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 治疗概况. 肠易激综合症(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而无器 质性疾病证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肠功 能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 存在间歇发作的腹胀、腹痛、排.
Advertisements

大柴胡汤 《伤寒论》 大柴胡汤 组 成 柴胡半斤( 24g ) 黄芩三两( 9g ) 大黄二两( 6g ) 枳实四枚( 4g ) 半夏半升( 12g ) 芍药三两( 9g ) 生姜五两( 15g ) 大枣十二枚.
On. 处 方 来 源处 方 来 源 牛黄上清丸处方源 于明代著名医家李 梴编撰的《医学入 门》,后经历代加 减化裁在原方的基 础上优化而成。
仙方活命饮 组 成 二花三钱( 9g ) 防风一钱( 3g ) 白芷一钱( 3g ) 赤芍一钱( 3g ) 当归一钱( 3g ) 乳香一钱( 3g ) 没药一钱( 3g ) 皂刺一钱( 3g ) 穿山甲一钱( 3g ) 贝母一钱( 3g ) 花粉一钱( 3g ) 陈皮三钱( 9g ) 甘草一钱(
教学目的 掌握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内容 理气药的功效主治; 理气药常用的实验方法 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效 成分、药理作用 教学重点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枳实与枳壳、青皮与陈皮、香附的有 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第十二章.
消化性溃疡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 许尤佳 教学目的: * 了解本病的范畴及临床流行病学情况。 * 熟悉本病病因病理及临床功能检查方法及意 义 * 掌握本病的诊断要点及病中医辨证论治要点 及西医治疗要点。
消化内科病证  胃痛  呃逆  便秘  泄泻. 胃痛 gastralgia 重点难点  掌握胃痛的辨证、针灸治疗 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  了解胃痛的鉴别、相关西医病证.
胃 痛 针灸学内科病证 针灸学内科病证. 一、概 念 针灸学内科病证 — 胃痛 3 胃 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 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 痛为主的症状。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 又称 作 “ 心痛 ” 、 “ 胃心痛 ” 等。本病与 “ 真心痛 ” 有本质 不同,临床上应加以区别。多见于急慢性胃炎,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中医学 第八版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 不 寐 【概念】不寐,即失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病证。主要由于机体阴阳不调,气血失和,使心神不安所 致。 【病因病机】 1. 心脾两虚 2. 阴虚火旺 3. 心虚胆怯 4. 情志所伤 5. 痰热扰心.
常用中成药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常用中成药 “ 汤者荡也 ” 、 “ 丸者缓也 ” 。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很多,常用的传统 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锭 等,先带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 糖浆、胶囊、橡皮膏等。 中成药:对证又对病,效果才会好.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辨 证辨 证 辨 证辨 证. 辨 证 第二部分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 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 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 判断病位、病性、正邪盛衰状 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 一 ) 八纲辨证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with Eight Principles.
中药复方治疗痛经 的统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科 倪建俐. [ 摘要 ]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近二十年来治疗痛经的中药复方 176 首,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用统计学方 法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在所使用的 62 种中药中,活血化瘀类 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比例和使用频率.
傷寒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 院中醫臨床基礎教研室.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八、痞证 (一)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思路 三峡大学医学院 陈良金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泄 泻.
和 解 剂.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胁 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针灸学内科病证 胃 痛.
下篇:内科病证 第二十节 腰痛 腰痛 返回目录.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和 解 剂.
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陈良金.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民勤县人民医院 赵伯元.
胃 痛 Stomachache.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八节 理气药 定义:凡以舒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内科。脾胃.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汗 证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痞 满.
方剂与中成药 十七、消食剂 医学与健康学院 陈 力.
腹 痛.
经行感冒.
胃 痛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附] 吐酸.
腹 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急诊科 郑敏宇.
便秘.
气血同病辩证.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乳衄.
胁痛 中 医 内 科 梁丽娟.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一、概述 定义: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呕- 吐- 干呕-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理气剂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 降气的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 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立法依据:
胃阴亏虚.
胁痛 胃脘痛 中医教研室 王明越.
注意缺陷多动症 儿科教研室.
泄泻.
积 滞 儿科教研室.
积 滞 附属医院中医科 赵丽华.
消 食 剂.
辨 证 论 治 阎 秀 菊.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浅表性胃炎什么症状.
腹 痛 陈良金.
腹 痛 授课教师:朱佩琼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慢性骨骼、软组织疼痛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二院骨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胃 痛 一.概述 1.定义: 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发病情况: 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 3.历史沿革:

