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荀子 一.天人之分 二 性恶论 三.知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扶余市蔡家沟镇中心小学 雷可心.
Advertisements

第三节 微分 3.1 、微分的概念 3.2 、微分的计算 3.3 、微分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实例 : 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走近《论语》 27 《论语》二则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wéiwéiyuē yǐ wǎng dàidài.
荀子 性惡說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 寒而欲煖, 勞 而欲息, 好利而惡害 :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無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目 辨白黑美惡, 而耳辨音聲清濁, 口辨酸鹹 甘苦, 鼻辨芬芳腥臊, 膚理辨寒暑疾養 : 是 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 ( 榮辱篇 ) 以人生而有物質欲望為同一的論據, 故.
学 弈 广东佛山南海狮山镇联表小学朱瑞仪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 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 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 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文化的长河 1.黄帝和孔子 白鲨小队 张熙童、钱逸洲、胡睿阳、郁海屹.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LOGO 考研英语导学 Speaker : Lanshire. 课程目录 一 考研英语的重要性 & 难度分析 二 近 15 年命题趋势变化分析 4.
先秦哲学 绪论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哲学与宗教  黑格尔讲,哲学以思考普遍性为起点: “ 哲 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 的存在。 ”“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 的存在, …… 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 ”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看日历.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讲:湘潭市一中 贺立军.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兼论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 子 《劝学篇》.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论语》精选.
中华传统美德中 “和”的文化内涵 初景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第四章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颜 德 如 教授.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论语》六则 论 语 论 语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论语》六则.
孔子和学生 敏而好学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仁学体系中的《诗》论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世说》卷上也分此四部分。) 1、诗礼乐在修身成人(仁)中的意义:
第三节.《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
四种命题 2 垂直.
1.1.2四种命题 1.1.3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人 性 论.
題解:此篇荀子的宇宙觀,天為自然之天,不是具有宗教意識的、能獎善懲惡的天,不是孔孟所說的德化的天,只是自然的天,沒有控制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天。 荀子˙天論.
道德形而上学 赵敦华 3月24日.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例题 教学目的: 微积分基本公式 教学重点: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教学难点: 变上限积分的性质与应用.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CEO的原则.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关于人的本质.
课题:议论文阅读之论点的概括方法及运用 作者:黄嘉珲 单位: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孔孟之间儒家思想的传承 《大学》:明明德于天下 《中庸》:修德凝道 孟子的“四辨之学”
古代汉语文选 张中丞传后叙.
第十章 荀子哲学思想.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精彩记忆.
元素替换法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推论)
第一单元 初识C程序与C程序开发平台搭建 ---观其大略
使用矩阵表示 最小生成树算法.
Leadership Shenship Ky 09 January 2008.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hy accurate quark masses Original expression New expression Summary
1.2 有理数 第1课时 有理数 伏家营中学 付宝华.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3.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1.了解空间向量夹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第八章 继承 C++语言程序设计.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Rainbow Home Church 注目耶稣之170 以终为始.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位似.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节.荀子 一.天人之分 二 性恶论 三.知论

一.天人之分 《天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又,“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天人之分观念的针对性 “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非十二子》) “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史记·孟荀列传》) “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天论》)

天之职分 《天论》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又,“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礼论》篇所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之必然规则性 《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人身之“天”(自然) 《天论》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人和“伪” 《性恶》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又,“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 《非相》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

天与人的关系:养和用 《天论》:“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不与天争职。”(《天论》)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天论》)

圣人不求知天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天论》) 他指出,“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但是,“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因而人事的核心,即在于“明分使群”。(见《富国》)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

躬行人道前提下的天人统一 《儒效》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天人统一 “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王制》:“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

二 性恶论 “性”的概念: 《性恶》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礼论》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性”的内容和结构 《正名》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 《正名》又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心为之择谓之虑。” “从心之所可”。(同上)

“天情”与“天君”的区别 “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人“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性恶》) 《正名》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衍)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两个似乎矛盾的命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同上)

性之善恶问题的分析 《性恶》说,“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正名》说“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无)于情之所欲。” 《性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 《解蔽》说,“心知道然后可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性恶与人之向善的可能性 《正名》也说,“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 “涂之人可以为禹……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 “化性起伪”(《性恶》),“长迁而不反(返)其初”(《不苟》)。《性恶》说,“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性恶与人之向善的可能性 “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性恶》)

情欲可塑 “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正名》) “人之情固可如此可与如彼。”(《荣辱》)

“礼义”教化的必要性 “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 《性恶》说,“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 又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礼者养也 “称情而立文。”(《礼论》) “情文俱尽。”(同上) 《礼论》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同上)

伦理原则 《礼论》说,“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蔽于用而不知文。”(《解蔽》)

三.知论 1.论心、知 2.论正名

1、论心、知 知之能力与知识: 《正名》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衍)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正名》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 《解蔽》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与《管子》 《管子·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有职,官之分也。” 《心术上》说“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又,“物固有形,形固有名……不言之言,应也。”

学有所止 《解蔽》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定)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圣知之义 《儒效》说,“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 《性恶》亦说,“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

人心之蔽与解蔽 “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同上) “兼陈万物而中县(悬)衡。”“何谓衡?曰道。”(同上) “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同上)

人格完成——智慧之前提 “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儒效》) “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措)迁徙,应变不穷。”(《非相》) 《劝学》说:“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现)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心”的概念 《解蔽》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见。其物也杂博,其情(精)之至也,不贰。”(《解蔽》)

治心之道 《解蔽》说,“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导之以理,养之以清。”(同上)

心之“虚”、“静”、“壹”的意义 《解蔽》说,“心未尝不臧(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心之“虚”、“静”、“壹”的意义 《管子·心术上》说,“虚者,无臧也。” “积思虑,习伪故。”(《性恶》) 解蔽》说,“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解蔽》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夫恶有蔽矣哉。”

“知”之知行合一的意义 《解蔽》说,“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 《大略》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又,“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儒效》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2、论“正名” “君子必辩。”(《非相》) 《正名》说,“名也者,所以期累(当为异)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命而期,质请(情)而喻……”

《正名》论“名”的三个要点 第一点,“所为有名”; 第二点,“所缘以同异; 第三点,“制名之枢要。”

所为有名 《正名》:“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所缘以异同 《正名》说,“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制名之枢要 “约定俗成。”(《正名》) 共名、别名、大共名、大别名 “有循于旧名” 、“有作于新名”。(同上)

名、辞、辩、说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同上) “名闻而实喻”,“道行而志通”。(同上)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王制》)

思考题 1.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2.荀子的性恶论。