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与网络 定义 一个图(Graph ) G是由一个非空有限集合V(G)和V(G)中某些元素的无序对集合A(G)构成的二元组,记为图G=(V(G),A(G)). 其中V(G) 称为图G的结点集,V(G)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图的一个结点或顶点; A(G)称为图G的边集,A(G)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图的一条边.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Advertisements

2.6 隐函数微分法 第二章 第二章 二、高阶导数 一、隐式定义的函数 三、可微函数的有理幂. 一、隐函数的导数 若由方程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由 表示的函数, 称为显函数. 例如, 可确定显函数 可确定 y 是 x 的函数, 但此隐函数不能显化. 函数为隐函数. 则称此 隐函数求导方法.
全微分 教学目的:全微分的有关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全微分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全微分应用于近似计算.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 -Chapter 3 §7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第五章 二次型. 第五章 二次型 知识点1---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 二次型的基本概念 1. 线性变换与合同矩阵 2.
§1 线性空间的定义与性质 ★线性空间的定义 ★线性空间的性质 ★线性空间的子空间 线性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高等部分,是代数学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第一章 建立数学模型 1.1 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 1.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3 数学建模示例 1.4 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七 年 级 数 学 第二学期 (苏 科 版) 复习 三角形.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苏科版) 10.4 探索三角形 相似的条件(2).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数学建模 1.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3 数学建模示例 1.4 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第2章 Z变换 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Z反变换 系统的稳定性和H(z) 系统函数.
第一部分 初等数学方法 第一章 建模示例.
第一章 建立数学模型 1.1 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 1.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3 数学建模示例 1.4 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步骤
强连通分量 无向图 1、任意两顶点连通称该图为连通图 2、否则将其中的极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 A D C B E 有向图
初 等 模 型.
§2 求导法则 2.1 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下面分三部分加以证明, 并同时给出相应的推论和例题 .
第一章 函数 函数 — 研究对象—第一章 分析基础 极限 — 研究方法—第二章 连续 — 研究桥梁—第二章.
本节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4.3.
使用矩阵表示 最小生成树算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灵寿县第二初级中学 栗 彦.
无向树和根树.
计算.
专题二: 利用向量解决 平行与垂直问题.
第二十二章 曲面积分 §1 第一型曲面积分 §2 第二型曲面积分 §3 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
实数与向量的积.
线段的有关计算.
2.6 直角三角形(二).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⑴当∠MBN绕点B旋转到AE=CF时(如图1),比较A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3.3 垂径定理 第2课时 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复习.
复习: 若A(x1,y1,z1) , B(x2,y2,z2), 则 AB = OB - OA=(x2-x1 , y2-y1 , z2-z1)
第16讲 相似矩阵与方阵的对角化 主要内容: 1.相似矩阵 2. 方阵的对角化.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13.3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1.设A和B是集合,证明:A=B当且仅当A∩B=A∪B
树和图 tree and graph 蔡亚星.
第一节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表 四、不定积分的性质 五、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 函数的微分学 第二节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一、导数的四则运算 二、偏导数的求法.
第4课时 绝对值.
O x y i j O x y i j a A(x, y) y x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4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2.2矩阵的代数运算.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鄢陵县彭店一中 赵二歌.
轴对称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的应用(1) ———角平分线中的轴对称.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3.1.2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2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9.5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2.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中学 纪迎春.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课堂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高一(5)班 教师:王琦.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定义5 把矩阵 A 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的矩阵,
第四节 向量的乘积 一、两向量的数量积 二、两向量的向量积.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最小生成树 最优二叉树.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3.3.2 两点间的距离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图与网络 定义 一个图(Graph ) G是由一个非空有限集合V(G)和V(G)中某些元素的无序对集合A(G)构成的二元组,记为图G=(V(G),A(G)). 其中V(G) 称为图G的结点集,V(G)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图的一个结点或顶点; A(G)称为图G的边集,A(G)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该图的一条边. 记号V(G)和A(G)简记为V和A,而记图G=(V,A). 有向图:对图G中的每条边赋予一个方向. (有序对; 边称弧) 赋权图: 对图G中的每条边赋予一个或多个实数,得到的图称为或网络(Network).

