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Advertisements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一、十枣汤证 【原文】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 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 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 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 152 )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 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 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属于八法中的 “ 清法 ” 。 概说.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本篇讨论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三种疾病。. 1 、消渴是指口渴而过多地消耗水液的,以严重 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一种病变。本篇所论消 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热病过程中出现的口渴 症状;二是指杂病中的消渴病,本篇论述以后 者为主。 2 、小便不利是指尿量及次数减少,甚则癃闭的.
伤寒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2006 年 2 月. (三)寒热错杂痞证 1. 半夏泻心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 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 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词解 ※奔豚气:豚为小猪,此处指奔豚气病, 指气上冲症状如豚之奔走。 概 述 本篇主要论述奔豚气病的成因和症状及 治疗,至于吐脓、火邪、惊怖三种病, 篇中虽有涉及,但并未论述。 奔豚气症状,以 “ 气从少腹,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复还止 ” 为特点,与肾积奔 豚之气从少腹上冲形似而实异。此处奔.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生理 病理.
概 述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 ·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 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 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气剂.
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
痢疾.
和 解 剂.
二、热证  (一)   栀子豉汤类证 .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妊娠恶阻.
恶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妇 科 教 研 室 陶莉莉.
第 十 一 章 理气剂.
和 解 剂.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脉证治第十六.
王 付 制作.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英洪友.
温里剂 【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经方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 临床应用 滕州市中医医院 王洪京.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辨证施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第十 金匮教研室.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祛 湿 剂 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1.
内科。脾胃.
痢 疾 主讲: 马剑颖 讲师.
46、 痹 证.
第十五章 祛湿剂.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第七章 温里药.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1. 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 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经行感冒.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概 述 定义:凡以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 毒物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等疾 患的方剂,称为涌吐剂。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以治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非典型肺炎处方 报告人:殷艳芳.
七、结胸证.
第十五章 理 气 药.
呃 逆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目的要求: ⒈了解呕吐、哕、下利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⒉ 熟悉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和禁忌。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一、概述 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呕- 吐- 干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林昌松.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厥阴病的证治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七节 温里药 定义:凡是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适应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第二章 寒证 广西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主讲:李 展.
第 八 章 固涩剂.
呃 逆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外科趣记 . 刘英娇整理.
六经病小结与脉诊.
消 食 剂.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痢疾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中药学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第十一章理气剂 【要求】 1 、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呕吐哕下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概述 本篇论述呕吐、哕、下利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由于这些疾病均属于胃肠疾病,且相互影响,往往合并发生,病机与治疗可相互参考,故合而一篇。

一、病名 呕吐——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 之干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呕、 吐多同时发生,故并称呕吐。 哕——即呃逆,胃气上逆动膈,气冲咽 喉,呃声连连,声短而频 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疾病。

二、治法: 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凡实证、热证多责之于胃肠,即所谓“实则阳明”,治以和胃降逆,通腹驱邪;而虚证、寒证多责之于脾肾,即所谓“虚则太阴”,治以健脾温肾。

呕吐 (一)成因与脉证 1.饮邪致呕 【原文】 先嘔却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却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一)成因与脉证 1.饮邪致呕 呕吐 【原文】 先嘔却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却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2)

2.虚寒胃反 【原文】 問曰:病人脉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脉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 脉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今)脉反弦,故名曰虛。(3)

【原文】 寸口脉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4)

(二)治禁 【原文】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1)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6)

1.虚寒呕吐 (三)证 治 (1)肝胃虚寒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8) 【原文】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三)证 治 (1)肝胃虚寒 【原文】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8)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分 析】 病机:胃虚寒凝,胃气上逆。 主症:呕而胸满。 胃气上逆 呕 阴寒之邪上乘,胸阳不舒 胸满 治法:散寒降逆,温中补虚。 胃气上逆 呕 阴寒之邪上乘,胸阳不舒 胸满 治法:散寒降逆,温中补虚。 方剂:茱萸汤。 脾胃虚寒

主 药 方义: 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补中益气。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主 药

【原文】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9)

【分析】 病机:肝寒犯胃,胃中虚寒,挟饮上逆。 主症: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 肝经上行抵巅顶—巅顶头痛 肝经犯胃,胃气上逆—呕吐 涎沫 可伴见胸胁痞满、四肢不温、嘈杂吞酸等 肝胃虚寒 夹饮上逆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方剂:吴茱萸汤。 方义:

