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玲妹 导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论语》十则 1 、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 、畅读课文,并且背诵 各则语录。 3 、理解各则语录。 4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5 、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论语》六则 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 《论语》是 “ 语言的论纂( zuăn )” ,是 语录的意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共 20 篇,语录体散文。南宋朱熹把.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孔孟学习论. 孔子(前 511- 前 479 ), 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 的创始 人。《论语》是孔子 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 言 行 的记录,共二十篇。它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 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大学》《中庸》《孟 子》合为 “ 四书 ”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管理 072 硕士生党支部 酒小涛. 01_ 我读先秦诸子-易中天 02_ 孟子:强势由人-王立群 03_ 四书章句集注:独特的启蒙-钱文忠 04_ 老子:无形中的指引-孙丹林 05_ 孙子兵法:有用与无用-马骏 06_ 解析《韩非子》-孙立群 07_ 庄子的人生境界-康震 08_ 大学:明经读史,感悟人生-阎崇年.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第十一課 老 子 選 李 耳.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老子智慧启迪 读“道”悟人生 杨成红 “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是以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导读 第三讲 老子的宇宙哲学观(二).
传统文化中的 智 慧 河海大学 尉天骄.
《老子》五章.
从宇宙到人生 谈 老子.
走近庄子.
《老子》五章.
《论语》精选.
有无相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官,思想主张是“无为”,即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对后世影响巨大。
老庄的智慧 主讲:文新学院 张勋宗.
莊子逍遙遊 主講:許端容教授(中文系) 時間:101年6月1日.
水文化 WHATER culture.
高中教材梳理三.
逍遥游 庄子.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你心目中成功的人有谁? 但成功的我只有一个 成功的人很多 你敢于、乐于与其交往吗?.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百家争鸣—— 儒家、法家、道家 高二. (2)班 李伯尧、曹越、王沫阳、冯子力.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巩建华.
《论语》六则.
(上).
老庄与道家思想.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 葛景春.
大道无为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八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为道家主要代表作。 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
老子(节选)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老子生平与《道德经》基本思想内容 2.把握《老子》(选读章节)的内容和思想精髓以及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道德经》智慧 清华大学 王晓毅教授 ——《道德经》智慧——.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
儒道哲学与修身智慧 暴庆刚.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宗教家的生命智慧(9) 林榮澤 博士
老子選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二)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 (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知识点2 道教教义、经典、标记 任务三 道 教 主题二 中国四大宗教 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辉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Zhuang Zi was an influential Chinese philosopher .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多元文化概論.
Harvard ManageMentor®
Welcome to my ppt 申鹏昌 07化二.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臺灣3.0版授權釋出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 /7/27.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纪玲妹 导读

第九讲 老子的水哲学与道家的发展

一、水的人生哲学 二、道家的发展 三、《老子》的影响 四、儒道对比

一、水的人生哲学 论水

  儒家论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

管子、墨子、荀子等   对水都有论述

老子论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8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81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职演说中引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7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39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6章)

二、道家的发展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阴阳家、儒、墨、名、法、道德家。 班固 《汉书 艺文志》加了四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九流十家

1.学术发展脉络 杨朱-列子-庄子 等 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

杨朱 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反对儒墨,尤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孟子总结: “杨子取为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这也就是普通隐者的方法。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 。 庄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刘向:“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

庄子

庄子 老庄哲学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人。 (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视权贵如腐鼠《惠子相梁》

梦蝶与蝶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知北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

  庄子思想超尘脱俗,把道家理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集道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2.另一条发展脉络: 黄老之学—黄老道—道教

战国末期的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

道家在稷下综合诸家学术变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 黄老之学还有“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到了东汉,黄老之学演变成为黄老崇拜。 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神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黄老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

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形成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