例 有向图G=(V,A),顶点集V= 边集A= 边

基本概念 图的阶(Order) :顶点的个数. 顶点的度(Degree):与顶点相连的边数. (出度,入度). 相邻点、相邻边、环、多重边. 简单图(Simple Graph): 没有环、且没有多重边的图. 链(chain):由两两相邻的点及其相关联的边构成的点边序列. 如:v0 , e1 , v1 , … , vn-1,en , vn ; v0 , vn 分别称为链的起点和终点 . 路 (Path): 图的不包含重复顶点的链. 圈(Cycle): 起点和终点重合的路. 连通图(Connected Graph) : 图中任意两点之间均至少有一 条路,否则称作不连通图。 树(tree): 无圈连通图称为树,无圈图称为森林.

图与网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完全图(Complete Graph) : 若图G的任意两个顶点间有且只有一条边相连,则称其为完全图. n阶完全图记为Kn. Kn的边的数量为 n(n-1)/2 子图(Subgraph): G=(V,A) 称为G的子图(Subgraph) 图的支撑子图 (又称生成子图): 包含G 的所有顶点的子图. 图与网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 最小生成树问题 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相识问题(拉姆齐问题)  在6人的聚会中,假设认识是相互的,则必可找出这样的3人,他们或者彼此均认识或者彼此均不认识 。请问这个结论正确吗? 证明: 利用图的方法来描述该问题。将人看成顶点,两人彼此都认识用实线连,否则虚线。 请大家一起画图证明 问题转化为在一个6阶图中必存在实线三角形或虚线三角形。

任取一顶点,不妨υ1 不妨取υ1 υ2 、 υ1 υ3 、 υ1 υ4 实线 与υ1相连的边必然有: 实线条数不小于3或虚线条数不小于3 拉姆齐问题也可这样叙述: 6阶2色完全图中必含有3阶单色完全图。 考察υ2υ3、υ2υ4和υ3υ4 υ2υ3、υ2υ4和υ3υ4只能是虚线 ,否则得证 υ2 υ1 υ3 υ4 υ6 υ5 υ2 υ1 但这样三角形υ2υ3υ4的三边均为虚线 , 得证。 υ3 υ4

其他类似可推出的结果 : 命题1 任一6阶2色完全图中至少含有两个3阶单色完全图。 证明:前面证明必存在3阶单色完全图,不妨设υ1υ2υ3 命题1 任一6阶2色完全图中至少含有两个3阶单色完全图。 证明:前面证明必存在3阶单色完全图,不妨设υ1υ2υ3 为红色完全图 若υ4υ5υ6也是红色三角形,命题已得证 。反之, 至少一边与υ1υ2υ3的边异色,不妨设υ4υ5黑色 υ1υ4、υ2υ4、υ3υ4至少应有两条黑色,不妨设 υ1υ4 、υ2υ4 黑色 υ1υ5、υ2υ5、υ3υ5中至少有两条黑色、故υ1υ5 与υ2υ5中至少有一条是黑色 υ2 υ1 υ3 υ4 υ6 υ5 所以存在第二个3阶单色完全图。 直接推广:以上结论对于人数大于6人仍成立!

命题2 7阶2色完全图至少含有4个3阶单色安全图。 命题3 18阶2色完全图中必含有4阶单色完全图。 对拉姆齐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本例的水平上。利用逻辑推理方法,实际上还可获得一大批结果。命题2和命题3的证明留给大家自己去完成。

最短路径问题 B A 设有一个半径为 r 的圆形湖,圆心为 O。A、 B 位于湖的两侧,AB连线过O,见图。 制下,问怎样的路径最近? A B O r

B A 将湖想象成凸出地面的木桩,在AB间拉一根软线,当线被拉紧时将得到最短路径。根据这样的想象,猜测可以如下得到最短路径: 过A作圆的切线切圆于E,过B作圆的切线切圆 于F。最短路径为由线 段AE、弧EF和线段FB连接而成的连续曲线(根据对称性,AE′,弧E′F′,F′B连接而成的连续曲线也是)。 E F E′ F′ A B O r

以上只是一种猜测,现在来证明这一猜测是正确的。为此,先介绍一下凸集与凸集的性质。 定义1(凸集)称集合 R为凸集,若x1、x2∈R及λ∈[0,1],总有λx1+(1+λ)x2∈R。即若x1、x2∈R,则x1、x2的连线必整个地落 在R中。 定理1(分离定理)对平面中的凸 集R与R外的一点K,存在直线l ,l分离R与K,即R与K分别位于l 的两侧(注:对一般的凸集R与R外的一点K,则存在超平面分离R与K),见图。 下面证明猜想 k l R