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较早认识到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气出,故痛而呕也。”阐明了寒邪入侵胃脘气血壅滞不通而胃脘痛的机理。至于本病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在《内经》中也有描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取足三里也。” 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如《外台秘要• 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胃痛。《千金要方•

心腹痛》等书中列有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注意,《医学正传•胃脘痛》:“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4.西医范围: 胃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腹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

二.症候特征 胃脘痛一病,是根据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症状命名的,故本病的首要症状是上腹胃脘部疼痛。其疼痛性质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如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绞痛、灼痛、闷痛,其中尤以胀痛、刺痛、隐痛多见,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可无压痛,或压痛不甚明显,无反跳痛。 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发作或加重,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本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诸邪犯胃所致,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初起以邪气犯胃的实证为主,后期则以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的虚证为主。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寒邪犯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 胃;过服寒凉伤中,致使气机凝滞,胃气 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 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4.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 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

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 温养而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 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 失濡养,亦致胃痛。

(二)病机 1.发病:一般来讲,由外邪所致,或由外邪引发 之胃脘痛多起病较急;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胃脘痛者多起病较缓。 2.病位:主病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胆肾也 与之相关。 3.病性: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 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

外感寒邪 寒邪凝滞,内客胃中 过食生冷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内生食滞 暴饮暴食 情志不遂 胃气阻滞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胃脘痛 忧思恼怒 胃失和降 素体不足 劳倦过度 脾胃虚弱,中焦虚寒 肾阳不足 热病伤阴 久服香燥 耗伤胃阴,胃失濡养 之品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多气多血之腑。 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 脾胃受纳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所以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 胆之通降,有助于脾胃运化和降,胆病失于疏泄,可致肝胃气滞。 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可致阴虚作痛。

四.诊断 1.胃脘部疼痛,常伴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五.鉴别诊断 1.胃痞: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指心下痞满,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应高度警惕。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伴气短、汗出等,病情急。胃脘痛病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常反复发作。 3.胁痛: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区别。

4.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但有时腹痛可伴有胃痛,胃痛又兼有腹痛表现,此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缓: 2.辨寒热:寒邪犯胃多疼痛剧烈而拒按。脾胃阳虚多隐隐作痛。热结火郁多为灼痛。等等。 3.辨虚实: 4.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 5.辨脏腑:

(二)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邪实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 应广义理解“通”,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均可有此作用。 服用此类药物,应中病即止,以免伤津耗气。

(三)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 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 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驸丸。 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寒重者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者加木香、陈皮;有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紫苏、生姜;

寒挟食滞者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胃寒较轻,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 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 饮食,大便不爽,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 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清热散结。 腹胀甚加枳壳、厚朴、茯苓;食积化热可加黄芩、黄连;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 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 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 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 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或痛甚,苔薄白, 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舒肝散。 柴胡、香附、川芎、香附舒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胀满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

子、延胡索;嗳气频作加半夏、旋复花。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泄肝热,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胃。 可加左金丸,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

肝郁。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 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 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枳壳、木香、郁金。 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应按血症辨证论治。 【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 饮,头重如裹,身重困倦,纳呆恶心,小 便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加厚朴、大腹皮。 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 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川楝子柔肝理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 痛甚加佛手、香橼皮;脘腹灼痛,嘈杂泛酸酌加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日久肝肾阴虚加山芋肉、玄参、丹皮。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 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温脾散寒,和中止痛。 泛吐清水重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甚可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虚湿甚合二陈汤;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

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 七.其他疗法 (一)针灸 1.肝气犯胃:中脘、内关、足三里、章门。 2.寒邪客胃和脾胃虚寒:灸中脘、足三里、气海等。 3.湿热中阻:针刺耳穴胃区、神门。 (二)内服中成药 (三)局部用药

八.转归预后 胃脘痛预后一般较好。 病之初多属实证,日久耗伤正气,由实转虚。 1.病久致阳虚或阴虚 虚劳。 2.气滞血瘀,瘀久生痰 癥瘕。 3.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 便血、吐血。

九.预防与调摄 1.饮食有节。 2.畅情志。 3.适劳逸。

十.结语 1.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2)饮食伤胃。 (3)肝气犯胃。 (4)脾胃虚弱。 2.病位: 主要在胃,常与肝脾有关,亦涉及胆肾。 3.病性: 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互相影响,虚实错杂。

4.主要病机: 胃气不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发生胃痛得主要病机。 5.临床上寒邪、食停、气滞、热郁、血瘀、湿阻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多为虚证。各症型之间,可合并出现,可相互转化。

谢谢 请各位同学课后注意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