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临床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呕吐、偏头痛、高血压、心脏病、肝炎、妊娠恶阻等属于肝胃虚寒者。若阳虚恶寒甚者,加附子、肉桂;血虚加当归;呕吐甚者加半夏、丁香;腹胀加白豆蔻;泛酸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甚加高良姜、制香附;气枣者重用党参、黄芪;头晕头痛较甚者,加钩藤、半夏、川芎。

(2)阴盛格阳 【原文】 嘔而脉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14)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一枚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分 析】 病机:脾肾阳衰,阴盛格阳。 主症: 而上逆 阴盛于内 小便复利—肾虚不固 厥—阳气不达四末 格阳于外—身有微热—假热 呕而脉弱—阳气大衰,阴寒内盛 而上逆 阴盛于内 小便复利—肾虚不固 厥—阳气不达四末 格阳于外—身有微热—假热 治法:补益脾肾,回阳救逆。 方剂:四逆汤。

方义: 附子(生)——温肾助阳,回阳救逆 干姜——温中阳,散寒降逆 甘草——健脾和胃,缓和附姜辛燥之性

(3)虚寒胃反 【原文】 趺陽脉浮而瀒,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脉緊而澀,其病難治。(5)

分 析 病机: 浮——浮而无力 ——胃阳不足,无力腐熟水谷 涩——涩滞不畅 ——脾阳被伤,运化水谷失职 趺阳脉 分 析 病机: 浮——浮而无力 ——胃阳不足,无力腐熟水谷 涩——涩滞不畅 ——脾阳被伤,运化水谷失职 主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大便干燥如羊屎,形体消瘦 预后:若见紧而涩: 紧——阳虚有寒;涩——津亏而燥 趺阳脉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鞕者。(16) 【原文】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鞕者。(16)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大便燥结,心下痞硬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分 析】 病机:中焦脾胃虚寒,不能腐熟运化水谷。 主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 大便燥结,心下痞硬,身体消瘦, 脉细弱无力。

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方剂:大半夏汤。 方义: 半夏——重用开结,和胃降逆, 人参、白蜜——补虚润燥

临床应用 本方加减后可治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贲门痉挛、胃扭转、胃癌等。久病血亏而大便如羊屎者,加当归、火麻仁、郁李仁;若郁久化热伤阴,热伤阴络而便血,兼见口干者,加黄芩、麦门冬、白及;上腹部隐痛,大便色黑而无热者,为气虚便血之证,加生黄芪、白及;胸腹胀满,便秘者,加枳实、厚朴、槟榔;因情志不畅,时发呕吐,嗳气者,加乌药、青皮、陈皮;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明显者,加川椒、生姜。

2.实热呕吐 (1)肠胃实热 【原文】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17)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分析】 病机:实热壅滞胃肠,腑气不通。 主症: 食已即吐 在下:肠失传导 兼阳明腑实证 在上:胃气不降,火热上攻 食已即吐 在下:肠失传导 兼阳明腑实证 在上:胃气不降,火热上攻 治法:泻热去实,和胃止呕。

方剂:大黄甘草汤。 方义: 大黄——荡涤肠胃实热,推陈出新; 甘草——缓急和胃,安中益气,使攻 下而不伤胃。

临床应用 大黄甘草汤所治呕吐,除食入即吐外,常见口渴喜冷饮,胃脘热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症。其加减法为:呕甚者加竹茹、代赭石;热盛者加黄芩、黄连、生石膏;吐出物酸苦者合用左金丸。此外,本方加减对疔疮发背、泌尿系统感染等,亦有良效。

病例 顽固性呕吐(贲门痉挛):白某某,女,65岁.1979年6月2日诊。一月前,因家庭纠纷,大怒而病,出现呕吐,食入即吐,有时汤水难下,经x线食管钡餐检查报告:钡剂在贪门部通过困难,食管下端有约2厘米长的、对称的、粘模纹正常的漏斗形狭窄。印象:贲门痉挛。经口服西药对症治疗无效.且越发越严重,直至卧床不起,靠输液维持,曾服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等,无效,甚至有时药入即吐。刻诊: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食入即吐,腹软,口中乏味,苔厚略腻,脉缓。此乃胃失和降,气逆作呕,前医投大方而未能及,故拟仲景大黄甘草汤治之。处方:大黄12克,甘草5克,水煎分两次服。药进1剂,食入而不吐,继进2剂而告痊愈。 按语:本案患者热象并不明显,却得大黄甘草汤治愈。其机理诚如《别录》云:大黄“平胃下气,破痰实”,甘草“温中下气”。二药相须为用,则有安和胃气,降逆止呕之功。又因药少力专,便于入胃吸收,故食已即吐者,得大黄甘草汤自愈。