猜测证明如下: (方法一)显然, 由AE、EF、FB及AE′,E′F′,F′B围成的区域 R是一凸集。利用分离定理易证最短径不可能经过R外的点,若不然,设 Γ为最短路径,Γ过R外的一点M,则必存在直 线l分离M与R,由于路径Γ是连续曲线,由A沿Γ到M,必交l于M1,由M沿Γ到B又必交l于M2。这样,直线 段M1M2的长度必小于路 径M1MM2的长度,与Γ是A到B的最短路径矛盾,至此,我们已证明最短路径必在凸集R内。不妨设路径经湖的上方到达B点,则弧EF必在此最短路径之上,又直线段AE是由A至E的最短路径,直线FB是由F到B的最短路径,猜测得证。 A B O r E F E′ F′ M1 M2 M Γ l

若可行区域的边界是光滑曲面。则最短路径必由下列弧组成,它们或者是空间中的自然最短曲线,或者是可行区域的边界弧。而且,组成最短路径的各段弧在连接点处必定相切。 还可用微积分方法求弧长,根据计算证明满足限止条件的其他连续曲线必具有更大的长度;此外,本猜测也可用平面几何知识加以证明等。 根据猜测不难看出, 本例中的条件可以大大放松,可以不必 设AB过圆心,甚至可不必设湖是圆形的。例如对 下图,我们可断定由A至B的最短路径必 为l1与l2之一,其证明也不难类似给出。 A B l1 l2 D 到此为止,我们的研讨还只局限于平面之中,其实上述猜测可十分自然地推广到一般空间中去。1973年,J.W.Craggs证明了以上结果:

人、狼、羊、菜 渡河问题  一个摆渡人F希望用一条小船把一只狼 W,一头羊 G 和一篮白菜 C 从一条河的左岸渡到右岸去,而船小只能容纳 F、W、G、C 中的两个,且决不能在无人看守的情况下,留下狼和羊在一起,羊和白菜在一起,应怎样渡河才能将狼、羊、白菜都运过去? 

将人、狼、羊、菜依次用一个四维向量表示: 当一物在左岸时,记相应的分量为1,否则记为0, 智力游戏􀃎 状态转移􀃎 模型􀃎 算法 将人、狼、羊、菜依次用一个四维向量表示: 当一物在左岸时,记相应的分量为1,否则记为0, 如A(1,0,1,0)表示人和羊在左岸,称为一个状态。 可取状态: (1,1,1,1),(0,0,0,0), (1,1,1,0),(0,0,0,1), (1,1,0,1),(0,0,1,0), (1,0,1,1),(0,1,0,0), (1,0,1,0),(0,1,0,1)。 船: 可取运载B共4个 (1,1,0,0), (1,0,1,0), (1,0,0,1), (1,0,0,0)。

渡河过程:运算 可取状态向量与一个可取运载向量相加,相加时每一分量按二进制法则进行计算。例如 (1,1,1,1)+ (1,0,1,0)= (0,1,0,1) ?从(1,1,1,1)经过若干次运算化为(0,0,0,0) (1,1,0,0) (0,0,1,1) N (1,1,1,1) + (1,0,1,0) = (0,1,0,1) Y (1,0,0,1) (0,1,1,0) N (1,0,0,0) (0,1,1,1) N 第一次渡河 第二次渡河 (1,1,0,0) (1,0,1,1) U (0,1,0,1) + (1,0,1,0) = (1,1,1,1) R (1,0,0,1) (1,1,0,0) U (1,0,0,0) (1,1,0,1) Y 不合题意

计算机编程计算,从(1,1,1,1)转化为(0,0,0,0),最后将整个运算过程“翻译”回去,就可以得到结果。 第三次渡河 (1, 1, 0, 0) (0, 0, 0, 1) Y (1, 1, 0, 1) + (1 , 0, 1, 0) = (0, 1, 1, 1) N (1, 0, 0, 1) (0, 1, 0, 0) Y (1, 0, 0, 0) (0, 1, 0, 1) R ……. 计算机编程计算,从(1,1,1,1)转化为(0,0,0,0),最后将整个运算过程“翻译”回去,就可以得到结果。

编程步骤: 1)记录可取状态A和运载向量B; 2)将(1,1,1,1)与运载向量B相加(1-4循环); 4)对可行的相加结果继续循环进行加法运算,直到出现(0,0,0,0)为止; 5)显示每次的运载向量和运算结果(翻译) 注意: 1)要用一个数组记录每一步可行的运算结果; 2)当偶数次的运算时要判断运算向量是否可取。

