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断层解剖学 何宇红 主讲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Advertisements

1 第二节 脑 端脑 间脑 中脑 延髓 小脑 脑干脑桥 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 位于颅后窝、小脑腹侧 一、脑干:
第五节 脑神经 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概况 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Ⅸ舌咽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 小结 小结  作业.
正常人体结构及应用精品课程 第五节 颅 骨 FUJIAN COLLEGE OF MEDDICAL OCCUPATION AND TECHNOLOGY.
第三节 小脑. 位置: 颅后窝、延脑和桥脑的背侧。上方隔小脑幕 与大脑枕叶相邻,前下方借小脑上、中、下三对脚与 脑干的中脑、桥脑和延髓相连。
脑脑:延髓 脑桥 脑干 中脑 间脑 小脑 端脑. 脑干 一、外形 (一)前面观:前面观 1 、延髓:脊髓前面的一裂两沟延续到延髓 下端: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出脑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间:锥体( 深面为锥体束) 前外侧沟后方的突起:橄榄( 深面为下橄榄核 ) 橄榄后方: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case4 DDx: DDx:glioma case5 case7 case8.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及异常影像改变 北京协和医院 放射科.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节 脑干.
第四章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至效应器的神经元链,作为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称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第五节 端脑.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诊治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二、 小 脑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幕下方,在延髓和脑桥的背面。.
颅内肿瘤.
第四节——小脑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小脑的病变 作业.
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教研室 主讲教师 张世卿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 1. 位置 颅后窝,与端脑枕叶底面相隔小脑幕.
小 脑 Cerebellum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陈早根.
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 一、 脑 干 二、 小 脑 三、 间 脑 四、 端 脑.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老年脑内囊性病变 影像学鉴别诊断 ——病例分析 脑外科 东潇博 2015年4月7日.
第十章 神 经 系 统 第一节 总 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 (一) 实验8 大脑、小脑、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骨膜、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皮肤的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 薄、楔束核 后根 薄、楔束
摘要幻灯片 脑血管解剖.
第十章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低颅压综合征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
头部断层解剖 (四).
心血管系统 概 述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循环系统 circulation system.
脑中风 (Cerebral Stroke) 开大顺主任 主讲.
大 纲 要 求 了解体循环静脉的特点 了解上腔静脉的主要属支及汇集范围; 掌握上肢、下肢浅静脉的名称和汇入部位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颅内压增高.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脊柱的CT诊断 Diagnosis of Spine
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脊髓疾病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 李坚.
神 经 组 织 Nervous tissue.
脑池断层影像解剖 制作:刘荣志.
二、 静 脉 引流作用 1、分浅深二种, 浅静脉—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临床应用、 深静脉——与动脉伴行,名称相同 2、静脉间吻合丰富 3、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机能不全时、、 4、为属支,由细变粗,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压力低, 5、几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板障静脉,骨松质—是巨大的血库。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2007春 (心理系 双学位) 第二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脊髓.
小儿髓鞘形成.
脊 髓 The Spinal Cord.
头颈部 CE-MRA 正常表现与变异 陈娟.
脑积水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指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室扩大。
第二十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颅底影像解剖.
脑疝的分类及影像表现 2015级规培 邱洁雯.
第八章 神经系统 2019/4/8.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颅 脑 断 层 解 剖.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脑和脊髓的被膜 Meninges.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技术系 医学影像教研室 冯璟
 第三篇 脉管学(angiology)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l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heart):二房、二室 2、动脉(artery):大、中、小。 3、静脉(vein) 4、毛细血管(capillary) 人体解剖学——浙江大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一) 邬海博 Diagnostic Radiology of Central Nerve System
脑血管.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颅底影像解剖.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椎管内, foramen magnum → L1下缘 cervical enlargement lumbosacral.
颅面血管瘤综合征.
神经组织 神经元 1、基本形态 2、功能 3、分类 神经胶质细胞.
开颅取脑及脑片制作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血流域解剖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由外向内,脑和脊髓表面包有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被膜,具有支持、固定、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㈠脊髓的被膜 ⒈硬脊膜: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上附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下端在第2骶椎水平向下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

⒉脊髓蛛网膜:位于硬脊膜和软脊膜之间的半透明薄膜,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内有网状相连的结缔组织小梁,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称之,无脊髓,只有马尾。

⒊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薄而富有血管,伸入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终丝。

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呈三角形齿状样结构,三角形突起的尖端附着于硬脊膜,起固定脊髓的作用,约21对,常作为椎管内手术时识别脊神经前、后根的标志。

⒈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内、外两层合成。 ㈡脑的被膜: 由外向内依次为: ⒈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内、外两层合成。 外层:颅骨内骨膜 内层:坚厚 之间有血管和神经走行。

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硬脑膜血管受损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与颅底部颅骨结合紧密,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一并撕裂,致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形成物: ①大脑镰:镰刀形, 伸入两大脑半球之间 的大脑纵裂内。 ②小脑幕:新月形幕帐 状,伸入小脑和大脑半球枕叶之间,后外侧缘附于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小脑幕切迹)。 ③小脑镰: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 ④鞍膈:蝶鞍上方,水平位张于鞍背上缘和鞍结节之间。

