冠、妻、王 本屬形容詞:好 本屬動詞:觀、分、使、乘 同為動詞,由不及物轉化為及物,及物變去聲,如:語,一般動詞轉化為使動,使動變去聲,如:食、飲。
⑨攝:夾。 ⑩加之以師旅:以師旅加之,意思是把戰爭強加到它的頭上。師旅,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五百人為一旅,二千五百人為一師。這裏指大國來犯的軍隊。 ⑪因:繼,接著。饑饉:荒年。《爾雅·釋天》:“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⑫比及:等到,到了。 ⑬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國家的人民有勇。 ⑭方:方向,這裏指道義的方向。 (1)《廣雅•釋詁》:“方,義也。”劉寶楠認為何晏:“方,義方”之“義方”即“義”之意。 (2)鄭以此“方”為“禮法”。 (3)朱熹:“方,向也,謂向義也”。 ⑮哂(shěn):微笑。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①,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②。”“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③。宗廟之事④,如會同⑤,端章甫⑥,願為小相焉⑦。” ①方六七十:方形的一邊六七十裏。如:連詞,或者。下文“如會同”的“如”用法相同。 ②如:至於。其:那些。俟(sì):等待。 ③“之”泛指。焉:於是(此),指在這方面。 ④宗廟之事: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廟,祖廟。 ⑤會同:諸侯之間會盟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一類的事。 古時諸侯朝見天子,如不是按規定的時間去朝見叫做“會”,與眾諸侯一起去朝見叫“同”。另諸侯會盟亦稱“會同”。
⑥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禮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種禮帽。 端章甫,都用作動詞,即穿著禮服,戴著禮帽。 (1)鄭曰:“衣玄端,冠章甫,諸侯日視朝之服。” (2)劉寶楠:“端章甫者,鄭君注為諸侯視朝之服,然此是相者所服,於諸侯無涉。”案,應取劉寶楠說。 ⑦相(xiàng):在祭祀或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主持贊禮的分大相和從相,公西華願做小相,是謙詞。
“點,爾何如?”鼓瑟希①,鏗爾,舍瑟而作②,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③。” 子曰:“何傷乎④?亦各言其志也⑤!” ①鼓瑟:彈瑟。瑟,古代一種絃樂器。希:即“稀”。鼓瑟的聲音稀疏,說明已近尾聲。 (1)孔(安國)(西漢魯人,孔子11代孫。)曰:“思所以對,故音希。” (2)說瑟的聲音已近尾聲。此說似較勝。 ②鏗(kēng)爾:象聲詞,描寫推開瑟時的聲音。孔(安國)曰:“鏗者,投(放置)琴之聲。”北大《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此似應指鼓瑟最後的餘音。”舍:這裏是放下、推開的意思。作:起立 ③撰:才能,才幹。 ④何傷:傷害什麼,意思是有什麼關係呢。 ⑤亦:副詞。有“只不過”的意思。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⑥,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⑦,風乎舞雩⑧,詠而歸⑨。”夫子喟(kuì)然歎曰:“吾與(yù)點也⑩!” ⑥莫(mù)春:晚春,指三月。莫,即“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 即夾衣。 既成:已經做好,這裏有穿到身上的意思。 成:定。初春時寒暖無常,衣服亦須常換。至暮春三月,氣候穩定,故稱夾衣穿定,不用換了。 ⑦冠(guàn)者:成年人。古時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表示已到成年,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 ⑧沂:沂水。朱熹:“沂,水名,在魯城南,地志以為有溫泉焉,理或然也。”北大:“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入浴。”
⑨風:吹風,乘涼,用作動詞。舞雩(yú):“雩”本是求雨的祭名,雩祭時,有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行舞雩之處亦稱“舞雩”,其處有壇有樹。此文“舞雩”在曲阜縣東南。詠:唱歌。 ⑩喟(kuì)然:長歎的樣子。與(yù):同意,贊成。 “與”有幾種讀音? 1、讀yǔ,介詞、連詞、動詞(“給予”、“聯合”、“對當”等義)。 2、讀yù,動詞(“參與”義)。 3、讀yú,語氣助詞,後來又寫作“歟”。
孔子“與點”的原因,後儒之說不一。邢疏:“夫子聞其樂道,故喟然而歎曰:‘吾與點之志。’善其獨知時而不求為政也。” 北大《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今以《論語》考之,孔子本有奔走求仕之心,而終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話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說:‘飯疏食(粗糧),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凡此皆與曾晳所言‘浴乎沂’三句的意境相近,所以孔子一面歎息,一面贊許曾晳,以表白能安貧樂道之意。”
三子者出,曾皙後①。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②!”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③,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④?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唯赤則非邦也與⑥?”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⑦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⑧?” ①後:動詞,後出來。 ②也己矣:語氣詞連用,含有強調的語氣。 (1)句尾語氣詞有兩個連用的,也有三個連用的; (2)連用的語氣詞,仍各自保留自身原有的語氣; (3)語氣的重點一般落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
③禮:儒家所提倡的禮儀制度。 ④難道冉求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唯:句首語氣詞。求:冉求。邦:國家。 ⑤安:怎麼。疑問代詞。 ⑥難道公西赤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赤,即公西華。 ⑦宗廟會同一類的事,不是諸侯國的事而又是什麼呢?諸侯:指國家。意思是公西華做的也是國家的事。 ⑧為之小:給諸侯做小相。為,動詞。之,代詞,指代諸侯。小,小相。大:大相。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