这一问题的状态和运算与前一问题有所不同,根据题意,状态应能反映出两岸的男女人数,过河也同 样要反映出性别 夫妻过河问题 这是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数学问题。有三对夫妻要过河,船最多可载两人,约束条件是根据阿拉伯法律,任一女子不得在其丈夫不场的情况下与其他男子在一起,问此时这三对夫妻能否过河? 这一问题的状态和运算与前一问题有所不同,根据题意,状态应能反映出两岸的男女人数,过河也同 样要反映出性别

可如下定义: (i)可取状态: 用H和W分别表示此岸的男子和女子数,状态可用矢量 (H,W)表示,其中0≤H、W≤3。可取状态为(0,i),(i,i),(3,i),0≤i≤3。(i,i)为可取状态,这是因为总可以适当安排而使他们是 i对夫妻。 (ii)可取运算:过河方式可以是一对夫妻、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当然也可以是一人过河。转移向量可取成 ((-1)im,(-1)in),其中m、n可取0、1、2,但必须满足1≤m+n≤2。当j为奇数时表示过河。 当j为偶数时表示由对岸回来,运算规则同普通向量的加法。

问题归结为由状态 (3,3)经奇数次可取运算,即由可取状态到可取状态的转移,转化 为(0,0)的转移问题。和上题一样,我们既可以用计算机求解,也可以分析求解,此外,本题还可用作图方法来求解。 在H~W平面坐标中,以 “·”表示可取状态, 从A(3,3)经奇数次转移到 达O(0,0)。奇数次转移时向左或下移 动1-2格而落在一个可取状态上,偶数次转移时向右或上移 动1-2格而落在一个可取状态上。为了区分起见 ,用红箭线表示奇数次转移,用蓝箭线表示第偶数 次转移,下图给出了一种可实现的方案 。 故这三对夫妻是可以过河的 。假如按这样的方案过 河,共需经过十一次摆渡。 不难看出 ,在上述规则下,4对夫妻就无法过河了,读者可以自行证明之.类似可以讨论船每次可载三人的情况,其结果 是5对夫妻是可以过河的,而六对以上时就 无法过河了。 A(3,3) O(0,0) H W

商人们怎样安全过河 问题(智力游戏) 问题分析 类似问题: 随从们密约, 在河的任一岸, 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 就杀人越货.    3名商人    3名随从 河 小船(至多2人) 随从们密约, 在河的任一岸, 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 就杀人越货. 但是乘船渡河的方案由商人决定.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过河? 问题分析 多步决策过程 决策~ 每一步(此岸到彼岸或彼岸到此岸)船上的人员 要求~在安全的前提下(两岸的随从数不比商人多),经有限步使全体人员过河

模型构成 多步决策问题 xk, yk=0,1,2,3; k=1,2, xk~第k次渡河前此岸的商人数 yk~第k次渡河前此岸的随从数 sk=(xk , yk)~过程的状态 S ~ 允许状态集合 S={(x , y) x=0, y=0,1,2,3; x=3, y=0,1,2,3; x=y=1,2} uk, vk=0,1,2; k=1,2, uk~第k次渡船上的商人数 vk~第k次渡船上的随从数 dk=(uk , vk)~决策 D={(u , v) u+v=1, 2} ~允许决策集合 sk+1=sk dk +(-1)k ~状态转移律 多步决策问题 求dkD(k=1,2, n), 使skS按转移律 由s1=(3,3)到达sn+1=(0,0).

模型求解 评注和思考 S={(x , y) x=0, y=0,1,2,3; x=3, y=0,1,2,3; x=y=1,2} D={(u , v) u+v=1, 2} 模型求解 穷举法 ~ 编程上机 x y 3 2 1 图解法 s1 状态s=(x,y) ~ 16个格点 d1 允许状态S ~ 10个 点 允许决策D ~ 移动1或2格; k奇,左下移; k偶,右上移. d11 d1, d11给出安全渡河方案 评注和思考 sn+1 规格化方法, 易于推广 考虑4名商人各带一随从的情况

席位分配问题 在n个单位组成的团体中,经常涉及到一些代表名额分配问题,每个单位都希望自己的代表名额多一些,以便在委员会中能更好地反应自己单位的意图.试设计一种公平的代表名额分配方案. 