(2)热郁少阳 【原文】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15)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分 析】 病机:邪郁少阳,胃气上逆。 主症:呕吐兼少阳证 (往来寒热) 治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肝胆少阳 有热 少阳郁热,正邪交争—发热 (往来寒热) 热邪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呕吐 治法:和解少阳,和胃止呕。 肝胆少阳 有热

方剂:小柴胡汤。 方义:方中柴胡为君,配以适量黄 芩,和解清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诸药合用,枢机得利,热除呕止。

(3)肠热扰胃 【原文】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11)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分 析】 病机:邪热内陷阳明大肠,胃气上逆。 主症:干呕而利,暴注下迫,利下脓血, 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心烦, 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止利,降逆止呕。 方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方义:黄芩汤——清热止利。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本方多用于干呕而暴注下迫的急性胃肠炎、干呕而下利脓血的热痢或湿热痢初起,症兼身热口苦、舌红苔黄者。用治热痢可酌加黄连、白头翁、马齿苋等;治湿热痢可合用芍药汤;用治急性胃肠炎,常与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合用。

3.寒热错杂 【原文】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10)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分 析】 病机:寒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调 (胃热脾寒) 主症:呕而肠鸣下利,心下痞。 治法:寒温并用,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剂:半夏泻心汤。

方义: 姜、夏辛温,散寒降逆 芩、连苦寒,清热燥湿 坚阴止痢 参、草、枣——补脾胃,益中气。 寒温并用,新开苦降,辛宣苦泄,散结消痞和胃止呕利

临床应用 凡呕而肠鸣,或呕而下利,伴有心下痞闷者,本方用之多效。如心下痞按之痛,舌苔黄腻者,可与小陷胸汤合用本方治疗多种胃肠道疾患,如浅表性胃炎、寒热夹杂但以热象为主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有良好效果;本方加藕节、白及、花蕊石等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本方对心火与脾湿搏结所致的口腔粘膜溃疡亦有一定疗效。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半夏泻心汤鉴别 方 证 症 状 证 型 治 则 半夏泻心汤 呕而下利,但以呕吐心下痞为主 寒热错杂型 病以中焦为主 方 证 症 状 证 型 治 则 半夏泻心汤 呕而下利,但以呕吐心下痞为主 寒热错杂型 病以中焦为主 辛开苦降止呕开痞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干呕而下利, 但以下利为主 实热型 病以肠为主 清热止利

4.寒饮呕吐 (1)基本方 【原文】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飮中。(12)

(2)阳虚停饮 【原文】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20)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分 析】 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内盛。 主症: 干呕,吐逆——胃寒气逆 吐涎沫——寒饮不化,聚而为痰涎, 随胃气上逆而出。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剂:半夏干姜散。 方义: 半夏——辛燥,化痰开结,善降逆气; 干姜——辛热,温胃散寒, 两味相伍,温胃化饮止呕。以浆水煮服,取其甘酸能调中止呕,“顿服之”使药力集中而取效捷速。

鉴 别 1.半夏干姜散与小半夏汤鉴别: 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生姜易干姜而成,因干姜与生姜功用不同,故其主治有别。半夏干姜散以干姜温阳,守而不走,治疗中阳不足,寒饮呕逆之证;小半夏汤以生姜散寒,走而不守,主治饮盛抑阳之呕吐。 2.半夏干姜散与吴茱萸汤鉴别: 半夏干姜散证与吴茱萸汤证,都有干呕、吐涎沫的症状,但因二者病机不同,则治法亦异。吴茱萸汤证,是胃寒夹肝气上逆,故肝胃同治;而半夏干姜散证是中阳不足,寒饮上逆,故专治于胃。

(3)饮结胸胃 【原文】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21)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斤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分 析】 病机:寒饮搏结胸胃,阻滞气机(肺胃 气机受阻)。 主症: 似喘不喘 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 心中愦愦然无奈 ——肺气不利 胃失和降 ——寒饮搏结,胸阳被郁

治法:通阳行气,散寒化饮 方剂:生姜半夏汤。 方义: 生姜——取汁量大重用,辛散力强, 散饮去结; 半夏——开结降逆, 共奏辛散寒饮,以舒展胸阳,畅达气机。

(4)脾虚停饮 【原文】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18) 茯苓澤瀉湯方:《外臺》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分 析】 病机:脾虚不运,胃有停饮。 主症: 胃失和降—呕吐 胃有停饮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口渴欲饮 饮后又助内饮—胃反(反复呕吐) 主症: 胃失和降—呕吐 胃有停饮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口渴欲饮 饮后又助内饮—胃反(反复呕吐) 兼有头痛,心下悸 治法:健脾利水,化气散饮。 方剂:茯苓泽泻汤。

