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胃 痛 一.概述 1.定义: 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发病情况: 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常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 3.历史沿革:
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较早认识到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气出,故痛而呕也。”阐明了寒邪入侵胃脘气血壅滞不通而胃脘痛的机理。至于本病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在《内经》中也有描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取足三里也。” 古代文献中常称本病为心痛,如《外台秘要• 心痛方》曰:“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痛即胃痛。《千金要方•
心腹痛》等书中列有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后世医家的注意,《医学正传•胃脘痛》:“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4.西医范围: 胃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肌梗死、肾盂肾炎等疾病出现腹痛时,应结合西医学检查,予以排除。
二.症候特征 胃脘痛一病,是根据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症状命名的,故本病的首要症状是上腹胃脘部疼痛。其疼痛性质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如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绞痛、灼痛、闷痛,其中尤以胀痛、刺痛、隐痛多见,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可无压痛,或压痛不甚明显,无反跳痛。 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发作或加重,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本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诸邪犯胃所致,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初起以邪气犯胃的实证为主,后期则以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的虚证为主。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寒邪犯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 胃;过服寒凉伤中,致使气机凝滞,胃气 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 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4.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 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不足,失于
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 温养而痛。或热病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 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品,耗伤胃阴,胃 失濡养,亦致胃痛。
(二)病机 1.发病:一般来讲,由外邪所致,或由外邪引发 之胃脘痛多起病较急;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胃脘痛者多起病较缓。 2.病位:主病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胆肾也 与之相关。 3.病性: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 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
外感寒邪 寒邪凝滞,内客胃中 过食生冷 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内生食滞 暴饮暴食 情志不遂 胃气阻滞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胃脘痛 忧思恼怒 胃失和降 素体不足 劳倦过度 脾胃虚弱,中焦虚寒 肾阳不足 热病伤阴 久服香燥 耗伤胃阴,胃失濡养 之品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多气多血之腑。 脾与胃相表里,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脾,脾病常累及胃。 脾胃受纳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所以会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 胆之通降,有助于脾胃运化和降,胆病失于疏泄,可致肝胃气滞。 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可致阴虚作痛。
四.诊断 1.胃脘部疼痛,常伴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五.鉴别诊断 1.胃痞: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指心下痞满,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应高度警惕。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伴气短、汗出等,病情急。胃脘痛病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常反复发作。 3.胁痛: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区别。
4.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但有时腹痛可伴有胃痛,胃痛又兼有腹痛表现,此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急缓: 2.辨寒热:寒邪犯胃多疼痛剧烈而拒按。脾胃阳虚多隐隐作痛。热结火郁多为灼痛。等等。 3.辨虚实: 4.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 5.辨脏腑:
(二)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 邪实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正兼顾。 应广义理解“通”,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均可有此作用。 服用此类药物,应中病即止,以免伤津耗气。
(三)分证论治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 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 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驸丸。 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寒重者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者加木香、陈皮;有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紫苏、生姜;
寒挟食滞者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胃寒较轻,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 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 饮食,大便不爽,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 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清热散结。 腹胀甚加枳壳、厚朴、茯苓;食积化热可加黄芩、黄连;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 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 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 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 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或痛甚,苔薄白, 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舒肝散。 柴胡、香附、川芎、香附舒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 胀满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
子、延胡索;嗳气频作加半夏、旋复花。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泄肝热,白术、茯苓、甘草和中健胃。 可加左金丸,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
肝郁。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 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 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枳壳、木香、郁金。 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应按血症辨证论治。 【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 饮,头重如裹,身重困倦,纳呆恶心,小 便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
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加大黄、枳实;气滞腹胀加厚朴、大腹皮。 寒热互结,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 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川楝子柔肝理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 痛甚加佛手、香橼皮;脘腹灼痛,嘈杂泛酸酌加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日久肝肾阴虚加山芋肉、玄参、丹皮。 【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 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温脾散寒,和中止痛。 泛吐清水重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甚可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虚湿甚合二陈汤;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
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 七.其他疗法 (一)针灸 1.肝气犯胃:中脘、内关、足三里、章门。 2.寒邪客胃和脾胃虚寒:灸中脘、足三里、气海等。 3.湿热中阻:针刺耳穴胃区、神门。 (二)内服中成药 (三)局部用药
八.转归预后 胃脘痛预后一般较好。 病之初多属实证,日久耗伤正气,由实转虚。 1.病久致阳虚或阴虚 虚劳。 2.气滞血瘀,瘀久生痰 癥瘕。 3.血热妄行,或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 便血、吐血。
九.预防与调摄 1.饮食有节。 2.畅情志。 3.适劳逸。
十.结语 1.病因病机: (1)寒邪客胃。 (2)饮食伤胃。 (3)肝气犯胃。 (4)脾胃虚弱。 2.病位: 主要在胃,常与肝脾有关,亦涉及胆肾。 3.病性: 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互相影响,虚实错杂。
4.主要病机: 胃气不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是发生胃痛得主要病机。 5.临床上寒邪、食停、气滞、热郁、血瘀、湿阻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多为虚证。各症型之间,可合并出现,可相互转化。
谢谢 请各位同学课后注意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