实例 系别 学生 比例 20席的分配 人数 (%) 比例 结果 甲 103 51.5 10.3 10 乙 63 31.5 6.3 6 三个系学生共200名(甲系100,乙系60,丙系40),代表会议共20席,按比例分配,三个系分别为10,6,4席。 实例 现因学生转系,三系人数为103, 63, 34, 问20席如何分配。 若增加为21席,又如何分配。 系别 学生 比例 20席的分配 人数 (%) 比例 结果 甲 103 51.5 10.3 10 乙 63 31.5 6.3 6 丙 34 17.0 3.4 4 总和 200 100.0 20.0 20 系别 学生 比例 20席的分配 人数 (%) 比例 结果 甲 103 51.5 乙 63 31.5 丙 34 17.0 总和 200 100.0 20.0 20 系别 学生 比例 20席的分配 人数 (%) 比例 结果 甲 103 51.5 10.3 乙 63 31.5 6.3 丙 34 17.0 3.4 总和 200 100.0 20.0 20 21席的分配 比例 结果 10.815 11 6.615 7 3.570 3 21.000 21 21席的分配 比例 结果 10.815 6.615 3.570 21.000 21 对丙系公平吗 比例加惯例

“公平”分配方法 衡量公平分配的数量指标 当p1/n1= p2/n2 时,分配公平 若 p1/n1> p2/n2 ,对 不公平 A 人数 席位 A方 p1 n1 B方 p2 n2 当p1/n1= p2/n2 时,分配公平 若 p1/n1> p2/n2 ,对 不公平 A p1/n1– p2/n2 ~ 对A的绝对不公平度 p1=150, n1=10, p1/n1=15 p2=100, n2=10, p2/n2=10 p1=1050, n1=10, p1/n1=105 p2=1000, n2=10, p2/n2=100 p1/n1– p2/n2=5 p1/n1– p2/n2=5 虽二者的绝对不公平度相同 但后者对A的不公平程度已大大降低!

“公平”分配方法 将绝对度量改为相对度量 若 p1/n1> p2/n2 ,定义 ~ 对A的相对不公平度 公平分配方案应使 rA , rB 尽量小 类似地定义 rB(n1,n2) 将一次性的席位分配转化为动态的席位分配, 即 设A, B已分别有n1, n2 席,若增加1席,问应分给A, 还是B 不妨设分配开始时 p1/n1> p2/n2 ,即对A不公平

应讨论以下几种情况 初始 p1/n1> p2/n2 1)若 p1/(n1+1)≥p2/n2 , 则这席应给 A 2)若 p1/(n1+1)< p2/n2 , 应计算rB(n1+1, n2) 以及 rA(n1, n2+1) 问: p1/n1<p2/(n2+1) 是否会出现? 否! 若rB(n1+1, n2) < rA(n1, n2+1), 则这席应给 A 若rB(n1+1, n2) >rA(n1, n2+1), 则这席应给 B

Q 值方法 当 rB(n1+1, n2) < rA(n1, n2+1), 该席给A 由rA, rB的定义 该席给A 否则, 该席给B 计算 , 推广到m方分配席位 Q 值方法 该席给Q值最大的一方

三系用Q值方法重新分配 21个席位 按人数比例的整数部分已将19席分配完毕 用Q值方法分配第20席和第21席 第20席 甲系:p1=103, n1=10 乙系:p2= 63, n2= 6 丙系:p3= 34, n3= 3 用Q值方法分配第20席和第21席 第20席 Q1最大,第20席给甲系 同上 Q3最大,第21席给丙系 第21席 Q值方法分配结果 甲系11席,乙系6席,丙系4席 公平吗?

进一步的讨论 Q值方法比“比例加惯例”方法更公平吗? 席位分配的理想化准则 已知: m方人数分别为 p1, p2,… , pm, 记总人数为 P= p1+p2+…+pm, 待分配的总席位为N。 设理想情况下m方分配的席位分别为n1,n2,… , nm (自然应有n1+n2+…+nm=N), ni 应是 N和 p1, … , pm 的函数,即ni = ni (N, p1, … , pm ) 记qi=Npi /P, i=1,2, … , m, 若qi 均为整数,显然应有 ni=qi

记 [qi]– =floor(qi) ~ 向  qi方向取整; [qi]+ =ceil(qi) ~ 向  qi方向取整. qi=Npi /P不全为整数时,ni 应满足的准则: 记 [qi]– =floor(qi) ~ 向  qi方向取整; [qi]+ =ceil(qi) ~ 向  qi方向取整. 1) [qi]–  ni  [qi]+ (i=1,2, … , m), 即ni 必取[qi]– , [qi]+ 之一 2) ni (N, p1, … , pm )  ni (N+1, p1, … , pm) (i=1,2, … , m) 即当总席位增加时, ni不应减少 “比例加惯例”方法满足 1),但不满足 2) Q值方法满足2), 但不满足1)。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