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 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0.2 立方根.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高二政治上册第二课第一节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四种命题 2 垂直.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与社会》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知识点四:现象与本质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哲学与人生》精品课程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高等数学电子教案 第五章 定积分 第三节 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数 学 分 析 第九章 定积分 第二节 微积分学基本公式 主讲:师建国.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 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事事有矛盾)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三节 格林公式及其应用(2) 一、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定义 二、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三、二元函数的全微分的求积 四、小结.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06/04.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复习巩固: 1、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是新事物? 3、什么是旧事物?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若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亿元,如果 ,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 每年平均增长 是2002年时的2倍? 解:设经过 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002年时的2倍, 根据题意有 , 即.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Sssss.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 教学内容:世界本质的追寻 ——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4课时 绝对值.
机械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管理 Maintenance integrity & reliability.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基因信息的传递.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章 辩证法魅力的诠释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化学 经济学 数 学 天文学 地理学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化学 天文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物理学 数 学 横断学科示意图

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客观的。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处于相互不同的联系之中。

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2.联系与系统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

  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旋涡星系 太阳系 宇宙 地球 物体 分子 原子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系统的原则是最佳化。 团结就是力量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事物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部分则是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局部和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先哲很早就用“阴阳互补、相依相待”来概括万事万物的基本联系;用“天地人并立、万物一体”来肯定人与天地万物在本原上的整体统一性。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非任何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但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它在内容上总是比旧事物丰富,在形式上比旧事物高级,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新事物的成长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

2.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本分歧 形而上学 辩证法 孤立 静止 片面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联系 发展 全面 派别 孤立 静止 片面 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联系 发展 全面 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一、质量互变规律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指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内在的,是通过事物的外在属性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中有本质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认识事物的质,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不具有直接同一性,。量也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定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的。从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由对事物质的认识,进入到认识事物的量,这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或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认识、把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即“适度原则”。 冰 水 汽 50C 0C 100C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递增和次序的变,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是互相渗透,互 相依存,互相贯通,交替循环,揭示出事物质量互变 的规律性。把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0 2000 2050 1990 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

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具有复杂性,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

3.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第一,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 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 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第二,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 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 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情况。 第三,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 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

辩证的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 又保留。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肯 定 否 定 否定之否定 一般公式: 麦 粒 植 物 麦 粒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要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发展方向是前进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属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及其属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它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学术争鸣 战场厮杀 市场竞争 批评与自我批评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中,关于矛盾的观点十分丰富。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了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由此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在它看出有差别 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 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 “在它看出有差别 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 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卡尔 · 马克思 (1818 --- 1883年)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其一是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其二是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又叫矛盾的绝对性和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形式,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形式有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双方所代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    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邓小平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 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 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44页,1993年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十五大报告中强调 :“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的奋斗 目标,要坚定不移地‘两手 抓’下去,推动社会的全面 进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的辩证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联、 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 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 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 转化的。

矛盾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 毛泽东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 方法论意义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 方法论意义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五、从可能到现实 六、正确把握因果关系

一、主观辩证法与范畴 唯物辩证法包括着客观的辩证法和主观的辩证法。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这两种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从内容和本质上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质上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但在表现形式上,客观辩证法存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主观辩证法也就是概念辩证法,是以概念为全部思维的“细胞”和“胚芽”的辩证思维的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题 西 林 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

+ -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闪电的本质是云层中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猛烈放电的过程。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 本质 外部的、表面的 内部的 易逝的、多变的 稳定的 个别的、具体的 一般的、共性的 感官感知的 思维抽象的 生动的、丰富的 单纯的、枯燥的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 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质世界 内 容 与 形 式 的 关 系 泥土 内容 内容 形式/内容 形式/内容 思维 砖瓦 语言 房子 形式 形式

只讲究形式,没有内容,抓落实就会成空话。 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并且反对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只讲究形式,没有内容,抓落实就会成空话。 江泽民

四、在偶然中把握必然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 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守株待兔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车祸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在机械决定论看来,一个豆荚中豆粒的多少,一条狗尾巴的长短等等,都是必然的。

可能性是指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五、从可能到现实 可能性是指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 可能

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两者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可能性源于现实性,又高于现实性。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 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在社会 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 邓小平

把握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的意义: 第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 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 能的东西为依据。 —— 列宁

六、正确把握因果关系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苹果落地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其中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果多因、复合因果等。为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分析复杂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这两个观念,只有在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有其本来的意义;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场合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这两个观念就汇合在一起,融合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 恩格斯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 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