⑤硬脑膜窦:某些部位的硬脑膜两层分开,形成腔隙,内面衬以内皮细胞形成。窦内无瓣膜,壁内无平滑肌,不能收缩,难以止血。

A.上矢状窦:大脑 镰上缘。 B.下矢状窦:大脑 镰下缘,向后汇入直窦。 C.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向后通窦汇。 D.窦汇:由左、右横窦、上矢状窦及直窦共同汇合而成。

E.横窦:成对,在小脑幕后外缘附着处的枕骨横沟内,连于窦汇和乙状窦之间。 F.乙状窦:成对,乙状沟内,是横窦的延续,于颈静脉孔处出颅延续为颈内静脉。

G.海绵窦:蝶鞍两侧,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 内侧壁内有颈内动脉及展神经通过; 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及上颌神经通过。

H.岩上窦和岩下窦:分别位于颞骨岩部的上缘和后缘,分别将海绵窦内的血液引入横窦和颈内静脉。

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一般不伸入脑的沟、裂内。 硬膜下隙: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向下与脊髓蛛网膜下隙相通。此隙扩大处称之为蛛网膜下池。 小脑延脑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上池。

蛛网膜粒: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之。脑脊液经这些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内,回流入静脉。

⒊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脑的沟裂内。

脉络组织: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脉络丛: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而形成,是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㈠脑的血管 ⒈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大脑半球前2/3、 部分间脑。 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皮质支:营养大脑皮质和皮质深面的髓质。 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⑴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发出→颈部→颅底→颈动脉管→颅内→海绵窦内侧壁向前→前床突内侧向上后弯→穿出海绵窦→视器、脑 可分为:颈部、岩部、海绵窦部、前床突上部。 ①眼动脉→视器

②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吻合,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的吻合支。 ③脉络丛前动脉:→侧脑室下角的脉络丛,并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苍白球等,易形成血栓阻塞。

④大脑前动脉:大脑纵裂与对侧同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沿胼胝体沟向后行→顶枕沟前方。 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近侧段发出→前穿质→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⑤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外侧沟→分支: 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及语言中枢)。 中央支:豆纹动脉(出血动脉)→前穿质→垂直进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内囊后肢的前部。

⑵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发出→6-1颈椎横突孔→枕骨大孔→颅腔→桥脑延脑沟左、右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沿基底沟→桥脑上缘→分出两支大脑后动脉。

椎动脉分支: ①脊髓前、后动脉 ②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半球下面的后部、延脑后外侧部。

基底动脉分支: ①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前部。 ②迷路动脉(内听动脉)→伴面 神经、前庭蜗神经→内耳门→内耳道→内耳迷路。 ③桥脑动脉→桥脑基底部 ④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面

⑤大脑后动脉→颞叶、枕叶内侧面 皮质支:颞叶内侧、底面及枕叶 中央支:起始部发出→脚间窝→后穿质→脑实质→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等。

⑶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组成。

大脑动脉环的意义: ①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②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⒉脑的静脉 壁薄,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可分为两类,一是收集大脑血液的静脉,二是收集脑干和小脑血液的静脉。大脑的静脉分为脑内、外两组,两组之间互相吻合。 ⑴大脑外静脉:以大脑外侧沟为界分为三组:

大脑上静脉:外侧沟以上→上矢状窦 大脑下静脉:外侧沟以下→横窦、海绵窦 大脑中浅静脉:外侧沟→海绵窦 大脑中深静脉:脑岛→与大脑前静脉、纹状体静脉汇合→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Galen vein)。

⑵大脑内静脉:由脉络膜静脉和丘脑纹静脉在室间孔后上方合成,向后至松果体后方,与对侧的大脑内静脉汇合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收集半球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脉络丛等处的静脉血,在胼胝体压部的后下方向后注入直窦。

⒈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椎动脉、节段性动脉 ㈡脊髓的血管 ⒈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椎动脉、节段性动脉 ⑴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 椎动脉发出 左、右脊髓前动脉→延 脑腹侧合成一干→沿前正中 裂下行→脊髓末端。分布至: 前角、侧角、灰质连合、后 角基底部、前索、侧索。

脊髓后动脉→绕延脑两侧向后→脊神经后根内侧平行下行→脊髓末端。分布至后角的其余部分、后索和侧索的后部。 脊髓前、后动脉→脊髓表面吻合支→动脉冠→发支至脊髓内部

⑵节段性动脉: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发支沿相应脊神经穿过椎间孔入椎管,加强脊髓前、后动脉。 T1-4和L1节段两个来源的动脉吻合薄弱,易致脊髓缺血性损害,称这些节段为危险区。

⒉脊髓的静脉 配布模式与动脉大致相似,最后汇集成脊髓前、后静脉,注入椎内静脉丛。

三、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多种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少量淋巴细胞,成人150ml左右。 脑脊液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正常颅内压作用。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

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室间孔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 中脑水管

脑脊液循环 第四脑室 正中孔 外侧孔 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 +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静脉

See you next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