方义:苓桂术甘汤键脾利水 生姜,温胃散水止呕: 泽泻后下,淡渗利水: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胃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和其他消化道疾患。呕吐甚者,加砂仁、半夏以理气降逆止呕;呕吐清水不止,加吴茱萸以温中降逆止呕;脘腹胀满,苔厚者,去白术,加苍术、厚朴以行气除满;脘闷不食者,加白寇仁、砂仁,以化浊开胃。

5.呕吐后辨治 【原文】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13)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析】 病机:脾胃虚弱,不能消水。 主症:吐后思水。 治法:健脾利水(防止饮邪再停)。 方剂:猪苓散。 方义: 二苓——淡渗利水, 白术——健脾运湿。

二、哕 (一)治则 【原文】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分析】 大便不通—胃肠实热下闭上 逆—通大便降逆气(可用 调胃承气汤) 小便不通—水湿停聚气机不 哕而腹满 利—利小便降逆气(可用 猪苓汤) 哕而腹满 (实证)

(二)证 治 1.胃寒气逆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22) 【原文】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二)证 治 1.胃寒气逆 【原文】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22)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分析】 病机:胃中虚寒,寒气上逆。 主症: 寒凝气闭,和降失司—干呕、哕 中阳被遏,不能宣达四末—手足厥 治法:散寒降逆,通阳和胃。 方剂:橘皮汤。 方义: 橘皮——理气和胃,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中焦虚寒

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治疗里虚气逆所致呃逆、呕吐。若呕哕胸满,虚烦不安者,加人参、甘草;里寒甚,四肢厥冷明显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而降逆;夹有痰滞,脘闷嗳腐,泛吐痰涎,加厚朴、半夏、枳实、陈皮、麦芽等以行气祛痰导滞;兼气机阻滞,胃脘闷胀,呃逆频作,加木香、旋覆花、代赭石以增其理气降逆,和胃止呃之力;哕逆久作不愈;夹瘀血者,酌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

2.胃虚有热 【原文】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23)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個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個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分 析】 病机:胃中虚热,气逆上冲(气阴两伤)。 主症: 热扰气逆—心烦,哕逆 热盛伤津—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脉虚数 治法:补虚清热,和胃降逆。

方剂:橘皮竹茹汤。 方义: 橘皮——理气健胃,和中止呕, 生姜——降逆开胃, 竹茹——清热安中止呕逆, 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 六味相合,虚热得除,胃气和降,则哕逆自愈。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妊娠恶阻、幽门不全梗阻及胃炎之呕吐,以及神经性呕吐、腹部手术后呃逆不止等属于胃虚夹热之证者。呃逆不止者,加枳实、柿蒂等;胃热较重者,加黄连、山栀;兼痰热者,加竹沥、天竺黄、鱼腥草;兼瘀血者,加桃仁;因呕吐胃阴不足,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麦冬、石斛、芦根、沙参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咳。

医案选录 周某,男,22岁。因发热头痛15天,于1980年5月21日住我院治疗。入院第8天出现呃逆,逐日加重,白天连续发作7-8小时,夜间亦发作,严重时影响睡眠及进食,且出现呕吐,上腹部疼痛不适。中医辨证认为:本例一年来患多种疾病,久病必虚,舌质红,脉细弱无力,为胃虚挟热之证,治应益胃气,清胃热,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加味主之:党参15克,竹茹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橘皮9克,生姜3片,大枣4枚,麦芽9克,甘草2克。上方每日1剂,服l剂后,哕逆减轻,共服3剂,哕逆完全停止,停药后至今无复发。

三、下 利 (一)病机、脉症及预后 【原文】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24) 【提要】 本条从脏腑功能的虚衰来论述呕吐、哕、下利病的病机和预后。

【原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為未止;脉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25) 【提要】 本条是以脉象辨别下利病情的进退。

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炙之不溫;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26) 【原文】 下利,手足厥冷,無脉者,炙之不溫;若脉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26) 【提要】 本条辨下利危候之顺逆。 下利有微熱而渴,脉弱者,今自愈。(27) 本条论述下利渐愈之脉证。

【原文】 下利脉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脉緊為未解。(28) 【提要】 本条论述下利自愈与未解脉证。 下利脉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29) 本条论述下利发热的两种病情变化。

【原文】 下利脉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30) 【提要】 本条再论虚寒下利自愈的病机和脉证。 下利,寸脉反浮數,尺中自瀒者,必圊膿血。(32) 本条从脉象论述热利脓血的病机。

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34) 【原文】 下利脉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34) 【提要】 本条论述阴寒下利而虚阳浮越的病机变化。 下利後脉絕,手足厥冷,晬時脉還,手足溫者生,脉不還者死。(35) 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而阳微欲绝的转归。

(二)治法与治禁 1.湿滞气利治法 【原文】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31)

2.虚寒下利治法 【原文】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33)

(三)证 治 1.虚寒下利 (1)虚寒下利兼表证 【原文】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6) (三)证 治 1.虚寒下利 (1)虚寒下利兼表证 【原文】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6) 四逆湯方: 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2)寒厥下利 【原文】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湯主之。(45) 通脉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分 析】 病机:寒厥下利,阴盛格阳。 主症: 下利清谷而厥—阴寒内盛 内真寒 身微热面赤,自汗—格阳于外 外假热 治法:回阳救逆。 下利清谷而厥—阴寒内盛 内真寒 身微热面赤,自汗—格阳于外 外假热 治法:回阳救逆。 方剂:通脉四逆汤。 方义:本方即四逆汤倍干姜,以增强温经回阳之力。

(3)虚寒下利脓血 【原文】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42)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分 析】 病因:下利日久不止,中焦虚寒。 病机:脏气虚寒,气血不固,滑脱不禁 主症: 下利不止,滑脱不禁,便下脓血,色暗不鲜, 伴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精神萎靡,四肢酸软无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微细而弱。

治法:温中涩肠固脱。 方剂:桃花汤。 方义: 赤石脂——为君,其性温味甘涩而质重, 功能涩肠固脱。 干姜——温中散寒, 粳米——补虚安中, “内赤石脂末”冲服,为增强涩肠固脱的功效

(4)虚寒肠滑气利 【原文】 氣利,訶梨勒散主之。(47)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分析】 主症:气利—下利而矢气 病机:中气下陷,气虚不固。 治法: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方剂:诃梨勒散。 方义; 诃梨勒——即诃子,性温味苦酸涩,生用理肺止咳,煨用则专以涩肠固脱,并用粥饮和服,取其益肠胃而健中气。

[临床应用] (1)治气利:气利用止涩之河黎勒者,实因久利而气虚下陷,意与近人晨泄用四神丸略同。予昔寓白克路,治乡人陶姓曾用之,所用为诃子散.取其味涩能止,彼以药末味涩,不能下咽,和入粥中强吞之,日进一服,三日而止。诃黎勒,今名诃子,味涩而苦,煨不透则研不细,入咽哽塞。(《金匮发微》) (2)治菌痢:患者患痢3天,小腹疼痛,里急后重,大便频至,排出少量纯白色冻样物,虚坐努责,昼夜不停,肛门有如物塞,脉沉带紧,苔白滑,辨为气痢,处《金匮》诃梨勒散:诃子10枚,煨去核,研末,用米粥汤一次送服,药后肛门窘迫难忍,一努力大便从肛门急射而出,顷刻肛门如拔物塞,顿觉舒适。后以调理脾胃而康复。

2.实热下利 (1)大肠湿热 【原文】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43)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分 析】 病机:湿热蕴结大肠,阻滞气机 (升清降浊失常) 主症: 下利脓血,臭秽,里急后重,滞下不爽,肛门灼热, 伴腹痛、发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方剂:白头翁汤。 方义: 白头翁——味苦性寒,擅清肠热而解毒, 并能疏达厥阴肝木之气; 秦皮——苦寒燥湿,清肝胆及大肠湿热,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以止痢。

临床应用 白头翁汤为主治热利的专方,临证亦可加减运用。如热利伤及营血,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舌质红绛者,可加银花、生地、丹皮、赤芍等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血虚者可加阿胶以养血,腹痛可加木香、玄胡索等以理气止痛。临床上本方可用于原虫性痢疾、急性菌痢。由于肝火升腾、肺有郁热、风热邪毒上聚之眼病,症见目中涩痛,红赤,分泌物增多,尿短赤,便秘,脉滑数,舌黄者,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鉴别 白头翁汤与桃花汤,均治下利便脓血,但二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白头翁汤多用于湿热蕴结,气机阻滞之初利,其症以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所下脓血色泽鲜明为特征; 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

(2)实热内结 【原文】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41)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3. 利后虚烦 【原文】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栀子鼓湯主之。(44)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栀子豉湯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复习题 1、何谓胃反病?简述其证治? 2、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三方的证治异同? 3、桃花汤、白头翁汤方证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